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1643章 无畏擒龙(48)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四百五十天的时候,小满刚过,新苗已经长到两尺高,枝桠间抽出了十二片深绿的叶子,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像把把微型的小扇子,在风中轻轻摆动。她蹲在花架前给叶片喷水时,发现最顶端的叶腋间冒出个米粒大的芽苞,嫩绿的,裹着层细密的绒毛,像谁在枝桠上藏了颗绿珍珠。“这是要分枝了,”老人提着竹篮从菜地里回来,篮子里装着刚摘的黄瓜,碧绿色的瓜身上还带着小黄花,“比去年的枸杞早了五天,看来是攒足了劲。”

砚之把喷水壶往石桌上一放,水珠从壶嘴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碎的响,像给新苗的成长鼓掌。她想起祖父《植物志》里的话:“植物的分枝是场郑重的告别,老枝托着新枝,像把牵挂递给更远的地方。”正出神时,老人把黄瓜往竹篮里一码,黄花上的花粉簌簌落下,在新苗的叶片上粘了层金粉,像给绿色的小扇子撒了把碎金。

那天上午,参与“种子计划”的读者寄来了照片,信封上贴着各地的邮票,有的印着雪山,有的印着湖泊,还有的印着城市的高楼。“你看这张,”编辑指着张来自漠河的照片——雪地里的腊梅籽发了芽,嫩白的芽尖顶着冰碴,像个倔强的童话,“收件人说这是他祖父当年种腊梅的地方,现在又长出新苗了。”

老人坐在竹椅上翻着照片,手指在漠河的芽尖上停顿,指腹的温度仿佛能融化纸页上的冰碴。“这就是种子的意思,”老人的声音里带着黄瓜的清,“不管到了哪儿,只要心里有牵挂,就能扎下根。”他转身从东厢房拿来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各地寄来的泥土,有的带着沙砾,有的混着草籽,“我想把这些土掺在一起,给咱们的新苗换次盆,让它也尝尝各地的味道。”

砚之把各地的泥土倒在陶盆里,漠河的黑土、海南的红土、新疆的沙土在阳光下融成一团,像幅微型的中国地图。她突然发现海南的红土里裹着片贝壳,边缘被磨得光滑,像个小小的月亮,“这是大海给新苗的礼物,”老人用竹片把贝壳埋在盆沿,“让它知道,远方不仅有雪,还有海浪。”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了刚烙的菜饼,饼里卷着新摘的苋菜,紫红色的菜汁把面皮染成了晚霞的颜色。“我娘说苋菜饼得就着绿豆汤吃,”李婶往碗里盛着汤,绿豆在汤里浮浮沉沉,像些会游泳的绿珍珠,“败火,配着新苗的劲儿正好。”

老人往砚之碗里夹着菜饼,饼边的焦脆混着苋菜的软滑在舌尖散开,“你祖父夏天最爱这口,”他的筷子在饼上轻轻敲着,“说‘南方的绿得带点红,才热闹,不像北方的菜,青就是青,白就是白’。”

砚之咬饼时,突然发现饼里嵌着颗小小的腊梅籽,是去年的果核剥出来的,想必是李婶特意放的,“这是‘籽归饼’,”李婶指着籽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阿婉姑娘当年总爱往饼里藏籽,说‘吃到的人能沾点草木气’。”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各地寄来的泥土,在漠河的黑土里发现根细如发丝的红绳,想必是哪位读者特意缠在籽上的,在土里泡得发红,像条穿越千里的思念。“这是人心跟着种子在走,”老人用镊子把红绳夹出来,晾在新苗的枝桠上,“红绳牵着籽,籽牵着土,土牵着咱们的新苗,就像把天下的牵挂都缠在了一起。”

砚之把红绳系在新苗的芽苞旁,风过时,红绳在绿色的枝桠间轻轻跳动,像个跳动的音符。她突然想起昨天给新苗浇水时,发现陶盆的排水孔里钻出根新须,缠着片从海南红土里掉出来的贝壳,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像给植物系了个会发光的信物。

那天傍晚,砚之在“种子计划”的回信里写下:“植物的根须会顺着牵挂生长,红绳牵着贝壳,贝壳缠着新须,新须扎进混着各地泥土的盆里,像把所有的思念都织成了网。”她写这句话时,新苗的芽苞突然鼓了鼓,像在为文字加油。

夜里下了场夜雨,雨点打在葡萄架上,沙沙的响像谁在院里读诗。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东厢房整理照片,时而有纸张翻动的轻响,时而有铅笔标注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夜曲,在雨声里轻轻流淌。

天快亮时,砚之被鸟叫声惊醒,是画眉鸟在新苗的枝桠上唱歌,声音婉转得像支山歌。她跑到院里,看见新苗的芽苞已经绽开,抽出三根嫩绿的新枝,像个小小的“Y”字,托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光。老人正往陶盆里撒着草木灰,灰白色的粉末落在各地的泥土上,像给地图撒了把星星,“这是给新枝的见面礼,”老人用竹片把灰抹匀,“得让它知道,不管来自哪里,到了静远堂就是自家人。”

砚之蹲下去看新枝,枝节处的绒毛上沾着夜雨,在晨光里凝成细小的珠,像给新生的枝桠戴了串珍珠项链。她突然发现中间的新枝上缠着根银线,想必是从阿婉的绣品碎布里脱落的,在土里泡了这么久,依然亮得像根月光纺的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天上午,村里的孩子们来给新枝“挂祝福”,每人手里都攥着张画着腊梅的纸片,用红绳系在新枝上,五颜六色的纸片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串会飞的心愿。“我画的是会结果的腊梅,”梳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把画挂在最高的枝桠上,纸角的红绳和砚之系的红绳缠在了一起,“我娘说画得像,就能长得像。”

老人笑着把孩子们的画摆得更匀些,让每张画都能晒到太阳,“这叫‘心想事成’,”老人的手指在画纸上轻轻点着,“你心里想着它结果,它就真的会结,植物听得懂人话。”

砚之看着那些摇曳的画纸,看着新枝在画纸间伸展,突然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话:“最好的培育不是施肥浇水,是让植物在满是祝福的地方生长,像孩子在笑声里长大,根须都会带着甜。”她回到东厢房,在再版样书的空白页上画了株多枝的腊梅,每个枝桠上都挂着张小小的画,旁边写着:“静远堂的新枝,托着各地的祝福在长。”

中午,老银匠送来个新打的银铃,铃身是片腊梅叶的形状,里面的撞珠是用去年的果核磨的,摇起来叮当作响,像串会唱歌的阳光。“我照着漠河照片里的芽尖打的,”老银匠把银铃系在新枝上,红绳与银铃缠在一起,“说‘让新枝听着响长大,就像有人在旁边唱歌’。”

砚之给银铃拍照时,发现镜头里的红绳、银铃、画纸和新枝在阳光下融成团温暖的光,像把所有的美好都揉在了一起。她突然注意到银铃的挂钩处刻着个极小的“远”字,和祖父钢笔帽上的一模一样,原来这些看似散落的标记,从来都在彼此呼应,像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下午,县报的记者又来了,扛着台摄像机,镜头上缠着圈红绳,和新枝上的红绳如出一辙。“我们要做个‘种子计划’追踪报道,”记者对着新枝录像时,银铃在镜头里闪着光,“标题就叫‘一根红绳连南北’,配着你这株新苗做封面。”

老人坐在竹椅上接受采访,手里摩挲着各地的泥土,指甲缝里还沾着漠河的黑土和海南的红土,像捧着个微型的中国。“没什么好说的,”老人看着镜头时,眼尾的皱纹像被风吹过的水纹,“就是些种树、看信的日子,跟这新苗一样,抽枝了就往前长,不分南北。”

砚之给记者续茶时,发现茶杯的把手断了半只,是用各地寄来的红绳缠着的,绳结里还沾着些草籽,像个会发芽的补丁。“这是李婶的手艺,”老人指着绳结笑,“她把读者寄来的红绳都攒着,说‘断了的地方用牵挂补上,比原来还结实’。”

傍晚时,夕阳把院子染成金红色,新枝上的银铃在暮色里轻轻摇晃,叮当作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黄昏唱赞歌。老人往陶盆里埋着腐熟的豆饼,用厚土盖严实了,“这是给新枝的营养餐,”老人拍着手上的泥土,“得让它知道,有人在盼着它长得更壮。”

砚之看着那三根新枝在风中舒展,看着银铃在枝桠间舞蹈,看着孩子们的画纸在暮色里轻轻摆动,突然明白,静远堂的腊梅从来不是一株普通的植物——它是个容器,装着漠河的雪、海南的浪、城市的风、乡村的雨;它是条线索,牵着各地的泥土、读者的红绳、孩子们的画纸;它更是个象征,证明美好的牵挂从来不会被距离阻隔,像红绳缠着新枝,贝壳缠着根须,各地的泥土融成一团,在时光里慢慢长成最动人的模样。

夜里,砚之躺在床上,听见银铃在风里轻轻作响,像祖父在远处说“好孩子”。她知道,故事还在继续——新枝会抽出更多的桠,银铃会摇响更远的牵挂,“种子计划”的腊梅会在全国各地扎根开花,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株托着各地祝福的新苗,看腊梅如何从三根新枝,长成枝繁叶茂的树,看那些看似散落的时光碎片,如何在思念里拼出越来越大的圆,温暖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葡萄藤的新叶已经爬满了花架,在月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新枝的生长打着节拍。砚之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就像那三根伸向天空的新枝,看似柔弱,却在满是各地泥土的盆里扎着深根,等着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所有的牵挂都长成触手可及的风景。她的钢笔在纸上轻轻跳动,写下:“静远堂的红绳,一头系着过去的故事,一头牵着未来的期待。”写完这句话,砚之抬头望向窗外,看见新枝上的银铃在月光里轻轻点头,像在说“是的,我们都在长”。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四百八十天的时候,芒种刚过,新苗的三根新枝已经长到半尺长,枝桠间又抽出了七片新叶,深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像涂了层蜡。她蹲在花架前测量枝长时,发现最粗壮的那根枝桠上冒出个绿豆大的凸起,褐色的,裹着层薄皮,像谁在枝桠上粘了颗小石子。“这是要长花苞了,”老人背着竹篓从后山回来,篓里装着刚采的金银花,白色的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比去年的桂花早了整整十天,看来是被各地的好消息催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砚之把软尺往石桌上一放,金属的刻度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给新苗的成长刻了道记号。她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话:“植物的花苞是场沉默的宣言,它们在枝桠上积蓄力量,像把要说的话都憋成了圆鼓鼓的期待。”正出神时,老人把金银花往竹篮里一倒,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在凸起的花苞旁晕出圈水痕,像给褐色的小石子镶了圈银边。

那天上午,“种子计划”的读者寄来了第二批照片,有的新苗已经长到一尺高,有的刚顶破土层,还有的结了小小的花苞——和静远堂的新苗像孪生兄弟。“你看这张来自新疆的,”编辑指着照片里的腊梅苗,叶片边缘带着锯齿,像把小小的弯刀,“种植者说这苗带着股韧劲,风沙里也能挺直腰杆,像极了静远堂的性子。”

老人坐在竹椅上翻着照片,手指在新疆的花苞上停顿,指甲缝里还沾着后山的泥土,“这就是种子的厉害,”老人的声音里带着金银花的香,“不管到了哪儿,总能把根扎进土里,把性子留着。”他转身从东厢房拿来个青瓷瓶,把各地的花瓣都装进去,漠河的雪梅瓣、海南的凤凰花瓣、新疆的沙枣花瓣在瓶里融成一团,像个浓缩的春天。

砚之把青瓷瓶摆在新苗旁,让花苞也“闻闻”各地的香,褐色的凸起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像颗被香气喂饱的珍珠。她突然发现瓶底的裂缝里卡着根红绳,是从新疆的信封里掉出来的,纤维里还沾着细沙,像条穿越沙漠的思念。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了刚包的粽子,苇叶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漫了满院。粽子的形状有三角的、长条形的,还有个圆鼓鼓的,像新苗的花苞,“我娘说这叫‘花苞粽’,”李婶用棉线把粽子捆成串,绳结打得又快又稳,“阿婉姑娘当年教她的,说‘端午的粽子得有个盼头,像花苞等着开花’。”

老人往砚之碗里放了个“花苞粽”,苇叶上的水珠滴在青瓷盘里,像颗小小的泪。“你祖父吃粽子总爱留个角,”老人的筷子在粽绳上轻轻划着,“说‘给明天留口甜’,结果第二天准忘了,粽子在碗里结了层白霜,像撒了把碎雪。”

砚之剥开苇叶时,糯米的黏裹着豆沙的甜在舌尖炸开,突然发现粽心藏着颗腊梅籽——是去年的果核剥的,想必是李婶特意放的,“这是‘籽抱粽’,”李婶指着籽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阿婉姑娘说‘种子抱着粽子,就像把春天裹进了夏天’。”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给新苗施肥,用的是各地寄来的草木灰混合而成的“百家肥”,漠河的灰带着松烟味,海南的灰混着椰香,新疆的灰裹着沙砾,在陶盆里融成一团,像给新苗的花苞撒了把各地的祝福。“这是让花苞尝尝天下的味道,”老人用竹片把肥抹匀,“将来开出的花,才带着四海的香。”

砚之把肥往花苞旁的土里埋时,发现新疆的草木灰里裹着片干枯的沙枣花,花瓣已经发脆,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形状,像个小小的星星。“这是沙漠给花苞的礼物,”老人用手指把沙枣花埋在花苞正下方,“让它知道,远方不仅有风沙,还有甜得发稠的香。”

那天傍晚,砚之在给读者的回信里写下:“植物的花苞会记住所有的味道,松烟的苦、椰香的甜、沙砾的涩都藏在褐色的皮里,像把各地的牵挂都酿成了开花的力量。”她写这句话时,新苗的花苞突然抖了抖,像在为文字加油。

夜里起了风,葡萄藤的新叶被吹得哗哗响,像谁在院里翻着本写满风的书。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东厢房用笛子吹《茉莉花》,笛声混着风声漫进来,像把所有的牵挂都吹成了绕梁的旋律。

天快亮时,砚之被露水打湿的窗纸惊醒,推窗时看见新苗的花苞又鼓了些,褐色的皮上裂开道细小的缝,露出里面淡淡的绿,像个害羞的姑娘悄悄撩开了面纱。老人正往陶盆里浇着井水,水瓢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光,“这是给花苞的晨露,”老人用瓢沿轻轻碰了碰花苞,“得让它知道,每天都有人盼着它睁眼。”

砚之蹲下去看裂缝,绿色的花瓣尖顶着点褐色的皮,像个刚睡醒的婴儿顶着胎发。她突然发现裂缝里缠着根极细的铜丝,想必是从阿婉的绣绷上脱落的,在土里泡得发绿,像给花苞系了个小小的铜锁,要把所有的期待都锁到开花那天。

那天上午,村里的孩子们来给花苞“讲故事”,每人手里都拿着本样书,在新苗旁念着里面的段落,稚嫩的声音混着风声漫出来,像给花苞听了场流动的书展。“我念的是开花那段,”梳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把书举到花苞旁,书页的影子在褐色的皮上晃来晃去,“我娘说多听听开花的故事,花苞长得才快。”

老人笑着把孩子们的书摆成圈,让花苞被文字包围,“这叫‘书香催花’,”老人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点着,“你祖父说‘文字里的营养比肥料还管用,能让花苞开出带墨香的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砚之看着那些晃动的书页,看着花苞在文字的影子里悄悄鼓胀,突然想起昨天整理祖父的《植物志》时,发现“腊梅”条目下贴着张泛黄的药方,是阿婉的笔迹:“花苞初绽时,需用晨露混着松烟墨的水擦拭,花色更艳,香气更久。”药方的边缘粘着片干枯的花苞皮,像给文字盖了个褐色的印章。

中午,老银匠送来个新做的银托,托身是朵半开的腊梅,刚好能托住花苞,“我照着新疆照片里的花苞打的,”老银匠用镊子调整着银托的弧度,“说‘好花得有好托,就像好故事得有好结尾’。”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银器的凉,“我爹说当年阿婉姑娘的银扣,就是他照着初绽的腊梅花苞打的,说‘花开有时,银托永恒’。”

砚之帮着老人把银托固定在花苞下,发现陶盆的土壤里冒出些白色的菌丝,像给根须盖了层薄薄的棉絮,“这是土壤在给花苞送礼,”老人用竹片拨开菌丝,“菌丝会把各地的营养都送给花苞,像把所有的牵挂都汇成股劲儿。”

下午,砚之在“种子计划”的记录册上写下:“植物的菌丝是张隐形的网,把漠河的黑土、海南的红土、新疆的沙土都连在一起,像给所有的腊梅苗系了根看不见的红绳。”她写这句话时,新苗的花苞突然轻轻颤动,褐色的皮又裂开些,露出更多的绿,像在为文字鼓掌。

傍晚时,天空突然烧起了晚霞,把整个院子染成金红色,花苞在霞光里泛着暖光,褐色的皮上那道裂缝像被镀了层金,像个即将打开的宝藏。老人往陶盆旁的土里埋着鱼肠,用厚土盖严实了,“这是最后一次喂肥,”老人拍着手上的泥土,“再喂就过了,花苞会贪长不结实,就像话别说太满,留三分才有余味。”

砚之看着花苞在晚霞里静静等待,看着老人眼角的皱纹被霞光染成金红色,看着远处的炊烟在暮色里轻轻摇曳,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株腊梅能在异乡结出花苞——那些藏在银托里的郑重,那些落在菌丝里的联结,那些渗进鱼肠里的克制,其实都是时光教会的智慧:恰到好处的期待,才是最动人的守候。

夜里,砚之躺在床上,听见花苞在风中轻轻晃动的声音,像颗心跳在枝桠上跳动。她想起祖父《植物志》里的话:“最好的开花不是一蹴而就的绽放,是花苞在枝桠上慢慢鼓胀的过程,像把所有的牵挂都熬成了甜,把所有的等待都酿成了香。”

第二天清晨,砚之被第一缕阳光叫醒,推窗时看见老人已经站在新苗旁,手里拿着那把银剪刀,剪刃上刻着的“静远堂”三个字在晨光里闪着光。花苞的裂缝已经开到半指宽,绿色的花瓣舒展着,像只展翅的翡翠蝴蝶,香气漫了满院,清得发幽,混着金银花的香,像把两个季节的芬芳都揉在了一起。

“辰时开的,”老人的声音带着些微的颤,手里捏着片刚脱落的褐色花苞皮,“我起来添柴,就听见‘咔’的一声轻响,像谁把憋了好久的话说了出来。”

砚之蹲下去闻花香,清苦里带着甜,像把整个静远堂的时光都装进了这朵半开的花里——有漠河的雪、海南的浪、新疆的沙,有祖父的笔、阿婉的线、老人的竹篮,还有孩子们的歌谣,都在这缕清苦的甜里,慢慢沉淀成最动人的滋味。

那天上午,全村的人都来看花开,青石板上摆满了各家带来的礼物:老木匠做的小花盆、李婶蒸的花苞粽、孩子们画的开花图,连漠河的读者都托人捎来了包雪水——说是去年的雪融的,要给开花的新苗浇上,让它尝尝故乡的味道。

老人把那瓶各地的花瓣倒进陶盆,清水混着花瓣在土里渗开,像给新苗的根浇了杯百花酿。“该给各地的读者回信了,”老人往青瓷碗里倒着金银花茶,茶水里浮着整朵的腊梅花,“让他们知道,静远堂的花开了,带着他们的泥土香,开得正好。”

砚之端着茶碗,看着花瓣在茶里轻轻打转,突然想起样书的再版扉页还空着,此刻终于有了答案。她从东厢房拿来样书,在空白页上按下朵带着茶水的花瓣,印出个淡淡的绿痕,旁边写下:“静远堂的腊梅又开了,带着新疆的沙、海南的浪、漠河的雪,带着所有的牵挂,开得正好。”

老人的手指抚过花瓣印,动作轻得像在抚摸蝴蝶的翅膀。“他们看得见,”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就像当年阿婉说的,‘花开是会传信的,风会把香带到该去的地方’。”

中午的宴席摆在院里的葡萄架下,石桌上摆满了菜,都带着花的影子:金银花炒鸡蛋、腊梅根炖排骨、茉莉蜜饯,连孩子们的糖水碗里都漂着朵半开的腊梅花。老银匠端着酒碗站起来,声音洪亮得像敲钟:“这杯敬所有的种子,敬它们把静远堂的故事带到了天南海北!”

众人的酒碗碰在一起,脆响漫出墙外,惊得葡萄藤上的露珠簌簌落下,像撒了把碎银。砚之看着老人被阳光染红的侧脸,看着孩子们沾着糖霜的笑脸,看着那朵在风中轻轻摇曳的腊梅花,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株苗能在异乡的土壤里开出花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些藏在种子里的韧劲,那些缠在红绳上的思念,那些埋在土里的各地泥土,那些散落在书页里的牵挂,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长成了根,深深扎进每个种植者的心里,扎进每个读者的记忆里,才让这朵花,开得如此动人。

下午,砚之开始给新苗的花授粉,用老人教的毛笔蘸粉法,笔尖的黄色粉末落在纸上,像给记录册撒了把星星。“这样才能结果,”老人帮她扶着花枝,“你祖父说‘花开花落,不为好看,为的是把故事结成果实,代代相传’。”

砚之的笔尖碰到花瓣时,突然发现花芯里刻着个极小的“远”字,想必是祖父当年在种子上做的标记,被岁月带到了花芯里,像个永远的印章。她把这事告诉老人时,老人只是笑,说:“他呀,什么都想留个记号,怕时光忘了,怕我们忘了。”

傍晚时,夕阳把院子染成金红色,半开的腊梅花在暮色里泛着暖光,像颗藏在绿丛里的宝石。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来看花,书包往石桌上一扔,就围着新苗蹲成圈,用小手比划着将来的果子会有多大,嘴里念着新编的童谣:“花苞苞,裂开缝,露出绿,香喷喷,结果子,甜津津,寄给朋友尝一尝。”

老人往孩子们手里塞着花苞粽,粽香混着花香漫出来,像把整个夏天的甜都揉在了一起。“等果子熟了,”老人的目光落在摇曳的花瓣上,“就把种子分给大家,让静远堂的故事在村里也扎下根。”

砚之看着那些仰起的小脸,看着老人温柔的侧脸,看着半开的腊梅花在暮色里轻轻摇晃,突然明白,为什么这院里的草木能长得这么好。那些看似平凡的等待,那些不经意的守护,那些藏在花香里的牵挂,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酿成了酒,藏在每个角落,等着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散发出醉人的香。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缠着新苗的枝桠往上爬,在暮色里轻轻摇曳,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结果打着节拍。砚之知道,故事还在继续——花瓣会慢慢舒展,果实会悄悄鼓胀,“种子计划”的新苗会在各地开花结果,样书会在更多人的书架上扎根,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些慢慢生长的圆满,看腊梅如何从朵花,长成挂满果子的树,看那些看似散落的时光碎片,如何在思念里慢慢拼出个圆,温暖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她坐在书桌前,笔尖在记录册上轻轻跳动,写下:“静远堂的故事,从来不是孤本,是无数个副本在各地流传,像这株腊梅的种子,落在漠河的雪地里,海南的红土里,新疆的沙砾中,都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写完这句话,砚之抬头望向窗外,看见半开的腊梅花在风里轻轻点头,像在说“是的,我们都在继续”。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