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316章 分封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第316章 分封

作者:兽兽欧巴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00:15:2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深深落在朱槿身上,看得朱槿心里微微发紧,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

片刻后,朱元璋没再多言,只是伸手从御案上拿起一本奏折,抬手一扔,奏折带着风声直直飞向朱槿。

朱槿反应极快,连忙伸手接住,入手沉甸甸的,封皮上 “监察御史陈怀义 奏” 几个字格外醒目。他瞳孔骤然一缩,心头猛地咯噔一下 —— 陈怀义?

这个名字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刺中了他藏在心底的历史记忆。

他当然知道这位监察御史,知道他流传后世的、那般惨烈的结局。

传说中,这位御史大人便是因为这份反对分封的奏折,触怒了朱元璋,被盛怒之下的朱元璋下令装进沉重的麻袋,在监察院门口活活摔死,尸骨无存。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被从高高的城墙上扔下,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朱槿握着奏折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微微泛白。他能想象到陈怀义上奏时的情景:一位身着青衫的御史,明知前路是万丈深渊,明知帝王之怒足以毁天灭地,却依旧抱着 “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的执念,写下这字字泣血的谏言。他或许在落笔时便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却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留下一段令人唏嘘的传说,和一份被后世铭记的忠烈。

这般忠勇,却落得如此下场,朱槿心里泛起一阵难言的沉重。他抬眼悄悄瞥了一眼躺椅上的朱元璋,朱元璋依旧面沉如水,看不出丝毫情绪,可朱槿却仿佛能从那平静的表面下,感受到当年那份足以吞噬一切的怒火。

怀着几分好奇与忐忑,朱槿展开奏折,逐字逐句读了起来。

奏折开篇便直奔主题,字里行间满是急切与决绝:“臣怀义,叩奏上位:窃闻上位欲仿周制,分封诸子为藩王,令其镇抚边疆、分守要地,名曰‘以藩屏国’。臣闻之惶惶不可终日,夜不能寐,敢冒死直陈其弊,伏惟上位垂鉴!”

朱槿心头一凛,抬眼瞥了一眼朱元璋,见朱元璋依旧面沉如水,便又低下头继续细读。

奏折中,陈怀义引经据典,罗列了历代分封酿祸的惨剧:“夫分封之制,上古虽有,然历代行之,多酿大祸。昔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大封同姓诸王,赐土授民,许其掌兵治政,以为血亲可固社稷。未几,诸王势力坐大,尾大不掉,竟有吴、楚七国联兵作乱,喊出‘诛晁错,清君侧’之语,天下震动,黎民涂炭,汉廷倾举国之力方得平定。此非血亲不亲,实乃权力蚀心、利欲熏天,骨肉之情终难敌问鼎之念也!”

“至西晋,武帝司马炎效汉之法,分封二十七王,诸王各拥强兵,盘踞一方。武帝崩后,诸王争权,爆发‘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兵戈四起,中原残破,流民遍野。正是这场内乱,耗尽晋室国力,终致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晋室南渡,贻笑千古。上位亲历元末战乱,深知天下苍生苦兵戈久矣,岂能重蹈此覆辙?”

“再观李唐,虽鉴前朝之失,分封稍敛,然宗室诸王仍掌兵权。太宗朝有李元吉作乱之谋,中宗朝有韦后勾结宗室谋逆,玄宗朝更有安禄山借藩镇之力起兵范阳,陷洛阳、破长安,‘安史之乱’绵延八年,盛唐气象一去不返,藩镇割据之祸竟延续百年,终致唐室衰亡。此皆为‘藩王掌兵、外重内轻’之明证也!”

朱槿越读心越沉,而陈怀义的笔触并未停歇,直指朱元璋分封与皇子戍边的决策:“今上位欲令皇子戍守边疆,看似以亲制疏,实则授之以兵、赋之以地。皇子年幼时,或恭顺听话,然岁月流转,藩王势力日增,所辖之地兵精粮足,远离中枢,日久必生异心。一旦上位龙驭上宾,新君年幼,诸王或因争位而起兵,或因削权而作乱,届时兄弟相残、同室操戈,边疆兵戈向内,天下必乱!”

“况边疆之地,风霜苦寒,外敌环伺,皇子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未经战阵,不熟兵事,骤然授以戍边之责,恐难御外敌,反致边患加剧。若藩王与边将勾结,或因怯懦而避战,或因冒进而致败,皆非国家之福。”

奏折的末尾,陈怀义更是以死相谏:“臣以为,巩固边疆当以良将守边、以法度治边,而非寄望于宗室血亲;安定天下当以中央集权、以贤才辅政,而非分土裂疆。伏请上位罢止分封之议,收回皇子戍边之命…… 若上位执意分封,臣恐他日祸起萧墙,骨肉相残,天下大乱,臣亦无面目苟活于世!愿以死谏之,伏惟上位三思!”

读完最后一句,朱槿只觉得奏折上的字迹仿佛都带着血痕。

他抬眼看向朱元璋,嘴唇动了动,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

朱元璋看着他变幻的神色,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钟:“看完了?你怎么看?”

朱槿太了解自己的老爹了。朱元璋出身微末,幼时历经家破人亡之痛,父母兄长皆死于饥荒战乱,这份孤苦无依的记忆,成了他一生的执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如今他即将登基为帝,坐拥天下,最看重的便是家人。

他努力一生,南征北战打下这片江山,不单单为自己称帝,更想让朱家子孙后代都能安享富贵,不再受他当年的苦难。

宋朝宗室的结局,便是朱元璋最深的警醒。

朱槿清楚,宋朝 “主弱臣强,宗室无权”,宗室子弟虽有爵位俸禄,却被集中圈养在京城,形同囚徒,无任何军政权力,既不能为国家分忧,也无法自保,最终在乱世中任人宰割。

朱元璋绝不愿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 —— 他要的不是 “圈养” 的富贵,而是让诸子手握实权,既能镇守边疆抵御外敌,又能成为彼此的依靠,共同巩固朱家天下,这才是他 “以藩屏国” 的真正用心。

而且,朱槿也记得,朱元璋现在应该制定了《皇明祖训》,并非毫无节制地赋予藩王权力,反而处处设防,既保护宗室,又严禁自相残杀。

祖训里明确规定,藩王即便犯了大罪,也不能施加刑罚,最多降为庶人圈禁;若有官员无凭无据弹劾藩王、离间亲情,一律处斩,这便是对藩王最直接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祖训开篇就强调宗室是骨肉至亲,严禁相互构怨、陷害,甚至专门约束藩王兵权,调兵需天子御宝与藩王令旨双重授权,禁止诸王擅自离藩串联,就是为了从根源上杜绝宗室相残的可能。

朱元璋的心思,是想在 “让诸子有权自保” 与 “防诸子作乱” 之间找到平衡啊。陈怀义只看到了分封的风险,却没看懂朱元璋对家人的牵挂,更没看到朱元璋早已布下的约束之策。

朱元璋也没有催促朱槿,反而重新拿起桌上的茶壶,慢悠悠地给自己续了杯茶。茶汤注入瓷杯的声响在寂静的乾清宫内格外清晰,蒸汽袅袅升起,模糊了他脸上的神色,只留下一份帝王独有的沉稳与莫测。

朱槿捏着那份沉甸甸的奏折,心里却越发拿不准了。

他低头看着奏折上 “陈怀义” 三个字,那位御史大人粉身碎骨的结局仿佛就在眼前。

按照他对历史发展的了解,自己老爹推行分封之事,本就是板上钉钉、不容置喙的。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从濠州起兵到定鼎天下,历经无数生死,威望早已深入朝野,皇权更是高度集中,无人敢真正违逆。分封诸王是他 “家天下” 统治蓝图的核心,是他护佑朱家子孙的执念,即便朝中偶有反对之声,也不过是螳臂当车。

解决这些反对声音,对朱元璋而言,本就简单至极。

就像陈怀义,一句 “离间骨肉、动摇国本”,便足以定其死罪,用最惨烈的方式震慑百官,让所有异议都销声匿迹。

历史上本就是如此,这位忠勇却不识时务的御史,最终成了朱元璋推行分封之策的垫脚石,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朝堂之上的噤若寒蝉。

可如今,自己老爹却偏要绕这么大个圈子。

先是让自己住在东宫春和宫;后来更是用分府之事作为要挟,要自己处理这件本不该需要他插手的 “麻烦”,最后抛出陈怀义的奏折,让自己研读评判

朱槿一时间想不明白,自己老爹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按说,以朱元璋的雷霆手段,处置几个反对分封的官员易如反掌,根本无需劳烦自己去解决。

可偏偏,自己老爹既没有直接处置异议,也没有强行推进分封,反而将这份棘手的奏折摆在了他面前,看样子,朱元璋并没有任何动怒。

朱槿皱紧了眉头,越想越觉得迷雾重重。他捏着奏折的手指微微用力,指尖几乎要嵌进纸页里。历史上的朱元璋,向来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何时这般迂回曲折过?

他抬眼看向躺椅上的朱元璋,正垂眸啜饮着茶水,神色平静得看不出丝毫波澜,仿佛方才扔给他的不是一份关乎朝臣性命、关乎国家体制的奏折,而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寻常物件。

可朱槿心里清楚,自己老爹越是平静,背后藏着的心思便越是深沉。

朱槿抬手将奏折放到御案旁,脸上露出几分少年人特有的干脆利落,朗声道:“爹,这不简单么!”

“陈怀义这就是多管闲事,咱老朱家的江山,咱老朱家的子孙守,轮得到他一个外臣指手画脚?” 他语气带着几分愤愤,又刻意放得亲近,“依儿子看,直接把他拉出去打一顿,让他知道规矩,以后不敢再妄议宗室大事;实在不行就直接砍了,杀一儆百,看谁还敢嚼舌根,阻拦爹的分封大计!”

朱元璋闻言,脸上依旧没什么笑意,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个咱能不知道?杀一个陈怀义容易,可堵不住天下人的嘴。咱是问你,对于分封诸王、戍守边疆这个事情,你自己怎么看!”

朱槿心里一凛,知道自己老爹要听的不是处置异见者的手段,而是他对这件国本大事的真正见解。他定了定神,收起方才的随意,躬身行了一礼,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爹,儿子以为,分封诸王、让皇子戍守边疆,是眼下最稳妥的上策,好处太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一,能固边疆!” 他竖起手指,条理分明地说道,“如今北元残余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边疆不稳,天下难安。让我们兄弟去北平、太原那些要地镇守,我们是您的亲儿子,是咱朱家的骨肉,肯定比外姓将领更尽心,守土有责,绝不会像有些将领那样畏缩不前、甚至通敌叛国。有他们在,北方防线就是一道铁闸,能替中央挡下多少兵戈,减轻多少压力!”

“第二,能稳地方!” 朱槿接着说,“天下刚平定没几年,南方有些地方豪强割据,人心还没完全归顺,地方官有时候镇不住场面。让其他兄弟去开封、武昌那些内地要地就藩,既能监督地方官员,又能震慑那些不安分的势力,快速填补地方统治的真空,让百姓安心过日子,这才是真正的‘以藩屏国’!”

“第三,能制衡功臣!” 他压低了声音,凑近了些,“爹您南征北战这么多年,身边的功臣们个个手握兵权、威望极高,虽然现在都忠心耿耿,但人心隔肚皮,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恃功自傲、尾大不掉?让兄弟们手握一定兵权,坐镇各地,形成宗室与功臣相互制衡的局面,皇权才能稳稳当当握在咱朱家手里,这江山才能代代相传!”

他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既说到了朱元璋分封的核心初衷,又条理清晰、句句在理。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听着听着,原本沉郁的脸色渐渐缓和,看向朱槿的目光里多了几分赞许,忍不住频频点头。这个儿子年纪不大,却能看透他的布局,把分封的好处说得如此透彻,实在让他满意。

等朱槿说完,朱元璋沉默了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突然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起来:“说得好。可你只说了好处,咱再问你 —— 分封就没有弊端吗?西晋八王之乱、汉初七国之乱,那些前车之鉴,你就忘了?”

朱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敛,心里清楚,真正的考验来了,是在这等着自己呢。

朱槿没急着回应朱元璋的追问,反倒话锋一转,脸上褪去了方才的凝重,露出几分少年人特有的好奇。他脚步往前挪了挪,问道:“爹,咱先不说弊端,儿子倒想问问,分封之后,您准备给我们兄弟们什么待遇啊?”

他眼神亮晶晶的,带着几分雀跃,仿佛满心满眼都是对未来光景的期盼,全然忘了方才奏折上的血痕,以及那位监察御史陈怀义的惨状。

朱元璋见他岔开话题,却也不恼 —— 反倒被这孩子气的追问勾起了对子女的拳拳期许,紧绷的下颌线柔和了几分,沉声道:“自然都是亲王。亲王嫡长子承袭亲王爵位,其余子嗣封郡王,郡王以下逐代降等,从镇国将军到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一层层往下排,即便降到最低等的奉国中尉,也能拿固定俸禄,一辈子衣食无忧,不用受半点苦。”

“岁禄呢?” 朱槿追得紧,手指不自觉地扒着御案边缘,眼睛里满是期待,活像在盘算什么稀世宝贝。

“亲王每年享万石禄米!” 朱元璋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自豪,抬手比划了一个宽大的弧度,仿佛那堆积如山的粮食就堆在眼前,“这万石禄米,(换算下来差不多是七十万斤粮食),足够你们锦衣玉食。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布匹、盐茶、药材补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朝廷另有专项赏赐,保准你们过得比谁都体面。”

他顿了顿,想起自己为子女谋划的周全,又补充道:“朝廷还会给你们划拨专属田产,少则上千亩,多则几千亩,都是水肥土沃的好地。边疆那些镇守的儿子,还能得盐茶专卖权,垄断地方上的重要产业。你们的田产不用缴赋税,要是想多置些地,兼并民间土地也无妨,朝廷会给你们配足奴仆、佃户供你们驱使,保你们一辈子富贵无忧。”

朱槿听完,心里暗暗咋舌 —— 七十万斤粮食,再加上田产、专卖权,这待遇简直是泼天的富贵!

他随即语气带着几分试探:“爹,儿子记得,李善长李丞相的岁禄才四千石,徐达大将军也才五千石,我们兄弟们的岁禄,竟是他们的两倍还多。”

“他们能和咱的儿子比么?” 朱元璋眉头一挑,语气瞬间沉了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身的帝王气势骤然铺开,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李善长、徐达虽是功臣,可天下是咱朱家打下来的,是咱老朱家的天下!让咱的儿子、子孙后代过得好一点,难道不应该吗?!”

朱槿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眼神里满是认真:“爹,儿子不是说不该,可这恰恰就是分封的问题所在啊!”

朱元璋一愣,显然没料到他会这么说,挑眉看向他,语气带着几分审视:“哦?你说说,这有什么问题?”

“爹,您想想,现在您的儿子就 7 个,” 朱槿伸出手指,一个个数着,眼神里满是恳切,“可您身体硬朗得很,龙精虎猛,后宫也越来越充实,往后几年、十几年,还会有多少弟弟妹妹?不说多了,再过十年二十年,您的子女怕是能凑够两三个巴掌,甚至更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元璋听着这话,脸上渐渐露出骄傲的神色,抬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语气带着几分自得:“多些子女才好!人丁兴旺,咱朱家的江山才能坐得更稳。现在天下都是咱朱家的,良田万顷、赋税万千,还能养不起自己的儿孙?”

“爹,您有没有想过以后呢?” 朱槿往前又凑了凑,声音压低了些,却字字清晰,在寂静的大殿里格外刺耳,“每个亲王都是万石禄米,还有田产、专卖权这些特权,一代传一代,宗室人口只会越来越多。现在七个亲王,每年就得耗费七万石禄米,往后要是有十几个、几十个亲王,一年得耗费多少粮食、多少钱财?”

朱元璋眉头一拧,语气带着几分不以为然:“那又怎么了?就算一百个亲王,咱也养得起!”

朱槿深吸一口气,随后一字一句说得格外用力,像是要把这沉甸甸的隐患刻进朱元璋心里:“爹,咱就往少了算,您现在有 7 个儿子,就算往后您再添 20 个弟弟,总共 27 个宗室亲王起步。我们兄弟二十多个,每个往后生 10 个儿子,那就是 200 多个郡王;这 200 多个郡王,每个再生 10 个儿子,就是 2000 多个镇国将军;再往下,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一代一代往下传,再过十代人,您算算,咱们朱家的宗室子弟得有多少?!”

朱槿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不是害怕,而是深切的忧虑:“这么庞大数量的宗室,不管是亲王还是奉国中尉,都要朝廷供养 —— 每个人都要俸禄、要田产、要奴仆。现在全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撑死了也就几千万石,就算以后推广土豆、杂交水稻,粮食产量能提上去,往后光是宗室俸禄就得占去大半!再加上军饷、官员俸禄、治理河工、赈灾救荒,朝廷拿什么来填这个窟窿?”

他看着朱元璋脸上的自得渐渐褪去,眼神里的忧虑更甚,继续说道:“到时候,不是朝廷养不起宗室,宗室子弟为了争夺利益自相残杀;就是百姓被赋税逼得活不下去,揭竿而起。西晋八王之乱,除了诸王争权,难道不是因为宗室奢靡无度、耗费国力,才让天下分崩离析的吗?爹,您当年吃过战乱的苦,难道想让咱们朱家的子孙,再重蹈西晋的覆辙,让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再次分崩离析吗?”

最后一句话,朱槿说得格外沉重。话音落下,乾清宫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檀香在铜炉里无声燃烧,袅袅青烟模糊了躺椅上的身影,映得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