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341章 天子之威

张居正等人赶出来的这一套改革,看似并不彻底。

但却最为适合此时大明的国情,也是最有机会推行下去的。

换种说法,就是能够让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小部分人,受到麻痹,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让他们慢慢接受,而后慢慢改变。

张居正已经不是少年郎了,他当然知道自己主导的改革不彻底,但他也相信,此时的皇帝陛下能够察觉出自己的不彻底,但,他却是在铺改革的这条道路。

皇帝陛下还很年轻,他还要在天子的位置上,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

他有很多的时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而朱翊钧没有反对张居正保留三品以上官员的部分特权,也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明白,在这个时期,想要做出彻底的改变,几乎不可能完成。

大同,可能在未来会成为现实。

但在此时的大明,没有他实现的土壤。

天高皇帝远……

这一句话便能说明一切。

原本一直紧张的张四维,在听到张居正最后的这段话后,心里面却是松了一口气。

说白了,他是朝廷的重臣,让他缴纳税银,他是能接受的,无非就是每年交给朝廷几十两银子,但,若是让他的儿子们,也要参加徭役,他是断然不能接受的。即便这个徭役可以用银钱来填补,也不行。

因为这已经涉及到了身份,体统,以及家族的颜面……

当然,张四维的心理,也是朝中一大部分的人的真实心理,他们当了官,为朝廷办事,为天子办差,总是要有特殊性吧。

而徭役最能体现这个特殊性。

海瑞实际上是有些不满意的,若是之前的他,只怕早就开喷了,可有所改变的海瑞,还是选择了忍耐下来,因为他知道,若是此时自己还要质疑,那新政的推行便遥遥无期,不管如何,先让朝廷动起来。

只要动起来,一切都好说。

皇帝陛下的话音落后,张居正又开始说了最为重要的一条。

那就是税收制度的改变。

“陛下,这第四条乃是征收税银之变革。往昔我朝征收税赋,品类繁杂,粮食布帛等物皆入其中,然转运存储之际,折损巨大,且核算不便,易生舞弊……“

“臣曾有以银代物之议,未得陛下允准。今臣思之,可许以铜钱、白银并行之法征收税银……”

“若是百姓家中铜钱也不足的话,百姓或以家中所余粮食按市价,兑给官府,由官府出面将粮食出售,朝廷只收铜钱,白银,如此,既可便利于民,使其缴纳税赋更为灵活,又可减少折损,使国帑充盈。”

朱翊钧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不过,他还是没有开口,让张居正继续往下说。

“陛下,还有这第五条,便是考成法于新政推行中对官员之约束,考成法乃朝廷为整饬吏治、督促官员勤勉政务所设。若有官员对新政阳奉阴违,或公然反抗,致使新政难以推行,此等行径实乃误国误民。当依考成法严究其责,轻则罚俸降职,使其知敬畏,重则罢官削籍,以儆效尤。唯令官员皆恪尽职守,积极推行新政,方能保新政畅行无阻。”

朱翊钧心中清楚。

不管是如何的改革,首先对付的都是人。

在此时的乾清宫中,就有张四维这样一个大地主存在。

他故意清了清嗓子,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张四维说道:“哼!若有那等不知好歹的官员,定要严惩不贷。张爱卿,这新政细则,朕大体知晓了,朕决定可行,朕的东阁大学士,你如何看……”

张四维一听,脸色一变,便赶忙出列道:“陛下,臣觉得可行。”说到这里,张四维略有停顿,又怕自己的回答太过苍白,而后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当晓谕天下,使百姓、官员皆明了新政之要义……还需遣专人巡查各地,确保新政落实无误,若有违规,及时纠正惩处。”

他原本以为,张四维会扭扭捏捏呢,没想到软的这么快,没有一点挣扎。

“如此甚好,海爱卿呢,觉得如何?”

“陛下,臣觉得可行,但臣还是想问,什么时候才能推行。”海瑞抬头看向了站在他前面的张居正。

朱翊钧也同样把目光放到了张居正的身上。

“陛下,内阁筹备已然完成,三日之后,可召大朝会议事,当文武百官之面,奏陈新政。”

朱翊钧点了点头:“朕也觉得该开始了,对了,朕对那个铜钱,白银缴纳赋税呢,还是有一些疑问,冯保……”

“奴婢在。”

“将西苑工匠所铸的那些币,拿出来让众位大人们看看。”

“是,陛下。”

冯保便从御台上走下,朝着内殿走去,不一会儿,冯保便端来了一个木盘,红布上面摆放着十几枚铜币,一枚较大的银币,一枚较小的金币。

这个东西,朱翊钧在万历四年的时候,便一直在铜,银,金这三种材料不停的调试,搞了一年,终于有了最终的体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最初的时候,朱翊钧觉得要很是艰难,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他身边聚集的可是技术最为精湛的工匠。

他的要求,工匠们竟然完成了。

而后有专业的人算了一笔账后,与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兑换,朝廷并没有吃亏。

冯保端着木盘最先到了张居正的身前。

张居正看向木盘,眼神之中有些许惊讶。

“众位爱卿都围上来看看……”坐在龙椅上的朱翊钧开口说道:“这些东西啊,朕在西苑跟着治钱的工匠们搞了一年呢,朕一直想着,银钱要统一,可如何统一,朕心中没有多少底气,但朕明白,有了这个想法,最先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把钱币给做出来……”

听着朱翊钧的话后,众人也围了上来。

张居正从木盘上拿起了那仅有一枚的金币。

而离得最近的张四维也拿起了那枚银币,其余三人各拿起了一枚铜币。

这个钱币的形状,与现在大明的所有通钱都有较大的改变,分量重,用料多,造型美。

特别是张居正手中的那枚最小的金币。

正面乃是太祖朱元璋的坐姿画像,只见太祖高皇帝身着华丽庄重的龙袍,袍上绣着的金龙在黄金的折射下仿佛在隐隐游动,散发着威严的气息。

金币中的他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姿挺拔,面容威严而不失睿智,双目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一切。

金币的线条细腻流畅,每一处勾勒都恰到好处,将太祖高皇帝的神韵完美呈现。

在正面坐像画像周边环绕着一圈祥云朵朵之形,仿佛在诉说着洪武年间的祥瑞之象。

而在金币的背面,却显得有些简洁,可却不小家子气。

“建元洪武”四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笔锋刚劲,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当年太祖高皇帝开创新朝的豪迈与壮志,让人望之而生敬畏之心。

而张四维手中那枚银币,也是精美之极。

正面呈现的是成祖朱棣的坐姿画像,朱棣同样身着华丽的龙袍,袍上的龙纹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就要腾飞而出。

他坐在御座之上,神色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霸气与威严,眼神深邃而锐利,犹如俯瞰着大明的万里江山,那王者风范展露无遗。

在画像之上也环绕着一圈精美的花纹,不过一看样子,便与金币的祥云差了一个等级。

银币的背面,醒目地刻着“永乐盛世”四个大字,字体古朴而厚重,仿佛带着永乐年间那昌盛繁荣的韵味。

而海瑞也算凑巧,上前拿起了一枚铜币,铜币的正面是世宗皇帝朱厚熜的坐像,而在铜币的反面,刻着嘉靖瑞祥百钱。

朱翊钧在西苑制作的铜币,样式总共有十一枚,自洪熙,至隆庆。

而海瑞手中的铜币,最为特殊,因为他有朱厚熜的帝王坐像,而其他的铜币,只有年号,以及百钱字样……

众人看着这些精美的钱币,都很是吃惊。

这是陛下在西苑捣鼓着玩呢。

还是想着在全天下推行这种货币呢。

坐在龙椅上的朱翊钧仿佛是看透了臣子们的想法,开口说道:“朕岂会是闲来无事捣鼓着玩,朕实是有一番心思在里头。”

他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神色间透着一股认真与决然:“如今朝廷开海,天下商业渐兴,可流通的还是普通的铜钱,白银、良莠不齐,于商贸往来诸多不便。朕想着,若能打造出一套统一且精美、又能彰显我大明风华的新钱币,必能让这经济流通更为顺畅,于我大明江山社稷亦是有益。”

张居正手捧着那枚金币,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思索之色:“陛下此念,确有其深意。只是这钱币之事,关乎天下民生,若要推行,还需慎之又慎,且不说这制作成本、用料多寡,单是让百姓们接受这新样式,便需一番周折。”

朱翊钧轻轻叹了口气,“张爱卿所言,朕亦知晓。故而朕这一年来,不仅是在琢磨这钱币的样式,亦是在思量如何能让其顺利推行……”

“朕想着,可先在京城以及江南之地施行,再怎么说,金币,银币这种价值上千大钱,钱币,普通的老百姓们根本用不上,就从开海的商贾开始下手,他们要为朝廷缴纳的银钱啊,就要用新式的钱币……”

海瑞则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臣以为,这钱币之上刻有世宗皇帝陛下,以及太祖高皇帝,太宗成祖皇帝之像,实是大不敬之举。钱币乃流通之物,人人经手,如此这般,恐有亵渎之嫌,还望陛下三思。”

听着海瑞的话,朱翊钧心中暗道,来了来了,早知道海瑞会这样说,当然,这也是现在一种较为主流的看法。

“海爱卿之言,虽有其理,但朕之意,乃是想借太祖成祖之画像,让百姓们对这新币更有认同感,知其为皇家所制,更为郑重……不过海大人的顾虑,朕也会细细思量,日后,或可另寻他法来彰显这钱币之特殊。”

“当然吗,这还是数年之后的事情,朕呢,也不过是众位爱卿先看一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翊钧此言出口,众人倒是暗自松下一口气。

“这些钱币呢,从洪武金币,永乐银币,以及自洪熙朝到隆庆朝的铜币,朕给每位爱卿都备上了一份,但诸位爱卿,可不能随意对外示人啊……”朱翊钧话音刚落,便在冯保的授意下,五名太监一人捧着一个锦盒,从内殿中走出。

锦盒之中,这一整套的钱币依次摆放。

既是皇帝陛下恩赐,众人也只能谢恩……

“朕以大明皇帝之尊,今日于此与诸爱卿共商国是,心有所感,且听朕一言……”

“古往今来,变法改革之事,关乎社稷之兴衰存亡,实乃重中之重也……”

“商君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与军功,使秦之百姓皆奋力于农桑,勇战于沙场,秦国遂由弱变强,终得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此乃变法之功也……商君虽遭车裂之祸,然其法留存,为大秦奠定万世之基,其功绩昭然于世,可见变法之初,虽有艰难险阻,但若能行之有效,于国之大利也……”

“而至汉时,孝文帝、孝景帝行休养生息之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此亦为变革之举也。因之,汉之国力渐盛,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文景之治传为佳话。后有汉武帝,推恩令以削诸侯之势,盐铁专卖以充国库之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定天下之根本,种种变革,皆令大汉扬威于四海,威震于蛮夷,此皆改革之力也……”

“但诸位爱卿,对史书了然于心,也知变法之事,非皆一帆风顺……”

“宋之王安石,到现在还是个奸臣呢,但朕认为,他不算奸臣 ,他是一个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能的贤臣……他欲以新法富国强兵,其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诸多举措,立意不可谓不高,然施行之中,或因用人不当,或因旧制之阻碍,或因朝廷之纠葛,终致变法失败,实乃可惜可叹之事也……”

“你们读史,想着做官该如何做,朕读史,却是想着做天子该如何做……朕观古今,深知变法改革之不易,但却是不易的变法,犹如人之需饮食以续命,木之需雨露以生长……”

说到这里,朱翊钧站起身来,他一甩衣袖,将手背在身后,目视众臣:“朕既为大明之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大明江山之兴衰为己任,今大明积弊重重,太祖高皇帝给子孙留下的江山,根基已经不稳,朕岂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诸爱卿所呈之改革良策,乃是救治我大明沉疴之良方,朕心已决,必当全力推行,绝无半分退缩之意……”

“朕在此明言,无论前方有何等艰难险阻,哪怕是刀山火海、千难万险,朕亦要踏平而过,为这改革之路扫清一切障碍……”

“朕将以天子之威,再重申一句,凡有敢违抗改革、从中作梗者,不论其身份贵贱、地位高低,朕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朕之决心,如磐石之坚,如苍天之广,任他风雨雷电,亦不能动摇分毫……”

“朕说得绝不姑息,可不再向以前一样,小打小闹了,三日之后的大朝会,朕在皇极殿备好廷仗,备好军士,该打的打,该杀的杀……”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