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31章 何为“诚意”

烛火在议事殿的铜灯里明明灭灭,将朱元璋的影子拉得老长。

朱槿垂手立在一侧,——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方才聊李善长,汤和、论六公,不过是老爹的铺垫,今晚真正的重头戏,从来都是刘基刘伯温。

果然,朱元璋端起茶盏,指尖摩挲着盏沿的缠枝纹,语气听似随意,目光却牢牢锁在朱槿脸上:“槿儿,这个伯温先生,你觉得该给他封个什么爵位?”

那语气里没半分偏向,却藏着不容错辨的试探,像是在掂量朱槿对刘基的看重,也像是在确认自己心中早已定下的主意。

朱槿面上依旧平静,酒意早已被殿内的凝重驱散,他微微躬身,声音恭顺:“父王圣明,封赏之事全凭父王决断,儿臣不敢妄议。”

话虽这么说,他脑中却不由自主浮现出两段让刘基失宠的关键往事 —— 头一桩是洪武元年刘基严惩李彬的事:彼时刘基刚任御史中丞,掌监察百官之权,而李彬是李善长最倚重的下属,官拜中书省都事。

仗着李善长的权势,李彬在应天城里无法无天:贪墨江南三府赈灾粮款,让数十万灾民断了活路;强占城郊百亩民田,逼得农户卖儿鬻女,诉状堆在御史台案头有半尺高。

地方官怕得罪李善长不敢管,朝中大臣装聋作哑,唯有刘基接下案子。

他连夜核查证据,将李彬打入大牢,李善长亲自求情,说 “刘大人,李彬跟随上位打了八年天下,望看在薄面上饶他一次”

可刘基性子刚得像铁:“李丞相,国法是天子定的,若因他是丞相亲信就法外开恩,律法如何服众?百姓如何信大明?”

恰逢应天久旱,刘基更当着百官直言 “天旱是因奸佞作祟,不斩李彬难降甘霖”,最终在天坛下斩了李彬。

满朝震动的同时,刘基也彻底得罪淮西集团,让朱元璋觉得他 “不懂变通”—— 惩治李彬没错,可不给李善长留颜面,就是不给自己这个 “淮西老大哥” 留余地。

另一桩则是洪武三年朱元璋想效仿古法分封诸子的事:那时天下刚定,朱元璋觉得 “朱家天下得靠朱家子孙守”,便召来大臣商议,想把皇子们封到各地做藩王,掌地方兵权。

满朝大臣要么附和,要么不敢说话,唯有刘基站出来反对:“上位,分封藩王看似能固边,实则隐患无穷。当年周朝分封诸侯,后来列国争霸;汉初封同姓王,闹出七国之乱。藩王手握兵权,日子久了难免生异心,到时候兄弟相残、宗室混战,反而会动摇大明根基啊!”

这番话戳中了朱元璋的痛处 —— 他一心想让朱家天下传千秋万代,刘基却直言分封会导致割据,简直是在否定他的 “百年大计”。

朱元璋当时虽没发作,可看向刘基的眼神里已多了几分冷意,后来更是常对身边人说 “伯温读书多,却不懂咱朱家的难处”。

好在如今这两桩事都还没发生,朱槿本以为没了这些嫌隙,再加上自己之前多次在老爹面前夸刘基 “谋断过人,可托大事”,老爹或许会给刘基一个更高的爵位。

可当 “诚意伯” 三个字从朱元璋口中吐出时,他心里还是 “咯噔” 一下,那点期待瞬间凉了半截。

没等朱槿细想,朱元璋已放下茶盏,指尖在写着 “诚意伯” 的纸条上轻轻点了点,语气平淡却带着皇权独有的威严:“咱封他为诚意伯,不是薄待他。他的智谋,咱记着;他为咱定天下出的力,咱也没忘。可‘诚意’这两个字,既是咱对他的期许,也是提醒。”

他抬眼看向朱槿,眼神锐利得像刀,仿佛要穿透人心:“咱知道外头都传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说他比咱还懂天道、懂人心。可咱是大明的天子,这天下的规矩得咱定,人心向背也得咱说了算。封他为伯,就是要告诉他 —— 不管多聪明的脑子,都得守咱大明的规矩,都得以‘诚意’侍君。别想着耍小聪明,更别让外头的人只知有刘基,不知有咱朱元璋!”

这番话里的敲打之意再明显不过,朱槿听得心头一沉 —— 老爹哪是在跟自己说话,分明是借自己之口,给刘基递去警告:爵位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认清位置,收起 “神算” 光环,乖乖做听话的臣子。

可朱槿还是不愿放弃,他深吸一口气,往前挪了半步,语气里满是恳切:“父王,爵位之事全凭您做主,儿臣不敢多言。只是刘先生…… 您也知道,他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人口繁杂,又素来把‘清廉’二字刻在骨子里,早年在元朝为官时就两袖清风,没攒下半分家底。如今若是只按伯爵的俸禄给,每年二百四十石米,刨去一家几十口的嚼用、仆役的月钱,再加上笔墨纸砚的开销,怕是连家用都难支撑。您看,能不能酌情给他涨点俸禄?哪怕多添五十石,也是父王对他的体恤,也好让他没了后顾之忧,安心为父王效力。”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微一挑,指腹下意识地摩挲着茶盏边缘,眼底闪过一丝诧异 —— 他倒没想到,朱槿会为刘基的俸禄这般上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槿心里也清楚,老爹并非刻意苛待官员,只是这俸禄制度,从根上就带着 “紧箍咒”。

朱元璋出身佃农,亲眼见过元末官员搂着金银、住着豪宅,却看着百姓饿死在路边,所以他登基后一门心思想着 “廉俭治国”,总说 “官员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够了,多了俸禄反会滋生贪念”。

他在位期间总共有前后三次给官员定薪,把九品十八档的俸禄标准算得明明白白,还特意刻在皇宫外的石碑上,说是 “永制”,要让后代子孙都照着办,就是怕后世皇帝滥发俸禄,养出一群蛀虫。

朱槿暗自回想那三次定薪的标准:洪武四年第一次定薪,正一品年俸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往下逐品递减,到了从九品只有五十石。

按当时应天米价一贯钱一石算,正一品年薪约九百贯,从九品仅五十贯。

若参考现代中等城市米价(约 2.5 元 / 斤,一石米约 120 斤,折合 300 元 / 石),正一品年俸相当于现代 27 万元,从九品仅 1.5 万元。

要知道,当时应天周边普通农户一家五口,一年省吃俭用需三十石米(约现代 9000 元)勉强糊口 —— 农户自家种粮不用买,还能靠种菜、养鸡补贴,可从九品官员拿着五十石俸禄(1.5 万元),要养活一家老小,还要付房租(当时应天普通宅院月租约 2 贯,年 24 贯,相当于现代 7200 元)、买笔墨(一支好笔需 500 文,约 150 元)、应付应酬(一次同僚聚餐约 1 贯,300 元),仔细算下来,日子已够紧巴,相当于现代月入 1200 多元,刚够温饱。

到了洪武十三年又改一次,正一品涨到一千石,还加三百贯俸钞,看似年入一千三百贯(约现代 39 万元),可没两年俸钞贬值,一贯钞只能买八斗米,三百贯实际仅抵二百四十石米(约 7.2 万元),正一品实际年收入缩水到 37.2 万元;

后来洪武二十五年改按月发禄米,正一品月米八十七石(年一千零四十四石,约现代 31.32 万元),从九品月米五石(年六十石,约 1.8 万元)。更糟的是常常用胡椒、苏木抵俸,一斤胡椒抵两石米(约 600 元),官员家里吃不完拿去变卖,商人压价后一斤仅能换一石半米(450 元),实际收入再打七五折,从九品年俸甚至不足 1.35 万元,相当于现代月入 1100 多元。

就说那三百贯俸钞,刚发行时一贯能换一石米,可没两年就贬了值,一贯钞只能买八斗米,三百贯算下来,比原定的禄米少了六十石;更别说用胡椒抵俸了,一斤胡椒要抵两石米,可官员家里又吃不了那么多胡椒,拿去变卖时,商人还会压价,最后到手的粮食,连七成也不到。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把标准刻在石头上就不管了,没想着日后粮食会涨价、银子会贬值。

就说现在,一石米在应天要卖一贯钱,可十年后说不定就得两贯、三贯,官员手里的禄米没变,能买到的东西却少了,日子自然越过越紧。

像正七品的知县,一年八十七石禄米,看着不少,可他要管一县的事,得雇书吏、衙役,这些人的工钱都要从俸禄里出,再加上自家十几口人的嚼用,到了年底往往只剩个空账本;若是遇上灾年,米价再涨,连自家吃饭都成问题,哪还顾得上廉洁?

朱槿何尝不明白 “高薪养廉” 的道理?官员手里有足够的俸禄,不用为家用发愁,才不会动贪墨的心思;可若是连自家都快养不活了,就算是再正直的人,也难免会伸手捞好处。

就像朱元璋手下的武将,早年攻城时虽不准抢百姓钱粮,可他们能分到战利品,还能开垦荒地,大多过得富裕;可刘基不一样,他一辈子只靠俸禄过日子,又守着原则不肯占半分便宜,一年二百四十石的伯爵俸禄,要养二十多口人,还要接济远在青田的族人,每年入冬前都要典当旧衣物才能凑够炭火钱,日子能不清贫吗?

朱槿也想过自己私下给刘基送些钱粮,可他太了解老爹的性子了 —— 老爹最忌讳 “臣子私下结党”,若是让他知道自己给刘基贴补,免不了又要犯 “傲娇”,说不定还会疑心刘基拉拢皇子,到时候不仅帮不了刘基,反而会害了他。

殿内的烛火被夜风晃得摇曳,朱元璋的目光终于从窗外收回,落在朱槿身上。

他沉默了半晌,才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松动,却依旧没松口:“你倒替他想得周全。俸禄的事…… 咱再斟酌斟酌。不过你得记着,咱给的,他才能拿;咱没给的,他不能多要,更不能让外头的人觉得,这些是他刘基该得的。”

朱槿听着老爹那句 “再斟酌斟酌”,心里原本冒出来的念头又悄悄压了回去 —— 他方才其实盘算着,若是老爹松口给刘基涨薪,便顺着话头提一提官员俸禄的事,说说从九品官员五十石俸禄不够养家、正七品知县雇不起书吏的窘境,再劝老爹看看能不能给底层官员也酌情添些禄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看着老爹眼底那抹没完全褪去的审慎,再想想如今的境况,他又觉得这想法太急了。

眼下到处都是战乱留下的烂摊子:中原地区的田地荒了一半,得花钱雇人开垦;北方元军残余还没肃清,军队的粮饷每月都得往外运;各地的驿站、城墙要修,受灾的百姓要赈济 —— 国库就像个被掏得差不多的米缸,每一粒米都得算着花。

老爹制定低俸禄,说到底也是没办法,若是这会儿提涨薪,先不说国库能不能支撑,怕是还会让老爹觉得自己不懂朝政艰难,反而落得个 “只会体恤官员、不顾天下百姓” 的评价。

更何况,他太了解老爹的 “小心眼” 了 —— 若是自己执意提涨薪,老爹说不定会多想,觉得自己是在拉拢官员、收买人心,到时候不仅没办成事,反而引火烧身。

朱槿暗自摇摇头,算了,这事还是以后再说吧,等田里的收成好了、国库充实些了,或许老爹自己也能察觉到官员俸禄太低的问题。

实在不行,还有大哥呢,大哥是未来太子,日后要接老爹的班,这些朝政琐事,本就该让大哥多头疼头疼,自己还是先顾好刘基这桩事,别瞎掺和太多了。

他垂着手,脸上依旧是恭顺的模样,只顺着老爹的话应道:“儿臣明白,父王考量的是天下大局,儿臣只是心疼刘先生清廉度日不易,才斗胆提了一句。既然父王已有打算,儿臣便不多言了。”

朱元璋抬眼看向躬身立着的朱槿,声音比之前松快了些:“行了,夜深了,你也折腾一天了,回去歇着吧。”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