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孝文三十年,十月初十。
孝文皇帝朱标,于半夜龙御归天,时年七十四岁。
巧合的是,孝文皇帝去世之日,正是他的寿诞之日。
朱标驾崩的消息迅速地从宫中传播,传到了百官那里,也传到了民间各地。
听闻者无不动容,甚至还有痛哭昏厥者。
在朱标去世的第二日清晨,锦衣卫都指挥使李尽忠便从奉天殿的匾额后面取下了他的诏书,告知天下。
“皇太子朱雄英,任太子三十年,品行贤良,宽厚仁德,深肖朕躬。
朕特立旨将皇位传于太子朱雄英,愿百官尽心辅佐,皇亲同心同力。
望太子继位后,厚待大明子民,以兴国安邦为己任。
朕特旨,朱雄英所做决定,皆视为朕所做的决定。
无论何人,都不可以祖宗之法不可变阻挠。”
这份传位诏书,虽然早就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但众人还是忍不住惊叹,包括朱雄英他自己。
为什么?因为这份诏书给朱雄英的权力太大了,这代表了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就好像朱标拍着朱雄英的肩膀对他说:儿子,放心去做吧,不管发生什么,还有老爹给你兜底。
朱标的其他子女也皆有封赏,要么王位提高一个档次,要么就是加俸禄。
朱允炆此时的心情也很复杂,他当然知道,大哥朱雄英身为太子,继承皇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他的心中还是涌现出了小小的失落,但是只持续了一瞬间。
随即,这种失落就变成了释然。
他这一生,不再会被任何东西禁锢,也能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哥当皇帝治国,应该比我们都要好得多吧……”
朱雄英没有第一时间登基,而是以太子的身份,为朱标主持大丧。
整整七天七夜,朱家的子孙们轮流为朱标守灵。
经过他和百官们的商讨,最终定下了朱标的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懿德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庙号太宗。
到了出殡的日子,整个北平城都被一片白色笼罩,那并不是雪,而是街上的各家各户都挂上了白布,百姓们也都身着孝服,在街上跪成了两排,为朱标送行。
他们一个个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因为这位最仁慈的皇上,终于离他们而去。
就在朱标离去的最后时间,也不忘给他们降下恩典,那就是削减了百姓们半成的赋税。
孝文一朝的赋税本就低到了极点,而百姓们也都富足了。
所以哪怕只是削减了半成赋税,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送葬的队伍犹如一条白龙从北平城中走过,溅起浪花。
就连自愿给朱标抬棺的,也都是王爵,扶灵之人更全都是朱家的子孙。
而许多百姓也是不远千里,从各地赶来,只为了送这位皇上最后一程。
但是送葬队伍的目的地,并不是北平城边的皇陵。
朱标早早地就留好了密旨,他要葬在应天的孝陵,那里,他已经安排人为自己修筑了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