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热线开通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县信访局的接线大厅就亮了灯。六名接线员提前半小时到岗,反复核对接线流程和话术手册——手册首页用红笔写着“群众之事无小事,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这是李泽岚前一天特意加上的。
早上八点整,热线电话准时开通。第一通电话来自西河镇李家庄的村民李大爷,老人声音带着颤音:“同志,俺们村口的路坑坑洼洼,昨天下雨积了水,俺家小孙子上学摔了一跤,能不能帮忙修修啊?”接线员耐心记录下地址和诉求,立刻录入“民生诉求处理系统”,标注“紧急”,同步分流给西河镇政府。
不到十分钟,第二通、第三通电话接连响起:东城区“幸福家园”小区的居民反映停水三天,物业推诿扯皮;县医院患者家属投诉“挂号难,专家号要凌晨排队”;还有货车司机咨询“过境货车的临时停靠点在哪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接线员们一边快速记录,一边按照“民生类、执法类、咨询类”分类分流,整个大厅忙而不乱。
县委办公室里,李泽岚让秘书小张把接线记录每隔两小时汇总一次。八点刚过,第一份打印好的记录就送来了——短短两个小时,热线就接到17通电话,其中民生类12件,执法类3件,咨询类2件。李泽岚坐在办公桌前,手指逐行划过记录,在“西河镇李家庄修路”和“东城区停水”上重重画了圈。
“这些‘小事’,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急事。”他抬起头,语气带着紧迫感,“你现在就联系西河镇党委书记老张和住建局局长,让他们半小时内反馈情况,两小时内必须派人到现场。告诉他们,我要的不是‘正在安排’的答复,是‘已经在干’的进展。”
小张刚拿着记录出门,陈明就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一份蓝色封面的文件,脸上带着几分凝重又欣慰的神色:“李书记,‘清风行动’的第一份核查报告出来了。纪委联合信访局、民政局查了西河镇民政干事的低保问题,情况比预想的更严重——不仅把三个低保名额给了开超市的亲戚,还收了其中一家2000块‘好处费’。”
他把报告摊在桌上,指着附件里的银行流水和谈话记录:“我们已经责令民政干事退还所有费用,撤销他的职务,还要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作检讨。另外,老张家的低保申请已经重新审核通过,这个月的低保金会足额发放,我们还协调了镇卫生院,给老张老伴安排了免费体检。”
李泽岚翻看报告,目光停在老张家的走访记录上——“老张儿子因车祸残疾,老伴患糖尿病,家里靠种两亩玉米为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眉头微蹙:“这么困难的家庭,低保申请三次都没批下来,可见基层的工作漏洞有多大。让纪委把这个案例做成详细通报,附上下乡走访的照片,发全县所有单位,不仅要让干部们看,还要贴在各村、各社区的公告栏上,让老百姓监督。”
“还有,”他补充道,“让西河镇把全镇的低保名单、申请条件、审批流程,一字不差地贴在每个村的显眼位置,再组织村民代表成立监督小组,以后新增或清退低保户,必须先过村民代表这一关。”
陈明点头应下,刚要走,小张拿着手机匆匆进来:“李书记,西河镇和住建局都回话了——张书记说已经联系了镇上的工程队,半小时后就带着设备去李家庄;住建局王局长亲自带队去了‘幸福家园’小区,说是主水管破裂,已经调了维修队,中午前能恢复供水。”
“走,我们去现场看看。”李泽岚站起身,拿起外套,“不打招呼,直接去,看看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
车子驶出县委大院,沿着刚修好的环城路往西河镇方向开。窗外的田野里,麦苗抽出新绿,风一吹,翻起层层绿浪;路边的杨树上,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偶尔有几只燕子掠过车顶,带着春天的生机。李泽岚看着窗外,想起前几天晚上和苏晴的对话——当时他正对着“法治治县实施细则”修改到深夜,苏晴端来一杯热牛奶,轻声说:“你总说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其实老百姓要的不多,路好走点,水通畅点,办事方便点,就够了。”
他当时没说话,心里却记着这句话。是啊,党风廉政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法治治县也不是冰冷的条文,最终都要落到“路好走、水通畅、办事方便”这些小事上。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实了,老百姓才会真正认可。
半个多小时后,车子抵达李家庄村口。远远就看到尘土飞扬,一台黄色的压路机正在作业,几个穿着橙色工装的工人拿着铁锹,把碎石和沙土填进坑洼里。村口的老槐树下围了不少村民,有拎着热水壶给工人递水的,有抱着孩子站在旁边看热闹的,还有老人拿着小板凳坐在路边,脸上满是期待的笑容。
李泽岚和陈明下车,没惊动任何人,悄悄站在人群后面。村支书李建国正拿着卷尺在路边测量,时不时对着工人喊:“这边再垫高点,不然下雨还会积水!”看到李泽岚,他赶紧放下卷尺跑过来,手里还沾着泥土:“李书记,您怎么来了?工程队刚到半小时,先把坑最深的地方填了,争取今天把主路修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来看看进度,也听听老百姓的想法。”李泽岚笑着说,走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身边——正是早上打热线的李大爷。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裤脚还沾着泥点,看到李泽岚,赶紧把拐杖往旁边挪了挪,想站起来。
“大爷您坐着,别客气。”李泽岚按住他的肩膀,“这条路修好了,您孙子上学就不用怕摔跤了吧?”
“可不是嘛!”李大爷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声音也亮了起来,“昨天俺家小孙子摔了一跤,膝盖都擦破了,俺心里疼得慌,就抱着试试的想法打了热线,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人修了!以前俺们反映问题,村支书说‘等镇上拨款’,镇上说‘等县里审批’,一等就是大半年,现在倒好,上午打电话,中午就动工,这效率真是没说的!”
旁边的村民们也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是啊,以前办事总觉得‘门难进、脸难看’,现在打个电话就有人管,真是变了!”“上次镇里来登记医保,工作人员还上门服务,给俺们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填表,以前都是俺们自己跑镇上去!”
李泽岚听着,心里暖暖的。他走到压路机旁,对工程队队长说:“师傅,麻烦你们把路修结实点,用点好料,以后定期来维护,别让老百姓走‘返工路’。”队长点点头:“您放心,我们按市政路的标准修,保准能用十年八年的!”
从李家庄出来,两人又驱车赶往东城区的“幸福家园”小区。刚到小区门口,就看到几辆印有“住建局维修”字样的面包车停在路边,几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维修人员正在收拾工具,水管里流出的清水顺着下水道流走,在地面上积了一小滩。
小区居民王阿姨正拎着水桶接水,看到李泽岚,赶紧走过来:“李书记,您也来啦!水已经来了,刚才维修队的同志还帮俺们检查了家里的水管,说有小漏点免费修,真是太贴心了!”
“以前停水,找物业,物业说‘水管归住建局管’;找住建局,又说‘小区内部水管归物业’,推来推去没人管。”旁边的张大叔接过话,语气带着感慨,“这次打了热线,不到一小时住建局的人就来了,王局长还亲自跟着,一直等到水通了才走。现在的干部,真是办实事啊!”
李泽岚走到维修队旁边,王局长正拿着笔记本记录,脸上沾着点泥水。“李书记,主水管是昨天晚上冻裂的,我们调了最好的管材,还把小区里老化的支管也换了,以后不会再随便停水了。”他指着旁边的公告栏,“我们还贴了‘供水服务卡’,上面有维修电话,24小时有人值守,老百姓有问题随时能联系到我们。”
李泽岚点点头,目光落在公告栏上——除了供水服务卡,还有“民生热线”的宣传海报,上面写着“受理范围”“处理流程”“反馈时限”,下面还留了信访局的监督电话。“做得好,”他说,“以后每个小区、每个村都要贴,让老百姓知道有地方说理,有人办事。”
离开小区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陈明看了看表:“李书记,去食堂吃口饭吧?下午还有个‘法治治县’的座谈会要开。”李泽岚却摇摇头:“先去县医院看看,早上有群众反映挂号难的问题,正好趁中午人少,去实地了解下情况。”
县医院门诊楼前,虽然是中午,还是有不少患者在排队。李泽岚和陈明走进挂号大厅,看到几个窗口都排着长队,其中“专家号”窗口的队伍最长,有老人拿着小马扎坐在旁边等。他走到一位排队的大妈身边,轻声问:“大妈,您排了多久了?”
大妈叹了口气:“俺早上五点就来了,排到现在还没挂上号。俺老伴得了胃病,想找张主任看看,听说专家号每天就放20个,来晚了根本抢不到。”旁边的年轻人也附和:“是啊,现在能网上挂号,可俺们这些老年人不会用手机,只能来现场排队,太不方便了。”
李泽岚皱了皱眉,找到医院院长:“为什么专家号这么少?网上挂号能不能多给老年人留些名额?有没有考虑过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院长有些不好意思:“张主任是市里来的专家,每周就来两天,所以号源少。网上挂号我们也想过,但担心系统不稳定,一直没敢扩大范围。”
“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李泽岚说,“第一,和市里协调,让专家多来几天,或者安排本院医生跟专家学习,逐步增加专家号源;第二,下周内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安排志愿者帮忙挂号,再设两个人工窗口专门服务老年人;第三,完善网上挂号系统,简化操作流程,在大厅放操作指南,让年轻人能帮家里老人挂号。”
院长赶紧点头:“我们今天就落实,明天就安排志愿者过来,下周保证开通绿色通道!”
从医院出来,两人终于去了县委食堂。简单吃了碗面,李泽岚刚想回办公室,小张又拿着一份文件跑过来:“李书记,纪委赵书记刚送来的,是东河乡水利站的核查报告,还有‘民生热线’上午的办结情况汇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