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162章 尸易无限(67)

越野车驶入疏勒古国遗址范围时,车轮碾过一片散落的陶片,发出清脆的碰撞声。麦麦提指着远处一道低矮的土墙:“那是疏勒古城的西城墙,去年暴雨冲垮了一段,露出了不少文物,我们还没来得及清理。”城墙由夯土和碎石混合筑成,表面布满了风雨侵蚀的痕迹,部分墙体上还能看到当年守卫留下的箭孔,无声诉说着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北道与南道交汇的军事重镇。

我们在城墙附近的临时营地放下行李,立刻开始勘察。陈默操作无人机升空,屏幕上很快传来遗址的全貌——古城呈方形,四条城墙清晰可见,城内分布着多处建筑遗迹,中央位置有一片明显高于周围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当年的王宫遗址。“你们看这里。”陈默指着屏幕上的一处区域,“这片遗迹的布局和莎车古国的商贸区很像,说不定也是疏勒的‘万国市’。”

第二天一早,我们兵分两路:沈会长带领一队人前往王宫台基,我和陈默、扎西则去探索“万国市”遗迹。刚走进“万国市”范围,地面上的陶片和器物残件就多了起来。扎西弯腰捡起一块带釉的陶片,釉色呈青绿色,边缘还留着精美的缠枝纹:“这是中原的青瓷!没想到在疏勒能找到这么完整的残片。”我则在一处摊位遗迹下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银币,上面刻着罗马的神像图案,背面却印着疏勒文——显然是当年东西方贸易的流通货币。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融合多元文化的文物接连出土:一面青铜镜,正面是中原的“规矩纹”,背面却刻着西域的“骆驼载物图”;一把铁刀,刀身是中原的锻造工艺,刀柄却装饰着波斯的宝石;还有一卷残破的丝帛,上面用汉文、疏勒文、梵文三种文字记录着商品交易的账目,详细记载了中原的丝绸、西域的玉石、印度的香料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

“这里果然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陈默兴奋地拿着丝帛,“你看,这上面记录着一笔交易:楼兰商队用五十匹丝绸,换了于阗的二十块玉石和罗马的十瓶香料,交易地点就在疏勒的‘万国市’。”扎西则在一处建筑遗迹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朱砂绘制的壁画残片,上面画着不同服饰的人围坐在一起,有的穿中原汉服,有的穿西域胡服,有的穿波斯长袍,显然是各国商人在洽谈生意的场景。

与此同时,沈会长带领的队伍在王宫台基也有重大发现。他们在台基中央挖出了一个方形的石匣,里面存放着一卷用金箔包裹的丝帛,上面用汉文和疏勒文两种文字,记录了东汉时期疏勒国王接受朝廷册封、并与周边古国签订同盟的史实。“丝帛上写着,汉和帝永元六年,朝廷派使者册封疏勒王为‘汉大都尉’,统管西域南道诸国,楼兰、精绝、于阗、莎车等国的国王都亲自前来见证,并共同签订了‘共护商道、互不侵扰’的盟约。”沈会长拿着丝帛,声音难掩激动,“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西域诸国同盟文书,比莎车的金箔册封文书还要详细!”

在王宫台基的西侧,我们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祭祀遗址,遗址中央有一座圆形的祭坛,周围摆放着十二尊泥塑雕像,分别代表着当时西域的十二个古国。每尊雕像的服饰和手持的器物都各具特色——楼兰雕像手持“四灵纹”玉璧,精绝雕像捧着“神鸟纹”丝帛,于阗雕像握着玉石原石,莎车雕像扛着骆驼模型,而疏勒雕像则手持象征权力的权杖,权杖顶端镶嵌着一枚中原风格的龙纹玉珠。“这十二尊雕像,就是当时西域诸国团结一心、共护丝绸之路的最好见证。”麦麦提看着雕像,感慨地说,“以前只在古籍里看到过‘西域十二国同盟’的记载,今天终于见到了实物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我们在疏勒古城的西北角,又发现了一处大型的佛教寺庙遗址。寺庙的佛殿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壁画,上面绘制着佛教故事,但人物的服饰和场景却融入了多元文化元素——菩萨的衣纹采用了中原的“吴带当风”技法,飞天的飘带却装饰着西域的“联珠纹”,壁画下方还刻着用汉文、梵文、疏勒文三种文字书写的佛经经文。文物修复师李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壁画上的灰尘:“这壁画太珍贵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更展示了不同文化在宗教艺术上的融合,在整个西域佛教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寺庙的藏经阁遗址,我们挖出了大量的经卷和木简,其中不少经卷是用多种文字抄写的,有的甚至是用中原的毛笔和纸张书写,却记录着西域的佛教经典。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一个破损的木箱里,发现了几封古代商人的书信,其中一封是楼兰商人写给疏勒商人的,信中提到他带着商队从楼兰出发,经过精绝、于阗,最终抵达疏勒,一路上得到了各国商队的帮助,还详细描述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和贸易情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和平贸易的珍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些书信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捧着书信,仿佛能看到当年各国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来奔波、互通有无的场景。扎西则拿着一封于阗商人的书信,笑着说:“你看,这封信里还提到,于阗的玉工特意为疏勒商人制作了一批融合了两国纹饰的玉器,准备拿到‘万国市’上出售。这和我们在‘万国市’发现的玉器残件正好吻合。”

疏勒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半个多月,我们共出土文物三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壁画、经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疏勒作为丝绸之路枢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西域诸国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西域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为研究东汉时期西域的政治格局、经济贸易和文化融合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离开疏勒那天,当地的村民们自发地来到营地送行,他们手里捧着新鲜的水果和自家烤制的馕,非要塞给我们。一位名叫买买提的老人拉着我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有这么辉煌的历史。以后要是还来,一定要到我家做客!”

越野车驶离疏勒古城,我回头望去,夕阳下的城墙和遗址渐渐模糊,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陈默打开地图,指着疏勒以西的方向:“根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疏勒以西是大宛古国,那里以产良马闻名,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从大宛带回了汗血宝马。大宛作为丝绸之路西端的重要国家,肯定和疏勒、于阗、楼兰等国有过密切交流,说不定能找到更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线索。”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疏勒古国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多元文化融合文物及西域十二国同盟文书,证实疏勒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下一站,大宛古国遗址,继续探寻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足迹。”

车子在戈壁上飞驰,朝着大宛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无垠的沙漠上,像是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道路。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尘封的历史等着我们去揭开,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守护。

我看着远方渐渐浮现的雪山轮廓,心里充满了期待——大宛古国,我们来了。

越野车穿过帕米尔高原边缘的峡谷时,寒风裹着碎石子砸在车窗上,发出“噼啪”的声响。阿不都紧紧握着方向盘,盯着前方蜿蜒的山路:“前面就是‘铁门关’,是当年通往大宛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得很,咱们得慢点开。”车窗外的山体呈现出深褐色,裸露的岩石上布满了风蚀的痕迹,远处的雪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空气中的温度比疏勒低了足足十几度。

我们在峡谷口的牧民定居点停下休整,定居点的负责人库尔班听说我们要去大宛古国遗址,立刻从家里拎来一壶热奶茶:“大宛的遗址主要在西边的‘渴塞城’,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了。去年冬天雪化的时候,我在遗址附近捡到过一块带字的木板,你们要是不嫌弃,我拿给你们看看。”他转身进屋,很快拿出一块巴掌大的木板,上面刻着几行模糊的文字,虽然大部分已经磨损,但仍能辨认出几个和疏勒文相似的字符。

第二天一早,在库尔班的带领下,我们朝着渴塞城遗址出发。车子在雪山间行驶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一片低矮的夯土残垣——那就是大宛古国的都城遗址。残垣周围散落着大量的陶片和石构件,有的石构件上还保留着精美的雕刻,依稀能看出当年宫殿的恢宏。库尔班指着一处较高的残垣:“那是大宛国王的宫殿遗址,我爷爷说,以前那里还能看到完整的台阶,后来被风沙埋了大半。”

我们沿着残垣展开勘察,陈默很快在宫殿遗址的东侧发现了一个方形的坑穴,里面堆满了破碎的陶罐。他蹲下身,拿起一个陶罐残片,上面的纹饰让他眼前一亮:“这是大宛的‘天马纹’!你们看,这匹马的造型和中原汉墓里出土的‘马踏飞燕’很像,说明大宛的养马文化和中原有着密切的交流。”扎西则在坑穴的角落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铜印,印面上刻着一个“汉”字,边缘还刻着大宛文,显然是当年汉朝官员与大宛交往时留下的信物。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物接连出土。在宫殿遗址的中央,我们挖出了一个青铜容器,容器的腹部刻着希腊的“葡萄纹”,底部却印着中原的“饕餮纹”,两侧的耳柄则装饰着西域的“联珠纹”——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件器物上完美融合,让人惊叹不已。沈会长拿着青铜容器,仔细观察着上面的纹饰:“这件器物太特殊了!它不仅证明了大宛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还反映出当时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宫殿遗址的西侧,我们发现了一处大型的马厩遗迹,里面散落着不少马具残件。其中一件马衔,是用中原的铁器锻造工艺制成,上面却镶嵌着大宛的和田玉,玉饰上还刻着精绝的“神鸟纹”。“这肯定是大宛国王的御用马具!”库尔班凑过来看了一眼,兴奋地说,“老人们说,大宛的汗血宝马是神山赐予的礼物,国王对马具的要求特别高,没想到还会用其他国家的工艺和纹饰。”

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在遗址的“商贸区”也有重大发现。他们在一处摊位遗迹下挖出了一批银币,这些银币的正面刻着希腊国王的头像,背面却印着大宛的“天马纹”和中原的“五铢钱”图案,显然是当年大宛为了方便与东西方贸易而铸造的货币。我拿着一枚银币,手指拂过上面的纹路,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商队穿梭于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的繁忙景象。

在商贸区的一处建筑遗迹里,我们还发现了一卷残破的丝帛,上面用汉文、大宛文、希腊文三种文字记录着一笔贸易账目。经过专家的翻译,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笔汉朝商人与大宛商人的交易记录:汉朝商人用一百匹丝绸,换了大宛的十匹汗血宝马和五十斤玉石,还约定下次交易时,大宛商人将提供更多的宝马,汉朝商人则会带来中原的瓷器和铁器。“这卷丝帛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汉朝与大宛贸易记录!”沈会长激动地说,“它不仅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张骞通西域,引进大宛汗血宝马’的记载,还为研究当时的贸易规模和商品种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我们在遗址的西北角发现了一处佛教寺庙遗址。寺庙的佛殿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壁画,壁画上绘制的佛陀形象,既有印度佛教艺术的庄严,又融入了中原绘画的细腻和希腊雕塑的写实风格。壁画的下方,还刻着用汉文、梵文、大宛文三种文字书写的佛经经文,其中一段经文的落款处,写着“汉永平十年,大宛沙门安清译”——这表明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大宛的僧人来到中原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寺庙的藏经阁遗址,我们挖出了大量的经卷和木简,其中不少经卷是用多种文字抄写的,有的经卷甚至是用中原的毛笔和纸张书写,却记录着大宛的佛教经典。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一个破损的木箱里,发现了几封古代使者的书信,其中一封是汉朝使者写给大宛国王的,信中提到他奉命出使大宛,带来了中原的丝绸和瓷器,希望能与大宛继续保持友好往来,并请求大宛协助保护汉朝商队在西域的安全。信的结尾处,还提到了楼兰、精绝、于阗等国的国王都对汉朝表示友好,愿意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这些书信太珍贵了!”我捧着书信,眼眶有些湿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最好见证。”扎西则拿着一封大宛使者写给疏勒国王的书信,笑着说:“你看,这封信里还提到,大宛的养马专家会去疏勒,帮助疏勒培育优良的马种,这和我们在疏勒发现的马具残件正好吻合。”

大宛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天,我们共出土文物四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壁画、经卷、马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大宛作为丝绸之路西端重要国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西域诸国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西域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式发现,为研究西汉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政治格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离开大宛那天,库尔班和定居点的牧民们都来送我们。他们手里捧着自家烤制的馕和晒干的羊肉,非要塞到我们的车里。库尔班拍着我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了大宛古国的辉煌历史。以后要是还来,一定要到我们定居点做客,我们给你们杀羊、煮奶茶!”

越野车驶离渴塞城遗址,我回头望去,雪山下的残垣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温暖的红光,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陈默打开地图,指着大宛以西的方向:“根据《汉书·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以西是康居古国,那里是中亚地区的强国,与大宛、疏勒等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说不定能找到更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线索。”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大宛古国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物及汉朝与大宛贸易记录,证实大宛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下一站,康居古国遗址,继续探寻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的足迹。”

车子在雪山间飞驰,朝着康居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寒风呼啸,雪花开始飘落,远处的雪山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像是在召唤我们去揭开更多尘封的历史。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发现,还有更多厚重的历史等着我们去守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份协定太重要了!”陈默拿着丝帛,手都在发抖,“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之路国际公约’,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域各国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维护贸易秩序的意识,这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仓库的另一个角落,我们还发现了一批木简,上面记录着康居商队的出行日志。其中一卷日志详细记载了一支康居商队从康居出发,经过大宛、疏勒、于阗、精绝、楼兰,最终抵达长安的全过程,日志中不仅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贸易情况,还提到了商队在各国受到的热情接待——在疏勒,商队得到了疏勒国王赠送的玉石;在于阗,商队换取了精美的丝绸;在楼兰,商队补充了粮食和水;抵达长安后,商队还受到了汉朝皇帝的接见,得到了大量的赏赐。

“这卷日志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丝绸之路行记’!”我捧着木简,仿佛能看到当年商队穿越沙漠、草原、雪山,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抵达长安的场景。扎西则拿着另一卷日志,笑着说:“你看,这上面还提到商队里有楼兰的向导、大宛的马夫、中原的商人,大家一起赶路、一起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样。”

康居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一个月,我们共出土文物五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壁画、经卷、钱币、马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贸易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康居作为中亚枢纽国家,在连接东西方文明、促进西域诸国与中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近年来国际考古界的重大突破,不仅填补了中亚文明研究的空白,更为证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

离开康居那天,阿合买提和牧民们骑着马,一路护送我们到草原边缘。阿合买提送给我们一块亲手鞣制的羊皮:“这羊皮能防潮保暖,你们带着它,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历史。以后要是还来康居,一定要来我的毡房,我给你们唱哈萨克族的歌,煮最香的奶茶!”

越野车驶离奥什遗址,我回头望去,草原上的土丘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陈默打开地图,指着康居以东的方向:“根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康居以东是乌孙古国,那里曾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汉朝有着密切的联姻关系,解忧公主就曾嫁往乌孙。乌孙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国家,肯定和康居、大宛、楼兰等国有着频繁的交流,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线索。”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康居古国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物及‘丝绸之路贸易协定’,证实康居在连接东西方文明中的枢纽地位。下一站,乌孙古国遗址,继续探寻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融合的历史足迹。”

车子在草原上飞驰,朝着乌孙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无垠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远处悠闲地吃草,远处的雪山像是一道银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没有尽头,还有更多尘封的历史等着我们去揭开,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守护。

我看着远方渐渐清晰的乌孙山轮廓,心里充满了期待——乌孙古国,我们来了。

越野车驶进乌孙山北麓的草原时,车轮碾过青翠的牧草,惊起几只正在啄食的云雀。阿合买提指着远处一片连绵的土堆:“那就是乌孙古国的‘赤谷城’遗址,以前草原上的老人说,那里埋着乌孙国王的宝藏,还有汉朝公主带来的中原宝物。”草原上的风带着青草的香气,远处的雪山融化的雪水汇成溪流,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与康居的苍茫草原截然不同。

我们在遗址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停下,定居点的老支书巴图听说我们要发掘赤谷城,立刻召集了几个熟悉地形的牧民:“我年轻时跟着父亲在遗址里放过羊,知道哪里有石头地基,哪里容易出东西。”他从家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上面用炭笔标注着几个红点:“这些红点是以前捡到过文物的地方,你们可以先从这里开始找。”

第二天一早,我们跟着巴图和牧民们前往赤谷城遗址。遗址的范围比想象中更大,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石构件和陶片,有的石构件上还能看到人工雕琢的痕迹,显然是当年宫殿的建筑残件。巴图指着一处较高的土堆:“这是赤谷城的王宫遗址,下面的石头地基很结实,去年暴雨冲垮了一角,露出过不少木简。”

我们先从王宫遗址开始发掘。队员们用铲子小心地清理表面的土层,没过多久,就挖出了一段石砌的墙壁,墙壁上镶嵌着不少彩色的石子,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当年的装饰风格。陈默蹲下身,在墙壁的缝隙里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玉饰,上面刻着中原的“龙纹”:“这是汉朝的玉饰!肯定是解忧公主或者细君公主带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