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533章 降龙手段,罪己诏

听完陈羽的一番讲解之后,夏原吉也是脸色铁青。

他没有想到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竟然是这么回事。

在几年前,各地遭遇旱灾时,他还曾特意上疏道:

今岁天旱不雨,乃上天示警于陛下,臣请陛下罪己自省,减免赋税以安民心,禁奢靡以顺天意,如此则天灾自消,国运自昌。

那道奏折不仅言辞恳切,还引经据典,列举《尚书》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句子,力证天人感应的真实性。

当时朱棣看后颇为动容,还特意召他入宫商议。

除此之外,他在主持户部事务时,每逢钦天监上报日食、月食等异象,都会牵头组织朝中官员斋戒三日,期间禁止饮酒作乐,还亲自撰写《祈天疏》,在疏文中称‘臣等辅政无方,致上天示警,愿代陛下受谴,只求上苍垂怜万民,佑我大明’。

甚至在给子弟的家书里,他也屡次提及天人感应的重要性,叮嘱他们‘为官者当敬畏上天,每见异象必思己过,方能不负君民所托’。

将这套学说当作修身治国的准则传授给后辈。

现在回头再看,自己当年那些上疏、那些祈告、那些教诲,竟都成了笑话!

什么天人感应学说中的天象异色,就是将自己当傻子糊弄!

可恶!

……

朱棣和夏原吉二人,表情复杂。

无论是身为臣子的夏原吉,还是身为天子的朱棣,从小都系统的接受过儒家的教育。

但朱棣受过的儒家教育并不是那种传统的儒家教育,而是经过阉割的版本。

毕竟,若是儒家教导皇子的时候,敢直接上洗脑言论,比如想要在大明教导出来一个扶苏,那简直就是作死。

要知道,洪武帝手中的刀,可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棣,成为永乐帝后,由于和儒家本质上的学识是两个派系,所以二者必将处于不同的阵营。

因此朱棣发现儒家在掌控舆论话语权之后,将自己当作傻子来忽悠,心中杀意涌现。

但杀意的背后,则是深深的忌惮!

这百万儒生组成的团体,将天子当傻子来忽悠,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将皇帝培养成为儒家的傀儡!

扶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想到这,朱棣不由攥紧拳头。

自己身为大明皇帝,既然发现了这个坑洞,就应该提前给他填上,不能再继续放任坑洞,去祸害后世之君!

陈羽抿了一口酒,醇厚的酒香在口中散开,又夹了两口桌上的酱肘子,待腹中暖意稍盛,才放下筷子,继续慢条斯理地说道:

“其实要说这天人感应学说之所以会诞生,并非凭空捏造,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那个时候正值春秋混战,周天子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天下被齐、晋、楚、秦等大国分割,小诸侯国更是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与霸权,常年征战不休,城郭被焚毁、农田被践踏是常事,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景象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乱世里,孔圣人身高九尺六寸,身形魁梧挺拔,目光锐利如炬,,周游列国时,身边跟随三千名弟子。这般势力,放在中等诸侯国里,已是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可面对齐、楚、晋那些拥有几十万常备军、能动辄发动灭国之战的头号强国,终究还是不够看。”

“我猜,孔圣人看着天下百姓深陷战火疾苦,却又限于自身实力,无力扭转乾坤。无奈之下,将希望寄托在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上苍身上,毕竟在古人心中,苍天是至高无上、能主宰万物的存在。”

“他希望老天爷能站出来,以无形的威严约束诸侯与天子,让他们心怀敬畏,停止征伐,主持世间的仁义与公道,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后来,孔圣人便将天子的品行与苍天紧密结合,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理念,认为天子若有德,苍天便会降下祥瑞;若天子失德,苍天就会以灾祸警示。”

“说到底,这便是想用‘天’的名义来威慑君王,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只能乖乖推行仁政。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最初诞生的背景,本质上是孔圣人在乱世中,为了推行仁政而想出的‘借力之法’。”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不过,天人感应学说真正大成,甚至成为国家国策,却是在汉武帝时期,同样是时代背景推动下的产物。要知道,秦始皇虽然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可秦朝只传了二世就灭亡了,汉朝虽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框架,却也面临着诸多隐患。”

“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地方上的诸侯国依旧拥有不小的势力,民间还有不少人记得战国时期的故国,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百姓,只知有诸侯国,不知有大汉朝廷,也就是说当时的汉朝,只有统一之名,而无统一之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请大家收藏:()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天人感应学说,便是这套治国理念中的关键一环。”

“如此一来,思想得以统一,人心得以凝聚,汉朝才算真正摆脱了战国遗留的分裂隐患,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

话落,朱棣和夏原吉对视一眼,眼中充斥着疑惑。

方才,陈兄弟经过一番有理有据的话,不是已经将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从天上丢到了地上,证明了天人感应学说存在的虚假。

如今,证明说起来天人感应学说存在的好处,那么按照这样的说法,天人感应学说在大明永乐时期存在,究竟是好是坏?

二人感觉脑子有些乱,需要静静。

陈羽仿佛看穿了老朱和老夏眉宇间的疑惑,随即进一步解释道:

“天人感应学说对于大一统王朝的稳固,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换句话说,正是有了天人感应学说,民间才对皇帝产生了普遍且统一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不再需要依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强制政策作为引子,就能潜移默化地实现民众思想的统一。”

“在天人感应的逻辑里,皇帝是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代表,天灾异象被视作上天对皇帝执政的警示,这种观念远比单纯的思想禁锢更能深入民心,让民众从内心认同皇权的唯一性与神圣性。”

“更何况,天人感应学说最初是在皇权的主动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本身就说明,在其诞生初期,必然对皇权有着显着的积极作用。”

“比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系统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核心是通过‘君权天授’强化皇权合法性,彼时的学说更像是皇权手中的工具,用来巩固统治、约束诸侯与朝臣,让皇权在与其他势力的博弈中占据道德与理论高地。”

“但关键在于,当时有理不代表经过千年的传承与演变,这种学说依旧能维护皇权利益。任何理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可能被解读、被改造,甚至偏离最初的方向,天人感应学说也不例外。”

“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深入,儒家势力不断壮大,他们逐渐将天人感应学说与儒学理论深度融合,最终把儒学打造成了一门降龙术,专门用来约束、制衡皇权的工具。”

“而这门降龙术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文臣集团逼迫皇帝下‘罪己诏’。”

“罪己诏的初衷本无可厚非,若皇帝确实在执政中出现重大失误,如施政不当导致民不聊生、决策失误引发战乱,下罪己诏反思过错、向天下百姓致歉,既能彰显皇帝的担当,也能缓和社会矛盾。”

“可到了宋朝,这一切彻底变了味,罪己诏不再是纠错工具,反而成了文臣制衡皇权的常规手段,其颁布频率之高、触发理由之广,远超以往任何朝代。”

据史料记载,两宋三百一十九年间,历任皇帝累计颁布的罪己诏多达29道,这个数量不仅远超汉唐,更是明清两朝的数倍之多。

这些罪己诏的触发场景五花八门,涵盖了天灾、异象、战乱、内政失序等诸多领域。

从天灾层面来看,宋朝灾害频发,每一次较大规模的灾害后,文臣集团都会以天人感应为由,要求皇帝下罪己诏。

比如宋太宗淳化四年,全国范围内爆发严重旱灾,多地颗粒无收,流民四起。此时朝中大臣纷纷上奏,称旱灾是上天示警,陛下施政有失,恳请太宗下罪己诏以谢上天。

最终太宗不得不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躬亲政事,未能上合天心,下恤民隐;

在天地异象方面,日食、月食、彗星出现等天文现象,更是文臣要求皇帝罪己的重要理由。

北宋庆历三年,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色骤暗如夜,民间人心惶惶。

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等人随即上书,称日食者,阴侵阳之象,乃陛下权柄旁落、朝臣失职之兆,恳请仁宗下罪己诏自省修德。

仁宗无奈,只得颁布罪己诏,表示朕德薄不足以承天心,政失不足以安黎元,致有日食之变,朕甚惧焉;

而在战争与内政领域,罪己诏的使用同样频繁。

北宋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南侵,逼近澶州,宋朝朝野震动,部分大臣甚至提议迁都避敌。

在主战派寇准的坚持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虽未战败,但盟约中宋朝需每年向辽缴纳岁币,文臣集团便以御敌不力,致国家蒙羞为由,要求真宗下罪己诏。

真宗最终下诏承认朕治兵无方,致边患不息,与辽议和,实乃社稷之耻,朕当自省;

……

细究这些罪己诏,不难发现一个荒诞的现象:

每当国家面临问题,文臣们总会将责任归结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仿佛满朝文武都是清白无辜的,所有过错都该由皇帝一人承担。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要知道,天灾的应对需要朝臣各司其职,制定救灾方案、调配物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将领的指挥、士兵的战力与朝廷的后勤保障;内政的清明更是需要文武百官齐心协力、廉洁奉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请大家收藏:()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在降龙术的逻辑里,文臣们将一切问题都与皇帝失德挂钩,通过天人感应学说将责任完全推给皇帝,自己则置身事外。

久而久之,宋朝的皇帝就像被驯服的忒丑龙,文臣让下罪己诏便不得不下,全然忘记了儒家最初君为臣纲、服务皇权的核心宗旨。

自古以来,天子下罪己诏本是有损皇权威严的事。

正常情况下,若非重大过错,下一次罪己诏,向天下展示改正的决心与担当便已足够。

可宋朝的皇帝,却硬是将罪己诏当成了吃饭喝酒般轻松的事。

频率之高、态度之顺从,让皇权的神圣性不断被削弱。

次数多了之后,百姓也逐渐对罪己诏去魅。

原本认为罪己诏是皇帝真心悔过的象征,后来发现不过是文臣制衡皇权的手段。

皇帝的道歉变得廉价,皇权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

追根溯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

为何这么说?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深知武将夺权的威胁,因此建国后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刻意抬高文官地位,削弱武将权力。

他不仅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还给予文官集团极高的政治话语权。甚至允许文官风闻奏事,无需确凿证据,便可基于传闻向皇帝进谏。

这一政策虽避免了武将叛乱,却也为文官集团的壮大埋下了隐患。

随着时间推移,以士绅阶级为背景的文官集团,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

他们以儒家正统自居,借助天人感应学说不断压缩皇权空间。

而赵匡胤确立的重文抑武体制,让后世皇帝即便想制衡文官集团,也因武将被压制,无法与文官抗衡,而缺乏足够的力量,只能被动接受文官的约束。

罪己诏的泛滥,便是这一体制的直接后果。

喜欢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请大家收藏:()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