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养生小帝姬 > 第61章 宫苑春讯

大明养生小帝姬 第61章 宫苑春讯

作者:溯河燃灯者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4 03:51:31 来源:全本小说网

御书房奏对:农桑之策 皇爷爷颔首

腊月二十七早朝后,朱徵妲跟着朱常洛去了御书房。万历皇帝坐在龙椅上,见她进来,放下手里的奏折,语气比往日温和:“徵妲,山东这两个月,辛苦你了。先说说,聊城赈灾,最难的是什么?”

朱徵妲行礼,直言道:“回皇爷爷,最难的不是调粮、盖棚屋,是‘最后半里’——粮到了州县,却送不到偏远村落的农户手里;种子挑好了,却怕开春没农具、没老农教流民耕种。孙儿在聊城用了漕帮推车、里甲互助的法子,才把运输效率提上来;又让老农整理农谚口诀,预备开春教流民种地。”

她从袖中取出两份文书,双手递上:“这一份是聊城赈灾的明细,包括流民安置、种子调运、农具预购的数目;这一份是儿臣拟的‘山东春耕三策’,想请陛下恩准。”

万历接过文书,朱常洛在一旁补充:“徵妲在聊城时,就跟儿臣书信提过这三策,倒不是临时起意。”皇帝翻开“春耕三策”,只见上面写得条理分明:

1. 设“农课点”:在德州、聊城各流民安置点设农课点,由当地老农任“农师”,官府每月发五两银子酬劳;农课内容用“农谚口诀”,教流民播种、育苗、防虫害,开春后跟着农师在官示田实操。

2. 备“春耕应急库”:让山东各州县粮仓,预留一百石麦种、五十套农具作为应急;若流民复耕时缺种、缺具,可凭里正证明直接领取,秋收后再还(无力偿还者可免)。

3. 联“漕帮乡绅”:运河化冻后,让漕帮协助运输种子、农具;鼓励乡绅捐粮、捐钱,凡捐粮一百石以上者,由朝廷赐“乐善好施”匾额,免次年一半赋税。

万历逐字看完,手指在“农课点”三个字上停顿:“老农教流民?能行得通吗?”朱徵妲连忙回话:“回皇爷爷,孙儿在聊城试过——老农说的话直白,流民听得懂;而且官示田就在安置点旁,流民能看着学、跟着做。德州的徐爷爷也说,农务最忌‘纸上谈兵’,得让懂行的人教。”

一旁的内阁首辅叶向高附和道:“陛下,郡主所言极是。山东经洪水后,流民多是失地农户,教会他们种地,才能真正安身。这‘春耕三策’务实,花钱不多,却能解燃眉之急。”

万历点点头,把文书放在案上:“准了。山东春耕的事,就由你牵头——太子身体未愈,东宫的事你多帮衬,山东那边,可遣人去盯着农课点和应急库的落实。”朱徵妲躬身应下:“孙儿遵旨。”

离开御书房时,万历忽然叫住她:“徵妲,你在聊城带回来的甘薯种子,送些去司农寺,让他们在京郊试种——若真耐旱,将来可推广到北方各省。”朱徵妲心中一喜,连忙回话:“孙儿这就去办!”

三、司农寺议事:徐翁献策 农学堂初定

腊月二十八上午,朱徵妲带着聊城的甘薯种子和“农谚口诀”去了司农寺。徐光启早已在门口等候——他刚从天津卫考察农务回来,听说郡主返京,特意留了下来。

进了徐光启的书房,桌上摆着几张农田图纸。徐光启接过薯种,放在灯下细看:“这薯种颗粒饱满,比去年从福建引的品种小些,但更紧实,确实适合北方气候。”他又拿起“农谚口诀”,读着“薯苗缓苗要十天”,笑着点头:“老农的经验最宝贵——这些话比书本上的农书好记,流民一学就会。”

朱徵妲坐在一旁,把御书房奏对的事说了,又道:“徐爷爷,妲妲想在农课点的基础上,办‘农学堂’——不只是教春耕,还要教秋收、储粮、堆肥的法子,让百姓能长久受益。”

徐光启眼睛一亮,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册页:“我正想跟你说这事!你看,这是我拟的农学堂章程——选在州县的空庙里办学,招十五岁以上的流民子弟,上午学农谚、认农书,下午去官示田实操;老师就请老农和落第秀才,官府发俸禄。

他指着册页上的条目:“农学堂不用大办,先在德州、聊城各办一所试点——德州有之前的医棚底子,聊城有官示田,正好试试。你在陛下面前奏请时,可提‘以农养农’——学堂里种的粮食,一部分留作师生口粮,一部分卖了补办学经费,不用全靠朝廷拨款。”

朱徵妲接过册页,逐页翻看——徐光启把办学的选址、师资、经费都写得详细,甚至连学堂的桌椅用什么材质(用旧木料,省钱)都考虑到了。她笑着说:“徐爷爷想得比妲妲周全!有这章程,明日我再去御书房奏请,皇爷爷定能准。”

两人正说着,司农寺吏员来报,说山东巡抚李长庚递了急折——临清调运的五十石麦种已到聊城,各州县农具预购也已统计完毕,只等开春发放。朱徵妲松了口气:“李大人办事利索,聊城的春耕该能稳妥了。”

徐光启喝了口茶,道:“你在山东这两个月,把‘官、民、漕、绅’拧成了一股绳——李长庚懂实务,陈九讲义气,王以宁肯出力,再加上老农、流民齐心,哪有办不成的事?农学堂试点,也得靠这些人帮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徵妲点点头——她忽然想起在聊城码头,陈九递来的草编、王以宁送的麦粉,还有安置点孩子们的笑声。那些细碎的暖意,比京城里的锦缎、玉食更让她记挂。

四、除夕前夕:东宫备年 心念山东

腊月二十九,京城里已是年味十足。东宫的小太监们忙着挂灯笼、贴春联,太子妃亲自带着宫女包饺子——朱徵妲挽起袖子,跟着学包山东样式的麦穗饺,手法虽生涩,却学得认真。

“妲儿,明日除夕,陛下要在乾清宫设宴,你也得去。”太子妃捏着饺子边,笑着说,“之前你在德州、聊城,错过了腊八、小年,这回可得好好过个年。”朱徵妲点点头,手里的饺子却捏慢了——她想起聊城安置点的流民,此刻该也在准备过年了吧?周裁缝会不会带着妇人们给孩子做新鞋?王阿公他们,会不会在官示田的棚屋里贴张红纸?

正想着,张清芷进来回话:“郡主,戚报国从聊城递了信,说安置点备了年饭——每户发了一斤肉、两斤面,暖幼棚里还挂了漕帮汉子编的草灯笼;李大人亲自去给老人们送了年礼,流民们都在棚屋门口贴了‘谢恩’的红纸。”

朱徵妲心里一暖,笑着对太子妃说:“娘,您看,聊城的百姓也能好好过年了。”太子妃摸了摸她的头:“这都是你的功劳——你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自然记着你。”

当晚,朱徵妲在灯下写了两封信——分别给德州的汪应蛟,聊城的李长庚,叮嘱他们开春后农课点要尽快开课,有难处随时递信;一封给陈九,谢他送的水情图,又问漕帮汉子们过年有没有添新衣。写完信,她把聊城带回来的草兔子放在枕边——那是流民孩子送的,草绳编得虽不精致,却比宫里的玉玩更让她安心。

窗外,东宫的灯笼亮得温暖。朱徵妲想着御书房里皇爷爷的颔首、徐光启的章程、聊城百姓的笑容,忽然觉得,这两个月的奔波,值了。她摸了摸怀里的农学堂章程,心里已有了盼头——等开春,德州、聊城的农学堂开了学,流民子弟就能读书、学种地;等秋天,官示田的甘薯收了,百姓的粮囤就能满了。

夜深了,张清芷在外间轻声道:“郡主,早些歇息吧,明日还要去乾清宫。”朱徵妲应了一声,吹灭了灯。黑暗里,她仿佛能听见聊城运河的冰裂声,能看见官示田的雪地里,正悄悄冒出新芽——那是春天的消息,也是百姓的盼头。

而京城里的年味,正顺着运河的水,往山东飘去。

万历三十六年除夕,天色未亮,东宫毓庆宫的檐角已挂起鎏金铜灯。檐下廊柱间,小太监们踩着木梯贴春联,朱漆大门两侧刚粘好的红纸上,“春临紫殿春光好,福满东宫福气多”的字迹墨香未干——这是太子朱常洛亲笔所书,笔锋虽略显拘谨,却透着几分郑重。

“慢些贴,左右对齐了!”太子妃站在阶下指挥,青绿色绣折枝桃花的褙子外罩了件白狐毛披风,“门神要贴正,秦将军在左,尉迟将军在右,可别弄反了。” 两个小太监连忙应着,将绘有门神的黄纸仔细抚平。一旁东李选侍正帮着宫女整理节庆器物,见傅选侍捧着银盆走过,轻声道:“赵选侍怀着身孕,取暖的炭盆要多添些,切记用银丝炭,免得熏着。”

正说着,殿内传来孩童的笑闹声。五岁的朱徵娟穿着红缎袄,正追着捧着灯笼的小太监跑,腰间系着的双鱼银铃叮当作响。四岁的朱由校蹲在廊下,用积木搭着想象中的官示田,三岁的朱徵妲凑在一旁,伸手想摸哥哥堆的“草棚”,却被两岁的朱徵嫙拽住了衣角,咿呀着要抢她手里的布老虎。

“娟儿慢些,别撞着弟弟妹妹!”王才人扶着腰走来,她刚给王恭妃请过安,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朱由校听见母亲的声音,立刻举起积木:“娘,你看我搭的农学堂,像聊城的吗?”朱徵妲也跟着点头,小奶音脆生生的:“像!有棚屋,还有红薯地!”

太子妃笑着走过来,弯腰抱起朱徵嫙:“咱们妲儿心里记着山东的事呢。”她瞥见朱徵妲袖口磨起的毛边,那是在聊城帮着缝补衣物时磨的,不由摸了摸她的头,“等过了年,给你做件新的织金袄。”

巳时刚过,毓庆宫正厅的八仙桌已摆得齐整。桌上铺着红缎桌围,中间放着锡制暖锅,周围码着碟装的蜜饯、坚果,还有两盘刚蒸好的枣泥馒头,捏成了元宝模样。太子妃亲自检视着食盒,里头是准备给各宫送去的年礼:给王恭妃的是上好的杭绸和润肺的秋梨膏,给刘昭妃的是江南新贡的龙井,给各位选侍的则是定制的银制头钗。

“太子殿下回来了!”太监的通报声响起,朱常洛身着青色常服走进来,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难掩笑意。他刚从文华殿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卷文书:“父皇今日心情颇佳,见了山东漕帮协助运种的奏报,还问起妲儿带回来的薯种。”

朱徵妲正坐在门槛上看朱由校搭积木,听见这话立刻站起来,小短腿跑到朱常洛跟前:“皇爷爷问薯种了?是不是要在京郊种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常洛弯腰抱起她,刮了刮她的鼻尖:“是呢,你徐爷爷正带着司农寺的人准备试种。过会儿父皇和娘娘们要来东宫赴宴,妲儿可要好好回话。”

话音刚落,殿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王恭妃的软轿到了,朱常洛连忙迎出去。轿帘掀开,身着深紫色锦袍的王恭妃被人扶下来,她双眼视力已比较差了,听见儿子的声音,枯瘦的手摸着抓住他的胳膊:“常洛,今日……宫里热闹吗?”

“娘,很热闹,孩子们都在呢。”朱常洛声音放柔,小心翼翼地扶着她往里走。朱徵娟和朱徵妲连忙跑过去,一左一右拉住王恭妃的衣角,齐声喊:“皇祖母!”

王恭妃的嘴角牵起笑意,伸手挨个抚摸孙辈的头,摸到朱徵妲时,指尖触到她衣襟上别着的草兔子,轻声问:“这是……山东来的物件?”

“是流民小姊姊编的!”朱徵妲大声回道,“皇祖母,聊城的百姓都有面吃了,还贴了谢恩的红纸呢。”

王恭妃点点头,浑浊的眼睛里似有泪光:“好,好……百姓有饭吃,比什么都强。”

未时三刻,万历的御驾抵达毓庆宫。明黄色的龙旗在前引路,万历身着常服,外罩织金盘龙袍,神色比平日温和许多。刘昭妃紧随其后,她穿着粉色绣牡丹的宫装,手里牵着个暖炉,见了太子妃便笑着道:“早就听说东宫的麦穗饺做得地道,今日可要好好尝尝。”

朱常洛率众人跪地接驾,万历抬手示意平身:“免了,今日除夕,不拘这些礼节。”他目光扫过厅内,落在王恭妃身上时稍作停顿,“恭妃身子好些了?”

“谢陛下关怀,臣妾无碍。”王恭妃欠身回话,手指紧紧攥着袖口。万历“嗯”了一声,又看向围着暖锅的孩子们,当瞥见朱由校手里的积木时,忽然问:“这是在搭什么?”

朱由校被太子妃推了一把,脆生生地回道:“回皇爷爷,是农学堂。”

“农学堂?”万历挑眉,看向朱徵妲。朱徵妲连忙跑到他跟前,仰头道:“皇爷爷,徐爷爷说要在德州办农学堂,教流民哥哥姐姐种地,还能自己种粮食养学堂呢!”

万历闻言,嘴角难得露出笑意:“倒是个务实的法子。”他走到正位坐下,又道,“把那薯种的试种章程取来,朕看看。”

朱常洛连忙让人取来徐光启拟的章程,万历逐页翻看,手指在“以农养农”四字上停顿片刻:“司农寺的人要盯紧些,若真能成,北方各省都可推广。”

开宴的号角声适时响起。暖锅被点燃,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太子妃亲自给万历布菜,先夹了个麦穗饺:“父皇尝尝,这是妲儿跟着学做的,里头包了银钱,吃到的人来年大吉大利。”

万历咬开饺子,果然咬到一枚银钱,刘昭妃立刻笑道:“陛下洪福,这可是好兆头!”众人纷纷附和,朱徵妲拍着小手欢呼:“皇爷爷中彩啦!”

席间,万历问起东宫诸事,朱常洛一一回话,提及赵选侍怀孕,万历吩咐太医院多派些人手值守。王恭妃安静地坐在一旁,东李选侍不时给她布些软和的吃食,西李则频频给万历添酒,言语间带着几分讨好。朱徵娟和朱由校挨着王才人坐,两人捧着小碗,小口吃着年糕,朱由学则被傅选侍抱着,手里抓着块糖瓜啃得香甜。

暮色渐浓,宫人们点亮了廊下的花灯。奔马灯、兔形灯次第亮起,光影在雪地上跳跃,宛如流动的星河。朱徵妲拉着朱徵娟的手,跟着小太监去看灯,朱由校则吵着要放“跌千金”,朱常洛让人取来安全的小爆竹,在空地上点燃,噼啪声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

守岁时分,正厅点燃了长明灯。宫人们端上椒柏酒和“百事大吉盒儿”,盒里的柿饼、荔枝、栗子码得整齐。万历端起酒杯,先敬了天地祖宗,又对众人道:“今年山东灾情已平,福王在藩地也安分,算是个丰年。”他看向朱常洛,“东宫担子重,你要多上心。”

朱常洛连忙起身谢恩:“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王恭妃端起酒杯,轻声道:“愿陛下龙体安康,东宫安宁。”她的手微微颤抖,酒液洒出些许,东李连忙递上帕子,低声安抚。

亥时,万历起身回宫,临走前让人取来压岁钱,分给几个孙辈。朱由校捧着沉甸甸的银锭,笑得合不拢嘴;朱徵妲却盯着万历腰间的玉佩,小声问:“皇爷爷,这玉佩能换粮食给聊城的百姓吗?”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万历帝闻言不仅未怒,反露赞许之色:若此薯种真能丰产,天下百姓仓廪充实,方是朕最珍重的瑰宝。他轻抚朱徵妲的发顶,你这孩子,心里装着的是社稷根本。

送走圣驾,东宫的守岁仍在继续。王恭妃身子乏了,由宫女扶着回房歇息,临走前握着朱常洛的手:“别太操劳,孩子们都好,我就放心了。”

正厅里,太子妃让人端来热腾腾的汤面,给众人暖身。朱常洛看着妻小围坐的模样,想起往日在东宫的冷清,不由心生暖意。朱徵妲趴在桌上,看着烛火发呆,太子妃揉了揉她的头发:“在想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想聊城的草灯笼。”朱徵妲小声说,“戚将军说,暖幼棚里的灯笼都是漕帮叔叔编的,比宫里的还亮。”

朱常洛闻言,拿起案上的纸笔,一边画一边道:“等开春,农学堂开课了,咱们让人把山东的草编手艺也传进来,让孩子们都学学。”

朱由校立刻凑过来:“我也要学!编个大兔子给皇祖母!”

欢声笑语中,窗外忽然响起爆竹声,此起彼伏。朱徵娟跑到窗边,指着远处的烟火欢呼:“看!像桃花一样!”众人纷纷望去,只见夜空中绽开朵朵烟花,映得毓庆宫的琉璃瓦闪闪发亮。

守岁至子时,宫人们换了新的烛火。朱常洛给每个孩子发了压岁钱,用红绳串着,系在他们手腕上。朱由校和朱徵娟戴着银钱,跑到廊下看雪,朱徵妲则把银钱放进贴身的荷包里,紧紧攥着:“要留着给聊城的小姊姊买糖吃。”

大年初一一早,天刚蒙蒙亮,朱常洛便带着太子妃和子女去乾清宫朝贺。朱徵妲穿着新做的红袄,跟着哥哥姐姐跪在地上,跟着众人喊“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虽小却格外清晰。

朝贺结束后,回到东宫,朱徵妲刚卸下头饰,张清芷便捧着个包裹进来:“郡主,山东递来的急件,还有个小玩意儿。”

朱徵妲拆开包裹,里面是戚报国的书信,说聊城的农课点已备好教具,老农们正编新的农谚口诀;还有个用麦秆编的小灯笼,是流民孩子送的,灯架上还刻着个“福”字。

“太好了!”朱徵妲举着小灯笼跑去找朱常洛,“爹爹你看,聊城的灯笼寄来啦!”

朱常洛接过灯笼,见灯架做工虽粗糙,却透着满满的心意,不由笑道:“等开春,咱们把这灯笼挂在农学堂的门口,当个念想。”

此时,东宫的庭院里,朱由校正和小太监们堆雪人,朱徵娟带着朱徵嫙在一旁捡松果;正厅里,太子妃和东李选侍在整理年节赏赐,王才人在给朱由学缝新鞋,赵选侍捧着暖炉,听傅选侍讲着市井的年俗趣事。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暖意融融。

朱徵妲举着麦秆灯笼,站在廊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想起聊城的雪地里悄悄冒芽的幼苗。她忽然明白,皇爷爷颔首的允诺,徐爷爷的章程,还有东宫的灯火与欢笑,都是春天的消息——这消息,正顺着运河的流水,往山东去,往千家万户去。

宫墙上的春联在风中轻响,朱徵妲望着灯笼里跃动的火光,忽然觉得,这东宫的温暖,正沿着运河的水路,悄然流向山东的千门万户。一个崭新的春天,正在这宫苑与民间同时萌芽。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