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30章 笔试

从窑洞到省府 第30章 笔试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2007年3月的清晨,市一中的校门口挤满了考生。李泽岚攥着准考证的手指微微发白,帆布包里的钢笔硌着肋骨,像块小小的烙铁。母亲塞的润喉糖在口袋里滚来滚去,玻璃糖纸反射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让他想起李家坳的孩子们举着的玻璃瓶,里面的萤火虫也曾这样明明灭灭。

考场在三楼最东头的教室,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沉着冷静,细心答卷”。他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桌面边缘的漆皮已经剥落,露出底下浅黄的木头,像极了李家坳村委会那张掉漆的办公桌。监考老师拿着金属探测器走过,仪器在他胸口响了一声——是父亲给的那枚“先进工作者”奖章,他特意别在衬衫第二颗纽扣上,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像种隐秘的力量。

行测考试的铃声响起时,窗外的梧桐叶正好落下一片。李泽岚埋头答题,数字推理题里的等差级数让他想起红果村修路的里程表,图形判断题里的对称图案像极了柳溪村草编筐的纹路。有道题问“基层治理的关键是什么”,他几乎没犹豫就选了“倾听群众诉求”——这答案是王德山老汉教他的,老人总说“治家跟治国一个理,得知道家里人想啥”。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交卷时他的手腕有些发酸。走廊里挤满了考生,有人在抱怨“数学题太难”,有人在核对答案。李泽岚靠在栏杆上,望着操场边的白杨树,想起赵书记说过的话:“笔试就像修毛坯路,得先把框架搭起来,真正见功夫的是后面的细活儿。”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在下午的申论。

午饭是在学校门口的小吃摊解决的,一碗牛肉面吃得匆匆忙忙。旁边两个考生在讨论申论可能考的热点,“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这些词从嘴里蹦出来,像隔着层玻璃的风景。李泽岚没插话,只是默默擦了擦溅在袖口的汤汁——这些词在青石乡不是概念,是红果村冷库的钢筋,是李家坳新教室的黑板,是果农们数钱时沾着苹果汁的手指。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考场,在申论试卷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李泽岚先快速浏览了材料:有农民反映补贴款到账慢的,有村干部抱怨政策执行难的,还有专家分析基层治理短板的……这些文字像拼图,慢慢在他眼前拼出幅熟悉的画面——不就是青石乡的日常吗?他深吸一口气,翻开最后一页,作文题映入眼帘:《让政策之光照亮田间地头》。

笔尖落在答题卡上时,他的手突然不抖了。

《让政策之光照亮田间地头》

红果村的苹果熟了的时候,我总想起第一次跟着果农去县城卖果的场景。凌晨三点就装满车的苹果,在路边等了整整一天,最后以每斤八毛钱的价格卖给了批发商。果农蹲在路边抽烟,烟蒂扔了一地:“不是说国家有农产品扶持政策吗?咋到咱这儿就没影了?”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两年,也让我明白:政策的生命力不在文件里,而在田埂上;不在会议室里,而在群众的笑脸上。

让政策落地,得先打通“看得见摸得着”的路。这里的“路”,既是红果村那条修了三年才通的沥青路,也是政策从机关到乡村的传导路。刚到青石乡时,我负责整理全乡的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发现有近三成的补贴款发放进度滞后,不是因为财政没钱,而是因为“最后一公里”没打通。李家坳的王德山老汉符合低保条件,却因为不会填申请表,错过了三次申报时间;柳溪村的草编合作社能享受税收减免,可村干部跑了五趟县上,还没弄明白该找哪个部门。

后来我们在乡里设了“政策代办点”,由驻村干部帮群众填表、跑路。记得第一次帮王大娘申请草编加工补贴时,她攥着我的手反复问:“这钱真能到我手里?”当三个月后她拿着存折来道谢,说“合作社添了新缝纫机”时,我突然懂了:政策就像苹果,得有能运出去的路;群众就像等车的人,得知道车啥时候来,在哪上车。红果村的路修通后,苹果收购价每斤涨了五毛,这五毛钱里,有沥青的温度,更有政策的重量。

让政策落地,要把“文件语”翻译成“家常话”。在李家坳宣传医保政策的那个冬天,我拿着印满“起付线”“报销比例”的手册念了半天,底下的老乡们要么低头抽烟,要么扭头看天。散会后,村支书王德山拉着我说:“你跟他们说‘交一百块,住院能报一半’,比啥都管用。”这话像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政策宣传的新认知。

政策语言里的“精准施策”,在青石乡就是“给红果村建冷库,给柳溪村办培训班”;文件里的“产业扶持”,就是帮果农联系批发商,教妇女编新式草编。有次县农业局下发了份《特色种植补贴细则》,光条款就有十二条,我把它改成“种一亩果树补两百,养一头牛补三百”的顺口溜,用大喇叭在各村广播,三天就有三十多户报名。群众不是不懂政策,是怕政策太“洋气”,跟自己没关系;不是不支持政策,是怕政策太“复杂”,自己弄不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让政策落地,得有“把根扎在泥土里”的人。在青石乡,这样的人是赵书记——那个部队转业的书记,为了红果村的修路项目,带着施工队在工地住了四十天;是王老师——那个在李家坳教了三十年书的民办教师,不仅教孩子念书,还帮村民们写申请、读政策;更是千千万万在基层奔波的驻村干部,他们的裤脚总沾着泥,鞋上总带着土,却把政策的种子播进了群众心里。

记得去年汛期,红果村的苹果园被淹,果农们看着泡在水里的苹果直哭。我们连夜整理材料,依据“农业灾害救助政策”向上申请补助。当五万元救灾款到账那天,果农们非要请我吃苹果,说“这才是党的政策甜”。那苹果确实甜,甜在嘴里,暖在心里,也让我明白:基层干部就是政策和群众之间的“翻译官”,既要懂“上级话”,又要会说“百姓语”;既要把政策带来的好告诉群众,也要把群众的难反映给上面。

现在的红果村,不仅通了路,还建了冷库,苹果能卖到上海、广州;李家坳的新教室用上了多媒体,小石头再也不用在土路边写作业;柳溪村的草编筐进了县城的超市,王大娘的皱纹里都带着笑。这些变化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政策就像阳光,本就该照亮每一寸土地;就像雨水,本就该滋润每一株庄稼。可如果没有传导的渠、翻译的人、落实的力,再暖的阳光也照不进山沟,再甜的雨水也润不到田垄。基层干部的责任,就是做政策的“变压器”,把高高在上的电压,变成群众能用的220伏;做政策的“路由器”,让信号穿过大山,走进千家万户;做政策的“播种机”,把希望的种子播下去,等着秋天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

合上笔帽时,考场里已有考生开始交卷。李泽岚望着答题卡上的字迹,突然觉得这些文字不是写出来的,是长出来的——长在红果村的果园里,长在李家坳的教室里,长在老乡们布满老茧的手掌心里。他想起出发前赵书记说的话:“不用写得多华丽,把你看到的、做过的写出来就行。基层的事,实打实写,就错不了。”

交卷走出考场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考生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有人说“这次作文太接地气”,有人说“没基层经验根本写不了”。李泽岚没说话,只是摸了摸胸口的奖章,冰凉的金属已经被体温焐热。

校门口的梧桐树下,卖冰棍的老太太还在,见他出来笑着招呼:“考得咋样?看你写字时手都不抖。”他买了根冰棍,咬下去的瞬间,甜丝丝的凉意顺着喉咙往下走,像红果村的山泉流过舌尖。

回青石乡的班车摇摇晃晃地穿行在暮色里,车窗外的田野渐渐模糊。李泽岚靠着车窗,手里的准考证被风吹得哗哗响。他不知道这次考试能得多少分,但他清楚,自己写下的每个字都带着泥土的重量,带着群众的温度,带着这两年在基层踩出的脚印。

路过红果村时,他让司机停了停。冷库的灯亮着,果农们正在分拣明天要发的苹果,灯光从窗户里漏出来,在地上铺成片温暖的黄。他仿佛能听见他们在说:“多亏了政策好,今年的苹果能卖上价了。”这句话,比任何考试分数都让他心安。

夜色渐浓,班车继续前行。李泽岚望着窗外掠过的灯光,突然想起申论最后写的那句话:“政策的光芒,从来不是太阳那样耀眼的光,而是煤油灯那样实在的光——能照亮孩子写作业的桌,能暖热老人冻僵的手,能让赶路的人看清脚下的路。”他知道,不管考试结果如何,自己都要做那盏提着煤油灯的人,把光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车里的广播在放晚间新闻,“农村政策落实”“基层治理创新”这些词又飘了出来。李泽岚没再像以前那样觉得陌生,因为他知道,这些词的背后,是红果村冷库的压缩机在转,是李家坳新教室的琅琅书声,是千万个像王德山老汉一样的人,在政策的光照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甜。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