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235章 尸易无限(140)

火车驶入寿县站时,初冬的寒风正裹着八公山的落叶掠过站台,远处的楚文化博物馆在灰蒙蒙的天色里露出青砖灰瓦的轮廓,楚幽王墓的封土堆像一座小山丘,静静卧在博物馆西侧,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泥土味和草木的清香。林浩刚下车就把氮气密封袋揣进怀里,还不忘检查手里的防沙网:“这八公山的风带着沙,楚简要是沾了沙,字肯定会被磨掉,防沙网得围严实了,氮气也得随时盯着,别漏了。”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质采样盒,指尖被风吹得有些发红:“楚幽王墓的暗格在主椁室西侧的‘夯土层’下,夯土下面是‘流沙层’,得先用防沙网把流沙拦住,再挖夯土——夯土在干燥环境下硬得像砖,得用温水浇透了再挖,不然会扬沙。而且暗格的‘龙纹锁’刻在石门正面,龙头朝左,龙身盘绕,龙尾朝右,得先摸龙头的‘角’,再摸龙身的‘鳞’,最后摸龙尾的‘尖’,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落下,把咱们困在里面。另外,青铜方壶的壶身有‘提梁’,提梁是铜制的,脆得很,拿的时候得托着壶底,别拎提梁,免得提梁断了。”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楚幽王墓方向有考古队的说话声,应该是在清理夯土。《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楚幽王墓是‘八公山龙脉’的核心,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沙煞’重,是流沙和青铜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挡沙,朱砂护着楚简不氧化。而且主椁室的‘墙壁’有‘通风孔’,是楚国的透气孔,挖的时候别堵了,不然流沙会闷在暗格里,把文物埋了。”

我们在楚文化博物馆附近找了家皖北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本地大叔,姓刘,家里世代在八公山脚下种庄稼:“楚幽王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文物保护员巡逻,他们九点会回宿舍休息,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陶片’,是楚国的日用陶器,挖的时候别把陶片弄碎了,能看出当年的制陶工艺。”

刘大叔还给我们端来八公山豆腐脑:“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碗,去墓里就不怕冻着了。另外,主椁室的地面有‘楚国地砖’,砖上刻着‘楚’字,你们找到刻字砖,就找对暗格的位置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皖北的寒冷,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医用纱布和几卷氮气密封袋,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氧气检测仪;林浩网购了三把宽头铁锹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青铜方壶的时候不会刮伤壶身;老烟枪则把龙纹锁的触摸顺序画在纸上,让我们随时记;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主椁室踩点,摸清了保护员的巡逻路线和刻字砖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摸龙纹锁,确保能按顺序摸到龙头、龙身、龙尾。

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外套,背着装备向楚幽王墓走去。夜色里的楚文化博物馆格外安静,只有风声在草木间穿梭,主椁室的入口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刘大叔之前跟我们说过,主椁室的门是电子锁,密码是楚幽王墓被发现的时间“”——他从博物馆的老员工那里听来的,准得很。

林浩输入密码,“嘀”的一声,门开了。我们轻手蹑脚地走进主椁室,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贴着墙壁慢慢走,避开监控镜头。走了大概二十步,就看到了刻字砖,砖上的“楚”字清晰可见,砖缝比其他地方宽出半指,正是暗格的入口。

阿古拉把防沙网铺在刻字砖周围,用石头压住网边,再用保温壶里的温水浇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我们用铁锹挖浇透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流沙层——防沙网刚好把流沙拦住,没让沙子漏出来。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龙纹,正是龙纹锁的位置。

林浩深吸一口气,搓了搓冻僵的手,先摸到龙头的“角”,石门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再摸到龙身的“鳞”,又是一声响;最后摸到龙尾的“尖”,青石门“轰隆”一声,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青铜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楚国青铜方壶和楚简的味道!

“先测氧气!”老烟枪大喊,小杨赶紧拿出氧气检测仪,对着暗格内按了下开关——氧气浓度正常,没有毒气。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件,托起来一看,是一只青铜方壶,壶身上刻着蟠螭纹,提梁完好无损,正是我们要找的楚国青铜方壶!接着又摸出几卷竹简,竹简上的楚文字清晰可见,正是记录楚国法律条文的楚简!

我们把青铜方壶用纱布擦干净,放进铺着软布的木盒里;楚简则用氮气密封袋装好,再用纱布裹住,避免碰撞。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护员的脚步声——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铁锹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护员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主椁室里扫来扫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崇圣寺三塔方向有游客的喧闹声,应该是在参观佛塔。《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段氏墓是‘苍山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水脉’上,地气纯但‘湿煞’重,是洱海的水汽和银器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潮,朱砂护着贝叶纸不发霉。而且墓道的‘墙壁’有‘通风孔’,是大理国的透气孔,挖的时候别堵了,不然潮气会闷在暗格里,把写本泡坏。”

我们在崇圣寺三塔附近找了家白族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本地阿姨,姓杨,家里世代在苍山脚下种茶:“段氏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文物保护员巡逻,他们八点会回宿舍喝烤茶,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竹片’,是大理国用来加固土层的,挖的时候别把竹片弄断了,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工艺。”

杨阿姨还给我们泡了一壶烤茶:“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杯,在墓里就不怕冷了。另外,段氏墓的北侧有块‘无字石碑’,碑下面就是暗格的位置,你们找到石碑,就找对地方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大理的气候,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防霉剂和几卷无酸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湿度计;林浩网购了几把塑料铲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银质经幢的时候不会刮伤幢身;老烟枪则把温水装在保温壶里,反复试验浇透夯土的水量;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段氏墓踩点,摸清了保护员的巡逻路线和无字石碑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摸梵文锁,确保能按顺序摸到六个梵文字。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背着装备向段氏墓走去。夜色里的苍山格外安静,只有风声在松树林间穿梭,无字石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松针层在脚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们走到石碑旁,先把松针小心地扒开,露出下面的夯土层,然后老烟枪把保温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敷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

阿古拉用塑料铲挖浇透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我们轮流用力,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梵文,正是梵文锁的位置。林浩深吸一口气,搓了搓冻僵的手,先摸到“嗡”字,石门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再摸到“嘛”字,又是一声响;接着摸到“呢”“叭”“咪”“吽”字,青石门“轰隆”一声,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银器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大理国银质经幢和梵文写本的味道!

“先喷防霉剂!”老烟枪大喊,林薇赶紧拿出防霉剂,对着暗格内轻轻喷了几下,防止贝叶纸发霉。腾格尔用钢丝绳拴住银质经幢的幢底,慢慢吊上来,经幢上的镂空花纹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梵文经文清晰可见,正是我们要找的大理国银质经幢!我戴上无菌手套,用软布托着经幢,放进铺着防潮纸的密封盒里;巴特尔则用塑料铲小心地把梵文写本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再用无酸纸把写本包好,放进木盒里,每本写本之间都用防潮纸隔开。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护员的脚步声——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保护员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墓道里扫来扫去。

“快把石门关上!”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钢丝绳收起来,一起用力把青石门推回原位,用夯土把缝隙填好,再铺上松针,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墓道的通风孔旁边溜出去,躲进旁边的山茶丛,保护员的手电筒光扫过石碑周围,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银质经幢和梵文写本放在桌子上,杨阿姨看到经幢,激动得直拍手:“这是大理国的‘梵文银经幢’啊!我在大理市博物馆见过照片,没想到能见到真品!”她赶紧联系了云南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经幢和写本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云南博物院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大理国的佛教文化和历史。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杨阿姨做了一桌白族菜,有酸辣鱼、乳扇扣肉、砂锅豆腐,还有一壶青梅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甘肃敦煌——莫高窟附近汉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莫高窟附近的‘汉代戍卒墓’下面有个暗格,里面藏着‘汉代简牍’和‘丝织品残片’,简牍是戍卒的日常文书,记录着汉代边疆的军事情况,丝织品残片是汉代的戍卒服饰,用桑蚕丝织成,是研究汉代边疆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甘肃敦煌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甘肃敦煌离这里千里之外,莫高窟附近的汉墓在沙漠里,冬天的沙漠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热晚上冷,暗格里可能有“流沙”和“干尸”,而且汉代简牍怕干燥,一缺水就会脆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汉代戍卒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保湿的装备,简牍得用保湿箱装,里面放湿毛巾,湿度保持在55%左右。而且暗格的‘流沙层’得用防沙网围起来,别让沙子灌进去,丝织品残片怕刮,得用软毛刷轻轻扫掉上面的沙子,别用手碰。另外,暗格的‘木盖’是汉代的‘插销盖’,插销藏在盖的侧面,得用细铁丝把插销挑开,才能掀盖,我已经让林浩磨了几根细铁丝,保证能用。”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莫高窟附近汉墓的卫星图:“我查了,汉代戍卒墓在敦煌的‘莫高窟景区’东侧,暗格在墓的‘南侧’,那里的沙漠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是深黄色的。咱们得趁景区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太阳能的,晚上七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敦煌,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莫高窟了!沙漠的冬天虽然冷,但我在草原上住惯了,肯定能适应。还能帮你们扛保湿箱,遇到流沙,我先把防沙网围好,保护简牍和丝织品不被沙子埋了。”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青梅酒泛着淡绿色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大理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洱海在灯光下泛着波光,苍山的雪光在夜色里隐约可见,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祝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云南的大理,到甘肃的敦煌,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云南的高原,到四川的山地,再到甘肃的沙漠。远处的莫高窟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沙漠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汉代戍卒墓的封土堆在沙漠里像一座小山,静静卧在莫高窟东侧。

我抱着装有银质经幢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保湿箱的钥匙,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甘肃敦煌的汉代戍卒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暗格里,又有多少汉代边疆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简牍和丝织品残片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敦煌站时,初冬的阳光正炽烈地洒在站台上,远处的鸣沙山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莫高窟的洞窟群隐在三危山的崖壁间,汉代戍卒墓的封土堆在沙漠里像一座孤零零的土丘,空气里满是干燥的沙粒和淡淡的骆驼刺香气。林浩刚下车就把保湿箱抱得贴紧胸口,还不忘打开箱子检查湿毛巾的湿度:“这沙漠的干燥劲儿能把人都榨干,汉代简牍要是脱水开裂,可就再也复原不了了,保湿箱的密封条得再缠两圈,防沙网也得拿稳了,别让沙子漏进去。”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温计插进站台边的沙地里,看了眼读数:“零下二度,白天能升到十五度,温差这么大,丝织品残片容易脆化。汉代戍卒墓的暗格在南侧的‘流沙层’下,流沙下面是‘夯土层’,得先用防沙网把流沙拦住,再用温水化夯土——水温别超过二十度,不然夯土崩得太快,会砸到文物。而且暗格的插销盖是胡杨木做的,在沙漠里泡了两千年,硬得像铁,细铁丝得磨尖了,慢慢挑插销,别用蛮力,一折就断。另外,简牍是竹简做的,竹片之间的绳子早就烂了,拿的时候得一片一片托,别让竹片散了。”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沙漠的风声:“我听到莫高窟方向有游客的脚步声,应该是在参观洞窟。《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汉代戍卒墓是‘三危山龙脉’的余脉,暗格卡在‘沙脉’上,地气燥但‘风煞’重,是流沙和竹木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挡沙,朱砂护着丝织品不被虫蛀。而且墓道的‘墙壁’有‘通风孔’,是汉代的透气孔,挖的时候别堵了,不然风沙会灌进暗格,把简牍埋了。”

我们在莫高窟附近找了家沙漠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本地大叔,姓马,祖上是沙漠里的向导:“汉代戍卒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护林员骑马巡逻,他们九点会回民宿喝奶茶,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芦苇杆’,是汉代用来加固土层的,挖的时候别把芦苇杆弄断了,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工艺。”

马大叔还给我们端来骆驼奶:“喝这个能解渴,你们每天喝两碗,在沙漠里就不怕脱水了。另外,戍卒墓的封土堆旁边有块‘界碑’,上面刻着‘汉’字,你们找到界碑,就找对暗格的位置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沙漠的昼夜温差,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二十片保湿面膜和几卷无酸纸,面膜能应急给简牍补水,无酸纸用来包丝织品;林浩网购了三把塑料铲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文物的时候不会刮伤;老烟枪则把细铁丝磨得尖尖的,反复试验挑插销的力度;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戍卒墓踩点,摸清了护林员的巡逻路线和界碑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托简牍,确保一片都不散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沙漠的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防风外套,背着装备向汉代戍卒墓走去。夜色里的沙漠格外安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封土堆的轮廓在月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界碑的影子投在沙地上,像个沉默的标记。我们走到界碑旁,先把防沙网铺在封土堆南侧,用石头压住网边,再把保温壶里的温水浇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软化,发出“滋滋”的声响。

阿古拉用塑料铲挖软化的夯土,夯土顺着铲子往下掉,我们用无酸纸把夯土收起来,避免留下痕迹。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流沙层——防沙网刚好把流沙拦住,没让沙子漏出来。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胡杨木插销盖,盖的侧面有个细缝,正是插销的位置。

林浩拿出磨尖的细铁丝,轻轻插进细缝,慢慢勾住插销,一点一点地向外拉,插销“咔嗒”一声弹开,胡杨木盖缓缓向上抬起,露出黑漆漆的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竹木味,还夹杂着干燥的土气息——是汉代简牍和丝织品残片的味道!

“快给简牍补水!”老烟枪大喊,林薇赶紧拿出保湿面膜,用温水泡软,轻轻敷在简牍上,防止竹片脱水。我戴上无菌手套,一片一片地托着简牍往外拿,简牍上的汉代隶书清晰可见,有“戍卒值班表”“粮草记录”等字样,正是我们要找的汉代简牍!腾格尔则用软毛刷轻轻扫掉丝织品残片上的沙子,残片是淡褐色的,上面还能看到简单的花纹,正是汉代戍卒的服饰残片!

我们把简牍一片一片放进保湿箱,用湿毛巾隔开;丝织品残片则用无酸纸包好,放进木盒里。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护林员的马蹄声——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护林员的喊声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

“快把插销盖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保湿箱和木盒抱出来,把胡杨木盖推回原位,用细铁丝把插销复位,再把夯土填回坑里,铺上流沙,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沙漠的沟壑向民宿跑去,马蹄声在后面渐渐远去,我们才敢停下来喘气,沙子灌进鞋子里,磨得脚生疼。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简牍和丝织品残片放在桌子上,马大叔看到简牍,激动得直竖大拇指:“这是汉代的竹简啊!我在敦煌博物馆见过类似的,上面的字还这么清楚,太少见了!”他赶紧联系了甘肃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简牍和残片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敦煌研究院,和莫高窟的文物一起研究,还原汉代边疆的戍卒生活。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马大叔做了一桌沙漠美食,有手抓羊肉、烤骆驼肉、沙葱炒蛋,还有一壶敦煌大曲。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陵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北魏孝文帝陵的‘陪葬墓’下面有个暗格,里面藏着‘北魏陶俑’和‘墓志铭’,陶俑是孝文帝时期的陪葬品,有文吏俑、武士俑,墓志铭是北魏的石碑,上面刻着鲜卑文和汉文,是研究北魏汉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河南洛阳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河南洛阳离这里千里之外,北魏孝文帝陵在邙山脚下,冬天的邙山寒风刺骨,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冻土”,而且陶俑的陶胎薄,一碰就碎,墓志铭的石碑怕冻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北魏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冻的装备,暖宝宝得每人贴五贴,墓志铭得用保温毯裹着,避免冻裂。而且暗格的‘冻土’得用温水慢慢化,水温别超过十五度,不然冻土解冻太快会塌陷,我带了两个保温壶,里面的水刚好十三度。另外,暗格的‘石门’是北魏的‘鲜卑文锁’,锁上刻着鲜卑文,得按‘天、地、人’的顺序触摸,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锁死,我已经让林浩查了鲜卑文的写法,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北魏孝文帝陵的卫星图:“我查了,陪葬墓在洛阳的‘邙山古墓群’里,暗格在墓的‘东侧’,那里的土层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是深褐色的。咱们得趁古墓群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太阳能的,晚上八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河南,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洛阳的龙门石窟了!河南的烩面我在网上见过,这次一定要尝尝。而且我力气大,扛保温毯肯定没问题,遇到积水,我先把水抽干,保证陶俑和墓志铭不被泡坏,陶俑我也会小心拿,保证不摔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敦煌大曲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沙漠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鸣沙山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光,风声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伴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甘肃的敦煌,到河南的洛阳,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东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甘肃的沙漠,到陕西的黄土高原,再到河南的平原。远处的邙山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北魏孝文帝陵的封土堆像一座小山,静静卧在邙山脚下,陪葬墓的入口隐在古柏间,隐约可见。

我抱着装有汉代简牍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暖宝宝,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河南洛阳的北魏孝文帝陵陪葬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暗格里,又有多少北魏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陶俑和墓志铭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洛阳站时,初冬的寒风正裹着邙山的落叶掠过站台,远处的龙门石窟在灰蒙蒙的天色里露出斑驳的崖壁,北魏孝文帝陵的封土堆在古柏间若隐若现,陪葬墓的入口被几丛枯草半掩着,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泥土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林浩刚下车就把裹着保温毯的木箱抱在怀里,还不忘掏出暖宝宝往衣服里贴:“这邙山的冬天也太冷了,墓志铭要是冻裂了可就完了,保温毯得缠紧点,陶俑的防震泡沫也得再检查一遍,别路上颠坏了。”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细铁丝,指尖蹭过铁丝磨尖的一端:“陪葬墓的暗格在东侧的‘夯土层’下,夯土下面是‘冻土层’,得用温水慢慢化,温水装在保温壶里,每次浇一点,别浇多了,不然冻土化成泥,会把陶俑泡了。而且暗格的‘鲜卑文锁’刻在石门侧面,‘天、地、人’三个字的‘天’字在上,‘地’字在中,‘人’字在下,细铁丝得弯成‘U’形,轻轻勾住锁芯向外拉,力气大了会把锁芯弄断——我昨晚在木头上钻了个小孔练手,你们再试试。另外,陶俑的‘手臂’和‘头部’都是分开烧制的,拿的时候得托着俑身,别捏手臂,免得捏断。”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陪葬墓方向有考古铲的敲击声,应该是考古队在清理土层。《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北魏孝文帝陵是‘邙山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寒煞’重,是冻土和陶土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驱寒,朱砂护着陶俑不被湿气侵蚀。而且墓道的‘墙壁’有‘北魏壁画’的残痕,走的时候别靠太近,蹭掉一点都是损失,景区的监控对着壁画呢,得绕着走。”

我们在邙山古墓群附近找了家农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洛阳本地人,姓赵,祖上曾在邙山守墓:“邙山古墓群晚上五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分两班巡逻,第一班九点换岗,第二班凌晨一点换岗,凌晨零点的时候巡逻最松,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陶片’,是北魏的日用陶器,挖的时候别把陶片弄碎了,能看出当年的制陶工艺。”

赵老板还给我们煮了一壶洛阳水席的汤:“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碗,在墓里就不怕冷了。另外,陪葬墓的东侧有个‘石狮子’,狮子的‘爪子’下面就是暗格的位置,你们找到石狮子,就找对地方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邙山的寒冷,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医用纱布和几卷无酸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温度检测仪;林浩网购了三把防滑撬棍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陶俑的时候不会刮伤陶胎;老烟枪则把鲜卑文锁的操作步骤画在纸上,让我们随时记;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陪葬墓踩点,摸清了保安的巡逻路线和夯土层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用铁钩开鲜卑文锁,确保锁芯能顺利拉出来。

出发那天,凌晨零点十分,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外套,背着装备向陪葬墓走去。夜色里的邙山格外寂静,只有风声在古柏间穿梭,陪葬墓的入口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赵老板之前跟我们说过,入口的铁门是老式挂锁,用细铁丝弯个钩子就能打开——他年轻时在景区修过锁,熟得很。

林浩掏出铁丝,三两下就把挂锁勾开,轻轻推开铁门,墓道里立刻飘出一股潮湿的黄土味。我们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贴着墙壁慢慢走,避开监控镜头对着壁画的方向。走了大概三十步,就到了陪葬墓的东侧,石狮子的爪子在月光下清晰可见,爪子下面的夯土层比其他地方松软,正是暗格的入口。

阿古拉把保温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敷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我们用塑料铲挖融化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冻土层——我们继续用温水敷,冻土慢慢化开,变成湿土。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鲜卑文,正是鲜卑文锁的位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浩拿出弯好的细铁丝,轻轻插进锁孔,慢慢勾住锁芯,一点一点地向外拉,锁芯“咔嗒”一声弹开,青石门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陶土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北魏陶俑和墓志铭的味道!

“先测温度!”老烟枪大喊,小杨赶紧拿出温度检测仪,对着暗格内按了下开关——温度零下三度,不算太低,不会冻裂墓志铭。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个陶俑的头部,陶俑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是个文吏俑,接着又摸出俑身,拼在一起正是完整的文吏俑!腾格尔则用软布托着墓志铭慢慢抱出来,墓志铭上的鲜卑文和汉文清晰可见,正是记录北魏汉化历史的石碑!

我们把陶俑用纱布擦干净,放进铺着泡沫的木箱里;墓志铭则用无酸纸包好,再裹上保温毯,放进木盒里。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手电筒光束——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石狮子,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安的喊声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

“快把石门关上!”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陶俑和墓志铭抱出来,把青石门推回原位,用细铁丝把锁芯复位,再把夯土填回坑里,用冻土把表面的痕迹擦掉。我们顺着墓道的墙壁往出口退,刚出铁门,就看到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来,我们赶紧钻进旁边的灌木丛,屏住呼吸,等保安走远,才抱着箱子向民宿跑去。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陶俑和墓志铭放在桌子上,赵老板看到陶俑,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是北魏的‘文吏俑’啊!我在洛阳博物馆见过类似的,没想到能见到真品!”他赶紧联系了河南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陶俑和墓志铭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洛阳博物馆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北魏的汉化历史和制陶工艺。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赵老板做了一桌洛阳菜,有水席、牡丹燕菜、胡辣汤,还有一壶杜康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附近北魏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云冈石窟附近的‘北魏贵族墓’下面有个暗格,里面藏着‘北魏鎏金铜佛’和‘丝绸残片’,鎏金铜佛是北魏的佛教造像,佛身刻着莲花纹,丝绸残片是北魏的贵族服饰,用桑蚕丝织成,是研究北魏佛教文化和服饰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山西大同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山西大同离这里千里之外,云冈石窟附近的北魏墓在武州山脚下,冬天的武州山寒风刺骨,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碎石”,而且鎏金铜佛的鎏金层薄,一碰就掉,丝绸残片怕干燥,一缺水就会脆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北魏佛教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保湿和防碰撞的装备,丝绸残片得用保湿箱装,里面放湿毛巾,湿度保持在60%左右,鎏金铜佛得用软布裹着,放进泡沫箱,避免碰撞。而且暗格的‘积水’得用抽水机抽干,抽水机的软管得够长,才能把水抽干净。另外,暗格的‘石门’是北魏的‘莲花锁’,锁上刻着莲花纹,得按‘花瓣、花芯、花茎’的顺序触摸,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锁死,我已经让林浩查了莲花锁的结构,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云冈石窟附近北魏墓的卫星图:“我查了,北魏贵族墓在大同的‘云冈石窟景区’北侧,暗格在墓的‘西侧’,那里的土层颜色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是深褐色的。咱们得趁景区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24小时的,得用信号屏蔽器把监控屏蔽了,再用黑布把镜头盖住。”

达来听到要去山西,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云冈石窟了!山西的刀削面我在电视上见过,这次一定要尝尝。而且我力气大,扛保湿箱肯定没问题,遇到积水,我先把水抽干,保证丝绸残片不被泡坏,鎏金铜佛我也会小心拿,保证鎏金层不掉。”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杜康酒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洛阳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邙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寒风还在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送行。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河南的洛阳,到山西的大同,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河南的平原,到河北的山地,再到山西的高原。远处的武州山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云冈石窟的洞窟群像蜂巢一样嵌在崖壁上,北魏贵族墓的封土堆在山脚下,静静卧在景区北侧。

我抱着装有陶俑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保湿箱的钥匙,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附近北魏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暗格里,又有多少北魏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鎏金铜佛和丝绸残片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