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 第1180章 江州遐想

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第1180章 江州遐想

作者:洗澡的兔子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4-02-29 01:45:00 来源:就是看

第1180章江州遐想

王贞英晋封王谧当琅琊王,这样的操作,老实说,自从旨意颁布,司马家的人就完全想不通。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王贞英联合王恭,把持朝政,对于司马家的人来说,可能还更容易理解一些。

然而,王贞英既没有扶持自家大哥,也没有自己把持朝政,而是把一干麻烦事全都扔给了王谧!

这个美男子!

以往看起来和太后几乎是毫无关系,并无任何密切举动的那个异军突起的北府主将!

王谧的起势实在是太过迅速,以至于,很多不在建康城做官的大臣还都没有缓过神来,北府这样一支重要的军队就已经全都掌握在了王谧的手中。

为什么王贞英会和王谧搅合到了一起?

该不会是早就有奸情吧!

一个是风韵犹存的年轻太后,一个呢,是风靡建康城的翩翩贵公子,这样迅速的,又紧密的联合到一起,甚至越过了亲情,把王恭都甩到了一边。

在人们贫瘠而又复杂的想象力当中,自然会认为这一对年轻男女是有私情的。

要不是有私情,王贞英为什么要甩掉自己的亲哥哥,反而支持权臣王谧?

虽然猛然间看起来,确实是王谧更加有实力,更能给王贞英撑腰,但是,王恭毕竟是她的亲大哥,并且在司马曜还活着的时候,就是位高权重之人了。

放着这样合适的人选不去合作,反而依靠王谧,这是能够用常理解释的吗?

这当然不能!

于是乎,最能够解释的,就是男女私情这一块了!

如果男主角不是王谧,可能司马家的人还不会展开太多的联想,可偏偏就是王谧。

这个人,一向是很有女人缘的,没有任何的利益纠葛的时候,那些女人还像打苍蝇似的,围着他嗡嗡叫,就更不要说是现在了。

本来两个人就有利益合作的关系,而王贞英呢,又是个世家女子,王谧的出身也是极好的,那是绝对有共同语言的。

只有他们两个勾搭到一起,才能够合理解释当前王贞英的所有反常举动。

哈哈哈!

想想看,按照司马尚之等人的想法,那么,王贞英这位太后属实是罪大恶极,罪无可恕了!

谋杀亲夫!

还和小郎君勾搭到一起,出卖大晋的利益,把权力都交给了情人!

就算是要找,哪怕找同样姓司马的也成啊!

好歹,那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烂在锅里!

可她王贞英找了外姓人,这如何使得?这不就等于是把司马家给出卖了吗?

大晋是没有哲学著作金瓶梅,要不然,王贞英非得被扣上一顶潘金莲的大帽子。

当然了,从客观上来讲,王贞英的所作所为可比话本小说里的潘金莲恶劣多了。

就算潘金莲的手段再恶毒,她做的事,不过是伤害了有限的几个人而已,完全属于闺中秘事的范畴。

哪里能和王贞英相提并论,这里可是出卖了一个家族,一个朝廷,是绝对你死我活的大事!

王贞英如此作为,司马尚之他们如何能够容忍?

当然不能忍了!

但是,他们不照样还是忍了半年多吗?

那个时候,他们就改姓了?还是不是男人了?

那,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闹事是一直都想闹的,那是一颗种子,就深埋在司马家人的心中,只不过,那个时候,王谧以及他统领的北府军还在都城,那可是雄雄大兵,司马家的人,他们的兵,哪里打得过?

根本就不是对手!

要知道强悍的氐秦军队,都连连在王谧统领的北府兵手下吃败仗,司马家的兵,连氐秦都打不过,又如何可以和北府兵相抗衡?

这个时候,司马家的人心态就很有意思了,仿佛北府兵已经被开除出了大晋的军队序列,和他们没有关系了似的。

不管怎样,王谧在建康,他们就不敢动作,而王谧走后,很长一段时间,司马尚之也不敢轻举妄动。

都是因为惧怕王谧突然折返,或是走的不够远,半途回来把他们消灭了。

那可如何是好?

我们这一群司马家的人,那可是只能捡软柿子捏的,别指望我们去碰硬骨头。

在柿子还没有变软之前,我们是绝对不会出手的!

绝对!

当他们得知,北伐大军已经抵达了秦州,并且取得了大胜之后,便心思活络了。

走了!

真的走了!

走远了!

他们走远了,我们就可以上了!

是啊!

我们还怕什么?

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并不算遥远的扬州城内,异动已经发生,一抹髯须的司马尚之跃上了马背,带着弟弟司马休之,直奔目标而去。

而他们的目标到底在哪里?

别急,就在不远的地方,很快就可以知道了。

…………

江州境内,渡口沿岸。

灰蒙蒙的雾色掩盖之下,几艘二层楼一般高的大船,正划破雾色,渐渐向着渡口靠拢当中。

到了江州地界,行军只能依靠水路,难免要受到水流、水速、甚至是天气的影响。

速度慢了许多。

远远可以望到渡口了,打头的一艘船便加快了速度,冲到了最前面,不一会,船就率先靠了岸。

一位船夫,早早的等在岸边,竹竿一挑,那小船就轻巧的停了下来,搭上小舢板,一队护卫首先跳上了岸。

虽然他们表情肃穆,身披铠甲,威严赫赫,但是,他们的到来却并没有让人感到惧怕。

反而是其后跳上岸的两人,明明也没有穿着铠甲,只是最普通的常服,模样看起来也整齐端正,并没有任何的肃杀之气,但是却让人望一眼就不寒而栗。

“曾靖,一路奔来,我看,大晋境内的局势还是很稳的,似乎司马尚之没能调集更多的兵马和他们合作。”

“你看,他们现在行动了吗?”

现在驿站当中短暂休息的二人,便是北府大将,何无忌,曾靖,他们正是奉了琅琊王王谧的旨意,带领大军,前去建康增援。

这一路上,何无忌是日夜兼程唯恐有失,那心里,脑里,无时无刻不再惦记着建康城的情况。

同时也担忧北伐大军那边。

要知道,虽然王谧已经是精心部署妥善安排,但是,只要是分兵,那就必定会对主力大部队产生影响。

前面要攻打的城池,一个比一个艰苦,都是军事重镇,晋军若想拿下来,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更大的牺牲。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王谧却又不得不痛下决心,分出一大部分兵力回援建康,不必王谧叫苦,何无忌也明白,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个决定。

同时会对接下来的北伐之战造成极大的影响。

打仗,那可是会死人的,而死了的人,怎么可能还能回去补给北府兵呢?

也就是说,当王谧把这一队士兵调配给何无忌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决定,这些人就算是幸存下来,也只能继续留在建康,不会追随北伐的脚步了。

对于很多原本是建康京口两地出身的士兵来说,这或许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毕竟,他们可以先一步踏上回家的路。

几次征战,无数的危险,都被他们平稳的度过了,他们是勇士,他们也是幸运儿。

能回家,在这个时刻,对于将士们来说,自然是最好的事。

更何况,此时此刻,说不定建康城还一片祥和,根本就没有想象当中的混乱,大战呢。

那不就是直接回家休整了吗?

还有比这更加美好的事情吗?

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贴心的王谧在挑选追随何无忌的士兵的时候,也动了一番脑筋,专门选择那些家在江左,尤其是在建康城周边郡县的人员。

这些人,都是王谧预定好了的,不管他们在建康城的表现如何,有没有参战,他都不准备让他们再回来了。

“凭我的预感,应该已经行动了。”

“原来,你也有同感。”何无忌很失落,这个时候,他多么希望能够从曾靖这里听到一点点安慰的话。

然而,这些终究都是美好的期待罢了,相比何无忌,曾靖也是很理智的人。

司马尚之这一伙人,原本就是要憋着坏心思搞事的,之前一直不动手,那都是因为实力还不足,甚至是,他们还忌惮着王谧统领的北府兵的力量。

现在北伐大军已经走远,就算是分兵,也极难两头兼顾,于是,这样的好机会就摆在面前,他们怎能不抓住机会,去建康试一试?

对!

就是试一试。

纵观整个司马氏家族,以及整个大晋朝的各位大臣们在反叛的时候的各种行为特征,一个很显著的倾向就是,他们都只是逮到机会就一定要试一试。

就好像是那个俚语当中所说的:有枣没枣打三竿子。

就是这样的心理,在驱使着这些人不停的搞事,但是,他们似乎也并不在乎这样做之后的结果是如何的。

能不能成功?

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大?

无所谓的。

不满意就干,就是了。

以至于,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之下,自然是不能成功的,看看大晋这边的内乱,几乎是一年到头都没有消停的时候,各种叛乱此起彼伏。

但是呢,你看,大晋朝还挺坚挺的,可不像那些北边的小朝廷,也不似后来的南朝,说倒也就倒下了。

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后来的南朝军队更加强悍,更加善战,实际上,如果从现实角度来衡量,整个南朝的军队素养,战斗力,自从刘裕故去之后,就是在逐渐下降当中。

只不过,有的朝代下降的慢一些,有的朝代,下降的快一些,崩溃的极快。

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倾向是什么呢?

自从刘裕以北府兵的强盛,夺取了大晋的皇帝宝座,成立了刘宋一朝之后,整个南朝就陷入了强势的军阀总会从乱战当中脱颖而出,并且当上新朝廷的皇帝的这样一个循环。

对!

没错!

南齐、南梁、南陈,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这些人能够当上皇帝,本来就是因为他们是军事强人,借着手下强势的部队,才最后夺取了胜利。

皇帝作为曾经的军队主将,与治下的军队联系紧密,别人想要撼动也就十分的困难。

于是,除了司马家的大晋朝之外,各个南朝的小朝廷全都不能长久,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本来这个年代就是战乱纷争不断的,南北双方是呈现一个割据的状态,局势不稳定。

战乱,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总是断不了的。

既然是断不了的,那么,各个分裂的小朝廷,必然会出现一种各位大将军拥兵自重的一种情形。

其中的佼佼者也就可以脱颖而出,登上皇位了,但是,同样的,因为这些分裂的势力,实力总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完成一统中原的大业,于是,在无法解决外患的前提下,军事力量便会不断的被消磨,小朝廷的势力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弱。

最后自然就会被新的势力所取代,时间往往都无法长久,比如刘裕这样的当世英豪,他所建立的刘宋一朝也不过只能维持几十年而已。

再到他的后来人,每个人均背只能坚持五十年左右。

南朝的这些小朝廷总是很容易被瓦解,那都是因为那些搞事的,都是真正跨马扬鞭,在战场上冲杀过的大将军。

他们说干就干,并且,手段狠辣坚决。

在实力到位的基础上,那自然是很容易成功的。

但是大晋的这些搞事之人,不管是桓玄也好,他老爹桓温也罢,可能也都能摸到成功的门边,甚至桓玄还当真称了帝,也算是比他老爹更进了一步。

然而,最后他也只是做了两年的皇帝,美梦就醒了,又被刘裕给赶了下去,恢复了大晋皇帝的位子。

虽然到了刘裕掌权的时候,这所谓的大晋皇帝就不过是个摆设了,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

但是,你不得不说,那些隶属于大晋生存环境之内的将领、权臣,他们的叛乱,几乎就没有能够成大事,成大业的。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这些人在做那些事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总是愤而出击,至于能不能成功,他们根本就不管。

再加上,很多所谓的权臣,也都是文臣出身,就算有过带兵的经历,也往往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去战场上冲杀过。

内部又不团结,你投靠我,我出卖你,这都是家常便饭。

就这样的样子,能成功才有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