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案要案详情录 > 第168章 “冰毒之王”刘招华覆灭案

一、惊天发现:篮球场堆满的冰毒

1999年11月4日,广州白云区的一个普通仓库内,警方正在进行一场普通的缉毒行动。然而,当警察们砸开一间挂着两把锁的可疑仓库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目瞪口呆——仓库内堆满了印有"酒石酸"字样的纸箱,这些箱子铺满了整个篮球场,足足有554箱。

随着检查的深入,警察们的震惊变成了恐惧。这些所谓的"酒石酸",实际上是纯度高达99%的冰毒,总重量达到了惊人的11.08吨。当警方将这些冰毒全部搬出仓库时,整个篮球场都被白色的晶体覆盖,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更让人震惊的是,在另一个房间里,警方又发现了十几个同样印有"酒石酸"字样的纸箱,里面藏着330公斤冰毒。再加上之前查获的108.85公斤海洛因,这是中国禁毒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案。

当这个消息传到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那里时,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在电话里反复确认了几遍,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批冰毒的市值超过5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全球其他国家一年缴获冰毒的总量。

而这些冰毒的制造者,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毒枭"的刘招华。这个曾经的法警,利用自己的化学天赋和反侦察能力,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与警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

二、天才少年:化学天赋初显

1965年3月5日,刘招华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前进街85号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父亲刘光森靠经营豆腐作坊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劳动能力。

刘招华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尤其是在化学方面。1979年,14岁的他参加了福建省中学化学竞赛,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二等奖。这张奖状成为了他少年时期最珍贵的物品,也预示着他在化学领域的天赋和潜力。

然而,命运对这个天才少年并不仁慈。12岁时,刘招华的父亲因病去世,不久后母亲也瘫痪在床,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大哥身上。在这几年里,刘家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大哥的儿子在工厂干活时被电死,二姐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夭折。这些变故给刘招华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也塑造了他对金钱的病态渴望。

1980年,15岁的刘招华不得不辍学回家,跟着大哥学习修车手艺。然而,大哥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他,这让刘招华感到痛苦不堪。在汽修厂工作期间,刘招华仍然对化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有空闲就阅读化学书籍,研究各种化学反应。

大哥对弟弟的"不务正业"非常不满,认为这些知识在社会上根本派不上用场。兄弟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刘招华决定离开这个让他窒息的环境。

三、军旅生涯:从士兵到法警

1983年,18岁的刘招华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参军入伍。由于年龄不够,他谎报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顺利通过审核,成为武警福州边防支队的一名士兵。

在部队中,刘招华表现出色,很快成为领导眼中的骨干人才。仅仅两年后,他就获得了前往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里,他不仅学习了军事技能,还接触到了侦察和反侦察技术,这些知识后来被他用于逃避警方追捕。

毕业后,刘招华被派往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任正排职干事,还代理了司务长,成为老家所有入伍士兵中唯一一名提干的人。此时的他,前途一片光明,如果继续在部队发展,很可能会有一个辉煌的军旅生涯。

然而,大城市的花花世界让刘招华开始对部队的清苦生活感到不满。他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追求更丰厚的物质回报。1988年,23岁的刘招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提前转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精心策划了一起事件:在担任代理司务长期间,故意在做账时暴露了自己的贪污事实,让核查人员成功追查到了145.15元的贪污款。部队对他进行了一次记过处分,而这正是刘招华想要的结果。

1989年,刘招华如愿以偿地提前转业,被分配到福安市人民法院担任司法警察。在法院工作期间,他表现积极,多次立功受奖,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于工作能力突出,1991年他被推荐到市里做招商引资工作,这个机会让他结识了许多来自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的商人。

四、制 毒初体验:开启罪恶之门

1988年,在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工作期间,刘招华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陈道中,一名曾经担任过台北地检署副署长的台湾人。

陈道中对刘招华的才能非常欣赏,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在一次交谈中,陈道中向刘招华介绍了一种当时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出现,但在台湾已经十分流行的毒品——冰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大案要案详情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道中不仅向刘招华讲解了冰毒的历史和制作方法,还提供了100克麻黄素作为实验材料。他告诉刘招华,只要将麻黄素制成冰毒,就能获得极高的利润。

凭借着自己的化学天赋,刘招华很快在福州市内的新华书店找到了一本关于用麻黄素制冰毒的方法的书,还额外购买了一本《大学有机化学》。回到家后,他仅用两三个小时就成功将麻黄素转化为冰毒。

这次成功的实验让刘招华尝到了甜头,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意识到,使用麻黄素作为原料不仅成本高、污染大,而且容易被警方追踪。于是,他开始研究一种不需要传统冰毒原料就能合成冰毒的新方法。

转业后,刘招华利用工作之余搜集了大量化学资料,为他的"研究"做准备。1992年,他与一名台湾商人合伙开办了"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表面上是收购废弃塑料并再次加工的场所,实际上是走私汽车和龙骨酒的地方。

在走私过程中,刘招华积累了第一桶金。他在短短两年内成为了福安市远近闻名的大老板,甚至一口气买了三台丰田皇冠高级汽车,每天轮流开着去上班和应酬。

然而,1994年国家加强了对走私行为的打击力度,刘招华的生意受到重创。就在他为未来感到迷茫时,一个名为陈文印的毒贩找到了他,为他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另一扇门。

五、制毒天才:改良工艺震惊世界

陈文印向刘招华提出合作制毒的想法,并向他描绘了冰毒的巨大利润。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刘招华决定重操旧业,再次涉足制毒领域。

这一次,他决心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刘招华投入40万元"科研经费",开始研究新型冰毒的制作方法。他发现传统的麻黄素制毒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引起警方注意,于是他尝试用其他化学原料替代麻黄素。

1996年,刘招华找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声称自己正在研发一种减肥药,需要解决结晶工艺的问题。教授被他的诚恳所打动,同意在实验室里指导他。

在教授的指导下,刘招华掌握了关键的结晶技术。他利用从教授那里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创新,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冰毒制作工艺。这种工艺不需要麻黄素,而是使用甲基丙酮等普通化学原料,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而且生产过程更加隐蔽。

更令人震惊的是,刘招华通过不断改进,将冰毒的纯度提高到了99%的惊人水平。这种高纯度的冰毒在市场上极为抢手,售价高达每克160元,是黄金价格的1.5倍。

1996年5月,刘招华在自己的塑胶厂房中生产出了20余公斤冰毒。他将其中的一公斤交给陈文印销往台湾,并再三叮嘱不得在大陆销售。然而,陈文印并没有遵守承诺,第一批冰毒就没有销往台湾,而是卖给了福建长乐的毒贩。

这个毒贩早就被警方盯上了。1996年8月,当陈文印再次与这名毒贩进行交易时,警方当场将其抓获,缴获冰毒5公斤。经过审讯,陈文印和张明辉交代了幕后主使正是刘招华。

得知消息后,刘招华迅速销毁了剩余的毒品,并利用自己在法警队工作的经验,通过密道逃离了即将被警方包围的工厂。当警方赶到时,只看到了空荡荡的厂房和长满野草的院子。

刘招华的制毒工厂设计得极为巧妙。厂房内有一条密道直通大海,海面上随时停着一艘快艇,从公司到坐上快艇,前后用时不足4分钟。而警方要到达这里,则需要在崎岖盘旋的山路上开车40多分钟。

尽管警方封锁了塑胶公司,但他们根本搞不懂刘招华是如何在没有麻黄素的情况下制毒的。福建警方后来从省里抽调专家分析刘招华的制毒设备,专家只能判断出这些设备是用来制冰毒的,但无法还原刘招华的制毒过程。

六、全国通缉:逃亡生涯的开始

1996年11月26日,陈文印和张明辉因贩卖毒品罪被一审判处死刑。刘招华竟然胆大妄为地出现在了庭审现场,坐在听众席的角落里,静静地听完了对两人的审判。

当他听到两人被判处死刑的结果时,意识到他们很可能会为了争取减刑而供出自己。于是,他立即离开法庭,开始了长达9年的逃亡生涯。

刘招华的逃亡路线是早有准备的。他先是逃到一个隐蔽的寺庙里住了5天,一边烧香拜佛,一边反思自己的处境。最终,他认为这次被警方发现是因为陈文印和张明辉不专业,决定以后要找成熟的合作伙伴。

一年后,刘招华躲过了警方的追捕风头,悄悄潜入广东普宁——中国毒品泛滥的重灾区。在这里,他结识了有"新中国第二代大毒枭"之称的陈炳锡。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刘招华向陈炳锡展示了他的制毒技术。

刘招华改进的制毒工艺让陈炳锡惊叹不已。他不仅能够制造出纯度高达85%的冰毒,还将成本降低了整整50倍。陈炳锡当即决定与刘招华合作,由他提供资金和销售渠道,刘招华则负责生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大案要案详情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两人约定五五分成,陈炳锡甚至将自己已经成型的原料采购渠道和工厂全部交给刘招华管理。1998年8月,他们在普宁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制毒。然而,由于工人操作不当,泄漏了将近一吨的有毒液体,毒死了周边鱼塘里的鱼。

担心引起警方注意,刘招华和陈炳锡决定将制毒窝点转移到宁夏银川。在银川,他们打着生产农药的幌子,建立了一个大型制毒工厂。在这里,刘招华充分发挥了他的化学天赋,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从1998年10月至1999年11月期间,刘招华在银川共制造冰毒17吨多。这些冰毒被陆续运到广州,由陈炳锡负责储存和销售。然而,陈炳锡不仅与刘招华合作,还同时与其他毒贩合作,最终导致了整个犯罪网络的暴露。

1999年11月4日,当刘招华和陈炳锡在广州商量转移制毒窝点时,警方已经开始了对他们的抓捕行动。意识到危险的刘招华没有选择立即逃跑,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和侦查员一起走进了电梯。

当他看到侦查员按下了8楼的按钮(他住在8楼)时,他冷静地按下了7楼的按钮。电梯到达7楼后,刘招华从容地走出电梯,从楼梯逃之夭夭。而此时,警方还在8楼进行搜索,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要抓捕的人已经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七、反侦察大师:九次逃脱警方追捕

刘招华从酒店逃脱后,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如何逃离已经被警方严密封锁的广州。他清楚地知道,警方一定会在各个交通要道设卡检查,尤其是对离开广州的机动车。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骑自行车逃离广州。他在楼下的商店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不慌不忙地骑着自行车穿过了警方的封锁线。由于警方只检查机动车,刘招华成功地避开了检查,骑了三个小时的自行车到达了天河区,然后拦了一辆出租车前往厦门。

这是刘招华第一次从警方眼皮底下逃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多次展示了他惊人的反侦察能力和生存技巧。

逃脱后,刘招华首先来到了山东青岛。在这里,他化名"李森青",承包了十台福利彩票机,开办了一家彩票投注店。他的店铺因为装修设计新颖,吸引了很多商家来办活动,甚至山东卫视还采访过他几次。

更令人惊讶的是,刘招华自己买彩票时还中了一注一百万的大奖。警方后来询问他是否掌握了什么"算法",他苦笑着回答说,彩票不存在什么算法,只是他运气不错。

在青岛期间,刘招华还向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系投资40万元,资助学生们研究海洋生物药用物质提取的课题。警方最初怀疑这是他在研究新的制毒方法,但经过审讯和专家咨询后,确认他当时可能只是觉得无聊。

2001年,刘招华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从青岛来到广西桂林,开始从事红豆杉种植生意。他为自己制作了一个假户口,成为广西全州县的"李森青",并注册了"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桂林,刘招华成为了当地政府的座上宾。他声称要在三年内完成总投资达3亿元的红豆杉种植项目。他甚至在一次见义勇为中抓住了三个小偷,这一事迹还登上了《桂林晚报》。

作为一名通缉犯,刘招华的高调行为令人匪夷所思。他多次接受电视台采访,登上报纸,却从未被认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自负,认为警方找不到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追查技术落后,制作假户口太容易。

2003年,刘招华在桂林临桂县凤凰林场租下了多亩的土地,声称要种植红豆杉。他自称做冰毒没有成就感,而种植红豆杉让他很有成就感,因为他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红豆杉林场"。

然而,这些都是刘招华的障眼法。实际上,他租下的凤凰林场是丘陵地带,根本不适合种植红豆杉。他的公司先开辟30亩地用于育苗,最后却只剩下300多株幸存。

2003年下半年,刘招华又看中了临桂县古定村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他谎称要投资1亿3000万元在这里开办一个洋葱晶厂,实际上是为再次开始秘密制毒做准备。

八、天网恢恢:毒枭的末日

1999年,刘招华在广州逃脱后,公安部就开始了对他的全国通缉。然而,由于刘招华不断变换身份,警方一直未能掌握他的行踪。

2003年11月4日,普宁毒王陈炳锡在泰国被捕。随着陈炳锡的招供,刘招华的犯罪事实彻底浮出水面。公安部随即对刘招华发布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元进行通缉。

通缉令发布的当晚,桂林警方就接到了多个举报电话,称森森公司的老板李森青与通缉犯刘招华长相相似。当警方赶到刘招华在漓江花园185号的别墅时,他已经在两小时前逃脱了。

刘招华逃到了广西阳朔镇,躲进了一个空军废弃的雷达站。为了迷惑警方,他让手下将车辆沿原路开回桂林,丢弃在桂林汽车站附近,然后换乘公共汽车返回阳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大案要案详情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警方扩大搜捕范围,追查到这个废弃的雷达站时,发现刘招华不仅再次提前逃脱,还在洞里留下了"刘招华到此一游"的挑衅字迹。这种狂妄的行为显示出刘招华对警方的极度蔑视。

2005年春节前夕,福建警方发现刘招华的第三任妻子李晓青出现在福安,并租了一处房子。警方严密监视但没有立即行动,故意让李晓青以为福安是安全的,以便让她通知刘招华回来。

大年三十晚上,警方发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但无法确定是否是刘招华。福安街27号是流动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警方决定在此设立观察点,对可疑人员进行监控。

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嫌疑人始终没有走出房间。警方内部开始产生争论和疑问。最后,警方决定果断出击,实施"啄木行动"。

2005年3月5日凌晨4时50分,随着一声令下,三个抓捕小队同时破门而入,将两名嫌疑人抓捕归案。经过辨认,其中一人正是刘招华,另一人是他的心腹马仔李华。

这一天恰好是刘招华的40岁生日。被捕时,警方从他的枕头底下搜出了两本书:一本是《财神传》,另一本是精装的《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手册》。这表明,即使在被捕的那一刻,刘招华仍然幻想着通过制毒来发家致富。

九、法庭狡辩:"爱国毒枭"的荒谬逻辑

被捕后的刘招华表现得异常镇定和狂妄。在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却毫无悔意。他甚至向审讯人员炫耀自己的反侦察能力和制毒技术,声称自己"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国"。

2006年6月26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招华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在法庭上,刘招华依然气焰嚣张,拒不认罪。他提出了一系列荒谬的辩护理由,试图为自己的罪行开脱。

首先,刘招华声称自己制造的不是毒品,而是一种新型化工产品。他狡辩说,冰毒和他制造的物质在分子组成上完全不同。当法官出示司法机构的毒品鉴定书时,他竟然反问法官:"你们凭什么说这是毒品?有权威机构的最终认定吗?"

当意识到这种狡辩行不通时,刘招华又开始混淆视听。他声称自己只把毒品卖给外国人,因此不算贩毒,反而是在为当年的鸦片战争报仇。他大言不惭地说:"别人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刘招华还试图将自己描绘成一个"爱国商人"。他在法庭上辩称:"我只负责制毒,并且交代他们不要往国内卖。" 他声称自己的行为是对西方列强的报复,因此他非但不是毒贩,反而应该被视为英雄。

然而,事实证明,刘招华的这些说法完全是自欺欺人。根据警方调查,他制造的冰毒不仅大量流入国内市场,还导致了国内冰毒数量的急剧增加。1991年,中国大陆总共缴获了351公斤冰毒,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16吨,其中刘招华的"贡献"就有12.36吨。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刘招华所谓的"只卖给外国人"的说法也被他自己的行为所否定。据调查,他曾与多名国内毒贩合作,将毒品销往全国各地。他的制毒工厂被查获后,警方发现了大量准备在国内销售的冰毒。

在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无法抵赖后,刘招华开始吹嘘自己多次逃脱警方追捕的"光辉事迹"。他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利用反侦察能力预知警察的动向,如何隐藏自己的生产窝点,甚至将自己在逃亡期间两次登上报纸的事情大肆宣扬,以此来"打警方的脸"。

十、多行不义:三任妻子的悲惨命运

刘招华在逃亡生涯中,先后娶了三个妻子,生下了四个孩子。这三个女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但都因为与刘招华的关系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刘招华的第一任妻子吴青云是最早发现丈夫不对劲的人。结婚没两年,她在丈夫抽屉里翻出一包白色晶体,闻着刺鼻,联想到新闻里的毒品,连夜收拾行李跑了。后来有人在浙江一座尼姑庵见过她,法号"慧安",从此再没回过福建。他们的儿子被送到吴青云的娘家,由外公和舅舅代为照顾。

第二任妻子陈婷比吴青云"清醒"。她和刘招华在一起时,男人已经开始"做生意",出手阔绰但行踪诡秘。有次她半夜醒来,发现丈夫在厨房用烧杯煮东西,气味难闻,追问之下刘招华只说是"化工原料"。陈婷没再问,第二天就提了离婚,分了套小房子,从此断了联系。两人育有一个女儿,离婚后由陈婷抚养。

第三任妻子李晓青是陷得最深的一个。她在建阳农村长大,初中没毕业就去福州打工,在宾馆当迎宾时一边端茶倒水一边啃电大课本,后来考了会计证,换了份坐办公室的工作。家里两个弟弟都是残疾,父母常年吃药,她每个月工资大半寄回家,做梦都想"嫁个有钱人改变命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大案要案详情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民警追求她,家里觉得靠谱,但她却嫌人"木讷没本事"。直到在歌厅被骚扰,一个自称"刘森"的男人替她解围。这个男人穿着阿玛尼,开着宝马,第二天就送她一条金项链,三个月后直接送了套别墅当彩礼。

"刘森"说自己做建材生意,婚礼那天雇了十辆奔驰,给每个亲戚发金戒指,建阳街头挂了三天他们的婚纱照。李晓青以为苦日子到头了,却不知道自己嫁的是被全国通缉的毒枭刘招华。

婚后第二年,李晓青跟着"刘森"逃到桂林,生下儿子。她发现丈夫总在郊区租仓库,半夜摆弄瓶瓶罐罐,追问时男人只说"搞研发"。直到有一天警察找上门,她才知道自己嫁的是"冰毒王"刘招华。

李晓青想跑,但看着怀里的儿子,又舍不得。刘招华哄她:"等这批做完就收手,咱们去国外过好日子。"她信了,跟着东躲西藏,甚至帮他转移过几次"货"。

2009年刘招华在青岛落网,警察从他住处搜出3吨冰毒。刘招华被判死刑,李晓青因"包庇罪"判了五年。她入狱那天,父母在老家听到消息,父亲当场肾坏死,母亲哭到糖尿病加重。两个残疾弟弟没人管,只能靠亲戚接济。

五年后李晓青出狱,推开家门,看到的是躺在床上的父母和眼神躲闪的弟弟——家早就散了。当被问到如果当初选择那个民警会怎样时,李晓青眼圈红了。她现在在县城超市当收银员,一个月三千块,既要给父母买药,又要帮弟弟做康复。

这三个女人的不同选择,展现了刘招华犯罪生涯对他人造成的深远伤害。吴青云够狠,发现苗头就跑,断了念想当尼姑;陈婷够清醒,察觉不对就离,不贪那点"富贵";只有李晓青,被"爱情"和"捷径"迷了眼,把一手烂牌打得更烂。

十一、罪有应得:死刑前的最后时刻

2007年6月2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判处刘招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审理查明,刘招华制造毒品所获利润约人民币3100万元。

刘招华不服判决,提出上诉。2008年6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09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了广东高院的二审裁定。

临刑前,刘招华表现出了一种奇怪的平静。他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反而显得有些释然。当被问及有什么遗言时,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在执行死刑时播放一首童谣《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2009年9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在这首欢快的童谣声中,刘招华被执行了注射死刑,终年44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冰毒之王"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这样一首歌曲。有人猜测他可能是心有不甘,也可能是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随着刘招华的死亡,这起震惊全球的冰毒大案终于画上了句号。警方共查获刘招华所制冰毒12.36吨,毒资3100万元。这些冰毒如果全部流入市场,足以让数十万人上瘾,摧毁无数家庭。

刘招华的案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他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毒枭",其制毒技术和犯罪规模在当时都是前所未有的。他的案件也推动了中国禁毒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刘招华被处决多年后的2025年,他的故事仍然被人们所铭记。2025年,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视剧《扫毒风暴》在各大平台热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位"冰毒之王"的罪恶一生。

在剧中,刘招华的原型角色卢少骅由着名演员秦昊饰演。剧中还原了刘招华制毒、逃亡的精彩情节,包括彩票中奖、见义勇为、红豆杉基地等细节,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大案要案详情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