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61章 格物院出品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第261章 格物院出品

作者:兽兽欧巴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00:15:2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朱槿话音刚落,李善长便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审慎的质疑:“朱二公子,你这话虽在理,可‘充盈国库’四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今百姓刚安定,商户凋零,若想让国库充盈,要么加征赋税,可这会加重百姓负担,违背休养生息的初衷;要么鼓励垦荒,可荒地开垦需时日,短期内难见成效。你既说有办法,不知具体打算从何处入手?”

他这番话直指要害,毕竟在朝堂多年,李善长深知经济发展的困境,对于朱槿这个 “晚辈” 提出的想法,难免心存疑虑 —— 毕竟此前朱槿从未涉足过朝堂经济事务,突然提出这般宏大的目标,实在让人难以完全信服。

一旁的杨思义也连忙附和,作为户部尚书,他对国库的空虚感同身受,眼中满是急切:“李丞相所言极是。如今户部每月能调度的银钱不足二十万两,仅够支撑边境军需与地方基本开支。公子若真有让国库充盈的法子,还请详细说说,也好让我们心中有底。”

朱槿早料到会有这般质疑,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反而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两位大人不必着急,我今日叫大家来,便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各位看到希望。”

说着,朱槿转身对门外朗声道:“来人,让格物院的弟子把东西呈上来。”

话音刚落,门外便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几名身着青布长衫的格物院弟子鱼贯而入。他们有的双手捧着精致的木盒,有的则合力扛着一架造型独特的农具,动作轻柔且恭敬,显然对这些物品极为珍视。

朱槿率先走到那架农具旁,伸手轻轻扶起它,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缓缓开口介绍:“各位请看,这便是曲辕犁。传统的直辕犁笨重难用,需两牛三人协作才能拉动,一天拼尽全力最多也只能耕地两亩。但这曲辕犁不同,它的犁辕呈巧妙的弧度,仅需一牛一人便可操作,一天便能轻松耕地五亩,效率提升了一倍还多,能大大减轻农民的劳作负担,提高耕地速度。”

他顿了顿,手指轻抚过犁镵与犁壁,继续补充:“更重要的是,与前代的曲辕犁相比,我们这版经过了格物院弟子的改良。犁镵采用更好的锻铁工艺,做得更薄也更锋利,入土时毫不费力;犁壁的弧度也经过反复测算优化,翻土更彻底、更均匀。而且我们还针对不同地域的土壤特性做了调整 —— 南方水田土壤湿润松软,便用窄镵;北方旱地土壤坚硬厚重,就用宽镵。深耕时能达一尺,足以让作物根系深扎;浅耕时仅三寸,也能满足幼苗生长需求,可随土性灵活调整。另外,格物院还研究出了双辕犁,可由两牛并行牵引,适合开垦大片荒地,单日耕地面积能达到 10 亩。”

介绍完曲辕犁,朱槿又从一名格物院弟子手中接过一本线装书。

书册封面由厚实的牛皮纸制成,上面用苍劲的楷书题着四个大字 ——《天工开物》。

他将书举在手中,向众人展示:“这曲辕犁只是格物院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这本《天工开物》里,记载了格物院弟子研究出的各种农具。我们按‘耕作→灌溉→收获→加工’的农业生产流程,系统分类记载了近 30 种农具,每种农具都详细说明了构造、用法、优势,还有适配的场景。”

说着,他将《天工开物》递向朱标,示意众人传阅。

朱标接过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只见里面不仅有清晰的文字描述,还配有细致的插图,将各种农具的模样、零件都画得一目了然。

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也迫不及待地凑了过来,轮流翻阅。

当看到书中记载的龙骨水车、筒车、连枷、风车等农具,以及每种农具对应的效率提升数据时,三人脸上满是震惊,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 这些农具若是真能推广开来,大明的农业生产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槿看着众人震惊的表情,心中暗自思索:他们哪里知道,这本《天工开物》并非格物院凭空研究出来的。它本是明代晚期的科技巨着,由科学家宋应星编撰,成书于明崇祯十年(1637 年)。这部着作系统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经验,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内容覆盖作物种植、农具制造、纺织、冶金、机械等数十个领域,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详实,既收录了传统农具的经典形制,也记录了明代农具的改良成果,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史的核心文献。

若不是为了循序渐进,避免太过惊世骇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真想把完整的《天工开物》直接扔出来,让众人看看更多超越时代的技术与智慧。但眼下,还是先让大家慢慢接受这些 “研究成果”,一步一步推动大明的发展更为稳妥。

接着,朱槿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细腻的白色粉末与圆润的颗粒状物体,凑近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土腥味。“这白色粉末是化肥,” 朱槿拿起一小撮粉末,指尖轻轻捻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它可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用草木灰、人畜粪便、矿石粉末按特定比例发酵炼制而成。将它撒在田里,粉末中的养分能快速渗入土壤,被庄稼吸收 —— 种水稻时,插秧后撒一次,抽穗前再撒一次,稻穗能比往常饱满三成,颗粒也更重;种小麦的话,不仅能让麦秆更粗壮、抗倒伏,麦粒的产量也能提升三成以上。更重要的是,哪怕是贫瘠的盐碱地、沙土地,撒上这化肥,改良两三年,就能变成能种庄稼的好地,再也不用让大片荒地闲置了。”

朱标此前在沈家庄见过化肥施用的场景,此刻只是平静地看着,可李善长、刘基与杨思义三人却满脸震惊。李善长忍不住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点化肥,放在鼻尖轻嗅,疑惑道:“这粉末竟有如此奇效?若真能让贫瘠土地变良田,那天下的荒地可就都能派上用场了!”

刘基也皱着眉,手指在粉末上轻轻刮动,似乎在思索这东西的原理,杨思义则在一旁盘算着 —— 若粮食产量真能再提升三成,不仅百姓能吃饱,朝廷的田赋也能多收不少,国库空虚的困境或许真能缓解。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声极轻微的 “吱呀” 声,像是有人不小心碰到了窗棂。

朱槿耳尖,瞬间捕捉到声响,体内真气悄然运转,探查向窗外 —— 只见院墙下,自己老爹朱元璋正踮着脚,扒着窗沿往里瞧,毛骧则站在一旁,神色紧张地四处张望。

朱槿心中暗自偷笑:这个小心眼老爹,果然还是不放心,还是跑过来偷听了。

他不动声色地看向朱标,发现大哥也正朝着窗户的方向望去,眼神中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显然也察觉到了外面的动静。

朱槿悄悄招手,将蒋瓛叫到身边,附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蒋瓛听完,忍着笑,快步走出了房间。

窗外,朱元璋正听得入迷。

刚才听到曲辕犁能提升耕地效率,他就已经心动不已,再听到化肥能让粮食产量提升三成,还能改良荒地,更是激动得手都抖了,不小心碰到了窗户。

他连忙缩回手,躲到院墙后,心脏还在砰砰直跳 —— 这些东西若是真的,加上土豆还有杂交水稻,大明的农业可就有救了!

可还没等他平复心情,蒋瓛就端着一把椅子走了过来,轻声在他耳边说:“上位,二爷说,让您坐着听,一会还有更震惊的呢。”

朱元璋一愣,随即又气又笑:这个兔崽子,早就发现老子了!还故意让蒋瓛送椅子来,明摆着不让自己进去。

他瞪了一眼房门,心里嘀咕:算了,看在这些宝贝的份上,就先听这小子说说,倒要看看他还能拿出什么好东西。

房间内,朱槿见蒋瓛回来点头示意,便继续拿起又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装着晶莹剔透的白色颗粒,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泽。

“各位,这是精盐,” 他抓起一把精盐,放在手心展示给众人,

“如今朝廷的盐多是粗盐,用传统的煎煮法制成,里面混着泥沙、草木灰,甚至还有石子,不仅味道苦涩,吃多了还会伤身体。而且粗盐制作时需大量柴火,一斤盐的成本要二十文,到了百姓手里,售价更是高达五十文,不少人家都舍不得吃盐。”

他顿了顿,将手中的精盐倒回碗里,声音愈发清晰:“而这精盐,采用的是‘日晒 过滤’的新法子。先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暴晒蒸发水分,得到粗盐后,再用清水溶解,加入石灰、草木灰,让杂质沉淀,最后将澄清的盐水再次日晒,就能得到这种纯净的精盐。整个过程几乎不用柴火,成本大大降低,一斤精盐的成本仅需五文。而且这精盐纯度高,味道咸鲜,没有丝毫苦涩味,还能长期储存,不易受潮结块。”

说着,朱槿让格物院的弟子拿来几个干净的小碗,每个碗里都放了少许精盐,又端来一壶温水,对众人说:“各位大人可以尝尝,对比一下粗盐和精盐的区别。”

李善长率先拿起一个小碗,用指尖沾了一点精盐,放进嘴里。咸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散开,没有丝毫杂质的苦涩感,他眼睛一亮:“这盐竟如此纯净!比宫里用的盐还要好!”

刘基和杨思义也纷纷尝了尝,都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 这样的精盐,若是能推广开来,百姓既能吃到好盐,朝廷通过官卖,也能赚不少税收,简直是两全其美!

紧接着,朱槿又打开一个木盒。

“各位,我还有一样好东西要给大家瞧瞧。”

朱槿拿起陶罐,轻轻晃了晃,罐内晶体碰撞发出清脆的 “沙沙” 声,“这里面装的透明晶体,名叫味精。别看它不起眼,做菜时只需放少许,就能让菜肴的味道变得格外鲜美。无论是百姓家里日常煮的青菜豆腐、杂粮粥,还是酒楼餐馆里做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加了它,滋味都能上一个大台阶。日后咱们批量生产售卖,不仅能让百姓的餐桌更有滋味,还能成为朝廷新的财源,一举两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话一出,众人又是一阵好奇。

李善长凑上前仔细打量陶罐里的味精,疑惑道:“这晶体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这味精,凭什么能让味道变得鲜美?”

朱槿笑着解释:“李丞相有所不知,咱们平时吃的菜肴,之所以能有‘鲜’味,是因为食材里含有一种叫‘谷氨酸’的东西,比如鸡肉、鱼肉、香菇里就有不少。但这些食材里的谷氨酸含量有限,而且烹饪时容易流失,所以菜肴吃起来鲜度不够。而这味精,就是从粮食、豆类里提取出谷氨酸,再经过加工制成的晶体,纯度极高。做菜时加一点,它能快速融入汤汁和食材里,让菜肴里的‘鲜’味大大增强,而且还能中和食材本身的腥味、涩味,让味道更纯正。”

朱槿话音刚落,一直静静聆听的刘基忽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孩童般的好奇,像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子:“二公子,你方才说的‘谷氨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话一出,李善长和杨思义也纷纷点头,显然他们也被这个陌生的词汇勾起了疑惑。

毕竟在洪武年间,人们对食物味道的认知还停留在 “盐能提咸、糖能增甜、醋能添酸” 的层面,从未听过 “谷氨酸”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更不明白它为何能让菜肴变鲜。

朱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心里暗自叫苦:坏了,光顾着解释味精的功效,忘了 “谷氨酸” 这茬根本没法用他们能理解的话讲清楚。总不能跟他们说这是 “氨基酸的一种”“能刺激味蕾上的鲜味受体” 吧?先不说 “氨基酸”“味蕾” 这些词他们听都没听过,就算解释了,以当时的认知水平,也没人能明白这背后的道理。

朱槿:“这个不重要。您就当它是老天爷藏在食物里的‘美味小精灵’,知道它能让菜变好吃就行,深究起来,就算我讲上一天,您也未必能懂。”

他顿了顿,举了个例子:“就说咱们常吃的白菜豆腐汤,平时煮的时候,顶多放点盐和葱花,喝起来只有淡淡的白菜味和豆腐味。但要是加一小勺味精,煮出来的汤会变得格外清甜,白菜的鲜和豆腐的嫩都能被激发出来,喝一口就觉得满口生津。再比如炖鸡肉,加了味精,鸡肉的香味会更浓郁,肉质也显得更鲜嫩,就算是普通的农家土鸡,也能炖出堪比山珍的滋味。”

杨思义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问道:“这么说,有了这味精,以后百姓就算吃不起肉,家常的素菜、杂粮粥,加一点也能变得有滋味?”“正是如此。”

朱槿点头应道,“而且这味精制作起来不算复杂,用小麦、大豆就能做原料,成本不高,批量生产后价格也能让百姓接受。日后无论是市井小摊,还是寻常百姓家,都能买得起、用得上。”

说着,他将陶罐盖好,放回木盒,“大家也别光听我说,一会中午吃饭,我已经让厨房准备了几道菜,有的加了味精,有的没加,大家对比着尝尝,就能真切感受到这味精的妙处了。”

而窗外的朱元璋,听到这里,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心里对中午的饭菜多了几分期待,同时也在盘算着:这味精要是真能批量生产,不仅能改善百姓生活,还能为朝廷创收,确实是个好东西!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