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 > 第103章 文林清议,褒贬不一

文澜书院案审结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江南文林乃至更大范围内激起了层层波澜。真品归位,冤情得雪,恶人受惩,本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世间之事,尤其是牵扯到读书人“体面”的事,往往并非如此简单。

不过一两日功夫,杭州城内外的茶楼酒肆、书院学舍,便充满了对此案的议论。声音纷杂,褒贬不一。

西湖畔的“听雨阁”茶楼,向来是文人雅士聚集之所。今日,几位身着襕衫、头戴方巾的老者正围坐一桌,面色凝重地谈论着此事。

“凌副使此番,手段未免过于酷烈了些。”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儒生捻着胡须,摇头叹息,“崔明远固然有错,然其毕竟是南京国子监博士,士林清流。即便要治罪,也当顾全些体面,上书朝廷,由礼部、都察院议处,或可令其致仕归乡,保全颜面。如今这般公堂之上,剥皮剔骨,尽揭其短,革功名,流烟瘴……斯文扫地,斯文扫地啊!”他连连摇头,仿佛受辱的是整个士人阶层。

“张老所言极是。”旁边一位稍年轻些的夫子附和道,“更何况,那范遥纵然蒙冤,其行径与匪类何异?窃书、胁迫、私藏火器(他们如此理解那晶屑),哪一件是读书人该做的?凌大人竟只判其三年监禁,如此轻纵,岂非鼓励此等刁顽之气?日后若人人效仿,皆以私刑泄愤,这天下还有王法纲常吗?”

另一人压低了声音道:“听闻凌大人乃刑名出身,办案只讲铁证律条,不通人情世故,更不将我辈读书人的体面放在眼里。此次他虽破了案,却也开罪了不少人。南京那边,已有御史风闻此事,准备上本参劾他‘行事操切,有辱斯文’了。”

这几位的言论,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保守士绅的看法。他们重视阶层体面远甚于个案公正,认为凌越破坏了文人圈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下手太狠,不留余地。

然而,并非所有声音都是批评。

在另一处较为开放的“翰墨书院”内,一群年轻学子正激烈辩论着。

“学生以为,凌大人做得对!”一个面容稚嫩却目光炯炯的年轻学子激动地说道,“崔明远伪君子,窃据高位二十年,享尽清誉,范遥却蒙冤流落,技艺蒙尘!若非凌大人明察秋毫,雷霆手段,焉能撕破其假面,还范遥清白?所谓‘士林体面’,难道就是包庇丑恶,维持虚假的和气吗?这样的体面,不要也罢!”

“李兄说得是!”另一人附和,“律法面前,本当人人平等。博士犯罪,与庶民同罪!凌大人不惧权贵,不徇私情,正是我辈读书人应有的风骨!若都如那几位老学究所言,遇事只知遮掩维护,这天下还有公道可言吗?”

“更何况,”又有一人道,“凌大人对范遥的判决,已是法外施仁,考虑了其冤情。既惩其罪,又雪其冤,宽严相济,有何不妥?难道非要逼得范遥这等有才之士走投无路,才是维护‘体面’?”

年轻学子们血气方刚,更倾向于认可凌越追求实质正义的行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士人气节”。

这些争论自然也传到了按察使司衙门。王砚将外面听到的各种议论小心翼翼地向凌越禀报,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平:“大人,外面有些人实在是不知好歹!您为他们清理门户,他们倒说起风凉话来了!”

凌越正在批阅公文,闻言头也未抬,只是淡淡一笑:“清议如风,来过无痕。我等做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法,何必在意他人褒贬?”

话虽如此,但王砚还是敏锐地察觉到,大人近日沉默了许多,批阅公文时偶尔会停下笔,望着窗外出神。他知道,大人并非真的全然不在意。毕竟,读书人出身,谁不希望得到文林同道的认可?

沈荆澜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这日午后,她端着一盅刚炖好的冰糖雪梨走进书房,见凌越又对着窗外一株渐黄的梧桐发呆。

“大人,秋燥伤肺,用些梨汤润一润吧。”她将白瓷盅轻轻放在案上。

凌越回过神,揉了揉眉心:“有劳你了。”他拿起瓷勺,慢慢搅动着清澈的汤水,却似乎并无胃口。

沈荆澜在他对面坐下,轻声道:“大人可是在为外面的议论烦心?”

凌越动作一顿,叹了口气:“烦心倒谈不上。只是……有时会觉得无力。铲除奸恶容易,想要改变人心中的成见与藩篱,却难如登天。”他顿了顿,看向沈荆澜,“荆澜,你是否也觉得,我此次行事,过于严苛,不留情面?”

沈荆澜迎着他的目光,缓缓摇头,眼神清澈而坚定:“荆澜只看到,大人秉公执法,不畏强权,解救被胁工匠家小于水火,更还了范遥二十年清白。若非大人坚持,崔明远依旧高坐国子监,范遥依旧沉冤莫白,那些工匠依旧日夜恐惧。与这些实实在在的公道相比,那些虚无缥缈的‘体面’,孰轻孰重?”

她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大人非是不通人情,正是因深知人情之伪、体面之虚,才更要坚守律法之公、事实之真。荆澜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风骨’,而非蝇营狗苟于小圈子的虚名浮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请大家收藏:()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凌越怔怔地听着她的话,心中那一点因外界非议而产生的郁结,竟被她这番言语悄然化去。他没想到,她竟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他的初衷与坚持。

“谢谢你,荆澜。”凌越由衷地说道,目光柔和了许多,“能得你此言,胜却千万句浮夸赞誉。”

沈荆澜微微低下头,耳根泛红:“荆澜只是说出心中所想。大人……切勿因外界杂音而扰乱了心神。”

“我明白。”凌越点点头,终于拿起瓷勺,舀了一勺温热的梨汤送入口中,清甜滋润,一直暖到心里。“只是经此一事,倒也看清了许多人和事。日后行事,心中更有杆秤了。”

两人正说着话,门房来报,说文澜书院陈山长携几位老夫子前来拜会。

凌越整了整衣冠:“请他们进来。”

陈山长一行人进来后,态度极为恭敬,甚至带着几分感激和惶恐。他们此行是专程来再次致谢的,并代表书院送上了一份厚礼——并非金银,而是几部书院珍藏的典籍手抄本,可谓投其所好,又不失风雅。

“凌大人力挽狂澜,护我书院瑰宝,更涤荡污浊,还我文苑清风,此恩此德,文澜书院上下没齿难忘!”陈山长言辞恳切,“外面些许愚昧之言,大人万万不必放在心上!我书院乃至江南无数正直学子,皆感念大人恩德!”

几位老夫子也纷纷附和,言辞间对凌越推崇备至。

凌越知道,这是文澜书院乃至江南文林中一部分清醒之士的态度。他们或许同样看重体面,但更看重真正的公道与学问的纯洁。

送走陈山长一行,凌越的心情明显舒展了许多。他看向一旁的沈荆澜,笑道:“看来,也并非全是批评之声。”

沈荆澜也莞尔一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会证明一切。”

此时,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庭院。经历了这番风波,凌越的心态似乎更加通透沉稳。他不再在意那些嘈杂的议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范遥提到的东南沿海,那些未解的谜团,或许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方向。

而经过此番患难与共,他与沈荆澜之间,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与信任,也愈发深厚牢固。在这纷扰的世道中,能得一知己,并肩而行,实乃大幸。

文林清议,褒贬不一,终将随风而散。而追求公理与真相的道路,则仍需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喜欢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请大家收藏:()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