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 > 第92章 故纸堆中,寻踪觅迹(上)

夜深了,按察使司衙门后院的小书房却还亮着灯。窗纸上映着两个对坐的身影,偶尔有低语声传出,又被秋风吹散。

凌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将手中那部《广韵》仿本轻轻推给对面的王砚。“师爷,你再看看这刻工。我总觉得这刀法……过于工整了。”

王砚是衙门里的老刑名,也是凌越私下请教的“活字典”,尤其对古籍版本、笔墨纸砚颇有研究。他接过书,就着明亮的油灯,几乎将鼻尖凑到纸面上,眯着眼细细打量。

“大人说的是。”半晌,王砚才抬起头,语气肯定,“这刻工模仿的是宋刻体的风骨,乍看古朴大气,转折顿挫皆有法度。但看久了就觉出不对——太匀称,太规矩了,每一笔的深浅、每一刀的走势,几乎分毫不差。真正的宋刻老师傅,手下带着活气,绝不会刻得这般……死板。”

他指着其中一个“东”字的竖钩:“您看这里,真品的钩角应带些微的颤笔和顿挫,是匠人手腕发力自然形成的。这个却像是用尺子比着刻出来的,形似而神非。”

凌越点头,这印证了他的感觉。这仿本像是一个极其用功却缺乏灵性的学生交出的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抠到了,偏偏少了最关键的那点“魂”。

“还有这墨色,”王砚又翻了几页,手指在字迹上虚划,“用的是上好松烟墨,色泽乌黑,也做了旧。但您细看,这黑色浮在纸面,未能真正‘吃’进去。真品历经百年,墨色早已沉入纤维,光下看有温润内敛之感。这个……啧,像是新墨硬生生给捂旧的,贼光虽无,死气沉沉。”

这些差异极其微妙,非浸淫此道多年的老手不能辨别。凌越暗自庆幸带了王砚来。他自己虽凭借现代知识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能看出不协调,但要说清门道,还得靠王师爷这双毒眼。

“纸张呢?”凌越问,“荆澜说可能是古纸新用。”

“沈姑娘好眼力。”王砚小心捻起一页纸角,对着灯光透视,“这纸确是老纸,纤维、帘纹都像是宋纸的路数,质地也柔韧。但怪就怪在……太新了。”

“太新?”凌越挑眉。

“是啊大人,”王砚解释道,“就算是保存再好的宋纸,几百年下来,历经冷暖干湿,纤维总会有些许老化酥脆之感,对着光看,质地并非完全均匀。您再摸这纸,”他将书页递到凌越指尖,“是否过于平滑韧挺了?像是被人用特殊法子‘处理’过,既保留了古纸的形貌,又恢复了部分强韧。这手段,可不一般。”

一个技艺高超到能改造古纸的仿造者?凌越的心又沉下去几分。这样的能人,为何要费尽心机来偷一部《广韵》?

“师爷,依你看,这仿造者水平如何?可能找出其来历?”

王砚沉吟片刻,缓缓摇头:“难。此人绝对是此道顶尖高手,不仅精通刻印、制墨、造纸,更难得的是对宋版书的‘气韵’把握极准,虽稍欠自然,但已远超寻常匠人。江南一带能有这等手艺的……屈指可数。苏州的褚师傅算一个,但他年事已高,且为人敦厚,不似会行此鸡鸣狗盗之事。另外几位有名的,要么早已封刀,要么远在金陵、扬州……”

“若是那位二十年前的范遥呢?”凌越忽然问道,“他当年在书院做抄书匠,据说天资极高,过目不忘。二十年后,是否可能有此技艺?”

王砚一愣,仔细想了想:“若真是他,且这二十年专攻此道……倒并非不可能。只是,若他有此能耐,足以富甲一方或扬名立万,何苦还要来偷一部书?说不通啊。”

这也正是凌越想不通的地方。动机,始终是此案最令人费解之处。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沈荆澜端着一个托盘进来,上面放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鸡丝馄饨和几碟小菜。

“大人,师爷,都快三更天了,先用些夜宵吧。”她将托盘放在小几上,声音轻柔。灯光下,她眼下也有些淡淡青影,显然也一直未曾休息。

凌越这才惊觉时辰已晚,腹中果然饥馑起来。“有劳你了。”他语气不觉放缓。

王砚连忙起身道谢:“哎哟,真是劳烦沈姑娘了,正好饿得前胸贴后背。”

沈荆澜浅浅一笑,替二人布好碗筷,又拿过一个手炉塞到凌越手中:“秋夜寒凉,大人也注意保暖。”动作自然,带着不容拒绝的关切。

凌越握着那温热的铜炉,一股暖意从掌心蔓延开,连带着紧绷的神经也松弛了些许。他抬头看她:“那晶屑,可还有发现?”

沈荆澜摇摇头,眉间微蹙:“我又试了几种药液,依旧无法确定其成分。只能肯定非寻常之物,易燃易分解,且几乎不留残渣。像是……精心提纯过的某种矿物或化合物。”她顿了顿,又道,“我翻了些杂书,记得前朝一些炼丹术士的笔记里,似乎提过类似性状的东西,用于……配置某些易燃易爆的丹药或方剂。但记载模糊,无法确定。”

炼丹术士?凌越心中一动。这又给案件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请大家收藏:()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人默默吃着馄饨,书房内一时只剩下碗勺轻碰的声音和窗外呜咽的风声。

“大人,”王砚吃完最后一口,擦了擦嘴,重新拿起那部仿本,“还有个地方,或许值得细查。”

“哦?”

“避讳。”王砚吐出两个字,手指点着书页上的字,“宋人刻书,尤其官刻,避讳极严。本朝皇帝的名讳要避,前朝皇帝的,有时也要避,甚至自家先祖的名讳也需注意。避讳之法,或缺笔,或改字,或空字,各有规矩。这部《广韵》是真品仿造,避讳处自然也一并仿了。但……或许能从中看出仿造者对宋代避讳规矩的了解程度,甚至……找出他可能露出的马脚。”

这思路巧妙!凌越顿时来了精神:“师爷详细说说。”

“比方说,”王砚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个“弘”字,“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所以宋刻书中,‘弘’字常缺末笔点。您看这个仿本,此处缺笔模仿得一丝不差。”

他又翻了几页:“再看这个‘恒’字,宋真宗名赵恒,避讳常缺末笔。仿本也做到了。”

“这说明仿造者对宋代避讳极为熟悉?”凌越问。

“是,但也不全是。”王砚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大人您想,一个对宋讳如此熟悉的人,会不会在某些更偏僻、更容易忽略的避讳上,反而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而露出破绽?或者,他会不会无意中带入一些本朝(明朝)的避讳习惯?”

凌越立刻明白了王砚的意思——寻找那种“过于正确”的错误,或者时代错位的痕迹。这是笔迹鉴定中常用的思路,用在版本避讳上,同样精妙。

“好!我们就从避讳入手,逐字核对!”凌越当即决定,“王师爷,恐怕要再辛苦你几日,将这仿本与衙门里那部《礼部韵略》(也是宋版,可作部分参考)仔细比对,所有避讳之处,一一列出,看看有无异常。”

“属下遵命!”王砚领命,虽然工程浩大,但他眼中却燃起了挑战的火焰。与高手隔空过招,正是他这类老刑名最大的乐趣。

事情有了新的方向,凌越心下稍安。他转头看向正在收拾碗筷的沈荆澜,灯光在她侧脸投下柔和的轮廓,神色专注而宁静。这几日她跟着奔波查案,验毒析物,毫无怨言,反而将他的生活起居打理得井井有条。

“荆澜,”他声音不觉放柔,“时辰不早了,你先回去歇息吧。这些明日再收拾不迟。”

沈荆澜抬头,微微一笑:“不妨事,就快好了。大人和师爷也莫要熬得太晚。”她端起托盘,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像是想起什么,回身道,“对了,大人,明日我想去一趟城南的旧书市。”

“旧书市?”凌越诧异。

“嗯,”沈荆澜点头,“那里偶尔会有一些流落民间的古籍残页,也有些老匠人摆摊。我想去碰碰运气,看看能否找到与那仿本纸张、墨色相近的物料,或者……打听一下有无擅长做旧的高手近期出没。总比干等着强。”

她总是这样,默默地用她的方式提供着帮助。凌越心中泛起一丝暖意,点头道:“好,让赵铭带两个人陪你去,小心些。”

“我省得。”沈荆澜应下,这才端着托盘轻轻退了出去,细心地带上了房门。

书房内又只剩下凌越和王砚,以及那部充满了谜团的仿本。王砚已经重新埋首书页,口中念念有词,开始记录避讳字。

凌越却没有立刻投入工作。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清冷的夜风立刻涌入,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似乎又要下雨了。

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思绪飘远。范遥、江西书生、苏州褚师傅、神秘的晶屑、高超的仿技、诡异的偷梁换柱……一个个线索在脑中盘旋,却始终无法串联成清晰的图像。

这案子,就像这秋夜的杭州,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涌动。他有一种直觉,那部失窃的《广韵》或许只是一个引子,背后牵扯的东西,恐怕远不止一部孤本那么简单。

而那个留下仿本和晶屑的窃贼,此刻又藏在何处?是在暗中观察着官府的动向,还是早已带着真品远走高飞?

他深吸一口冰凉的空气,迫使自己冷静下来。越是复杂的迷局,越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

转身回到书案前,他拿起王砚初步列出的一份避讳字单子,也沉浸到了那些细微的笔画与悠远的规矩之中。

故纸堆中,寻踪觅迹。真相,或许就藏在某个被忽略的缺笔或改字之后。

夜还很长。

喜欢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请大家收藏:()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