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174章 胡化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第174章 胡化

作者:兽兽欧巴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00:15:2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朱槿的马蹄踏在大都的青石板路上。

从健德门往大都皇城去的路不算短,两侧的房屋多是青砖灰瓦,偶有几处蒙古式的圆顶建筑,墙头上还残留着昨夜激战的箭簇,却不见半分焚烧劫掠的痕迹。

街角处,两名吴军士兵正抬着一具元军尸体往巷尾挪。

旁边有家绸缎铺的门板正被掌柜小心翼翼地卸下,见朱槿骑马经过,掌柜愣了愣,又慌忙低下头继续干活,手指却在微微发颤——他身后的货架上,一匹匹云锦依旧叠得整整齐齐,显然未遭兵祸。

朱槿勒住缰绳放缓速度,瞥见对门的包子铺已升起炊烟,蒸笼里冒出的白汽混着麦香飘过来,竟有几分寻常市井的暖意。

“都让让,借过——”几名标翊卫士兵扛着燧发枪从巷口跑过,铠甲上的铜钉撞出细碎的声响。

他们正往一处宅院合围,门楣上挂着的“蒙古字牌”还未摘下,显然是在搜捕残余的元朝官员。朱槿远远看见为首的百户抬手示意,士兵们便矮着身子贴墙根移动,连靴底蹭过地面都刻意放轻了力道,生怕惊了隔壁窗棂后探出头的孩童。

转过街角,迎面撞见一队吴军正在张贴安民告示。黄纸黑字的告示被牢牢钉在牌坊上,

穿青布长衫的识字先生站在梯下,手里捧着抄录的檄文,用带着浓重淮西口音的汉语高声念诵: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父老乡亲们听真!这檄文是我朝宋濂先生亲笔所撰,吴王亲批的!”

先生清了清嗓子,声音陡然拔高,“‘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

围听的百姓渐渐聚了半圈,穿粗布短打的汉子们踮着脚往前凑,梳双鬟的姑娘们躲在门后偷偷张望。有穿交领汉服的老者眯着眼,手指在袖摆上轻轻叩着,听到“废坏纲常”四字时重重“哼”了一声,显然对元廷的苛政早有积怨。

站在他身旁的蒙古妇人裹紧了身上的毡帽,怀里的孩子被先生的高声吓得瘪瘪嘴,妇人慌忙用蒙古语低声哄着,眼角却瞟向牌坊上的告示,见士兵们只是维持秩序并未驱赶,悄悄松了口气。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先生念到此处,特意放慢语速,指着告示上的条文解释,“这意思是说,不管是汉人还是蒙古人、色目人,只要归顺,都一视同仁!”

站在牌坊下的吴军士兵见人群里有骚动,上前两步朗声道:“父老乡亲们都听仔细了!檄文里写得明白:凡官吏百姓,敢有执迷不悟,助纣为虐者,天兵一到,玉石俱焚;若能识时务,献城纳款,或擒杀元兵以效顺者,定有重赏!”

他指了指告示左下角的朱红大印,“这是徐大帅的兵符印信,绝非虚言!”

有穿蒙古袍的中年汉子忍不住发问:“那……我们这些在元廷当差的,也能既往不咎?”

士兵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檄文里说了,‘贤臣若肯归顺,仍可量才录用’。只要你没手上沾过百姓的血,乖乖到府衙登记,该干啥还干啥!”

这话一出,人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几个戴幞头的元朝小吏模样的人,悄悄挺直了佝偻的腰杆。

朱槿勒着马在街角驻足,听着那檄文的字句顺着风飘过来,目光扫过百姓脸上的神情——有释然,有犹疑,也有按捺不住的兴奋。

“徐达治军果然严谨。”朱槿低声自语。

从进城时的秋毫无犯,到此刻用檄文安抚民心,步步都透着章法。这大都城就像被狂风骤雨打过的庄稼地,看似狼藉,却已在吴军的号令下,悄悄透出复苏的生机。

朱槿的目光掠过街角攒动的人影,眉头微微蹙起。穿交领汉服的百姓竟不到半数,更多人梳着蒙古式的发髻,男子腰间系着蹀躞带,女子穿着左衽的长袍,连孩童的小袄都绣着异域的卷草纹。

汉家衣服通常为右衽,即左襟向右掩,将右边衣襟压在左边衣襟之上,这是中原地区传统汉服的形制。而女子穿着左衽长袍,左襟压右襟,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服制,在历史上 “披发左衽” 常被用来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

朱槿忽然意识到,这座被异族统治了数百年的城池,早已不是仅凭一场胜仗就能彻底变回汉家模样。

“大都还是脱离汉家统治太久了啊。”朱槿轻轻叹了口气。

大都的攻克,标志着燕云十六州终于回到汉家的怀抱。可这“回归”二字,背后藏着的是数百年的沧桑——若从 938年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算起,到如今 1366年吴军踏破城门,整整四百二十八年了;若是追溯到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割据、胡化日深,唐朝中央政令再也传不到这片土地时算起,竟已近六百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六百年,足以让太行山脉的石头被风雨磨去棱角,让永定河的河道改道数次,更足以让几代人在异族的衣冠、语言、习俗里,渐渐模糊了“华夏”的印记。街边玩耍的孩童,怕是连祖父辈是否穿过交领右衽的汉服都无从知晓;市集上算账的掌柜,笔下的蒙古文比汉字还要熟练;就连寺庙里的僧人,诵经时都掺杂着几句蒙古语的祝祷。

这燕云十六州和山东,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山东之地,自两宋以来便始终沐浴在汉家文化的余晖里。

北宋时属京东路,百姓耕读传家,孔孟故里的书院里弦歌不辍;即便到了南宋,黄河以北虽入金朝版图,可那女真政权到了后期早已高度汉化 —— 科举考的是《论语》《孟子》,官府文书用的是汉字,连皇帝都要拜孔庙、尊儒术。

当地士子依旧穿着交领右衽的儒衫,田间老农说起前朝故事,能清晰数出大宋的年号。

直到蒙古灭金(1234 年),山东才真正落入异族直接统治,满打满算不过一百三十多年。

这百余年里,蒙古人的苛政确实让山东元气大伤 —— 苛捐杂税如牛毛,频繁的括户、签军让村庄十室九空,朱槿过山东时,沿途常见荒草没膝的良田,断壁残垣间只剩老弱妇孺。

可即便如此,那深埋在骨子里的汉家印记从未磨灭:章丘的铁匠打制农具时,依旧沿用汉代的榫卯工艺;曲阜的孔庙虽遭兵燹,百姓仍偷偷前来祭拜;就连村头老妪哼唱的童谣,字里行间都是《诗经》里的余韵。

朱槿军中有个山东籍的小兵,说他祖父临终前还攥着半块刻着 “大宋” 字样的铜钱,叮嘱子孙 “莫忘汉家根”。

可燕云十六州呢?四百二十九年的异族统治,早已把汉家文化的底色翻覆了好几层。

辽代契丹人在此建南京,把 “捺钵” 制度带入市井,胡同里随处可见搭着毡帐的契丹贵族;金代迁都中都,女真的萨满鼓点与中原的钟鼓混在一起,连孔庙旁都建起了萨满神坛;到了元代,蒙古人更是以大都为 “世界中心”,把草原的 “怯薛” 制度、色目的 “回回历”、波斯的 “亦思替非文字” 一股脑儿铺陈开来。

走在大都街头,汉式的飞檐下常架着蒙古包式的圆顶,就像百姓的衣襟 —— 明明是汉人,却习惯了左衽;明明说汉语,却总在句尾加个蒙古语的 “呵”;连祭祀祖先,都要先往火里扔块羊肉,学着蒙古人 “祭火” 的模样。

山东的人口锐减,多是因战乱、迁徙的外力所致,就像庄稼被冰雹打了,根还在;可大都的文化变迁,却是潜移默化的内里侵蚀,如同老树被藤蔓缠死,连年轮里都渗进了异质。

朱槿望着街角那几个穿汉蒙混装的孩童,忽然明白:山东的收复,是让荒芜的土地重新耕种;而大都的回归,却是要在早已改了土壤的田地上,重新播撒汉家文化的种子 —— 这其间的艰难,何止百倍?

就像墙角的藤蔓,不知不觉间已爬满了整面墙,要连根拔起,哪有那么容易?要让这些百姓重新认回华夏衣冠,重新拾起被遗忘的礼仪纲常,绝非张贴几张檄文、斩几个顽劣之徒就能做到。

“攻城易,攻心难。”朱槿望着远处皇城的角楼,轻声自语,“驱除胡虏只是第一步,要让百姓知礼仪、重教化,才算真正复我中华。”

此刻看着街角那几个穿汉蒙混装的孩童追逐嬉闹,他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沉了几分。这收复大都的荣耀背后,藏着的是比战场厮杀更漫长的征途——要让胡风渐退,汉俗归位,怕是要耗尽一代人的心血,甚至需要子孙后代接续努力,才能让这片土地真正找回属于华夏的魂魄。

朱槿望着眼前这胡汉交织的市井景象,他想起自己老爹朱元璋在江南治理时的手段,既有雷霆万钧的决断,又有润物无声的细致,对付这种积弊百年的胡化难题,怕是再合适不过。

历史上自己老爹解决北方汉民胡化的那些法子 —— 从衣冠改制到科举取士,从移民实边到典籍复兴,哪一样不是切中要害?

自己也是很忙的,军中事务繁杂,重点还是要发展商贸,这种牵扯甚广、耗时长久的文化大事,还是让自己老爹头疼就好。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