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1662章 无畏擒龙(67)

红泥坳的铜树开花那天,货郎的儿子正在擦拭祖父留下的铜制罗盘。罗盘指针突然挣脱刻度,在盘面转出朵野菊形状的轨迹,轨迹边缘渗出些半透明的铜液,液里浮着些从未见过的符号——既不是匠语,也不是任何界域的文字,倒像是无数铜器的心跳声凝固成的纹样。他把耳朵贴在罗盘上,听见些细碎的交谈声,有西晋天工的咳嗽,有万域影民的轻笑,还有未来孩子数铜果的呢喃,所有声音都围着个模糊的问句:“我们的故事,还能往哪里去?”

穿工装的老人这时正坐在共生树的树洞里,手里的铜杖突然生出层薄锈,锈迹在杖身画出张地图,既不是九地的轮廓,也不是万域的海图,倒像是把红泥坳的每条铜脉都抽出来,在半空织成张网。网的节点上粘着些铜屑,凑近些看,竟是些被遗忘的故事碎片:有位唐代守坛人曾往冰海扔过铜制的诗笺,诗里写着“红泥坳的菊,开在冰缝里”;有个万域的铜鳞兽,鳞片内侧刻着红泥坳的童谣,却没人知道它何时学会的。

“这些是‘漏忆屑’,”老人用指甲刮下点锈,锈在掌心化成只铜制的萤火虫,“我爹的日记最后页缺了角,撕口处留着半行字:‘铜器记不住所有事,总有些故事掉在时光缝里’。”萤火虫突然往罗盘飞去,撞在那些透明铜液上,液里的符号突然活了,在盘面上拼出个“寻”字,字的笔画里浮出条小径,通向红泥坳西边那片从没人去过的竹林。

小菊从罗盘的铜液里钻出来时,尾巴上缠着片竹形的铜叶,叶纹里嵌着些发光的丝线,线的另一端连着竹林深处。货郎的儿子跟着丝线往竹林走,脚下的落叶突然变成铜制的,踩上去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像云境城的铜铃,有的像绿林坛的铜叶摩擦,最奇特的片落叶,踩上去竟传出段哭声,是个孩子在说“我的铜哨丢了”,声音里带着红泥坳的口音。

竹林深处藏着口枯井,井壁上爬满铜制的根须,根须缠着些残破的铜器:半只云境城的铜鞋,鞋尖还沾着星巢的铜尘;片绿林坛的铜果壳,壳里留着咬过的齿印,齿纹与某位宋代守坛人的完全吻合;最底下沉着个铜哨,哨口的野菊纹缺了角,吹起来却能让整座竹林的铜叶都跟着震颤,传出那孩子的哭声——原来这是百年前个迷路的孩子落下的,他当时以为再也回不了家,却不知自己的铜哨直在记着红泥坳的方向。

“每样被遗忘的铜器,都在等个人来听它说话。”阿镜这时举着药书赶来,书页间夹着片铜制的书签,签上的药草图谱旁,有人用红泥坳的方言写着段注脚,“药书里没记的,不代表没发生过。”她把书签扔进枯井,井水突然漫上来,所有残破的铜器在水里开始自我修复:铜鞋长出新的鞋底,果壳补全了缺口,铜哨的野菊纹重新闭合,井壁的根须则开始往地下延伸,每延伸寸,就有新的漏忆屑从土里冒出来。

小年带着群孩子在井边搭了个简易的铜炉,炉里烧的不是木炭,而是孩子们捡来的漏忆屑。当第一撮铜屑落下时,炉火突然变成浅蓝色,映得每个人的脸都发着光。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往炉里扔了块她奶奶传下来的铜制顶针,顶针在火里化开,竟浮出段影像:五十年前,她奶奶在绿林坛迷路,是位半铜半植的铜叶花,用花瓣给她指了路,临别时还塞了块刻着野菊纹的铜片——这段事,她奶奶从没跟人说过。

货郎的儿子发现,这些漏忆屑里藏着的,全是那些“不够重要”的故事:不是天工铸台的壮举,也不是铜魂归宗的盛事,而是些细碎的瞬间——位守坛人给受伤的铜鳞兽包扎,用的是绣着野菊的布条;两个不同界域的孩子,在声纹溪旁交换铜制的信物;甚至有块冰海的铜锚,在夜里偷偷哼唱红泥坳的摇篮曲。这些故事像散落在地上的铜珠,单独看毫不起眼,串起来却比任何史诗都温暖。

他们在竹林里搭了座“漏忆阁”,阁里没有展柜,只有面巨大的铜制回音壁。谁要是有漏忆屑,就往壁上贴,壁会自动记下里面的故事,再用对应的声音播放出来。有次个从影界域来的老人,往壁上贴了块铜影碎片,壁上竟传出他年轻时的声音,在教红泥坳的个虚影孩子说“野菊”两个字,孩子的发音磕磕绊绊,他却笑得像得了宝。

冬至那天,漏忆阁的回音壁突然裂开道缝,缝里涌出些银色的雾,雾里浮出个模糊的身影,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虚影,倒像是所有漏忆里的人合在起。身影往壁上贴了块最古老的漏忆屑,是块西晋的铜片,上面的刻痕显示,第一位守坛人铸镇魂碑时,不小心烫到了手,他把伤口按在碑上,留下个小小的掌印,这个掌印后来长成了野菊纹的中心。

“原来我们直在找的,不是新的远方,是那些掉在脚边的故事。”穿工装的老人这时突然开口,他手里的铜杖锈迹尽褪,杖头的三足鸟嘴里衔着片漏忆屑,是他年轻时弄丢的块铜制烟锅,“我爹总说‘重要的事要刻在铜上’,却没说过,那些没刻上去的,才是铜器真正的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货郎的儿子这时终于明白,罗盘上的问句早就有了答案。红泥坳的故事从不需要往哪里去,因为它直在这里——在被遗忘的铜器里,在没被记录的瞬间里,在每个以为“不够重要”的碎片里。他把那块竹形铜叶插进漏忆阁的土里,铜叶立刻长出新的枝丫,枝上结出的铜果里,不再是九地或万域的影像,而是个个普通人的笑脸:补铜器的老匠,追铜蝶的孩子,送铜礼的邻居……每个笑脸旁边,都有朵小小的野菊,不耀眼,却直在开着。

孩子们开始在红泥坳发起“捡漏忆”的游戏,他们带着铜制的小篮子,在声纹溪的石头缝里,在共生树的根须间,在归宗坛的砖缝里,寻找那些被时光遗落的铜屑。找到块,就往漏忆阁跑,像献宝似的贴在回音壁上。有个孩子找到块几乎要化在土里的铜,壁上竟传出百年前阵铜雨的声音,雨里混着无数铜器的笑声,原来那天红泥坳的铜器在集体庆祝,却没人把这事记在任何图谱上。

货郎的儿子不再执着于往更远的地方去,他开始在四海铸坊里铸种新的铜器——“忆匣”,匣身没有复杂的纹路,只有个简单的野菊形锁孔,谁都可以往匣里放漏忆屑,匣会把这些碎片编成串铜制的项链,挂在脖子上,走路时会发出细碎的响,像那些被记住的故事在唱歌。

穿工装的老人把自己的铜杖立在漏忆阁门口,杖身渐渐被漏忆屑覆盖,变成根缀满故事的铜树。有天,他突然发现杖头的三足鸟嘴里,多了片他小时候弄丢的铜制风筝骨架,骨架上的野菊纹虽然模糊,却依然能看出是红泥坳的样式。他摸着那片骨架,突然想起自己六岁那年,风筝断线后他哭了好久,是位陌生的守坛人,用铜屑给他重新捏了个野菊风筝——这段事,他以为早就忘了。

当第一缕春风吹进竹林时,漏忆阁的回音壁突然变得透明,能看到红泥坳的每个人身上,都缠着些发光的丝线,线的另一端连着不同的漏忆屑。原来每个人都是故事的收集者,也是被收集的故事,就像红泥坳的铜器,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无数细碎瞬间的总和。

货郎的儿子蹲在漏忆阁前,看着那些发光的丝线在风中交织,突然觉得红泥坳的故事,其实就像这铜制的罗盘——指针不一定非要指向远方,有时在原地打转,也能转出些新的花样。他往自己的忆匣里,放了片今天刚捡到的漏忆屑:是块小菊掉的铜制胡须,上面沾着点源脉泉的水,水干后留下的痕迹,像朵微型的野菊。

风过时,漏忆阁的铜屑发出沙沙的响,像所有被记住的、没被记住的故事,都在说:我们就在这里,不往别处去,也不用往别处去。红泥坳的铜器会继续生锈,野菊会继续开花,而那些掉在时光缝里的碎片,会被双双小手捡起,拼成个比任何传奇都温暖的家。

红泥坳的第一场春雪落得蹊跷,不是飘在地上,而是悬在半空,像无数铜制的星子冻在了雾里。货郎的儿子正蹲在漏忆阁前翻检孩子们捡来的铜屑,指尖突然触到片温热的雪花,雪在掌心化成滴铜液,液里浮着个模糊的影子——既不是守坛人的魂魄,也不是任何界域的共生体,倒像是团未成形的铜魂,正对着他喃喃:“我记得你,却记不得自己是谁。”

这年的红泥坳有些不一样。共生树的叶子开始往铜器上落,不是实体的叶,而是半透明的影,落在铜铺的门板上,就显露出西晋时门板的木纹;声纹溪的铜石会突然说出些陌生的方言,细听竟是百年前迁徙到万域的红泥坳人说话的调子;最奇的是归宗坛,坛上的铜链每天都在自行重组,有时拼成云境城的桥,有时拼成绿林坛的树,末了总会留出个野菊形状的空缺,像在等什么东西填进去。

穿工装的老人把这些异象记在铜制的日志里,笔尖划过纸面时,总有些细碎的铜屑跳出来,在桌上堆出些奇怪的图案:有个孩子背着铜制的书包,书包上的野菊纹却长反了;有艘铜船在归渊的水面上航行,船帆上写着“去红泥坳”,却往相反的方向漂;最清晰的图案是座没有门的铜屋,屋里的铜器都朝着屋外,像在集体等待。

“这些是‘未竟影’,”老人用铜杖把图案拨到起,“我爹的日记里夹着张烧焦的纸,说有些故事没讲完,就会变成这样——像只没织完的铜网,线头还攥在时光手里。”话音刚落,桌上的铜屑突然飞起,往漏忆阁的方向飘去,在阁顶的铜瓦上拼出个“等”字,字的笔画里渗出些铜泪,滴在地上,长出丛没有根的野菊。

小菊这时正追着只铜制的萤火虫往竹林跑,萤火虫撞在那口枯井的井壁上,井里突然传出阵织布声,像有谁在用铜丝织匹没有尽头的布。货郎的儿子趴在井口往下看,井底的铜器碎片正在自动拼凑,不是还原成原来的样子,而是拼成些从未见过的新器:半只铜鞋接了截铜笛的管,片铜果壳嵌在铜锁的钥匙孔里,最底下那只缺角的铜哨,哨口竟长出截铜制的笔,笔锋还蘸着未干的铜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它们在自己编故事呢。”阿镜举着本新的药书走来,书页上没有图谱,只有些空白的纸,纸的边缘却缠着铜制的线,“我在声纹溪里捞到的,书里说有些铜器不甘心只当故事的载体,想自己当回主角。”她往井里扔了片漏忆阁捡到的铜屑,是段唐代守坛人未说完的话:“要是有天红泥坳没人了……”话音被井里的织布声接了去:“铜器会记得怎么回家。”

小年带着村里的铁匠们往熔炉里添柴,炉里的铜水却总也烧不开,水面上浮着层薄冰,冰里冻着些奇怪的请求:有块冰海的铜锚,想知道自己沉在海底时,红泥坳的野菊开了多少朵;有片云境城的铜瓦,想看看自己挡过的雨,有没有滴落在红泥坳的土地上;最执拗的是块绿林坛的铜叶,总在冰里转来转去,像在找片和自己纹路能对上的野菊。

货郎的儿子把这些请求记在铜制的册子上,夜里翻册子时,总有些铜字从纸上凸出来,在桌上游走,拼成封信:“我们知道红泥坳的故事很长,但能不能分点篇幅给我们?哪怕只是句‘铜锚沉底时,菊花开了七朵’,也好过在冰里打转。”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个歪歪扭扭的野菊印,像个没学过匠语的孩子盖的。

这天清晨,漏忆阁的回音壁突然剧烈震颤,壁上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碎片开始脱落,不是往下掉,而是往半空飘,在红泥坳的上空织成张巨大的网。网眼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像孩子的手掌,有的像铜器的缺口,有的像朵没开的野菊。第缕阳光穿过网眼时,所有的未竟影都动了起来:背着反纹书包的孩子突然转身,书包上的野菊纹正过来了;往反方向漂的铜船掉了头,船帆上的字变成了“回红泥坳”;那座没有门的铜屋,墙面上慢慢显出个野菊形状的门,屋里的铜器都转了过来,像在迎接什么。

个穿西晋服饰的天工魂魄从网眼里钻出来,手里捧着块没刻完的铜碑,碑上的匠语只刻了半:“红泥坳的铜,是……”他往归宗坛的空缺处指了指,碑上的字突然自己续上了:“是所有没讲完的故事的家。”话音刚落,悬在半空的春雪突然落下,落在红泥坳的土地上,化成无数铜制的种子,种子发芽时,长出的不是铜树,而是些带着故事的嫩芽:

有株嫩芽上缠着封信,是位清代的货郎写给红泥坳的,信里说他在流沙洲看到朵野菊,长得和家里的模样,却没地方寄这封信,现在信终于回来了,纸边的野菊纹已经漫到信纸上;有株嫩芽结着个铜制的哨子,哨声吹出来,是百年前那个迷路孩子的笑声,只是这次没有哭腔,带着找到家的轻快;最粗的那株嫩芽上,缠着件铜制的嫁衣,衣角的野菊纹缺了块,补上去的竟是块云境城的铜片,原来穿嫁衣的姑娘当年远嫁云境,临走时把自己的铜簪掰了半留在红泥坳,现在两半簪子终于在嫩芽上合在了起。

孩子们这时都跑到漏忆阁前,他们捡来的铜屑在手里发烫,变成些小小的铜制工具:有的是刻刀,能在未竟影上添笔画;有的是铜线,能把断了的故事接起来;有个孩子手里的铜屑变成支笔,他往那本空白的药书里写了句话:“红泥坳的铜器会记着所有事,包括没讲完的。”写完,书里突然长出些铜制的字,自动组成篇新的药草图谱,图谱里的每种草,根须都缠着段未竟的故事。

穿工装的老人这时把自己的铜杖插进归宗坛的空缺处,杖头的三足鸟突然展开翅膀,翅膀上的纹路竟是所有未竟影的总和。老人笑了,从怀里掏出块铜片,是他年轻时没铸完的野菊铜,现在往杖头的空缺处放,正好严丝合缝。“我爹总说‘故事不怕烂尾,就怕没人接着讲’,”他摸着杖头的野菊,“你看,这不就接上了?”

货郎的儿子这时终于明白,那些悬在半空的春雪,那些自行重组的铜链,那些没门的铜屋,都不是异象,而是红泥坳在自己写故事——像位老匠人,手里的铜器铸到半,突然想换种样式,却舍不得原来的纹路,于是就把新的想法和旧的痕迹揉在起,反倒生出种特别的温厚。

他往熔炉里扔了块自己没铸完的铜,铜在火里没有融化,反而长出些新的枝丫,枝上结出的铜果里,映着些未来的未竟影:有个孩子在学铸器,铜液洒在地上,竟长出朵他从没见过的野菊;有艘铜船在万域海航行,船上的人不知道要去哪,却带着红泥坳的铜制罗盘;最清晰的影像是漏忆阁,阁里的回音壁上,新的故事正在点点往上爬,像条永远填不满的河。

立春那天,红泥坳的铜器突然集体沉默,不是故障,而是像群人在侧耳倾听。货郎的儿子往声纹溪里扔了块新铸的铜,溪里传出阵从未有过的声音,不是任何已知的铜音,而是无数未竟故事在起呼吸的调子,像群朋友围坐在火边,谁也不说话,却知道彼此心里都装着没讲完的话。

穿工装的老人把这天记在日志的最后页,写完最后个字,日志突然自己翻过页,露出片空白的铜纸。老人笑了,把笔递给旁边的孩子,孩子握着笔,在空白处画了朵野菊,花瓣上留出许多小小的缺口。“这样才对,”老人摸着孩子的头,“故事哪有讲完的时候?留着点空,才能长出新的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货郎的儿子蹲在漏忆阁前,看着那些带着未竟影的嫩芽慢慢长大,小菊趴在他肩头,尾巴上缠着段新的铜线,线的另一端连着朵刚开的野菊,花瓣上的缺口正在点点合上,却又在别的地方开出新的缝。他突然觉得,红泥坳的故事从来就不是本书,而是棵永远在生长的铜树,老的枝丫结着讲完的故事,新的嫩芽顶着没讲完的开头,风来的时候,所有的枝叶都在响,像无数声音在说:“别急,我们慢慢讲。”

悬在红泥坳上空的最后片春雪落下时,正好落在那朵有缺口的野菊上,雪化成滴铜液,填在缺口处,却又在旁边融出个新的小缝。货郎的儿子知道,这就是红泥坳的故事该有的样子——永远有没填完的空,永远有没讲完的话,像那口枯井里的织布声,像归宗坛上重组的铜链,像每个红泥坳人心里,那点舍不得讲完的温柔。

孩子们还在捡铜屑,他们的笑声和铜器的轻响混在起,在红泥坳的上空飘着,飘向九地,飘向万域,飘向所有有铜器的地方,像在说:“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呢,有空来坐坐,听我们慢慢讲。”而红泥坳的铜树,就在这声音里,慢慢长出新的枝丫,枝上的铜果里,映着个又个没开头的故事,像群等着被拥抱的新生命。

红泥坳的铜雾在谷雨这天变得粘稠,像融化的铜液在空气里流动。货郎的儿子蹲在漏忆阁的门槛上,看着孩子们用铜屑拼出的“家”字被雾染成金色,字的边缘突然渗出些细碎的光点,光点落地时化成群铜制的蚂蚁,蚁背上驮着些比针尖还小的铜器——有微型的归宗坛,有迷你的共生树,最显眼的是只蚂蚁驮着片野菊花瓣,花瓣上的纹路竟是串会移动的匠语,拼出“微小即永恒”。

这年的红泥坳在悄悄变小。四海铸坊的铜炉每天矮一分,三个月后竟缩成孩童玩的铜制玩具炉,炉膛里烧的不是木炭,而是些米粒大的铜屑,烧出的铜液却能浇铸成正常大小的铜器;声纹溪的河道窄得能踩着铜石过河,溪底的铜石却比从前更沉,块指甲盖大的石头,能发出震得人耳朵发麻的铜音;最奇的是共生树,枝叶往地心钻,露在地面的部分只剩手腕粗,根须却在地下织成张巨大的网,网眼的形状是红泥坳每个人的指纹,指纹中心都嵌着颗芝麻大的野菊铜。

穿工装的老人用铜制的放大镜观察这些微小的铜器,镜下的世界让他倒吸口气:微型归宗坛的铜链上,每节链环都坐着个米粒大的天工魂魄,他们正用头发丝粗的铜锤敲打链环,打出的匠语比细菌还小,凑到声纹溪的铜石旁,却能放大成清晰的“守”字;迷你共生树的叶子上,半铜半植的微型共生体在搬家,他们扛着孢子大的铜粒,沿着叶脉走,留下的脚印是串微型野菊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些是‘微缩魂’,”老人把放大镜递给货郎的儿子,“我爹的日记里夹着片蝉翼薄的铜箔,上面用针刻着字:‘铜器的魂会往细处钻,越小的地方,藏着越重的记忆’。”话音刚落,放大镜里的微型蚂蚁突然停住,集体对着红泥坳中心鞠躬,蚁背上的微型铜器同时发亮,在地上拼出个肉眼可见的“重”字,字的笔画里浮出些透明的丝,丝的另一端连着地心深处,像有什么东西在拉着红泥坳往下沉。

小菊追着只微型铜蝶往共生树的根部跑,铜蝶钻进地面的裂缝,裂缝里传出阵细微的轰鸣,像地火在地下燃烧。货郎的儿子趴在裂缝旁听,听见无数微小的交谈声:有西晋守坛人在说“把铜器做小些,能藏进骨子里”,有万域的铜鳞兽在讨论“鳞片越小,越能留住红泥坳的温度”,最清晰的是个孩子的声音,在数“野菊的花瓣有十七片,少片都不行”,数到最后片时,声音突然拔高,像发现了什么秘密。

阿镜举着本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字的药书赶来,书页上的图谱是用铜丝绣的,绣着些只有在微观世界才有的铜器:有能住在细胞里的铜制药箱,箱里装着治疗铜魂衰竭的微型药丸;有沿着血管游动的铜制探针,针尖能读出灵魂的重量;最奇特的是幅“微缩界域图”,图上的红泥坳像颗铜制的原子核,周围绕着九地、万域的电子,每个电子都是个旋转的微型铜器,器身上的野菊纹比原子还小,却亮得刺眼。

“地心的‘微缩核’在收缩,”阿镜用针尖指着图谱的中心,“药书里说红泥坳的根扎在地心深处,那里有颗浓缩了所有记忆的铜核,核的密度会随时间增加,每百年谷雨就会把地表的铜器往细处压,压得越小,藏的记忆越重。”她往裂缝里撒了把用声纹溪铜屑磨成的粉,粉在裂缝里化成群微型铜鱼,鱼嘴衔着比尘埃还小的野菊籽,往地心游去,游过的地方,地面的裂缝开始渗出金色的光。

小年带着铁匠们往地火的方向挖,挖了三丈深,挖到层发亮的铜制地层,地层的纹路是无数微型铜器的集合体:有串项链,链珠是历代守坛人的指甲盖大小的铜像,每个铜像的胸口都有颗原子大的野菊铜;有面镜子,镜面是片铜制的细胞膜,膜上的蛋白质都是微型铜制的,正在搬运记忆碎片;最厚的地方嵌着块拳头大的铜,铜里裹着个完整的微型红泥坳,里面的人在正常生活,货郎的儿子甚至能看清微型的自己正在铸器,铸的竟是块比芝麻还小的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