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6章 批文

从窑洞到省府 第6章 批文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村民们散去后的村委会院子,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风卷着黄土掠过墙面,把倡议书的边角吹得哗哗作响,像在重复着那些质疑的话语。我站在原地,手里还捏着那张被攥出褶皱的筹款方案,纸页上的字迹仿佛都在嘲笑我的天真。

王书记走过来拍我的肩膀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泽岚,别往心里去。” 他的声音里带着理解,“老人们不是故意刁难你,他们是被伤怕了。”

我点点头,却没说话。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的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回到窑洞,我摊开笔记本,把村民们提到的过往一桩桩记下来:五年前的机井骗局,十年前的烂尾水库,还有那些来了又走的干部,留下的承诺比黄土还多。这些经历像一道道伤疤,刻在李家坳村民的心上,也难怪他们对我的修路计划充满怀疑。

傍晚时分,我又去了村东头的老奶奶家。她正在窑洞前的空地上晒玉米,看见我来,愣了一下,然后往屋里让:“李书记,进来喝口水吧。”

坐在昏暗的窑洞里,看着墙上贴着的孙子奖状,我终于忍不住问:“大娘,您是不是也觉得我修不了这条路?”

老人叹了口气,给我倒了碗热水:“孩子,不是大娘不信你。五年前那个技术员来的时候,说得比唱的还好听,说打了机井咱就不用靠天吃饭了。俺家攒了半年的钱,把养老钱都拿出来了,结果呢?井没打成,人跑了,钱也没影了。从那以后,村里再有人说要干啥大事,俺们都怕了。”

她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我心上。我突然明白,村民们的不信任,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经历了太多失望,不敢再轻易相信承诺,因为每一次失望带来的伤痛,都可能让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离开老人家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我走在土路上,月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更显得村庄寂静。我想起卖豆腐的张婶说的话,她丈夫在外面打工挣点辛苦钱,经不起折腾。对于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不敢轻易冒险,更不敢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刚来的年轻人身上。

回到村委会,王书记还在等着我。他给我留了晚饭,一碗玉米粥和两个窝头。“泽岚,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 他坐在我对面,“但你要理解他们。咱农民过日子,讲究的是实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承诺,他们不敢信。”

我喝着玉米粥,心里渐渐亮堂起来。是啊,他们要的不是漂亮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王德山老汉说得对,他知道修三公里路需要多少石头多少水泥,知道请一台压路机一天多少钱。他不是在刁难我,而是在用他的方式提醒我,修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重新修改修路方案。这一次,我没有只谈资金来源,而是把需要的材料、人工、工期都一一列出,甚至算了一笔详细的账,告诉村民们每一分钱都会花在明处。我还决定,先从村委会门口的那段路开始修,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决心。

第二天一早,我把修改后的方案贴在倡议书旁边。村民们路过时,都停下来看,虽然还是没什么表情,但眼里的怀疑似乎少了一些。那个小女孩又来看了,她指着方案上的数字,小声问我:“李书记,这些都是真的吗?”

我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说:“是真的。等路修好了,你爸爸就能开车回来陪你过年了。”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跑开了。看着她的背影,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个承诺实现。我知道,要赢得村民的信任,不能靠嘴说,只能靠行动。我要让他们看到,我不是来镀金的,而是真心实意想为李家坳做点实事。

李泽岚和王书记打了声招呼就去了县城,因为他一定要把这条路修起来。

通往县城的班车要等两个钟头,我索性拦了辆拉煤的拖拉机,坐在颠簸的车斗里,黄土和煤渣混着晨风往嘴里钻,刚洗的衬衫没一会儿就蒙上了灰。手里的方案被我按在膝盖上,纸页边角被拖拉机震得发卷,像只不安分的蝴蝶。

县交通局在老政府大院的三楼,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算盘珠子碰撞的脆响。我敲了三次门,才有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抬头:“找谁?”

“同志您好,我是李家坳的大学生村官李泽岚,想申请修路资金。” 我把方案递过去,手指因为紧张有些发颤。男人扫了眼封面,随手往桌上一搁,继续拨弄算盘:“今年的指标早就下来了,各乡镇都在抢,你们村排不上号。”

“可我们村的路真的急需修缮,救护车都开不进去。” 我急忙翻开方案里的照片,“您看这路,下雨就泥泞不堪,农产品运不出去……”

“哪个村的路不急需?” 他打断我,笔尖在报表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全县一百多个行政村,个个都来要资金,我们哪有那么多钱?回去等通知吧。” 最后四个字像块石头,把我到了嘴边的话全堵了回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走出交通局时,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我在大院墙角啃了个凉馒头,看着手里的方案发呆。王书记说过跑部门得有韧劲,可这第一关就撞得头破血流。馒头噎在喉咙里咽不下去,我对着院墙里的老槐树狠狠捶了下拳头,树皮粗糙的触感让我清醒了几分 —— 不能就这么回去。

扶贫办在新落成的政府大楼,玻璃门擦得能照见人影。接待我的是位姓赵的女干部,她耐心听完我的介绍,翻方案时的手指涂着红色指甲油,和照片里黄土坡的颜色形成刺眼的对比。“你们村的情况确实符合扶贫标准,” 她指着文件说,“但今年重点扶持产业项目,修路属于基础设施,得等明年规划。”

“赵科长,路不通产业也发展不起来啊。” 我指着农产品滞销的数据,“就因为运不出去,去年苹果烂在地里损失了三万多斤,这都是村民的血汗钱……”

她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份表格:“这样吧,你先把表格填好,附上村民签字和村委会盖章,下礼拜开会我帮你提提,但成不成不保证。” 红色的指甲油在表格上圈出重点,像给我灰暗的心里点了盏小灯。

跑财政局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传达室大爷说局长在开会,我就在走廊里等,皮鞋后跟在水磨石地面上蹭得发白。会议室门开时,我赶紧迎上去,被秘书拦住:“张局还有事。”

“就耽误五分钟!” 我绕开秘书冲到局长面前,方案差点掉在地上,“张局长,李家坳的路……”

“小李是吧?” 张局长接过方案,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还留着泥土 —— 后来才知道他曾是知青,“你们村的情况我有所耳闻,这样,我让农财股先给你做个预算,但资金得从涉农整合资金里挤,难度很大。” 他在方案上签了行字,墨迹透过纸页渗到背面,像道微弱的光。

回到村里时已经是深夜。王书记在村委会等我,窑洞里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我把情况一说,他往炉膛里添了块柴:“泽岚,你这第一天就有进展,不错了。当年我跑苹果种植补贴,跑了三个月才批下来。” 火光映在他脸上,皱纹里藏着的全是岁月的韧劲。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往返于村子和县城之间。交通局的门我又敲了四次,那个戴眼镜的男人从最初的不耐烦,到后来会给我倒杯热水;扶贫办的赵科长真的在会上提了我的申请,虽然暂时没通过;财政局农财股的同志来看过现场,在塌方路段拍了满满一卷照片。

第五天,我又一次来到了交通局,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跑这个地方了。正当我在大厅里等待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当年在李家坳插队的老知青!他现在竟然是交通局里的退休返聘顾问。

老知青看到我后,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并询问我来这里的原因。我向他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村修路的计划和遇到的困难。他听完后,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于是让我把方案拿给他看看。

当他看到方案里的照片时,突然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道:“这不是王家沟那片田吗?我当年就在这儿种过谷子呢!”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那段岁月的怀念和感慨。接着,他拉着我去找局长,一路上不停地讲述着当年靠驴车运粮的艰辛。

到了局长办公室,老知青向局长详细地介绍了我们村的情况,并强调了修路的必要性。他说:“小张,这路确实该修啊,不然对不起那些村民们啊!”局长听了之后,也表示会认真考虑我们的申请。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离开交通局的那天,戴眼镜的男人把批文递给了我。他告诉我,已经为我们村争取到了五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这还远远不够,剩下的部分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在三个月内开工。

我接过批文时,心情异常激动。这时,那个戴眼镜的男人破天荒地对我笑了笑,说道:“你这小伙子倒有股犟劲,跟当年的知青似的。”他的这句话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在县城汽车站等车时,我给村里打了个电话。王书记在那头喊:“泽岚,王德山老汉带着村民在村口等你呢!” 透过车窗,我仿佛看见黄土坡上那些佝偻的身影,他们手里的锄头和铁锹,已经等不及要在春天的土地上开挖了。

班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前行,我把批文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像揣着全村人的希望。夕阳把黄土坡染成金红色,远处的窑洞升起袅袅炊烟,我知道这五万元只是开始,更艰难的筹款还在后面,但手里的批文和村民的期待,已经足够让我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回到村委会时,王德山老汉把一碗热鸡蛋面放在我面前,筷子在碗沿上磕得整整齐齐:“孩子,趁热吃,明天咱就开工。” 昏黄的灯光下,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眼里的怀疑已经被期待取代。我低头吃面,热汤烫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 这条路,终于有了起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