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239章 尸易无限(144)

车刚驶进敦煌市区,远处的鸣沙山就裹着金红色的晚霞撞进视野,月牙泉像块翡翠嵌在沙山之间,莫高窟的九层楼在暮色里露出飞檐的轮廓。林野把车窗降下些,干燥的风带着沙粒的温度吹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轻轻震动——这是靠近古物的熟悉信号。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楼兰石片,石片上的花纹被体温焐得温润,和藏族转经筒、苗族平安坠一起,在胸前形成了一串跨越山海的印记。

“终于见到真的莫高窟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九层楼不停按快门,“之前在课本上看图片就觉得震撼,现在亲眼见,比想象中还壮观!”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里面装着在罗布泊买的戈壁石,还有刚从路边摊位上淘来的敦煌明信片,每张都印着不同的壁画图案。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莫高窟志》,书页间夹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莫高窟现存七百多个洞窟,大部分都已经编号保护,但根据古籍记载,还有些‘秘密洞窟’没被发现,藏在鸣沙山的崖壁深处,据说里面保存着未被破坏的唐代经卷和壁画。咱们要找的,就是其中一个叫‘千佛洞’的秘密洞窟。”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避开街上的游客:“我已经联系了莫高窟的文物保护专家,姓陈,研究莫高窟壁画三十年了,对崖壁的结构特别熟悉。他说秘密洞窟的入口很隐蔽,得等闭馆后才能带咱们去勘察。”

车停在莫高窟景区附近的民宿时,陈教授已经在门口等着了。他穿着件灰色的工作服,袖口沾着些颜料,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疲惫却透着光:“你们来得正好,最近崖壁有些渗水,得抓紧时间找,不然里面的经卷可能会受潮发霉。”

民宿的院子里种着几棵沙枣树,晚风一吹,飘来淡淡的果香。走进房间,陈教授把一张莫高窟崖壁的测绘图铺在桌上:“根据我翻的清代文献,千佛洞的入口在第302窟和第303窟之间的崖缝里,被一层厚厚的沙砾和壁画残片挡住了。而且入口处有‘封门砖’,是唐代工匠特制的,得用专门的工具才能撬开,不能用蛮力,不然会损坏周围的壁画。”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陈教授,您看这罗盘上的刻痕,和莫高窟壁画里的‘飞天’图案有没有相似之处?我爷爷日记里说,这罗盘能和古遗迹的图腾呼应,说不定能帮咱们确定入口的准确位置。”

陈教授拿起罗盘,对着灯光仔细看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这刻痕的线条弧度,和第302窟壁画里飞天的飘带一模一样!看来你们真是有缘人。不过要找入口,还得靠专业的探测仪,崖壁里可能有空洞,咱们得先确定安全才能动手。”

接下来的两天,林野他们跟着陈教授在莫高窟熟悉环境。白天,陈教授带他们参观已经开放的洞窟,讲解壁画的历史和修复技术——哪些是北魏的粗犷线条,哪些是唐代的绚丽色彩,哪些又是宋代的细腻笔触,听得大家连连惊叹。晚上,他们就跟着陈教授调试探测仪,学习怎么分辨崖壁的回声,判断是否有空洞。阿凯为了学会用探测仪,每天都熬到半夜,笔记记得比上学时还认真。

闭馆后的莫高窟格外安静,只有风穿过崖壁的“呜呜”声,像在诉说千年的故事。出发那天,晚上九点,陈教授带着大家拿着探测仪,沿着崖壁往第302窟走。月光洒在崖壁上,把壁画的影子拉得很长,飞天、菩萨、供养人的形象在夜色里显得格外庄严。

走到第302窟和第303窟之间,陈教授停下脚步,让大家把探测仪贴在崖壁上。仪器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一道绿色的曲线,显示崖壁后面有一个约十平方米的空洞。“就是这里了!”陈教授压低声音说,从背包里拿出一把特制的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开崖壁上的沙砾和残片。

挖了大概半个小时,终于露出了一层砖红色的封门砖。砖上刻着细小的文字,陈教授用放大镜看了看:“是唐代的‘开成三年’,和文献记载的时间一致!”他拿出一根细铁棍,顺着砖缝慢慢撬动,每一块砖都轻拿轻放,生怕碰掉周围的壁画。

封门砖被一块块取下后,一个黑黢黢的洞口露了出来,一股带着尘土和纸张霉变的气息从里面飘出来。陈教授打开强光手电,光柱照进去,能看到洞窟里堆着很多卷轴,墙壁上还画着完整的壁画,色彩比外面开放的洞窟还要鲜艳。

“这就是千佛洞!”陈教授激动得声音都在抖,“我找了二十年,终于找到了!”林野跟着陈教授走进洞窟,脚下的地面铺着一层厚厚的尘土,踩上去能听到“沙沙”的声响。洞窟的正中央放着一个石案,石案上摆着一个铜制的经卷盒,周围散落着一些陶制的油灯,灯盏里还有残留的灯油。

李教授走到壁画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壁画是唐代中期的风格,画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人物的衣袂、飘带的线条都特别流畅,颜色用的是矿物颜料,所以能保存这么久!”他一边说一边拍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野走到石案前,小心地打开经卷盒,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十几卷经卷,每一卷都用丝绸包裹着。他拿出一卷,轻轻展开,上面的文字是唐代的楷书,字迹工整,内容是《金刚经》的片段。“这些经卷太珍贵了!”林野激动地说,“比已经发现的敦煌经卷保存得还要完好!”

就在大家忙着清理经卷和拍摄壁画的时候,洞窟顶部突然落下几块小石子。陈教授脸色一变:“不好!崖壁可能要塌方!咱们赶紧把经卷收拾好,先出去!”大家赶紧把经卷小心地放进特制的箱子里,抱着箱子往洞口跑,刚跑出洞窟,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几块大石头堵住了洞口,幸好没有伤到任何人。

“好险!”阿凯拍着胸口,大口喘着气,“这秘密洞窟也太危险了,还好咱们跑得快!”陈教授擦了擦额头的汗:“莫高窟的崖壁是沙砾岩,本来就不稳定,刚才挖封门砖的时候可能震动到了,幸好没造成大的塌方。”

第二天一早,文物保护团队就带着专业设备赶到了。大家用起重机小心地移开堵住洞口的石头,然后在洞窟周围搭建了保护架,防止崖壁继续坍塌。接下来的几天,团队里的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洞窟里的文物——除了经卷和壁画,还发现了几尊小型的泥塑佛像,虽然有些残破,但依然能看出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在整理经卷的时候,林野发现其中一卷的末尾夹着一张小小的羊皮纸,上面用吐蕃文写着几行字。陈教授请来懂吐蕃文的专家,翻译后才知道,这张羊皮纸记载了千佛洞的来历:唐代中期,有一位叫“法藏”的僧人,为了保护经卷不被战乱破坏,特意在崖壁深处开凿了这个洞窟,把珍贵的经卷和壁画藏在这里,希望后世能有人发现,让佛法流传下去。

“这位法藏僧人真是有心了!”李教授感慨地说,“要是没有他,这些经卷可能早就毁在战乱里了,咱们也看不到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张科长也很感慨,他给文物局总部打电话,申请把千佛洞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派专人进行修复和管理。

当天晚上,莫高窟的工作人员为大家举办了简单的庆祝晚宴。宴会上,陈教授给大家讲了很多莫高窟的故事——有修复师为了补一块壁画,在崖壁上待了三个月;有学者为了研究一个洞窟的年代,查阅了上千本古籍;还有当地的村民,世代守护着莫高窟,不让文物受到破坏。

陈教授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你们年轻人有闯劲,又懂保护,以后莫高窟的传承,还得靠你们。我听说你们之前还去过武夷山、湘西、香格里拉、罗布泊,保护了很多文物,真是不容易。”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陈教授,您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以后我们还会去更多地方,保护更多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咱们国家的历史文化。”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敦煌。陈教授送他们到景区门口,手里拿着一本精装的《莫高窟壁画集》:“这是我自己编的书,送给你们做纪念。里面有很多不对外开放的壁画照片,希望你们能记住莫高窟,以后常回来看看。”

林野接过书,紧紧握了握陈教授的手:“谢谢您,陈教授,我们一定会常回来的。等千佛洞修复好了,我们第一时间就来参观。”

车慢慢驶出敦煌市区,鸣沙山和月牙泉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楼兰石片、藏族转经筒和苗族平安坠,心里满是期待。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陕西西安——秦始皇陵附近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爷爷日记里说,西安秦始皇陵附近有个秘密藏坑,里面可能藏着秦代的青铜兵器和竹简,咱们下一站就去西安!”

大家都欢呼起来,阿凯赶紧拿出手机,开始查西安的美食和景点:“我早就想吃西安的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了!还有兵马俑,一定要去看看!”张科长笑着说:“咱们这次去西安,还得联系当地的文物局,秦始皇陵附近的保护很严格,得有专业人员陪同才能勘察。”

车一路向东,窗外的景色从戈壁变成了平原,远处的秦岭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秦始皇陵附近的秘藏,保护好秦代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大秦帝国的辉煌历史。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西安的秦始皇陵,还有那些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秦代文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车过渭河大桥时,西安的轮廓终于清晰起来——古城墙像一条青灰色的巨龙盘踞在平原上,钟鼓楼的飞檐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远处的秦岭山脉若隐若现。林野把车窗降下,带着历史厚重感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微微发烫,与口袋里的莫高窟壁画集、楼兰石片、藏族转经筒和苗族平安坠形成奇妙的共振,仿佛在呼应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千年文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就是西安啊!比课本里写的还气派!”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快门按个不停,镜头从古城墙扫到街边的肉夹馍摊位,“终于能吃到正宗的羊肉泡馍了,我从敦煌就开始盼了!”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多了在敦煌买的飞天纹样书签,和刚从服务区便利店抢的西安地图。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秦代考古录》,书页间夹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兵马俑发掘时的场景。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秦始皇陵就在临潼区,距咱们现在的位置还有四十公里。根据古籍记载,除了已发现的兵马俑坑,陵寝周围还有不少未被发掘的‘陪葬坑’,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其中一个‘青铜兵器坑’里,里面据说藏着秦代的青铜剑、弩机,还有记载军事战术的竹简。”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避开早晚高峰的车流:“我已经联系了陕西省文物局,他们派了秦陵考古队的赵队长接应咱们。赵队长研究秦始皇陵三十年了,参与过兵马俑二号坑的发掘,对陵寝周边的地质结构了如指掌。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赵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工装服,袖口沾着些泥土,手里拿着一个磨损严重的笔记本,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敦煌发现千佛洞的事,文物圈都传开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秦代秘藏,我特别期待!”

走进会议室,赵队长把一张巨大的秦始皇陵周边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待勘探区”的区域:“根据最新的物探数据,这片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异常,很可能存在地下空洞。结合《史记》里‘秦陵藏兵器百万’的记载,我们推测这里就是青铜兵器坑的位置。但这片区域靠近秦陵核心区,地质结构复杂,还有可能存在水银层,不能贸然开挖,得先确定入口位置和安全通道。”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最后稳稳指向待勘探区的西北角:“赵队长,您看这个方向——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秦代秘藏的入口通常与‘天干地支’对应,西北角是‘乾位’,很可能就是入口所在。”

赵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这片区域的西北角有一处不起眼的土丘,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很可能是人工堆筑的封土!”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赵队长在待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用探地雷达扫描地下结构;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古籍记载。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赵队长学习使用探地雷达,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示意图。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达终于传来好消息——在土丘下方五米处,探测到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矩形空洞,空洞边缘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赵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就是青铜兵器坑的入口!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清理封土,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能破坏周围的遗迹。”

清理封土的工作比想象中艰难。土丘的土壤经过两千多年的压实,坚硬得像石头,只能用小铲子一点一点挖。林野和阿凯轮流上阵,手心磨出了水泡也不肯停。赵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时不时用毛刷清理土壤里的陶片、铜锈,生怕错过任何线索。

挖到第五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块青灰色的石板。石板上刻着模糊的秦代篆文,赵队长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后,辨认出上面的字:“兵甲之藏,以卫陵寝”。“就是这里!”赵队长激动地说,招呼大家一起小心地掀开石板——石板下方,一条狭窄的通道延伸向黑暗,一股带着金属锈蚀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

赵队长打开强光手电,光柱照亮了通道内壁——墙壁上整齐地排列着秦代砖,砖缝里的白灰依然清晰。“这是秦代的‘券顶通道’,保存得太完整了!”李教授忍不住感叹,拿出相机仔细拍摄每一块砖的纹路。

林野第一个走进通道,通道高度不足两米,需要弯腰前行。走了大概三十步,前方突然开阔起来,一个长方形的洞窟出现在眼前——洞窟两侧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青铜剑、弩机、戈、矛等兵器,剑身泛着幽绿的光泽,仿佛刚铸造完成;洞窟中央的石台上,堆着几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虽然麻布已经腐朽,但竹简依然完好。

“我的天,这简直是秦代兵器库!”阿凯激动得声音都在抖,刚想伸手触摸一把青铜剑,就被赵队长拦住:“别碰!这些兵器表面有一层氧化层,一旦破坏,很快就会锈蚀。咱们得先做好保护措施,用专业的工具把它们转移到恒温恒湿的箱子里。”

考古队的工作人员立刻展开工作,有的用软布包裹兵器,有的用特制的托盘盛放竹简,有的则用仪器检测洞窟内的温湿度。林野和李教授则负责记录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形态,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整理竹简的时候,林野发现其中一卷竹简的末尾,用朱砂写着几行字。赵队长请来研究秦代文字的专家,经过翻译,得知这卷竹简记载的是秦代的“兵法战术”,包括军队布阵、武器使用、粮草运输等内容,填补了秦代军事史研究的空白。

“这些文物的价值太大了!”赵队长激动地说,“尤其是这卷兵法竹简,比《孙子兵法》的秦代版本还要完整,对研究秦代军事制度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张科长也赶紧给文物局总部打电话,汇报这一重大发现,申请派专业的文物修复团队前来支援。

就在大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洞窟突然轻微震动了一下,顶部的泥土簌簌落下。赵队长脸色一变:“不好!可能是通道的券顶出现了松动,咱们得赶紧把文物转移出去,避免发生塌方!”

大家加快速度,将最后几件兵器和竹简装进保护箱后,迅速撤离洞窟。刚走出通道,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洞窟顶部的部分券顶坍塌了,幸好撤离及时,没有造成文物损坏和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拍着胸口,大口喘着气,“这秦代的洞窟也太不结实了,还好咱们动作快!”赵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秦代的券顶是用砖和白灰砌筑的,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早就不牢固了,刚才的震动很可能是清理封土时引发的。不过没关系,重要文物已经安全转移,接下来就是修复和研究了。”

接下来的一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兵器和竹简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特殊的溶液清理青铜兵器表面的锈迹,在剑身涂抹保护剂;用蒸汽软化竹简上的污垢,小心翼翼地展开每一片竹简,进行拍照、编号、拓印。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学习修复技术,虽然只是打下手,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修复工作间隙,赵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秦始皇陵博物院。站在兵马俑坑前,看着成千上万的兵马俑整齐排列,林野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的军威。赵队长指着一尊兵马俑说:“这些兵马俑每个都有不同的表情、发型、服饰,是秦代工匠精心制作的‘地下军团’。而你们发现的青铜兵器坑,就是这个军团的‘武器库’,两者相互印证,让我们对秦代的军事制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离开博物院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赵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青铜兵器坑,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以后要是还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赵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西安。赵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青铜剑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青铜剑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西安之行,记住秦代文明的辉煌。”

林野接过剑模型,紧紧握了握赵队长的手:“谢谢您,赵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保护更多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咱们国家的历史。”

车慢慢驶出西安市区,古城墙和钟鼓楼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心里满是期待。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爷爷日记里说,安阳殷墟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里面可能藏着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咱们下一站就去安阳!”

大家都欢呼起来,阿凯赶紧拿出手机,开始查安阳的美食:“我听说安阳的道口烧鸡特别有名,还有扁粉菜,这次一定要好好尝尝!”张科长笑着说:“殷墟是商代的都城遗址,甲骨文的发现地,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

车一路向东,窗外的景色从平原变成了丘陵,远处的太行山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殷墟遗址的秘藏,保护好商代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商代文明的璀璨。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安阳的殷墟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商代文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血脉永远延续。

车刚驶入安阳地界,窗外的景色就从平原渐变成起伏的丘陵,远处的太行山像一道青灰色的屏障横亘在天际。林野把车窗降下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微微发烫——这是靠近古遗迹的熟悉信号。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秦代青铜剑模型,冰凉的金属触感与敦煌壁画集、楼兰石片、藏族转经筒和苗族平安坠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探寻之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终于要见甲骨文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路边的殷墟遗址指示牌不停按快门,“之前在历史课上学甲骨文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刻在石头上的,没想到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次一定要亲眼看看!”他背上的防水包比在西安时更沉,里面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和纪念品,还多了本刚买的《甲骨文入门》,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重点。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殷墟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一片刻满文字的甲骨照片。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也是甲骨文的发现地。根据古籍记载和近年的考古发现,除了已发掘的甲骨窖穴,遗址附近还有不少未被发现的‘青铜窖藏’,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是其中一个,里面据说藏着商代的青铜礼器、甲骨卜辞,还有记载商代祭祀制度的竹简。”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乡间公路上平稳行驶:“我已经联系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们派了殷墟考古队的王队长接应咱们。王队长研究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三十年了,参与过妇好墓的发掘工作,对殷墟周边的地形和遗迹分布了如指掌。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王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卡其色的工装服,裤脚沾着些泥土,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甲骨碎片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西安发现秦代青铜兵器坑的事,我们都听说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商代秘藏,我特别期待!”

走进会议室,王队长把一张巨大的殷墟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待勘探区”的区域:“根据最新的物探数据,这片区域的土壤密度与周围不同,很可能存在地下窖藏。结合《竹书纪年》里‘商王武丁藏礼器于洹水之滨’的记载,我们推测这里就是青铜窖藏的位置。但这片区域靠近洹河,地下水位较高,而且可能存在流沙层,开挖难度很大,得先确定窖藏的具体位置和深度。”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最后稳稳指向待勘探区的东南角:“王队长,您看这个方向——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商代的重要窖藏通常与‘山川方位’对应,东南角靠近洹河,符合‘临水藏器’的习俗,很可能就是窖藏的入口所在。”

王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这片区域的东南角有一处地势略高的土台,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很可能是人工堆筑的封土台,用来掩盖窖藏入口!”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王队长在待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用探地雷达和磁法仪扫描地下结构;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甲骨文卜辞和古籍记载。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王队长学习识别甲骨上的文字,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示意图和文字注解。

第四天一早,磁法仪传来重大发现——在土台下方三米处,探测到一个约十五平方米的不规则空洞,空洞内有明显的金属信号反应。王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就是青铜窖藏的位置!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清理封土,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能破坏窖藏内的文物。”

清理封土的工作异常艰难。土台的土壤经过三千多年的压实,又受洹河地下水的影响,变得又硬又黏,只能用小铲子和毛刷一点一点清理。林野和阿凯轮流上阵,手心磨出了水泡,汗水浸湿了工装服,却丝毫没有懈怠。王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时不时用手触摸土壤,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判断是否接近窖藏。

挖到第六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块青铜质地的器物边缘。王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扫去,一件青铜鼎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鼎身上刻着精美的饕餮纹,纹路清晰,保存完好。“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王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纹饰、这器型,应该是商王武丁时期的礼器!”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青铜器逐渐显露出来——青铜爵、青铜斝、青铜尊,还有一些造型奇特的青铜兵器,每一件都工艺精湛,纹饰繁复。洞窟中央的石台上,还堆着几卷用麻布包裹的甲骨,麻布虽然已经腐朽,但甲骨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我的天,这简直是商代的文物宝库!”阿凯激动得跳了起来,刚想伸手触摸青铜鼎,就被王队长拦住:“别碰!这些青铜器表面有一层氧化层,一旦接触空气和汗液,很容易发生锈蚀。咱们得先做好保护措施,用专业的工具把它们转移到恒温恒湿的保护箱里。”

考古队的工作人员立刻展开工作,有的用无酸纸包裹青铜器,有的用特制的托盘盛放甲骨,有的则用仪器检测窖藏内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林野和李教授则负责记录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形态和纹饰,用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整理甲骨的时候,林野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龟甲上,刻着一段完整的卜辞。王队长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辨认后,兴奋地说:“这段卜辞记载的是商王武丁祭祀祖先的活动,里面提到了‘燎祭’‘酒祭’等祭祀仪式,还提到了祭祀用的礼器数量,对研究商代的祭祀制度和社会结构太重要了!”

“这些文物的价值太大了!”李教授忍不住感叹,“尤其是这件青铜鼎,器型完整,纹饰精美,而且有明确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张科长也赶紧给文物局总部打电话,汇报这一重大发现,申请派专业的文物修复团队和保护设备前来支援。

就在大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窖藏突然轻微震动了一下,顶部的泥土簌簌落下,地面也出现了细小的裂缝。王队长脸色一变:“不好!可能是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窖藏顶部的土层松动,咱们得赶紧把文物转移出去,避免发生塌方!”

大家加快速度,将最后几件青铜器和甲骨装进保护箱后,迅速撤离窖藏。刚走出窖藏入口,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窖藏顶部的土层坍塌了,幸好撤离及时,没有造成文物损坏和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拍着胸口,大口喘着气,“这商代的窖藏也太危险了,还好咱们动作快!”王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这片区域靠近洹河,地下水位本来就高,加上最近雨水较多,土层稳定性变差,刚才的震动很可能是水位上升引发的。不过没关系,重要文物已经安全转移,接下来就是修复和研究了。”

接下来的一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特殊的溶液清理青铜器表面的泥土和锈迹,在器物表面涂抹保护剂;用蒸汽软化甲骨上的污垢,小心翼翼地清理甲骨缝隙里的泥土,进行拍照、拓印、编号和建档。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学习修复技术,虽然只是打下手,帮忙传递工具、记录数据,但也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

在修复工作间隙,王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殷墟博物馆。站在展厅里,看着一件件精美的商代文物——造型独特的四羊方尊、刻满卜辞的甲骨、纹饰繁复的青铜爵,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都城的繁华景象。王队长指着一件青铜鼎说:“这些青铜礼器不仅是商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铸造工艺的集中体现。你们发现的青铜窖藏,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商代文明的认识。”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王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商代青铜窖藏,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帮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以后要是还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王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安阳。王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甲骨文复刻摆件:“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甲骨卜辞复刻的,上面刻着‘吉’字,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安阳之行,记住商代文明的辉煌。”

林野接过摆件,紧紧握了握王队长的手:“谢谢您,王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保护更多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咱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车慢慢驶出安阳,窗外的殷墟遗址和洹河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秦代青铜剑模型、敦煌壁画集、楼兰石片、藏族转经筒、苗族平安坠,还有刚得到的甲骨文摆件,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经历。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浙江良渚——良渚古城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道口烧鸡,正吃得津津有味。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爷爷日记里说,良渚古城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里面可能藏着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还有记载良渚先民祭祀和生活的刻画符号,咱们下一站就去良渚!”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史前文化,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比商代还要早两千多年。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良渚文明的更多秘密。”

车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色从丘陵变成了平原,远处的钱塘江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良渚古城遗址的秘藏,保护好良渚文化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和悠久历史。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良渚古城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五千多年的史前文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火种永远传递下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