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293章 尸易无限(198)

吴贤抱着洛桑大师赠送的《莲花生大师唐卡》走出北京西站,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在脸上,却丝毫没消减他心中的暖意。刚坐上出租车,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小周就发来微信:“吴老师,您走之后,有位来自浙江龙泉的师傅,带着一窑刚烧好的青瓷来平台,说想请您帮忙看看釉色和器型,还说想和您聊聊龙泉青瓷的传承问题。”

“龙泉青瓷?”吴贤心里一动,龙泉青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着称,现代龙泉青瓷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我明天一早就回平台,你让那位师傅先在平台休息,要是他有空,也可以参观一下我们刚布置好的‘传统工艺展区’,里面有苏州缂丝、热贡唐卡的展品,说不定能有交流的灵感。”

回到家,吴贤小心翼翼地将唐卡挂在书房的墙上,就着台灯的光线仔细欣赏——画面上的莲花生大师端坐于莲花座上,袈裟的红色用朱砂调配,鲜艳却不刺眼,周围的祥云用金线勾勒,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每一笔都透着洛桑大师的匠心。他想起在热贡看到的唐卡制作过程,画师们日复一日地研磨颜料、勾勒线条,用最朴素的坚持守护着传统工艺,这种精神让他深受触动。

第二天一早,吴贤赶到公益平台,刚进门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窑火气息。接待室里,一位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子正拿着一件青瓷盘,和小周讨论着什么。“您就是吴老师吧?我叫叶志远,在龙泉开了家青瓷作坊。”男子站起身,手里的青瓷盘泛着温润的粉青色,“这是我最近烧的一窑‘弟窑’青瓷,总觉得釉色还差了点意思,想请您帮忙看看,再听听您对龙泉青瓷传承的想法。”

吴贤接过青瓷盘,入手温润,盘底有“叶记”的印章款,釉面光洁,没有明显的气泡和针孔。“您这盘的釉色很接近宋代龙泉‘弟窑’的粉青釉,釉层厚度均匀,烧制温度也把控得很好,算是现代龙泉青瓷中的精品。”他用手指轻轻敲击瓷盘,声音清脆悦耳,“要是说不足,可能是釉色的‘温润感’还差点,宋代龙泉青瓷因为窑温波动和胎釉结合的细微差异,釉色会呈现出自然的‘水波纹’,这种天然的质感,现代仿品很难完全复制。”

叶志远连连点头:“吴老师说得太对了!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还原宋代的釉色,试了很多种釉料配方,都达不到那种效果。现在龙泉做青瓷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我真怕这门手艺会失传。”

“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要还原古法,还要结合现代需求创新。”吴贤指着墙上的热贡唐卡,“比如热贡唐卡,画师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也会创作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题材,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龙泉青瓷也可以试试,比如设计一些适合现代家居的器型,或者在釉色上做一些细微的创新,让传统工艺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叶志远眼睛一亮:“您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之前总想着完全还原宋代青瓷,却忽略了现代市场的需求。其实我儿子对青瓷设计很感兴趣,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我可以和他一起,尝试把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青瓷制作中,说不定能走出一条新的传承之路。”

两人越聊越投机,叶志远还拿出自己带来的青瓷样品,有碗、盘、瓶等不同器型,每一件都透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吴老师,要是您有空,欢迎来龙泉看看我的作坊,再参观一下龙泉青瓷博物馆,咱们一起深入聊聊青瓷的传承和创新。”叶志远发出邀请,眼神里满是期待。

“一定!”吴贤爽快地答应,“我早就想实地看看龙泉青瓷的烧制过程,还想了解一下当地对传统工艺的扶持政策,说不定能为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保护计划’提供参考。”

送走叶志远,吴贤刚想整理桌上的青瓷样品,手机突然响了,是李响打来的:“哥,秦岭考古队有重大发现!我们在之前的仓储遗址附近,找到了一处汉代的‘冶铁遗址’,里面有不少铁渣、铁矿石,还有几件残破的铁工具,张教授说这可能是汉代蜀道栈道的‘修造工具作坊’,您快来看看!”

“太好了!”吴贤猛地站起身,“汉代冶铁遗址对研究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和栈道修造技术太重要了,我明天就过去。”

挂了电话,吴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龙泉青瓷到热贡唐卡,从汉代遗址到宋代陶瓷,每一次接触传统工艺和古代文物,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传承”二字的重量。这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和工艺,其实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民族的根,是文化的魂,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守护。

第二天一早,吴贤驱车再次前往秦岭。考古现场的冶铁遗址已经搭建好了保护棚,队员们正小心翼翼地清理铁渣和矿石。“吴老师,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拿着一块残破的铁斧,“这把铁斧的形制和汉代文献记载的‘栈道修造斧’完全一致,结合遗址里的铁矿石和铁渣,我们可以确定,这里是汉代专门为修建和维护蜀道栈道提供铁工具的作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吴贤接过铁斧,斧头部分已经严重锈蚀,但仍能看出锋利的刃口,斧柄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这说明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打造出适合开凿栈道的锋利工具。你们有没有在遗址里发现冶铁炉的遗迹?”

“还没有,我们正在扩大发掘范围,希望能找到冶铁炉的地基。”王队长指着遗址的东侧,“根据土层分析,冶铁炉很可能在那个方向,要是能找到,就能还原汉代的冶铁工艺,为研究古代手工业提供重要实物证据。”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考古队一起,参与冶铁遗址的清理工作。他们在遗址里发现了多件铁工具,包括斧、凿、锤等,还有一些用于冶铁的陶管,这些陶管应该是用来输送风箱产生的风力,提高冶铁炉的温度。“这些陶管的口径和间距都很规整,说明当时的冶铁作坊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这在汉代是非常先进的。”吴贤拿着陶管,激动地说。

在冶铁遗址的清理过程中,李响还发现了一枚带有刻字的铜印,印面呈方形,刻着“蜀道冶丞”四个字。“‘冶丞’是汉代负责冶铁事务的官员,这枚铜印说明这个冶铁作坊是官办的,专门为蜀道栈道的修造服务。”张教授拿着铜印,兴奋地说,“这枚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汉代蜀道的重要性,也说明当时朝廷对蜀道的修建和维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离开秦岭前,吴贤和考古队约定,等冶铁遗址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一起整理资料,撰写关于汉代蜀道手工业体系的研究论文。“这次冶铁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汉代蜀道研究的空白,让我们对当时的交通、军事、手工业体系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吴贤对张教授说,“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合作,争取发现更多与蜀道相关的遗址,还原更真实的汉代历史。”

回到北京,吴贤收到了叶志远发来的微信,附带一组青瓷设计图——图上的青瓷器型简约现代,有马克杯、果盘、花瓶等,釉色还是传统的粉青釉,但器型更适合现代家居使用。“吴老师,我和儿子根据您的建议,设计了一批现代青瓷样品,下周就能烧制出来,到时候寄给您帮忙看看!”叶志远的语气里满是兴奋。

吴贤看着设计图,心里满是欣慰。他回复叶志远:“设计得很好!既保留了龙泉青瓷的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相信一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等样品出来,我们可以在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展区’展出,帮您推广一下。”

接下来的几周,吴贤一边整理秦岭冶铁遗址的资料,一边筹备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保护论坛”。论坛邀请了苏州缂丝的周阿姨、热贡唐卡的洛桑大师、龙泉青瓷的叶志远,还有其他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

论坛举办当天,公益平台挤满了人。周阿姨带来了最新的缂丝作品,一幅《江南水乡》缂丝画,画面中的小桥流水、乌篷船栩栩如生;洛桑大师展示了热贡唐卡的矿物颜料制作过程,从矿石研磨到颜料调配,每一步都细致入微;叶志远则带来了刚烧制好的现代龙泉青瓷样品,简约的器型和温润的釉色吸引了众多目光。

“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吴贤在论坛上发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传统工艺的技法,还要为传统工艺找到当代的生存土壤,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论坛结束后,很多年轻人围着非遗传承人们,询问学习传统工艺的途径。叶志远高兴地说:“今天有十几个年轻人问我怎么学龙泉青瓷,还有人想暑假去我的作坊实习,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吴贤想起了丽江的和丽娟、新疆的艾力、青海的才让,这些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最大动力。他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坚守,有人愿意创新,有人愿意传播,传统工艺就不会失传,中华文明的火种就会永远燃烧。

这天晚上,吴贤收到了林伯谦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福建博物院的照片——他捐赠的宋代建窑兔毫盏被放在展厅的核心位置,旁边的讲解牌上详细介绍了兔毫盏的历史和流传经历。“吴老师,谢谢您的帮助,让这盏兔毫盏能在博物馆里安家,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故事。”林伯谦在微信里写道,“我孙子最近对文物很感兴趣,总吵着要去博物馆看爷爷捐赠的兔毫盏,还说以后想当文物保护工作者,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吧。”

吴贤看着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回复林伯谦:“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您的善举不仅保护了文物,还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这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放下手机,吴贤走到书房,看着墙上的热贡唐卡和桌上的龙泉青瓷样品,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古代遗址,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因为他的努力而爱上传统文化。但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带着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窗外的月光洒进书房,落在唐卡和青瓷上,泛起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关于传承与守护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还在继续,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连接着过去,流向未来。

吴贤在书房里整理着“传统工艺保护论坛”的资料,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龙泉青瓷样品上,那抹温润的粉青色在夜色中更显雅致。他拿起叶志远寄来的青瓷马克杯,杯壁轻薄却不易变形,杯口打磨得光滑圆润,既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又保留了龙泉青瓷的传统韵味。“传统工艺只要找对方向,就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他轻声自语,心里已经开始期待叶志远下次的新品。

刚把资料放进档案柜,手机突然震动,是公益平台的合作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打来的电话,对方希望吴贤能参与“乡村文物守护计划”,前往偏远地区的乡村,帮助当地村民鉴定家传文物,培训村级文物保护志愿者。“很多乡村都有散落的老物件,村民们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的被随意丢弃,有的被古董商低价收购,很可惜。”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计划先从山西、陕西的几个古村落开始,您要是有空,想请您担任首席专家。”

“我非常愿意!”吴贤毫不犹豫地答应,“乡村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老物件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民俗,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乡村的文化根脉。”两人约定下周在基金会见面,详细讨论计划的实施细节。

挂了电话,吴贤的目光落在书架上的《秦岭蜀道考古报告》上,想起考古队在冶铁遗址的发现,心里突然涌起一个想法——或许可以将乡村文物保护与古代遗址保护结合起来,很多古村落就建在古代交通要道或遗址附近,村民手里的老物件,可能就是研究古代遗址的重要线索。

第二天,吴贤带着这个想法,来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基金会的负责人听后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太好了!比如陕西韩城的党家村,是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村里保存着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宅和老物件,而党家村附近就有汉代的‘夏阳渡’遗址,是汉代黄河渡口的重要遗址,村民手里的老物件,说不定能为研究夏阳渡的历史提供参考。”

两人很快确定了“乡村文物守护计划”的第一站——陕西韩城党家村。基金会负责联系当地文物局和村委会,吴贤则负责准备文物鉴定工具和培训材料,还特意邀请了在秦岭考古队工作的李响一起参与,“李响有考古经验,还懂户外考察,能帮着记录文物信息,培训志愿者的野外文物识别能力。”

李响接到邀请时,正在整理秦岭冶铁遗址的铁工具资料,听到能参与乡村文物保护,兴奋不已:“哥,我早就想看看古村落里的老物件了!之前在秦岭考古,总觉得文物离生活很远,这次能走进乡村,帮村民鉴定家传文物,肯定特别有意义。”

出发去党家村的前一天,吴贤收到了丽江和丽娟发来的微信,她在微信里说,东巴文古籍展览在村里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村民主动将家里的老物件拿出来,希望能帮忙鉴定,还有几位老人愿意捐赠家传的东巴文经书。“吴老师,您之前教我的文物保护知识,我都教给村民了,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好好保护老物件,还自发成立了‘东巴文化保护小组’。”和丽娟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太好了!”吴贤回复道,“乡村文物保护最需要的就是村民的参与,你们成立保护小组,就是最好的开始。以后要是遇到鉴定或保护方面的问题,随时跟我说,我们会尽力支持。”

抵达党家村时,村口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手里都捧着自家的老物件,有瓷器、铜器、玉器,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账本和书信。村委会的院子里,临时搭建的鉴定点已经准备就绪,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持秩序。“吴老师,欢迎来到党家村!”村支书握着吴贤的手,“村里的老人们早就盼着您来了,都想知道家里的老物件是不是宝贝,该怎么保护。”

吴贤刚坐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就捧着一个青花瓷碗走了过来:“吴老师,您帮我看看这碗,是我太奶奶传下来的,碗底有个‘大清乾隆年制’的款,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吴贤接过瓷碗,碗壁轻薄,釉面光洁,碗底的款识是“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篆书款,字体工整,“老人家,您这碗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虽然不是官窑,但品相完好,是不错的家传文物,平时要注意避免碰撞,别用洗洁精清洗,防止破坏釉面。”

老人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我一直以为这碗不值钱,没想到还是个老物件,以后我一定好好保护,传给孙子。”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和李响每天都在村委会为村民鉴定文物,遇到有价值的文物,就详细记录信息,讲解保护方法;遇到普通的民俗物件,也会耐心地告诉村民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民俗价值。“这不是普通的铜锁,是明清时期的‘暗门锁’,锁芯里有机关,只有用特定的钥匙才能打开,是当时大户人家常用的锁具,很有民俗研究价值。”李响拿着一把铜锁,给村民讲解它的构造和用途,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鉴定文物的同时,吴贤还为村里的二十多名志愿者开展了文物保护培训,从文物识别、日常保养,到野外文物遗址的巡查和记录,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大家平时在村里巡查时,要是发现有可疑人员在古宅或遗址附近徘徊,要及时联系当地文物局;遇到有人挖掘土地时发现老物件,要提醒他们不要擅自清理,保护好现场,第一时间上报。”吴贤一边演示文物记录表格的填写方法,一边叮嘱道。

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带着吴贤和李响参观了党家村的古宅和附近的“夏阳渡”遗址。夏阳渡遗址位于黄河岸边,虽然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但仍能看出渡口的大致轮廓。“村里的老人们说,以前在渡口附近种地时,经常能挖到一些汉代的铜钱和陶片。”一位志愿者指着遗址旁的农田说。

吴贤蹲下身,在农田里仔细搜寻,果然找到几片汉代的陶片,陶片上有明显的绳纹,是汉代陶器的典型特征。“这些陶片说明,夏阳渡在汉代确实是重要的渡口,村民手里要是有从这里挖到的老物件,对研究夏阳渡的历史很有帮助。”他对志愿者们说,“以后大家在农田里干活时,要是发现陶片、铜钱之类的老物件,一定要好好保存,及时告诉我们。”

离开党家村的前一天,村委会举办了一场“乡村文物保护座谈会”,村民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鉴定和培训,不仅知道了家里老物件的价值,还学会了保护方法,以后一定会好好保护村里的文物和古宅。“我们打算在村里建一个‘乡村文物陈列室’,把村民愿意展示的老物件集中起来,既能保护文物,又能让年轻人了解村里的历史。”村支书说。

吴贤听后非常欣慰:“乡村文物陈列室是个好主意,我们基金会可以提供一些展柜和保护设备,还可以帮你们设计陈列方案,让更多人了解党家村的历史和文化。”

离开党家村时,村民们都来送行,有的还特意带来了自家种的苹果和核桃,非要塞给吴贤和李响。“吴老师,谢谢您帮我们鉴定文物,还教我们保护知识,以后您一定要常来啊!”一位老人拉着吴贤的手,依依不舍地说。

驱车返回北京的路上,李响兴奋地说:“哥,这次党家村之行太有意义了!我没想到乡村里有这么多有价值的老物件,村民们对文物保护的热情也这么高。以后‘乡村文物守护计划’要是去其他地方,我还想跟着您一起去。”

“一定会的!”吴贤笑着说,“中国有很多像党家村这样的古村落,都藏着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故事,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保护。接下来我们还会去山西的平遥古城、安徽的宏村,把乡村文物保护的工作一直做下去。”

回到北京,吴贤刚把党家村的文物鉴定资料整理好,就收到了叶志远发来的微信,他在微信里说,新设计的龙泉青瓷茶具套装已经烧制完成,还在杭州的茶博会上展出,吸引了很多茶商和收藏家的关注,有几家国外的博物馆还特意联系他,想收藏他的青瓷作品。“吴老师,谢谢您的建议,让我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向。现在龙泉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青瓷制作,我还收了两个徒弟,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青瓷特别有热情。”

吴贤看着叶志远发来的青瓷茶具照片,一套六件的茶具,器型简约大方,釉色是温润的粉青釉,茶杯的内壁还刻有细微的花纹,既美观又实用。“太好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就是需要这样一代代人的努力,你不仅自己坚守,还培养年轻人,这才是对传统工艺最好的守护。”他回复道。

接下来的几周,吴贤一边跟进“乡村文物守护计划”的后续工作,为党家村的乡村文物陈列室准备展柜和保护设备,一边协助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筹备下一站的乡村文物保护工作。期间,他还收到了青海洛桑大师的邀请,邀请他参加年底的热贡唐卡艺术展,“今年的唐卡展有很多年轻画师的作品,还有唐卡修复技艺的展示,您一定要来看看,感受一下热贡唐卡的新活力。”

吴贤爽快地答应了邀请,他知道,每一次文化交流,每一次文物保护,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无论是乡村里的老物件、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还是非遗传承人的手工作品,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需要有人去守护、去传承。

这天晚上,吴贤坐在守藏斋的院子里,看着满天繁星,手里拿着党家村村民送的苹果,心里满是温暖。他想起在党家村看到的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想起叶志远的龙泉青瓷,想起洛桑大师的热贡唐卡,想起秦岭考古队的伙伴们,这些人、这些事,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

他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还有更多的乡村需要去走访,更多的文物需要去保护,更多的传统工艺需要去传承。但他不畏惧,也不疲惫,因为他知道,每一次鉴定、每一次修复、每一次交流,都在让中华文明的火种更加明亮,都在让文化传承的道路更加宽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了,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打来的:“吴老师,山西平遥古城的乡村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当地有很多明清时期的票号账本和古民居构件,村民们都盼着您去鉴定,您看什么时候方便出发?”

吴贤站起身,望着远方的夜空,星星闪烁,仿佛在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我明天就可以出发!”他坚定地说,心里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旅程,期待在平遥古城遇见更多的文物故事,期待为乡村文物保护贡献更多的力量。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还在继续,而未来的风景,必将更加精彩。

老烟枪在篝火旁磕了磕烟锅,火星子落在满是油泥的裤腿上,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手里那张泛黄的羊皮卷。卷上用朱砂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条冬眠的蛇,末尾处圈着个歪歪扭扭的“滇”字,旁边还写着“献王墓·雮尘珠”五个小字,墨迹发黑,像是用陈年血料调的。

“小三爷,这玩意儿靠谱不?”胖子凑过来,满手的牛肉干碎屑蹭到了羊皮卷上,被老烟枪一烟锅柄打开。“你小子轻点,这可是我那死鬼师傅用命换来的,当年他跟着马帮进滇西,就为了找这献王墓,最后就剩这张破卷儿从瘴气林里爬出来,没出仨月就咳血没了。”

我接过羊皮卷,指尖触到卷边粗糙的毛边,凑近篝火一看,朱砂线条旁还有些极小的符号,像是某种古代的图腾,又有点像山川走势。“老烟枪,你师傅没说这献王墓具体在哪儿?就一个‘滇’字,范围也太大了。”

老烟枪又点燃一锅烟,烟丝的焦糊味混着篝火的木柴香飘过来:“他只说在无量山深处,有片‘鬼见愁’瘴气林,林子里有座‘悬棺崖’,献王墓就在崖底下。但那地方邪乎得很,马帮里的老人说,进去的人没一个能活着出来,不是被瘴气毒倒,就是让崖上的悬棺里的东西缠上。”

胖子一听眼睛就亮了,拍着大腿道:“邪乎才好!越邪乎的地方越有宝贝,那雮尘珠可是传说中的神物,要是能拿到手,咱哥仨这辈子都不用愁了!”我瞪了他一眼:“先别想好事,无量山那地方我去过一次,地形复杂得很,而且瘴气林里的瘴气毒性极强,普通的防毒面具根本不管用,得先准备好解药。”

Shirley杨从背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古籍,是《滇南异物志》,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插图说:“你们看,这里记载着‘鬼见愁’瘴气林里有一种叫‘青鳞草’的植物,用它的根茎熬成汤,能解瘴气之毒。不过这种草只长在瘴气林边缘的岩石缝里,很难找到。”

老烟枪点点头:“我师傅的笔记里也提到过青鳞草,还画了样子,叶子像鳞片,开白色的小花,根是暗红色的。咱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先去无量山脚下的古镇采购物资,再找个当地向导,不然在林子里准得迷路。”

第二天清晨,我们收拾好行李,背着登山包、防毒面具、绳索、工兵铲等装备,坐上了前往滇西的长途汽车。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了无量山脚下的一个古镇——青溪镇。古镇不大,一条青石板路贯穿全镇,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红灯笼,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

我们找了家客栈住下,客栈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姓王,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听说我们要进无量山深处,王老板脸色一下子变了:“你们去那儿干啥?那地方可是禁地,前几年有几个外乡人进去寻宝,结果一个都没回来,最后还是村民在瘴气林边缘发现了他们的尸体,都肿得跟泡发的馒头似的,浑身是毒。”

胖子嘿嘿一笑:“老板,我们就是去山里采点草药,不是寻宝。”王老板显然不信,摇了摇头:“你们这些外乡人,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打的什么主意。那献王墓的传说在这一带传了几百年了,谁都想找到雮尘珠,但那地方邪乎得很,听老一辈人说,献王下葬的时候,用了上千个活人殉葬,那些殉葬者的怨气都聚在墓里,谁进去谁倒霉。”

我见王老板知道不少事,便递给他一支烟,问道:“老板,那你知道‘鬼见愁’瘴气林里的青鳞草吗?我们需要找这种草来解瘴气。”王老板接过烟,点燃后抽了一口,缓缓道:“青鳞草我知道,确实能解瘴气,但那草不好找,而且瘴气林里不仅有瘴气,还有很多野兽,比如云豹、毒蛇,还有一种叫‘瘴蚺’的大蛇,能一口吞下个活人。”

“那你能不能帮我们找个向导?”Shirley杨问道。王老板犹豫了片刻,说:“镇上有个叫阿贵的年轻人,他爷爷以前是马帮的向导,去过无量山深处几次,对那一带的地形很熟悉。不过阿贵这几年不怎么带人进山了,他爷爷就是在瘴气林里被瘴蚺咬了,回来没几天就死了。”

我们按照王老板给的地址,找到了阿贵家。阿贵二十多岁,个子不高,眼神却很锐利,正坐在院子里打磨一把柴刀。听说我们要找他当向导,阿贵头也不抬地说:“我不进山,我爷爷就是死在那里面的,我不想跟他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胖子见状,从背包里拿出一沓钱,放在桌子上:“阿贵兄弟,这是定金,等我们从山里出来,再给你这么多。你就带我们到瘴气林边缘,找到青鳞草就行,不用跟我们进林子里。”阿贵看了看钱,又看了看我们,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行,但我只带你们到瘴气林边缘,里面的路你们自己走,而且我得先跟你们说清楚,那地方真的很危险,你们要是后悔了,现在还来得及。”

第二天一早,阿贵带着我们出发了。他背着一个竹篓,里面装着水壶、干粮和一把猎枪,走在前面,脚步轻快得像只猴子。无量山的山路很陡峭,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和藤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光柱。我们跟在阿贵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胖子走得气喘吁吁,不停地抱怨:“这破山咋这么难爬,什么时候才能到瘴气林啊?”

阿贵回头看了他一眼:“快了,再走两个小时就能到瘴气林边缘了。不过你们要小心,前面那段路有很多毒蛇,尤其是‘银环蛇’,毒性很强,被咬一口几分钟就没命。”我们听了,都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眼睛紧紧盯着脚下的路。

又走了大约两个小时,前面的树木突然变得稀疏起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腥臭味,阿贵停下脚步,指着前面一片灰蒙蒙的林子说:“那就是‘鬼见愁’瘴气林,你们看,林子里的雾气都是灰色的,那就是瘴气,吸一口就会头晕眼花,要是吸多了,就会中毒身亡。青鳞草就长在林边的岩石缝里,你们自己找吧,我在这儿等你们,最多等两个小时,要是你们还不出来,我就先走了。”

我们谢过阿贵,拿出防毒面具戴上,小心翼翼地走到瘴气林边缘。林边的岩石缝里果然长着一些青绿色的植物,叶子像鳞片一样,开着白色的小花,根是暗红色的,正是我们要找的青鳞草。我们赶紧拿出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青鳞草挖出来,装进袋子里。

就在我们挖完最后一株青鳞草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林子里传来一阵“沙沙”的声音,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草丛里快速移动。我心里一紧,示意胖子和Shirley杨做好准备,握紧了手里的工兵铲。很快,一条水桶粗的大蛇从林子里爬了出来,全身覆盖着青黑色的鳞片,眼睛像两颗红色的灯笼,嘴里吐着分叉的舌头,正是阿贵说的“瘴蚺”。

“不好,是瘴蚺!”胖子大喊一声,举起工兵铲就要冲上去,被我一把拉住:“别冲动,这东西皮糙肉厚,工兵铲根本伤不了它,我们赶紧跑!”我们转身就往阿贵等候的地方跑,瘴蚺在后面紧追不舍,身体划过草丛的声音越来越近。

阿贵听到动静,回头一看,吓得脸色煞白,举起猎枪就朝瘴蚺开了一枪。子弹打在瘴蚺的鳞片上,发出“当”的一声,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弹痕,根本没伤到它。瘴蚺被激怒了,加快速度追了上来,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朝着跑在最后的胖子咬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Shirley杨从背包里拿出一把信号枪,对准瘴蚺的眼睛扣动了扳机。信号弹带着刺耳的尖啸声,正好打在瘴蚺的左眼上,瘴蚺痛得发出一声震天动地的嘶吼,身体在地上翻滚起来。我们趁机加快速度,跑到了阿贵身边。

“快,赶紧走!”阿贵大喊着,带着我们沿着原路返回。跑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才停下来,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阿贵看着我们,脸色还是很苍白:“我说过那地方很危险,你们现在相信了吧?幸好你们命大,不然今天就交代在那儿了。”

我们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往青溪镇走。回到客栈后,我们赶紧用青鳞草熬了汤,每人喝了一碗,感觉浑身清爽了不少,之前吸入的少量瘴气也消散了。老烟枪看着我们,笑着说:“还是小三爷和Shirley杨有办法,不然今天咱们就成了瘴蚺的点心了。不过这也说明,献王墓确实在那瘴气林后面,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邪乎的东西守护着。”

胖子喝了一大碗汤,抹了抹嘴说:“管它什么邪乎东西,只要有雮尘珠,老子就不怕!明天咱们就进瘴气林,找到悬棺崖,挖开献王墓,把雮尘珠拿出来!”我摇了摇头:“不行,今天我们已经惊动了瘴蚺,而且瘴气林里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我们得再准备准备,比如多熬点青鳞草汤,再做些防蛇虫的药粉,不然进去了也是送死。”

Shirley杨也点点头:“我同意天真的看法,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且根据《滇南异物志》的记载,悬棺崖上的悬棺里可能藏着一些机关或者毒物,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破解机关的工具,比如洛阳铲、探杆、炸药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青溪镇采购了大量的物资,熬了十几碗青鳞草汤装在保温壶里,又做了很多防蛇虫的药粉,还从王老板那里买了几捆结实的绳索和一把开山斧。阿贵见我们准备得这么充分,也有些动容,主动说:“我还是跟你们一起进瘴气林吧,你们对里面的地形不熟,有我在,能少走很多弯路。不过我话说在前面,要是遇到太危险的情况,我可不会硬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们当然求之不得,连忙谢过阿贵。第五天清晨,我们背着满满的装备,在阿贵的带领下,再次向瘴气林出发。这次我们有了充分的准备,一路上小心翼翼,避开了毒蛇和野兽,顺利地进入了瘴气林。

瘴气林里的雾气很浓,能见度只有几米远,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腥臭味,让人头晕眼花。我们戴着防毒面具,喝着青鳞草汤,慢慢往前走。阿贵拿着一把砍刀,不停地砍着挡路的藤蔓和树枝,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山神保佑,山神保佑,让我们平安通过这片林子。”

走了大约半天时间,前面的雾气突然变得稀薄起来,隐约能看到前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悬崖,悬崖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悬棺,有的悬棺已经破损,露出了里面的骸骨,正是我们要找的“悬棺崖”。

“太好了,终于找到悬棺崖了!”胖子兴奋地大喊一声,就要冲过去,被我一把拉住:“别冲动,你看那些悬棺,排列得很整齐,而且悬崖上没有任何可以攀爬的地方,肯定有机关。”

Shirley杨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悬崖:“你们看,悬崖中间有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应该就是献王墓的入口。洞口周围有一些奇怪的图案,像是某种图腾,可能是用来守护墓门的机关。”

老烟枪凑过来,看着悬崖上的图案,皱着眉头说:“这图案我在我师傅的笔记里见过,叫‘献王图腾’,据说只要触动了图腾,就会引发机关,比如射出毒箭、落下巨石之类的。我们得小心点,先找到破解机关的方法。”

阿贵指着悬崖下的一块巨石说:“我爷爷说过,悬棺崖下有一块‘镇崖石’,石上刻着破解机关的方法。我们去那块石头看看。”我们跟着阿贵走到巨石旁,巨石上果然刻着一些古老的文字和图案,Shirley杨仔细辨认了一会儿,说:“这些文字是古滇国的文字,我能看懂一些,上面说,要想打开献王墓的入口,需要用‘活人血’祭祀图腾,而且必须是处子之血,不然就会引发机关。”

“什么?要用活人血?还是处子之血?”胖子瞪大了眼睛,“这也太残忍了吧?咱们去哪儿找处子之血啊?”我也觉得很为难,看着Shirley杨说:“有没有别的办法?比如用动物的血代替?”

Shirley杨摇了摇头:“古滇国的祭祀仪式很严格,必须用活人血,而且必须是处子之血,不然根本没用。不过你们看,图案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说如果没有处子之血,也可以用‘雮尘珠的替代品’,比如用一颗成色极好的红宝石,因为红宝石的颜色和血液相似,而且在古滇国,红宝石也被视为神圣之物。”

我们听了,都松了一口气。胖子从背包里拿出一颗红宝石,这是他之前在古墓里捡到的,成色极好,红得像一团火。“幸好老子还留着这玩意儿,不然今天就白来了。”胖子得意地说,拿着红宝石走到悬崖下的图腾旁。

图腾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上面刻着一个狰狞的献王头像,头像的嘴巴张开,像是在等待祭祀。胖子按照Shirley杨的指示,将红宝石放进了献王头像的嘴里。就在红宝石放进去的瞬间,悬崖上突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中间的洞口慢慢打开,露出了一条黑漆漆的通道。

“太好了,墓门打开了!”我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拿起装备,小心翼翼地走进了通道。通道里很宽敞,两旁的墙壁上刻着一些壁画,描绘着献王生前的生活场景和祭祀仪式。壁画的颜色很鲜艳,像是用某种特殊的颜料绘制而成,历经千年依然没有褪色。

走了大约十几分钟,通道突然变得狭窄起来,前面出现了一道石门,石门上刻着“献王墓·禁地”四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老烟枪拿出工兵铲,想要撬开石门,被Shirley杨拦住:“别用蛮力,石门上肯定有机关,要是触动了机关,我们就完了。”

Shirley杨仔细观察着石门上的符号,突然眼前一亮:“我知道了,这些符号是古滇国的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打开石门。你们看,符号的数量正好是九个,对应着‘九宫格’,我们只要按照‘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的顺序,按下对应的符号,就能打开石门。”

我们按照Shirley杨的指示,依次按下了石门上的符号。随着最后一个符号被按下,石门缓缓打开,里面露出了一个巨大的墓室。墓室的中央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材,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周围还放着很多陪葬品,有金银珠宝、青铜器、玉器等,闪闪发光,让人眼花缭乱。

“我的妈呀,这么多宝贝!”胖子兴奋地冲了过去,就要去拿陪葬品,被我一把拉住:“别乱动,献王墓里肯定有很多机关,这些陪葬品说不定就是陷阱。”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