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1640章 无畏擒龙(45)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三百天的时候,腊梅的青果已经泛出淡淡的橙黄,像被夕阳吻过的玛瑙。她蹲在花架前观察果色变化时,指尖的钢笔突然从帆布包滑出来,笔尖在青石板上划出道浅痕,像给时光刻了个标记。“别擦,”老人提着竹篮从菜地里回来,篮子里装着刚摘的红辣椒,鲜亮的颜色在晨光里跳着舞,“石头记着呢,比纸页牢靠。”

砚之看着那道浅痕在阳光下慢慢变干,突然发现旁边的石缝里卡着片干枯的腊梅花瓣,是开花时落下的,边缘已经发黑,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弧度。她想起祖父《植物志》里的话:“花瓣的凋零不是终点,是果实的序章,就像故事里的逗号,只为引出更动人的下文。”正出神时,老人把红辣椒往石桌上一放,瓷碗与石板碰撞的脆响,像把时光敲得更清亮了些。

那天上午,出版社的样书寄到了,牛皮纸包裹上印着“静远堂”三个字,是用祖父的字体复刻的,笔锋里还带着北方的凛冽。砚之拆包裹时,手指被麻绳勒出红痕,像条细小的红绳,和阿婉的线如出一辙。“慢点拆,”老人往茶杯里续着热水,水汽在“静远堂”三个字上凝成白雾,“书跟人一样,得温柔待着。”

样书的封面是腊梅开花时的照片,鹅黄色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光,书脊上压着条红绳,是李婶带着村里姑娘们搓的,纤维里还掺着桂花碎。砚之翻开扉页,看见老人用毛笔题的字:“南枝北枝,共此一书”,墨色里透着松烟的香,像把两个时空的牵挂都锁进了纸页。

“你祖父要是见着,”老人的指尖拂过题字,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准会说‘字里得再添点桂花香’。”他转身从东厢房拿来个小布包,里面是些磨碎的桂花,撒在书页上,黄色的粉末落在字里行间,像给文字盖了层香章。

砚之把样书放在花架旁,让青果也“看看”,纱袋被果实撑得发亮,橙黄的果皮透过纱眼望出去,像块被包裹的蜜蜡。她突然发现书脊的红绳末端系着个小小的银环,想必是老银匠特意打的,和阿婉的梅花扣能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像给故事系了个永恒的结。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了刚炖的腊排骨汤,陶罐里飘出的香气混着桂花香,漫了满院。“我娘说这汤得配新米吃,”李婶往碗里盛着米饭,米粒上还沾着稻壳,“去年的新米养人,就像那果子,得等熟透了才甜。”

老人往砚之碗里舀着汤,排骨上的肉轻轻一碰就脱骨,“你祖父啃排骨总爱留块肉,”老人的筷子在骨头上敲了敲,发出清脆的响,“说‘给狗剩留点’,结果狗剩早跑了,肉都凉在碗里。”

砚之咬排骨时,肉香混着骨髓的浓在舌尖炸开,突然看见陶罐底的青花图案——是株结果的腊梅,枝桠上挂着个小小的纱袋,和花架上的一模一样。原来这院里的每个物件,都在悄悄呼应,像群默契的演员,在时光的舞台上共演着一出长戏。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给青果松绑,纱袋已经勒出浅浅的痕,像给果实系了个永久的信物。“再过十天就能摘了,”老人用软尺量着果围,刻度停在“三寸一分”,比预想的大了些,“你祖父说‘饱满的果子得有点勒痕,才显得实在’。”

砚之摸着果皮下的勒痕,突然想起昨天给葡萄剪枝时,发现藤条上缠着片绣品碎布,上面的腊梅图案已经被阳光晒得褪色,却依然能看出是阿婉的针脚。“这是植物在收信物,”老人把碎布埋进土里,刚好在腊梅根旁,“你给它什么,它就收着什么,比人诚实。”

那天傍晚,砚之在样书的后记里补写:“植物的记忆藏在年轮里,人的牵挂刻在勒痕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印记,其实都是时光留下的邮戳。”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青果突然抖了抖,纱袋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为文字点头。

夜里起了风,葡萄藤的叶子被吹得哗哗响,像谁在院里翻着本厚重的书。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院里走动的声音,时而有竹片加固花架的闷响,时而有棉布擦拭样书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夜曲,在月色里轻轻流淌。

天快亮时,砚之被露水打湿的窗纸惊醒,推窗时看见青果的橙黄又深了些,像块被月光镀了层金的玉。老人正往花架旁的土里埋着草木灰,灰白色的粉末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雪。“这是最后一道工序,”老人用竹耙把灰耙匀,“能让果子更甜,就像给故事加个圆满的句号。”

砚之蹲下去闻草木灰的味道,烟火气里混着泥土的腥,像把岁月的味道揉在了一起。她突然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万物相生”,那些藏在草木灰里的智慧,那些落在松绑时的分寸,那些渗进文字里的留白,其实都是时光教会的平衡——恰到好处的给予,才是最长久的守护。

那天上午,村里的老银匠来了,背着个黑布包,包上别着枚银质的腊梅果,是用去年的果子翻模做的,纹路里还沾着些铜绿。“我来给果子打个银托,”老银匠掏出工具时,砚之看见他的镊子上缠着红绳,和阿婉的线是同批,“等摘下来能当摆件,也算给张老先生(指砚之的祖父)留个念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人笑着递过杯桂花茶:“您这手艺越发好了,去年的梅花扣还在我书里夹着呢。”

“那是阿婉姑娘的花样好,”老银匠用镊子夹着银片,在火上烤得发红,“她说‘银器得有草木气,才不像死物’,我记了一辈子。”

砚之看着银匠捶打银片的样子,突然发现他的工具盒里露出半截样书,是前几天借给他看的,书页上还沾着些银粉,像给文字撒了把星星。原来这院里的故事,早就走出了院墙,像株蔓延的爬山虎,枝枝蔓蔓都爬进了村里人的生活。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整理祖父的书稿,在最底层发现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些褐色的粉末,是用腊梅果磨的,旁边压着张纸条:“果核入药,能治咳喘,阿婉试过,说‘苦过之后有回甘’。”字迹的边缘有茶水渍,想必是祖父喝茶时不小心洒的,像给文字盖了个生活的印章。

“他总爱琢磨这些,”老人往粉末里掺着蜂蜜,搓成小小的药丸,“说‘草木能救人,也能记人,比药书靠谱’。”

砚之把药丸装进瓷瓶,发现瓶底刻着个极小的“远”字,和祖父的钢笔帽上的字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编辑说的“落地生根”,原来真正的生根不是停留在原地,而是让那些牵挂变成具体的物件——颗药丸,本书,个银托,在时光里慢慢长成可以触摸的模样。

傍晚时,夕阳把院子染成金红色,腊梅的青果已经彻底变成橙黄,像颗挂在枝桠上的小太阳。村里的孩子们举着手电筒来“探望”,光柱在果面上晃来晃去,像无数只追逐的萤火虫。“明天能摘了吗?”梳羊角辫的小姑娘仰着脸问,手里还攥着片早上捡的桂花,“我娘说摘果子得念口诀,‘青果果,黄果果,摘下来,甜果果’。”

“再等三天,”砚之摸着孩子的头,她的发绳是红的,和阿婉的线一个颜色,“等它再黄点,甜得能粘住牙。”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从口袋里掏出颗玻璃弹珠,非要塞进砚之的样书里,说“给故事加点亮,读着才不黑”。

老人笑着把孩子抱到石桌上,月光刚好落在青果上,橙黄色的果皮在暮色里泛着油光,像颗熟透的星辰。“它在等个好时辰,”老人的手指在孩子的手心画着圈,“等露水干了,等阳光暖了,等所有的期待都攒够了,就跟咱们走。”

砚之看着那些仰起的小脸,看着老人眼角的笑纹,看着青果在月光里静静发光,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株腊梅能在异乡结出果实。那些藏在银托里的期待,那些落在药丸里的牵挂,那些渗进样书里的香,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酿成了蜜,藏在每个角落,等着某个清晨,甜得人心里发颤。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缠着腊梅的枝桠结了串青葡萄,在月光里像串绿色的珍珠。砚之知道,故事还在继续——果子会在明天清晨被摘下,样书会在全国的书店上架,那坛埋在树下的米酒会在摘果那天被挖出来,孩子们的口诀会在果香里变成歌谣,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些沉甸甸的收获,看腊梅如何把种子变成果实,看那些散落的时光碎片如何在思念里拼成圆满,温暖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她把样书放进竹篮,红绳的同心结在月光里闪着光,像个永远的约定。远处的虫鸣混着蛙叫,像首温柔的摇篮曲,在静远堂的暮色里轻轻流淌,伴着那枚即将被摘下的果实,和那些永远在生长的希望。

第二天清晨,砚之被第一缕阳光叫醒,推窗时看见老人已经站在花架前,手里拿着把银剪刀,是老银匠连夜打的,剪刃上刻着“静远堂”三个字。青果在晨光里泛着油光,像颗等待加冕的皇冠。“时辰到了,”老人的声音里带着些微的颤,剪刀在阳光下闪着光,“你祖父说摘果子得卯时动手,说‘此时的甜最足’。”

砚之屏住呼吸看着剪刀落下,“咔”的一声轻响,青果落在铺着蓝布的竹篮里,像颗星星终于回到了人间。她凑过去闻,甜香里带着淡淡的涩,像把整个静远堂的时光都装进了这颗小小的果实里——有漠河的雪,有江南的雨,有祖父的笔,有阿婉的线,有老人的竹篮,还有孩子们的歌谣,都在这抹甜涩里,慢慢沉淀成最动人的滋味。

老人把银托套在果实上,刚好严丝合缝,像给它穿了件永恒的衣裳。“这就齐了,”老人的手指拂过银托上的腊梅纹,“给你祖父的回信,总算写完了。”

砚之看着竹篮里的果实,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最后一句话:“南枝北枝,终会结果。”原来结果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必真的枝繁叶茂,有时只是颗沉甸甸的果子,本带着体温的样书,把牵挂变成可以触摸的形状,就足以让所有的等待都有了归宿。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爬满了花架的顶端,在晨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这场圆满打着节拍。砚之知道,故事还在继续——果核会被埋进土里,长出新的苗;样书会被摆在书架上,等着被更多人翻开;那坛埋在树下的米酒会在今天被挖出来,和果实一起酿成新的甜;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些生生不息的希望,看腊梅如何从一颗果实,长成一片森林,看那些看似散落的时光碎片,如何在思念里拼出越来越大的圆,温暖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她拿起样书,在最后一页写下:“静远堂的果子熟了,像个圆满的句号,却也是无数逗号的开始。”写完这句话,砚之抬头望向窗外,看见老人正把果核埋进土里,动作轻得像在放下一个新的约定。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三百三十天的时候,那枚橙黄的腊梅果已经稳稳地立在东厢房的条案上,银托里的果身泛着温润的光,像块被岁月养熟的蜜蜡。她每天清晨都会用软布擦拭果面,布纹在果上留下浅浅的痕,像给时光画了细密的年轮。“该取核了,”老人端着个青瓷盘从厨房出来,盘里摆着把银质的小刀,是老银匠新打的,刀鞘上缠着圈红绳,和阿婉的绣品线如出一辙,“再放就过了,核会发油。”

砚之接过小刀时,指尖的温度在冰凉的银鞘上洇出片白雾,像给工具蒙了层轻纱。她轻轻划开果面,橙黄的果肉里渗出透明的汁液,滴在青瓷盘里,很快凝成小小的珠,像给盘子镶了颗琥珀。“你祖父说这汁能染布,”老人往盘里撒着草木灰,防止汁液氧化变黑,“阿婉试过,染出的蓝布上带着淡淡的黄纹,像腊梅落在雪里。”

果肉剥离时,露出枚褐色的果核,纹路像幅微型的地图,凸起的部分刚好能拼出“静远堂”三个字,想必是祖父当年在种子上做的记号,被岁月带到了果实里。“这就是天意,”老人的指腹抚过果核上的纹路,“他早就把话刻在里面了。”

那天上午,村里的孩子们来围观取核,他们的小手都洗得干干净净,捧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布包,里面装着棉花和碎布,想给果核做个小窝。“我娘说这核得用棉花裹着,”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把布包递过来,布面上绣着颗小小的果子,针脚歪歪扭扭的,却像颗跳动的小心脏,“不然会冻着。”

老人笑着把果核放进孩子们的布包,用红绳系成个小小的锦囊,挂在葡萄架上,风过时哗啦啦地响,像串会说话的风铃。“等明年春分,”老人的目光落在摇曳的锦囊上,“就把它埋进土里,让它自己选地方扎根。”

砚之看着锦囊在风中舞蹈,突然想起祖父《植物志》里的话:“种子的旅行比人远,它会带着所有的记忆,在新的地方开出新的花。”她回到东厢房,在样书的扉页上按下枚果肉印,橙黄的痕印在“静远堂”三个字旁,像给文字盖了个甜蜜的邮戳。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了刚蒸的八宝饭,糯米里埋着红枣、莲子、桂圆,最中间藏着颗腊梅果做的蜜饯,甜得发稠。“我娘说这叫‘团圆饭’,”李婶往碗里盛着饭,蒸汽在她的老花镜上凝成白雾,“果子进了八宝饭,才算真的回家了。”

老人往砚之碗里夹着蜜饯,果肉的甜混着果皮的涩在舌尖散开,“你祖父以前就爱这么吃,”他的筷子在碗里轻轻搅动,糯米的黏把所有的食材都缠在了一起,“说‘甜里得带点涩,才像过日子,有滋有味’。”

砚之嚼蜜饯时,突然发现碗底的青花图案——是个锦囊挂在葡萄架上,下面埋着颗种子,和院里的景象一模一样。原来这院里的每个物件,都在悄悄复制着彼此,像场漫长的回声,把时光里的牵挂反复吟唱。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祖父的信笺,在最底下发现张褪色的乐谱,是《梅花三弄》的简谱,音符旁写着行小字:“阿婉唱到‘三弄’时总跑调,得用笛子带着才准。”乐谱的边缘粘着片腊梅花瓣,想必是当年夹进去的,干枯的花瓣下还藏着点香。

“他总爱琢磨这些,”老人用笛子轻轻敲着石桌,发出清脆的响,“说‘旋律记不住的,就用花瓣粘住,闻着香就想起来了’。”

砚之把乐谱夹进样书,刚好在“开花”章节的结尾,像给故事配了段无声的旋律。她突然想起昨天给葡萄剪枝时,发现藤条上缠着根银线,想必是从阿婉的绣品上脱落的,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给植物系了个永恒的音符。

那天傍晚,砚之在样书的附录里写下:“音乐的记忆藏在花瓣里,植物的牵挂缠在线条中,那些看似无关的碎片,其实都在时光里谱着同一首歌。”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锦囊突然被风吹得撞在葡萄架上,发出轻轻的响声,像在为文字打节拍。

夜里下了场小雨,雨点打在青石板上,哒哒的响像谁在院里弹着钢琴。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东厢房吹笛子,《梅花三弄》的旋律混着雨声漫进来,第三弄的调子果然有些飘,像阿婉当年跑调的歌声,却比任何精准的旋律都动人。

天快亮时,雨停了。砚之跑到院里,看见锦囊被雨水打湿,布面紧紧贴在果核上,像给种子盖了层透明的被子。老人正用竹竿把锦囊挑高些,防止积水,他的蓝布衫上沾着些桂花,想必是从树下经过时蹭的,香得像个移动的花园。“核怕涝,”老人的声音里带着水汽的湿,“就像你祖父,总说‘北方人到了南方,得离水远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砚之蹲下去摸锦囊的布面,潮湿的纤维里混着桂花的甜,像把时光的味道揉在了一起。她突然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因地制宜”,那些藏在挑高中的细致,那些落在防雨里的周全,那些渗进旋律里的跑调,其实都是岁月教会的包容——带着缺憾的守护,才是最真实的温柔。

那天上午,县文化馆的人来了,扛着台摄像机,镜头上盖着块蓝布,绣着腊梅,是村里的姑娘们连夜缝的。“我们要拍个‘非遗传承’纪录片,”戴眼镜的年轻人调试着设备,屏幕上的画面里,锦囊在葡萄架上轻轻摇曳,像个跳动的音符,“静远堂的故事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老人坐在竹椅上接受采访,手里摩挲着那枚银剪刀,剪刃上的“静远堂”三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没什么好说的,”他的目光落在锦囊上,“就是些种树、吹笛的日子,跟院里的草木一样,枯了又荣,荣了又枯。”

砚之给年轻人泡桂花茶时,发现他的工作证上别着枚书签,是用腊梅果核做的,上面刻着“静远堂”三个字,想必是老木匠的手艺。“这是我奶奶的,”年轻人摸着书签笑,眼角的梨涡和李婶有几分像,“她说‘故事得刻在木头上,才不容易烂’。”

摄像机的蜂鸣声里,砚之突然听见《梅花三弄》的旋律从东厢房飘出来,是老人昨晚吹过的调子,第三弄依然有些跑调,却像根无形的线,把在场的每个人都缠在了一起——年轻人的镜头,老人的剪刀,她的样书,孩子们的布包,都在这旋律里慢慢融成了团温暖的光。

中午的太阳把院子晒得暖洋洋的,老银匠送来个新做的笔洗,黄铜的,形状像朵半开的腊梅,花心的凹槽里刚好能放下砚之的钢笔。“我照着果核的纹路打的,”老银匠用布擦拭着铜面,反光里能看见每个人的影子,“说‘笔洗得有草木气,写出来的字才活’。”

老人往笔洗里倒着清水,钢笔放进去时,笔帽上的“远”字刚好映在铜面上,像给名字找了个倒影。“你祖父以前就用这样的笔洗,”老人的手指在水面上轻轻划着,涟漪把“远”字晃成了片模糊的光,“说‘字怕孤,得有影陪着’。”

砚之看着水中的倒影,突然想起昨天整理书稿时,发现祖父的手稿里夹着张她的周岁照,照片上的婴儿手里攥着颗腊梅籽,想必是老人当年放进去的。原来有些牵挂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像这枚笔洗里的倒影,无论时光走多远,总在某个角落等着和你重逢。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给葡萄藤搭新的竹架,竹条是新砍的毛竹,青得能掐出水,上面还带着片嫩叶,像个不愿离开母体的孩子。“你祖父说搭架得留三分空隙,”老人用麻绳捆着竹条,绳结打得又快又稳,是北方木匠的法子,“太密了不透气,藤条会闷得发黄。”

砚之扶着竹架时,发现竹条的裂缝里卡着根红绳,和阿婉的线是同批,纤维里还掺着些桂花碎,风过时香得人发晕。“这是植物在收礼物,”老人把红绳缠在竹架上,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你给它什么,它就长什么,比人实在。”

那天傍晚,夕阳把院子染成金红色,锦囊在葡萄架上泛着暖光,像颗藏在叶间的小太阳。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来看锦囊,书包往石桌上一扔,就围着竹架蹲成圈,用小手比划着明年的苗会有多高,嘴里念着新编的童谣:“核儿核儿土里睡,春天来了冒尖儿,长叶长枝开朵花,结个果子甜掉牙。”

老人往孩子们手里塞着柿饼,橙红的饼面上结着层白霜,像撒了把碎雪。“等明年出苗了,”老人的目光落在摇曳的锦囊上,“就把这锦囊拆开,用里面的布做个新的标记,算是给你祖父的回信。”

砚之看着那些仰起的小脸,看着老人眼角的笑纹,看着锦囊在夕阳里轻轻摇晃,突然明白为什么这院里的草木能长得这么好。那些藏在竹架里的空隙,那些落在笔洗里的倒影,那些渗进旋律里的跑调,其实都是时光教会的智慧——留有余地的守护,才是最长久的陪伴。

夜里,砚之坐在东厢房的书桌前,看着样书封面上的腊梅照片,突然想给祖父写封信。她拿出老人编的竹篮,里面铺着阿婉织的蓝布,笔尖在信纸上游走时,钢笔在黄铜笔洗里的倒影轻轻晃动,像祖父在陪着她写字。

“祖父,”她写下,“您的腊梅结果了,核儿在锦囊里睡得正香,明年就会钻进土里。样书出版了,封面上的花笑得很甜,里面夹着阿婉的花瓣,老人的笛子,孩子们的歌谣。静远堂的桂花又开了,落在笔洗里,像给您的信撒了把星星。”

写完信,砚之把它折成颗果子的形状,放进竹篮里,旁边摆着那枚银托里的果核,像给时光寄了封不会过期的包裹。窗外的月光淌进院里,把葡萄架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条通往过去的路,路上走着祖父的笔,阿婉的线,老人的竹篮,还有她的钢笔,都在这月光里慢慢融成了团温暖的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二天清晨,砚之被鸟叫声惊醒,是绣眼鸟在葡萄架上唱歌,声音清亮得像泉水叮咚。她跑到院里,看见锦囊上的红绳被晨露打湿,颜色深得像块玛瑙,果核在里面轻轻晃动,像个快要醒来的婴儿。老人正往竹架旁的土里埋着饼肥,用厚土盖严实了,说:“这是给明年的苗备的礼,早了晚了都不行,得赶在它睡醒前备好。”

砚之蹲下去闻土壤的味道,麦香里混着桂花的甜,像把岁月的味道揉在了一起。她突然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万物有时”,那些藏在饼肥里的等待,那些落在锦囊里的耐心,那些渗进文字里的从容,其实都是时光给予的礼物——恰到好处的等待,才是最动人的温柔。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爬满了新搭的竹架,在晨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打着节拍。砚之知道,故事还在继续——果核会在春分那天钻进土里,长出新的苗;样书会被摆在更多的书架上,带着静远堂的香;那坛埋在树下的米酒会在明年出苗时被挖出来,和新的种子一起酿成更久的甜;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些生生不息的希望,看腊梅如何从一颗核,长成一片森林,看那些看似散落的时光碎片,如何在思念里拼出越来越大的圆,温暖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她站在花架前,看着葡萄藤的卷须缠着锦囊轻轻摇晃,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最后一句话:“静远堂的故事,从来没有句号。”原来真正的结局是新的开始,就像这颗沉睡的果核,看似结束,却藏着整个春天的希望,等着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顶破土层,把所有的牵挂都长成触手可及的模样。

砚之的钢笔在黄铜笔洗里轻轻蘸了蘸水,阳光下的笔帽闪着光,像在说“继续写吧”。她知道,她的故事,静远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