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212章 老城区改造

从窑洞到省府 第212章 老城区改造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掠过老城区,主街的槐树叶已长得浓绿,像被春水洗透了似的,层层叠叠地铺在头顶,阳光透过叶缝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细碎的、晃动的光影。那些青石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街时铺下的,边缘被几十年的脚步磨得圆润,缝隙里嵌着经年累月的尘土和野草籽,踩上去咯吱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老街的故事。

陈明站在县委办公楼三楼的会议室里,面前的长条桌上摊着老城区改造的初步规划图,图纸被阳光照得有些透亮,上面用红、蓝两种铅笔标注着管网走向和道路拓宽范围,线条画得还算清晰,可在“风貌保留”那一块,却只有寥寥几笔淡墨勾勒,显得格外潦草。他眉头拧成了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图纸边缘,指腹蹭过那些模糊的线条,心里也跟着乱成一团。

“陈县长,这规划图都改了四回了,住建局和设计院的人都快熬不住了。”街道办主任刘芳站在一旁,手里攥着一支快没墨的中性笔,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脸上带着几分无奈,“他们都说,‘统一刷白墙面、更换标准化招牌’最省事,人工和材料成本都低,咱们县财政本来就紧,何必在‘保风貌’这种‘虚头巴脑’的事上死磕呢?”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像是怕被窗外路过的人听见:“再说了,咱们这改造工程压根就没申请到专项基金,全靠县里从教育、医疗那些项目里挤出来的200万,再加上拉来的80万社会资本,总共就280万。要是在‘保风貌’上花太多钱,怕是连管网改造都搞不完,今年雨季一来,老城区那几条低洼巷子又得淹水,到时候老百姓还得指着咱们的脊梁骨骂。”

陈明抬起头,目光越过刘芳的肩膀,落在窗外——远处的老城区轮廓清晰,“张记杂货铺”的木招牌歪歪扭扭地挂在门楣上,木头已经泛出深褐色的包浆,边角处有些磨损,却透着一股子岁月的厚重;“老王面馆”的青砖墙爬着几株爬山虎,叶片在风里轻轻摇晃,墙面上还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标语,字迹虽有些模糊,颜色却依旧鲜活,像是在诉说着当年的热闹。

他指着图纸上的老街区示意图,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刘芳,省事省钱不等于对路!你天天在老城区跑,难道没发现吗?老百姓盼改造,盼的是‘住得舒服’,不是‘住得陌生’。你看这‘张记杂货铺’的木招牌,是张老爷子年轻时亲手劈柴、刨料做的,现在他孙子还在守着铺子,那招牌就是他们家的根;‘老王面馆’的青砖墙,是老王他爹当年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每一块砖上都有他的手印;还有那些标语,是多少老街坊的青春记忆,是他们当年扛着锄头、喊着口号干出来的日子。要是按你们说的简单翻新,把这些都拆了、刷了,老街没了老味道,老百姓能认可吗?这改造不就是白干了?”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匆匆走过的行人,声音放低了些,带着几分恳切:“我知道财政紧,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正因为没钱,才更要找个懂行的专家把把关——哪些该保、哪些能简,怎么用最省的钱做最对的事,这得靠专业人办专业事。要是咱们自己瞎琢磨,钱花了,事没办好,那才是真的对不起老百姓。”

刘芳听完,眼睛忽然亮了,像是想起了什么要紧事,一拍大腿:“您早说啊!前阵子我去北京参加街道工作培训会,听清华建筑学院的一个朋友提过,有位刘景明教授,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专门研究古建筑保护,尤其擅长在低成本改造中保留历史风貌。听说他以前给北京郊区的老胡同做过改造,就花了很少的钱,却把老味道保得特别好,街坊们都夸他懂行。要是能请他来给咱们的规划提提意见,说不定真能既省钱又保风貌。”

“梁思成先生的弟子?”陈明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像是在黑暗里看到了一束光,“这可是专家里的专家!你那朋友有他的联系方式吗?咱们赶紧试试联系!”

刘芳却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我那朋友就是个普通讲师,跟刘教授不熟,只知道他在清华建筑学院的古建筑研究所,具体联系方式没给我。不过他说刘教授为人挺随和的,就是年纪大了,快八十了,不太愿意管外地的‘闲事’,尤其是小县城的项目,他总怕地方上急功近利,把老建筑改砸了。”

“不管行不行,都得试试!”陈明当机立断,转身拿起桌上的公文包,开始往里面塞东西,“周伟呢?让他把住建局的那份成本测算表拿过来,再准备点老城区的照片,越详细越好,张记的招牌、老王的砖墙、那些标语,都得拍清楚。明天一早,我跟他去北京!”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张北县城还浸在淡淡的晨雾里,县委大院的停车场里,陈明的车已经停在那里了。那是一辆黑色的轿车,算不上多豪华,却是县里按规定给县长配的工作用车,车身擦得干干净净,在晨雾里泛着沉稳的光。司机老杨正拿着抹布擦着车窗,见陈明和住建局局长周伟走过来,连忙拉开车门:“陈县长,周局长,车都检查好了,油也加满了,走张石高速,四个多小时就能到北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伟搓了搓手,看着眼前的车,心里多少松了口气:“还是您这车方便,不用倒班车、转火车,省不少折腾,也能早点到清华见刘教授。”

陈明点点头,弯腰坐进后座,顺手把装着资料的文件袋放在腿上:“老杨,路上稳着点,安全第一。咱们这趟去北京,是求人家办事,得拿出十足的诚意,可不能迟到。”

“您放心,陈县长!”老杨应了一声,发动汽车,稳稳地驶出县委大院。

车子驶上张石高速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晨雾还没散尽,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路边的田野,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沾着晶莹的露珠,风一吹,便轻轻摇晃。车厢里很安静,陈明靠在椅背上,却没心思休息,他拿出老城区的照片,一张张仔细翻看。照片里,“张记杂货铺”的木招牌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玉米棒子,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老王面馆”的门口摆着几张旧桌子,老街坊们坐在那里吃面、聊天,脸上满是笑意;还有老人们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画面里满是烟火气。

“周伟,你看这张,”陈明指着一张照片,眼里带着笑意,“这是去年冬天拍的,王老板在门口炸油条,热气腾腾的,整条街都飘着香味,张老爷子还端着碗在旁边等,说要给孙子带两根。咱们改造,就是要保住这份烟火气。可这280万的预算,真是处处受限,光是管网改造就得150万,剩下的130万要改道路、保风貌,根本不够。要是刘教授能给咱们指条明路,哪怕只省下十万八万,也能多保几块老砖墙。”

周伟接过照片,叹了口气:“是啊,陈县长。咱们县就这点家底,您这趟去北京,又是跑前跑后,要是真能请动刘教授,也不算白费功夫。就怕咱们这小县城的项目,入不了人家的眼,毕竟人家是清华的教授,见惯了大项目。”

“入不入眼,都得试试。”陈明放下照片,望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色,“咱们是为老百姓办事,不是为了自己,只要把来意说清,把难处讲透,我相信刘教授这样的专家,不会不管的。”

车子在高速上平稳行驶,四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了北京。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路线,老杨把车直接开到了清华大学校园附近的停车场。三人下车后,沿着清华园的小路往里走,校园里绿树成荫,学术气息浓厚,路上的学生们背着书包,脚步匆匆,与张北的质朴截然不同。

按着打听来的地址,他们很快找到了古建筑研究所的办公楼。那是一栋老旧的红砖楼,墙面爬着爬山虎,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清华大学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木牌的边角有些磨损,却透着一股子岁月的沉淀。陈明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带着周伟走了进去。

前台的工作人员是个年轻姑娘,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文静。她听完他们的来意后,摇了摇头:“刘教授今天没来上班,他年纪大了,一般只在上午来研究所待两个小时,处理一些重要的事,下午就回家休息了。而且他五年前就不再参与外地项目的规划咨询了,尤其是你们这种没专项基金、预算有限的县城改造,他总说‘怕钱不够,最后改成四不像,反而毁了老街区’。”

陈明不死心,从文件袋里拿出成本测算表和老城区的照片递给姑娘:“您看,我们是从河北张北来的,特意赶过来的,真的很有诚意。预算只有280万,就是想请刘教授给指条明路,怎么花最少的钱保住老街的魂。您能不能帮我们通融一下,哪怕让我们见见他的助理也行,就聊十分钟,十分钟就好。”

姑娘犹豫了一下,接过资料翻了翻,看到照片里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招牌、老墙面,眼神柔和了些,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我帮你们联系一下刘教授的助理吧,他今天在研究所,你们先在会客室等一等。”

两人在会客室里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刘教授的助理。助理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看起来很忙。他接过陈明递过来的资料,快速翻了翻,眉头皱了起来:“两位,实在不好意思,刘教授真的不接外地的项目。你们这预算太少了,280万要做管网改造、道路拓宽,还要保风貌,根本不可能做到,到时候出了问题,反而不好交代。”

“我们不是要他接项目,就是想请他给指个方向,哪些该保、哪些能简,不用他负责具体的设计。”陈明连忙解释,“我们可以不付咨询费,只要他肯指点,不管是来张北还是我们来北京,所有差旅我们都承担,哪怕就跟我们聊半个小时也行。”

助理还是摇了摇头:“没用的,刘教授的脾气你们不了解,他要是不想管,谁来说都没用。他常说,老建筑是活的,不是随便改改就行的,要是没足够的资金和诚意,还不如不改,至少能保住原样。这样吧,我把你们的情况跟他说说,看看他能不能给你们留句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两人又在会客室里等了两个多小时,助理才回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刘教授让我给你们带句话:‘老城区规划,没钱就先保‘核心记忆点’——老招牌、老墙面、老院子,民生设施优先改,风貌上不贪多求全,比啥都强。’”

陈明接过纸条,看着上面潦草却有力的字迹,心里又凉又沉。他知道,这已经是刘教授能给的最大让步了。两人谢过助理,走出古建筑研究所的办公楼时,北京的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远,陈明站在路边,看着手里被风吹得发卷的规划图和成本测算表,忽然觉得有些无力。

“陈县长,实在不行,咱们就按刘教授的话,先保几个核心点,其他的简单处理?”周伟在一旁劝道,“总比什么都不改强,老百姓也能理解咱们的难处。”

“不行!”陈明声音发涩,眼里带着几分倔强,“老百姓盼改造盼了好几年,从去年冬天就开始问我‘陈县长,啥时候能改房子啊’,要是只改个皮毛,怎么对得起他们的期待?再说了,没专家把关,咱们自己瞎改,万一改砸了,钱白花了不说,还得遭埋怨,到时候更没法交代。”

两人在清华园附近找了个小饭馆,点了两碗炸酱面,吃得没滋没味。吃完饭,陈明拿出手机,给司机老杨打了个电话,让他先在车里等着,自己则和周伟在附近的街上溜达,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想看看能不能碰到研究所的其他老师,再问问刘教授的情况。

可转了大半天,碰到的老师要么不认识刘教授,要么就是说帮不上忙。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陈明看着手里所剩不多的希望,终于叹了口气:“走吧,回张北。”

坐上车,老杨见两人脸色不好,也没多问,只是稳稳地发动汽车,往张北的方向驶去。车厢里很安静,陈明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渐渐倒退的风景,心里满是失落。他想起出发前,老城区的街坊们拉着他的手说:“陈县长,你可得给咱们把老街保住啊,这是咱们一辈子的念想。”可现在,他却连个专家都请不来,怎么跟街坊们交代?

车子驶进张北县城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路灯昏黄的光线洒在街道上,老城区的方向隐约传来几声狗吠,还有谁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显得格外温暖。陈明没有回家,让老杨直接把车开到了县委办公楼。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规划图和测算表发呆。桌上的台灯亮着,光线照亮了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却照不亮他心里的迷茫。

不知过了多久,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李泽岚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上带着几分疲惫。他刚从市里开会回来,听说陈明从北京回来了,就直接过来了。

“怎么了?规划图和钱的事都卡着?”李泽岚把文件放在桌上,拉了把椅子坐下,“绿源的考察团队下周三到,工业园那边的前期费用有着落了,老城区这边是不是还没理顺?”

陈明抬头,眼眶有点红,把去北京请刘教授的经过一五一十说了——怎么一早出发,怎么在研究所等了一下午,怎么被助理拒绝,最后只拿到一句留言。末了,他叹口气:“李书记,我没本事,既请不来专家,又没本事争取到专项基金,怕是这老城区改造要黄了。”

李泽岚拿起桌上的规划图和测算表,翻了翻,手指在“280万总预算”的数字上停了停,没多问细节,只说:“你说的是清华的刘景明教授?我认识个北京朋友叫林豆豆,跟他是忘年交,以前一起参加过古建筑保护的研讨会,或许能帮着搭个线。另外,改造没钱不是死路,咱们可以换个思路——老城区边缘不是有块闲置的空地吗?大概五十亩,以前是县农具厂的旧址,后来厂子搬了,就一直空着。要是能找个老板,让他出钱负责老城区的改造费用和拆迁补偿,咱们就把那块地划给他,让他建住宅,这样不用算股份,双方都踏实,他有收益,咱们也能把改造办了。”

“用土地换投资?”陈明猛地坐直身体,眼里满是惊讶,“这法子可行吗?老板能愿意?那块地虽然在老城区边缘,但位置不算最好,而且建住宅也得看市场。”

“林豆豆认识不少做房地产和旧城更新的老板,她眼光准,知道什么样的项目能做。”李泽岚走到窗边拨通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只简单说了几句:“豆豆,麻烦你帮两个忙:一是张北想做老城区改造,想请清华的刘景明教授给做个整体规划,县里预算有限,主要是想保风貌,不让老街变味;二是帮找个投资人,我们出老城区边缘一块五十亩的空地,让他建住宅,他负责老城区改造的全部费用和拆迁补偿,不用占股,县里出面背书,保障他的开发权益,你帮着问问有没有人感兴趣。”

挂了电话,李泽岚对陈明说:“等消息吧,她懂建筑,也懂投资,知道这买卖划不划算。她要是说行,那基本就有谱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明点点头,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他走到窗边,望着老城区的方向,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成,一定要成啊。”

第二天一早,陈明刚到办公室,李泽岚的电话就打了过来:“陈明,有信了!豆豆说刘教授愿意见你,还帮着联系了一个北京的老板,叫王建国,是盛达集团的董事长,专门做旧城更新和住宅开发的,对‘投资改造换地’的模式很感兴趣。你今天就过去,先见刘教授,再跟他们碰面,好好聊聊。”

“真的?”陈明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立刻拿起电话给司机老杨打了过去,“老杨,备车,去北京!”

挂了电话,陈明快速整理好资料,把刘教授留的纸条也放进文件袋里,脚步轻快地走出办公室。阳光透过县委办公楼的窗户洒进来,照在他身上,像是给他镀上了一层金光。他知道,这一次去北京,一定要把事办成,不能再让老街坊们失望了。

车子再次驶上张石高速,这一次,车厢里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周伟看着窗外的风景,笑着说:“陈县长,这次有林女士帮忙,肯定能成。到时候刘教授做规划,王老板出钱,咱们出地,老城区改造就有着落了。”

“借你吉言。”陈明笑着点头,心里却还是有些紧张,“不管怎么样,都得拿出最大的诚意,不能让人家觉得咱们不实在。”

四个多小时后,车子抵达北京。陈明没有先去清华,而是按林豆豆给的地址,先去了约定的茶馆。林豆豆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戴着一副细框眼镜,看起来温文尔雅。见到陈明,她笑着起身:“陈县长,一路辛苦了。刘教授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了,你下午过去,他在研究所等你。这位是盛达集团的王建国董事长。”

陈明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旁边坐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头发梳得整齐,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看起来很沉稳。

“陈县长,久仰大名。”王建国站起身,伸手与陈明相握,“林女士跟我说了张北的情况,我对老城区改造和那块地都很感兴趣,咱们今天好好聊聊。”

“王总,您好。”陈明也笑着回应,“感谢您对张北老城区改造的关注,我们是真心想把事办好,不让老百姓吃亏。”

几人坐下后,王建国开门见山:“陈县长,我先说说我的想法。我派人查了张北的情况,老城区有历史底蕴,老百姓也盼改造,这是好事。那块地虽然位置不算核心,但老城区改造后,周边的配套和环境都会提升,建低密度住宅肯定有市场。我可以出2个亿,负责老城区的全部改造费用,包括管网、道路、风貌修复,还有拆迁补偿,补偿标准按市价的1.2倍给,老百姓可以优先选回迁房或者临街商铺,绝不亏待他们。县里把那块五十亩的地划给我,我按规划建住宅,风格跟老城区呼应,不搞高容积率,不破坏老街风貌。您看怎么样?”

陈明心里一松,王建国的条件比他预想的还要实在。他连忙说:“王总,您的条件我们基本认可,只有两个要求:一是住宅建设必须按刘教授的规划来,风格要跟老城区协调,不能搞成水泥森林;二是老城区改造和住宅建设要同步推进,不能先建住宅再改造,让老百姓等太久。”

“没问题!”王建国爽快应下,“只要规划定了,我马上派团队去张北,一边跟老百姓谈补偿,一边配合刘教授细化方案,两边同步启动,保证进度。”

林豆豆笑着说:“我就说你们能谈拢,都是实在人,都是想把事办好。现在先去见刘教授,把规划的事定下来,后续的细节咱们再慢慢聊。”

几人起身,一起赶往清华园。这一次,陈明报出“林豆豆”的名字后,助理直接领着他们进了刘教授的办公室。

办公室不大,却收拾得很整齐,书架上摆满了古建筑相关的书籍,从《营造法式》到《中国古建筑史》,还有不少刘教授自己写的论文和手稿。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梁思成先生和学生们在古建筑前的合影,年轻的刘教授站在梁思成先生身边,眼里满是敬仰。

刘教授坐在一张旧藤椅上,手里拿着张北老城区的照片,见他们进来,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张北来的陈明县长吧?豆豆跟我说了你们的事,用土地换投资,这个思路不错,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能保风貌,很务实。”

“刘教授,您好。”陈明连忙递上资料,“感谢您愿意见我们,我们真的很想保住老城区的魂,可县里没钱,只能想这个法子,还请您多指点。”

刘教授接过资料,翻了翻规划图和成本测算表,又看了看那块地的位置图,拿起笔在规划图上画起来:“整体规划得把‘改老城’和‘建新房’分开,不能混为一谈。老城区核心区,就是从东街到西街,南巷到北巷这一片,要严格保风貌——墙面不用刷白,用本地的糯米灰浆加固,既能结实,又能保留砖纹;木招牌不用换,用蜂蜡加热涂刷,做防腐处理,既能延长寿命,又能保留原有的纹理;管网要埋在地下,不能破坏青石板路,实在要挖,挖完了也要按原样铺回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顿了顿,又指着那块地的位置:“这块地建住宅,楼高不能超过六层,风格要跟老城区呼应,用红砖、灰瓦,窗户用木质框架,不能搞玻璃幕墙。中间留一条十米宽的景观带,种上槐树、爬山虎,把新老区域串起来,这样看着和谐,也能让老百姓有个散步的地方。”

刘教授放下笔,看着陈明强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改造还是建房,都得先跟老百姓谈妥拆迁补偿,一户一户谈,不能强拆,不能逼迁。老城区改造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得好,不是让他们流离失所,这是底线,不能动。”

“您放心!”陈明激动得声音发颤,“我们绝对把老百姓的意愿放在第一位,一户一户上门谈,谈妥一户签一户,绝不强拆!”

刘教授满意地点点头:“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可以帮你们做这个整体规划,后续施工过程中,我也可以派学生过来指导,保证按规划落地。”

“太谢谢您了,刘教授!”陈明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您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张北的老百姓都会感谢您的。”

“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你们自己。”刘教授笑着说,“你们愿意在没钱的时候,还想着保老百姓的记忆,这份心很难得。只要你们守住这份心,老城区肯定能改好。”

从研究所出来,阳光正好,洒在清华园的小路上,树叶的影子在地上晃来晃去。陈明看着手里的规划草图,心里满是激动和踏实。他知道,张北老城区的新生,就从这张草图开始了。

“陈县长,现在可以放心了吧?”林豆豆笑着说,“刘教授做规划,王总出钱,咱们的事基本成了。”

“放心了,放心了。”陈明笑着点头,“真是太感谢你了,林女士,要是没有你,我们真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

“不用客气,我也是喜欢老建筑,不想看着它们被改得面目全非。”林豆豆说,“后续的协议签订、规划细化,我也可以帮忙协调,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王建国也笑着说:“陈县长,我明天就派团队去张北,先做市场调研和拆迁补偿方案,等刘教授的规划出来,咱们就签正式协议,尽快开工。”

陈明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好!我们张北欢迎你们,老街坊们也欢迎你们!”

当天晚上,陈明赶回张北,直奔李泽岚的办公室。“李书记,成了!刘教授答应做规划,王总出2个亿负责改造和拆迁补偿,我们划给他五十亩地建住宅,不用占股!”

李泽岚看着刘教授画的规划草图和合作框架,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这模式好,县里没出钱,老百姓得实惠,老板也有收益,一举三得。明天开常委会,把这事定下来,然后让王总和刘教授的团队尽快来张北,咱们一起跟老百姓把事说透,让大家都放心。”

第二天的县委常委会上,合作方案全票通过。常委们都很兴奋,觉得这是解决老城区改造难题的最佳方案,既务实又贴心。

三天后,王建国带着团队和刘教授一起抵达张北。县委大院外的公告栏前,很快围满了老街坊。李泽岚拿着规划图,对着街坊们喊:“老街坊们,今天请大家来,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老城区要改造了!这位是清华的刘景明教授,专门给咱们做规划,保证保住老街的老味道;这位是北京的王建国老板,出钱给咱们改房子、补拆迁款,补偿按市价1.2倍给,还能优先选新房!大家有啥意见、啥疑问,尽管提!”

“真按1.2倍补?不会是骗人的吧?”“新房真跟老街一个风格?不会建得跟城里的高楼一样吧?”“我的杂货铺招牌能保住吗?”街坊们七嘴八舌地问着,眼里满是期待和忐忑。

王建国笑着走到人群前:“各位老街坊,我王建国说话算话,补偿标准咱们签合同,县里担保,绝不会亏了大家。新房按刘教授的规划建,六层楼,红砖灰瓦,跟老街一个样,保证大家住着舒服,看着也亲切。”

刘教授也走过去,指着规划图上的“张记杂货铺”:“张老爷子在吗?您的木招牌不仅能保住,我们还帮您做防腐处理,让它再挂几十年,传给您重孙子!”

张老爷子挤到前面,看着规划图上的招牌图案,激动得眼眶都红了:“真的?那我第一个签字!只要能保住我的招牌,怎么改都行!”

“我也签!”“我也签!”街坊们纷纷响应,现场一片热闹。

陈明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一开始的没钱没专家,到现在的规划有人做、资金有人出,这一路虽然难,却也让他明白,只要守住“为民办事”的初心,再难的事也能有出路。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