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61章 原因

从窑洞到省府 第61章 原因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正月二十五的晨光,把青石乡党委大院的积雪融成了细流,顺着青砖缝蜿蜒而下,在公告栏前积成个小小的水洼。李泽岚踩着水洼边缘走过去时,手里攥着刚打印好的水渠返工进度表,纸上“一期工程完成80%”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是他和赵书记盯着工地干了七天的成果,原本坑洼的渠壁被敲掉重浇,新砌的水泥面泛着青灰色的光,连路过的老乡都忍不住驻足,伸手摸一摸说“这才叫结实渠”。

他刚把进度表贴好,党政办的小马就抱着一摞信件跑了过来,军绿色的帆布包在胸前晃得厉害,脸上还带着跑出来的红晕:“李乡长!等您半天了,省分社寄来的信,收件人是苏晴记者,她走的时候没留详细地址,邮局只能按单位地址寄到乡里了。”

“苏晴?”李泽岚的手顿在公告栏的图钉上,指尖的凉意瞬间漫到心口。他接过小马递来的牛皮纸信封,信封右上角印着“新华通讯社陕北分社”的红色字样,封舌处贴得严严实实,背面没写寄件人信息,只贴着张面值八角的邮票,邮票边缘还沾着点邮局盖戳的墨痕。他捏着信封轻轻晃了晃,能感觉到里面夹着薄薄的纸张,还有个硬邦邦的东西,像是照片。

“她走的时候,没跟你说要去别的地方?”李泽岚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目光落在信封上“苏晴”两个字上——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写在纸上,娟秀的字迹带着点锋棱,和她说话时温和却坚定的语气一模一样。

小马挠了挠后脑勺,眼神里带着点疑惑:“没说啊,正月十八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我按您的吩咐去给她送早饭,推开宿舍门就见里面空了。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的,像部队里叠的豆腐块,桌上还留了张字条,就五个字:‘急事返程,勿念’。我还以为她提前跟您打过招呼了呢,毕竟您俩之前聊得挺好……”

李泽岚没再接话,只是攥着信封往办公室走。脚下的积雪融水浸湿了鞋底,凉丝丝的,却远不及心里那点空落落的感觉。他想起正月十七晚上,在赵书记宿舍商量种薯款追讨方案时,还跟赵书记说“等苏记者把稿子写完,让她多拍拍老乡领种薯的场景”;想起正月十八早上他去水渠工地前,特意绕到苏晴的宿舍门口,想跟她说声“种薯今天开始分发,要不要去看看”,却见宿舍门紧闭,当时只当她是起得晚,没好意思敲门;想起之后几天忙着水渠返工、低保核查,竟没顾上琢磨她为什么突然离开——直到现在握着这封信,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她竟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推开自己办公室的门,阳光透过窗玻璃斜斜地落在桌面上,把那盆仙人掌照得透亮。仙人掌是苏晴临走前帮他浇的水,当时她蹲在窗台上,指尖轻轻碰了碰尖刺,笑着说:“李乡长,您这仙人掌跟您似的,看着硬邦邦的,其实很耐旱——不过再耐旱也得偶尔浇点水,不然根会蔫的。”当时他还笑她“比喻奇怪”,现在看着花盆里湿润的土壤,才明白她这话里藏着的细心,连一盆不起眼的植物都记挂着,却没跟他说一句“我要走了”。

他把信封放在桌面上,指尖反复摩挲着封舌处的胶水印,犹豫了片刻才拆开。里面果然掉出一张信纸,还有一张塑封好的照片。信纸是淡蓝色的,上面是苏晴的字迹,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墨水在纸上晕开细微的痕迹,看得出来写的时候很用力:

“李乡长:见字如面。

请原谅我以这样的方式告别——正月十八凌晨三点,我接到分社紧急通知,陕北南部遭遇罕见雪灾,子长县、延川县等多个乡镇的大棚被压塌,麦苗被冻坏,需要立刻派记者前往一线采访灾情,报道救灾进展。分社人手紧张,我是离南部最近的记者,必须在两小时内出发,实在来不及当面跟您说再见,只好留信致歉。

您或许不知道,正月十七那天下午,我原本已经写完了采访初稿,标题拟的是《青石乡:28岁代乡长的破局之战》,还想第二天跟您核对种薯采购的时间线、水渠工程的具体问题,再补拍几张老乡领种薯的照片。可雪灾的消息来得太急,我只能把采访本和相机里的照片先留在宿舍,带着录音笔就往分社赶。

在青石乡的这几天,我看到了太多意料之外的事——看到您蹲在雪地里核对着皱巴巴的票据,手指冻得发红却没停下;看到赵书记为了追种薯款,在县城的旧仓库里跟刘三喜的小舅子据理力争,军绿色夹克上沾了灰也不在意;看到老周拿着铁锤敲水渠壁时,眼里的心疼和愤怒;看到小马在低保公示栏前,认真地给老乡解释每一条政策……这些画面,我都记在了采访本里,也拍在了相机里。

我还记得在老槐树下,您跟我说‘其实我也怕搞砸,怕对不起老乡的信任’;记得在种薯窖前,您握着王大娘的手说‘一定让您种上优质种薯’;记得在水渠工地,您跟刘胖子说‘质量不合格,一分钱尾款都别想拿’。您总说自己是‘临时的代乡长’,可在老乡眼里,您是不是‘正式’的,从来不是看头衔,而是看您有没有真心为他们办事——显然,您做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采访本放在宿舍的枕头下面,最后一页写着我的手机号。如果您发现采访素材有遗漏的地方,或者种薯分发、水渠返工、低保核查有新的进展,随时可以打给我。雪灾一线的信号可能不太好,有时候可能接不到电话,您可以多打几次,或者发个短信,我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回复。

稿子我会在救灾间隙修改完善,定稿前一定会先发给您看,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这不仅是对新闻负责,也是对青石乡的老乡负责,更是对您和赵书记的努力负责。

春天快到了,青石乡的土豆该下种了,水渠也该通水了,相信今年一定会是个好收成。

盼雪灾早日过去,盼青石乡春耕顺利,盼您一切安好。

苏晴

2008年2月19日 凌晨4点”

李泽岚握着信纸,指腹反复摩挲着最后几行字,眼眶竟有些发热。原来她不是“不辞而别”,而是事出紧急;原来她没说一声就走,是怕耽误了救灾的时间;原来她把采访本留下,是怕他需要补充素材;原来他随口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甚至连他自己都快忘了的“怕搞砸”的坦诚,都被她郑重地记了下来。

他想起正月十七那天,苏晴在种薯窖前拍照片,蹲在雪地里调整角度,羽绒服的下摆沾了雪也没在意;想起她在水渠工地,拿着录音笔认真记录老周说的每一个数据,镜片上起了雾就用围巾擦一擦;想起她在低保公示栏前,帮老乡读名单上的名字,声音温和得像春日的风——这样一个认真、细心又有担当的姑娘,面对紧急灾情时,肯定会第一时间冲上去,哪里还顾得上跟他说一句“再见”。

李泽岚把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自己的笔记本里,刚好夹在记录“种薯款追回12吨”的那一页。信纸的淡蓝色和笔记本上黑色的字迹重叠在一起,像是把青石乡的冬天和雪灾一线的紧急,轻轻系在了一起。他站起身,快步往苏晴住过的宿舍走——他要去找那个采访本,去找她留在最后一页的手机号。

苏晴的宿舍还保持着她离开时的样子:蓝色的床单铺得平整,枕头放在床头,上面还留着淡淡的洗发水香味;桌子上摆着她用过的搪瓷杯,杯沿上还沾着点茶渍;墙角放着她的相机包,拉链拉得严严实实——显然,她走得匆忙,却还是尽量把东西收拾整齐,没给别人添麻烦。

李泽岚走到床边,伸手摸了摸枕头下面,果然摸到了一个硬壳的采访本。他把采访本拿出来,封面是深蓝色的,上面印着“新华通讯社采访专用”的字样,边角已经有些磨损,看得出来用了很久。他翻开第一页,里面记满了采访笔记,有关于青石乡的,也有关于其他地方的,字迹工整,重点内容还用红笔标了出来。

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看到了她记录的种薯采购时间线,上面详细标注了“2007.12.15签合同”“2007.12.20过磅”“2007.12.22付款”,旁边还画着问号,写着“需核实农资公司查封时间”;看到了她画的水渠裂缝示意图,标注了“裂缝长度30cm,深度5cm,疑似偷工减料”;看到了她记录的低保户信息,王大娘的名字旁边画着颗星星,写着“重点关注,儿子瘫痪,需优先保障”;还看到了她写的采访心得:“基层干部的难,不在文件里,在老乡的眼泪里;基层干部的好,不在汇报里,在老乡的笑容里——李泽岚、赵建军,是好干部。”

翻到最后一页时,李泽岚的心跳突然加快了——页面上方写着一串11位的手机号,字迹比其他地方更轻一些,像是怕写重了会划破纸。手机号下面,还画着一个小小的笑脸,眼睛弯成月牙,嘴角带着弧度,和苏晴笑起来的样子一模一样。笑脸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要是青石乡的土豆丰收了,记得告诉我呀。”

李泽岚掏出手机,小心翼翼地输入这串号码。指尖在数字键上移动时,他想起了正月十七那天在老槐树下,苏晴笑着说“我爷爷是农科院的,一辈子研究土豆”;想起她在种薯窖前,认真地问“脱毒种薯真的能让老乡每亩多挣三百块吗”;想起她离开前,帮他浇完仙人掌说“等春天来了,它说不定会开花呢”——原来从一开始,她就把自己当成了可以分享这些小事的朋友。

输入完最后一个数字,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未命名联系人”的字样。李泽岚的指尖悬在拨号键上,犹豫了片刻,又把手机揣回了兜里。他想,现在苏晴肯定在雪灾一线忙碌着,可能在跟着救灾人员查看大棚灾情,可能在采访受灾的老乡,可能在熬夜写新闻稿,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她,只会打扰她。

他把采访本抱在怀里,坐在苏晴的床沿上,又翻到记着手机号的那一页。阳光透过窗玻璃落在页面上,把那个小小的笑脸照得格外清晰。他突然想起,苏晴在信里说“盼青石乡春耕顺利”,现在种薯已经开始催芽,水渠返工即将完成,低保核查也快结束了,等这些事都忙完,等她从雪灾一线回来,他一定要打这个电话,跟她好好说说青石乡的春天——说说老乡们翻地时的笑声,说说种薯冒芽时的嫩绿,说说水渠通水时的清澈,说说那个她期待的“土豆丰收”的好消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中午吃饭的时候,李泽岚抱着采访本走进食堂,赵书记正坐在角落的桌子上吃面条,看见他手里的采访本,放下筷子笑了:“这不是苏记者的本子吗?她寄东西回来了?”

“嗯,寄了封信,还有她的手机号。”李泽岚把信递给赵书记,“她去采访雪灾了,走得太急,没来得及说再见。”

赵书记接过信,戴上老花镜仔细读着,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这姑娘,实在!不像有些记者,就知道追着噱头跑,她是真的在关注咱基层的事,关注老乡的事。”他把信还给李泽岚,指了指采访本,“等她忙完雪灾的事,咱请她回青石乡来,吃碗咱乡食堂的羊肉面,再带她去看看种薯田、新水渠,让她亲眼看看咱青石乡的春天。”

“好。”李泽岚点头,心里已经开始期待那一天的到来。他想象着苏晴再次回到青石乡的样子,想象着她在种薯田里笑着拍照,想象着她在新水渠边认真记录,想象着他把手机里存好的号码拨出去,听到她熟悉的声音说“李乡长,我回来了”。

下午,李泽岚去农技站查看种薯催芽情况。小王正蹲在育苗棚里,手里拿着个催芽盘,看见他进来,笑着举起盘子:“李乡长!您看这芽眼,都冒绿尖儿了,再过十天就能下种!”他指着育苗棚外,“老乡们都在地里翻地呢,张大爷还说,今年要多种两亩,等秋收了给您送袋新土豆!”

李泽岚走到育苗棚外,望着田埂上忙碌的老乡,他们手里的锄头抡得有力,脸上带着对春耕的期待。他掏出手机,又看了眼屏幕上那个未命名的联系人,还是没拨出去。他想,等种薯真正种进地里,等水渠彻底修好通水,等低保金全发到老乡手里,再打这个电话,这样他就能底气十足地跟苏晴说:“你看,青石乡的春天,没让你失望。”

手机屏幕暗下去的瞬间,他仿佛看到了苏晴在雪灾一线的身影——她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拿着录音笔,在积雪覆盖的田埂上行走,眼里满是对受灾老乡的关切;看到她在临时救灾点,一边啃着方便面一边写稿子,灯光照亮了她认真的侧脸;看到她在灾情缓解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眼里的光和青石乡的阳光一样明亮。

李泽岚把手机揣回兜里,撸起袖子,接过老乡递来的锄头,加入了翻地的队伍。锄头落下,翻起带着湿气的黑土,散发出淡淡的泥土清香——这是春天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也是他和苏晴共同期待的味道。他知道,等雪灾过去,等春天真正到来,他一定会拨通那个号码,跟她好好聊聊青石乡的故事,聊聊那些关于坚守、关于希望、关于未来的约定。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