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979章 治国之道,用人之道

金秋九月的阳光,透过乾清宫西暖阁高大的雕花木窗棂,在地面投下明亮的光斑。

空气中弥漫着沉水香清冽的气息。

自鸣钟咔哒咔哒的声响,在安静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首辅申时行手捧一份厚厚的、装帧考究的奏疏,恭立在御案前。

他身着绯色仙鹤补子一品官服,神情肃穆,声音沉稳而清晰地奏报着:“陛下,自万历十七年正月下诏,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广设官吏蒙学,迄今已有大半载。”

“经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竭力营建,多方筹措,至九月初一吉日,四省共计四百一十七处官吏蒙学,已全部开馆授业……”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此四百一十七处蒙学,按规制,每处可容童子二百二十人至二百五十人不等。经各学造册具报汇总,”

申时行翻开奏疏,目光扫过上面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数字:“四省官吏蒙学,首期实入学童子,总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三名!”

这个数字,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安静的乾清宫激起无形的涟漪。

侍立一旁的户部尚书张学颜,眼皮猛地一跳,心中飞快计算着: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三人!

这意味着每日需消耗多少米粮?

需多少笔墨纸砚?

需支付多少塾师束修、杂役工食?

虽然说,学田给准备好了,但学田里面的粮食可是没有长出来,没有换成银子呢。

现在当年宣旨,当年筹办,当年征田,当年开学……朝廷可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不多,六万多学子,后续的费用专款也就是十万两白银。

合计一个人一个月才一两多一些。

虽然,心里面在算账,了他脸上不敢表露分毫,只是腰杆挺得更直了些……

申时行继续念道,声音愈发清晰:“其中,年齿在六岁至七岁者,计两万八千九百七十五名。”

“年齿在七岁至八岁者,计两万七千三百四十一名。”

“年齿在八岁至九岁者,计一万五千五百四十七名。”

“九岁童子入学人数较少,亦在册有之。”

“各学配塾师一千零九十六名,多为府、县学考较选拔之廪生、增生及秋闱落第之年轻秀才,品学尚可,堪任开蒙之责。另配庖厨、杂役人等,合计两千三百余人。”

“其中,女学子不到千人……”

他合上奏疏,深深一揖:“此皆赖陛下圣德感召,宵旰忧勤,朝野同心,方有此教化之盛举!”

“四百余学馆,六万余稚子,此乃开国二百年来,前所未有之文教气象!”

“陛下兴学育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臣等,恭贺陛下!”

暖阁内一片沉寂。

只有自鸣钟的咔哒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宫人脚步声。

朱翊钧端坐在宽大的御座之上,明黄的龙袍衬得他面沉如水。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目光越过申时行和张学颜,投向窗外那片澄澈高远的秋日晴空。

那六万多名稚童的身影,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浮现在他的眼前。

他们穿着粗布短褂,带着田野的气息,坐在那些新起的、或许还散发着泥腥味的学堂里。

他们可能还懵懂无知,可能还会因为想家而哭泣,可能还会在先生的戒尺下瑟缩……

但他们的父母,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此刻心中必定燃烧着一丝微弱的、名为“希望”的火苗。

朝廷管饭,朝廷教认字!

这是千百年来,压在底层百姓身上那沉重的、名为“绝望”的巨石,第一次被撬开了一道缝隙……

朱翊钧叹了口气,这个时代的自己,即便贵为天子,可能对百姓做的事情,也并不会太多。

听着申时行的奏报。

朱翊钧想起了海瑞。

那个执拗的老头,现在想必,定是会感到欣慰……不过,若是现在还活着,能够亲眼看看,更能让人欣慰。

海瑞去世虽然一年多了,但他在朝堂的影响力,以及在民间的影响力,并没有减少。

特别是北方的诸县,如今竟村村都有了海瑞祠。

在这一年多中,百姓自发捐钱捐物,把庙宇修得比乡祠还气派,每日香火缭绕,有县令在呈文里说,寒冬时节,海瑞庙的门槛都被祈愿的百姓踏平了,香火钱竟足够赈济镇上的孤寡,成了当地一道奇景……

朱翊钧前些时日,去大兴县,还专门去了一趟海瑞庙,当真是修的气派。

朱翊钧也从各地的奏报中得知,在以往他为官的地方,几乎都i有海瑞庙的存在。

淳安的海瑞生祠原本只是间小庙,如今被百姓扩建成三进院落,门口的石碑上刻满了近些年捐银百姓,乡绅的名字。

应天府的百姓更是把海瑞疏浚过的河道称为“海公河”,河边的祠堂里,四时八节都有船家供奉的河鲜与香火。

而在,海瑞的老家自发建起了南方最大的海瑞庙,乡绅们牵头,百姓们义务出工,庙宇落成那日,据说半个海岛的人都去了,香火绵延十里,连路过的商船都要停船祭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翊钧缓缓收回目光,落在申时行和张学颜身上。

他的眼神深邃如古井,看不出狂喜,也看不出丝毫的志得意满。

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如同背负着万钧重担的凝重。

“六万人啊。”

“这是主官的功劳,也是满朝诸公的功劳……”

“这,只是第一步。万里之行,方始于足下……”说着,朱翊钧看向满殿的重臣轻声叹息道:“辛劳诸公,在加把劲了。”

朱翊钧作为天子,可不会抢夺功劳。

他话音未落,申时行与张学颜已再次率领群臣躬身:“臣等分内之责,不敢当陛下如此赞誉。”

“免礼,免礼。”

殿中臣子此时可都是挺直了腰杆。

天子心里明明白白,谁的功劳、谁的辛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政在养民’,养民先养智,养智先兴学。你们今日为学童们铺的路,就是明日大明的路。朕不用你们事事请功,可你们的辛苦,朕看得见,你们的才干,朕信得过。”

“就像当年海……海忠介在任时,朕知他性烈如烈火,却也信他心清如明镜。他虽屡屡犯颜直谏,可百姓念他的好,朝堂缺不了他的刚。”

“如今他去了,可这份‘信’字,朕对你们诸位,从未变过。”

殿中忽然安静下来,连自鸣钟的咔哒声都仿佛轻了几分。

诸臣望着御座前的年轻天子,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

天子动不动就要摆架子,拿着帝王的权威让你屈服,让你奔走效力……

但天子确实也爱交心,这份“信”与“敬”,比任何金银赏赐都更让人动容……当然,前提是每年确实有了赏赐,玩些虚的,大家伙才能捧场。

申时行喉头微动,率先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陛下如此信任,臣等唯有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臣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殿中诸臣齐声附和,声音震得暖阁梁上的积尘都似要簌簌落下。

朱翊钧看着眼前这一片赤诚的景象,嘴角终于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这就对了。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蒙学是第一步,往后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安抚边民,哪一样都离不得诸公。”

“朕给你们权,给你们信,也盼你们拿出真本事——有功,朕不吝封赏,有过,朕也绝不姑息。但眼下,还是要先把蒙学给朕办出个模样来,便是你们给朕,给大明最好的回话。”

他抬手示意诸臣平身,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的秋空,语气轻快了几分:“都回去忙吧。等到来年学田丰收,朕在御花园设宴,与诸公共饮一杯庆功酒——到那时,可别忘了把各学馆里最聪慧的学童,挑几个来给朕看看。”

“臣等遵旨!”

诸臣躬身告退,脚步轻快了许多,殿中沉闷的空气仿佛都被方才那番话吹散了。

朱翊钧坐回御座,他知道,治国如驭马,扬鞭要狠,给草要足……

用人之道,跟养马之道,并无区别。

自鸣钟依旧滴答作响,像是在为这场君臣相得的默契,轻轻打着节拍……

………………

今天更新六张,晚上还有一章……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