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204章 接触

从窑洞到省府 第204章 接触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李泽岚站在“阳山惠民小区”工地门口时,裤脚还沾着田埂上的露水——这是他在阳山牵头推进的最后一个民生项目,专为失地农户建设的安置小区,今天是竣工验收的日子,也是他对阳山百姓的最后一份“答卷”。

陈默跟在他身后,怀里紧紧抱着一摞厚厚的验收资料,指尖把蓝色文件夹的边缘捏得发皱。这是他第一次跟着参与县级重点项目验收,前一晚在办公室核对资料到凌晨两点,连打印机都因为连续工作发烫罢工,他守着机器降温,愣是把最后一页验收细则重新打印出来,生怕漏了半点细节。李泽岚瞥见他眼底的青黑,侧身拍了拍他的胳膊,声音比平时温和些:“别绷太紧,按流程走,有我在。”

陈默点点头,喉结动了动,没说话——他知道,今天不仅是项目验收,更像是李泽岚对他的一次“隐性考核”,不能出半点差错。

七点整,验收组的车准时抵达。组长是省住建厅的方教授,七十岁出头,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拎着一个磨得发亮的公文包,走南闯北看了半辈子项目,刚下车时脸上还带着几分“挑刺”的严肃,目光扫过工地围栏上的“质量第一”标语时,只是淡淡“嗯”了一声。

可一进小区,方教授的脚步就慢了下来。两排米黄色小楼整齐排列,楼间距宽得能停下两辆卡车,比规范要求足足宽了3米;楼前的绿化带里,桂花树正飘着香,几个工人正在种植冬青苗;小区中心的活动广场上,健身器材、石桌石凳已经安装妥当,几位提前来“探房”的农户正围着施工队问东问西,笑声顺着风飘过来,落在每个人耳朵里。

“方教授,您看这楼间距,”李泽岚指着楼群介绍,伸手比划着,“按规范15米就达标,我们跟设计方反复沟通,扩到了18米,就是想让每户冬天都能晒着太阳——农户大多有晒粮食、晒被褥的习惯,不能委屈了他们。”

方教授没说话,走到一栋楼前,蹲下身敲了敲地面瓷砖,瓷砖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又伸手摸了摸墙面乳胶漆,指尖划过没有半点颗粒感。这时,一位挎着竹篮的农户凑过来,见是验收组的人,连忙笑着搭话:“这位老教授,您是来检查房子的吧?这房子可好了!”

方教授转头看向她,推了推老花镜:“大姐,这房子您看着咋样?”

“好!比老房子好百倍!”农户是大崀镇的刘婶,之前住的土坯房一到雨季就漏雨,去年台风天还差点塌了,此刻激动得眼圈发红,“我昨儿就来了,摸这墙滑溜溜的,窗户是双层玻璃,隔音还好!李县长说年底就能搬进来,再也不用怕下雨了!”

她拉着方教授的手往楼里走:“您跟我来,看看屋里!厨房做的是U型台,我之前跟施工队提过,说老房子的灶台太挤,没想到真改了!卫生间还留了扶手位置,我家老头腿脚不好,正用得上!”

方教授跟着刘婶进了屋,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嘴角渐渐弯了起来。出来时,他拍了拍李泽岚的肩膀:“年轻人,项目做得实在,比啥花哨数据都强。农户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满意,就是最好的验收结果。”

验收流程走得格外顺利。从房屋主体质量到水电管线铺设,再到小区的绿化、照明,甚至后期的物业管理方案,验收组都没挑出半点硬伤。方教授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时,特意在“验收意见”栏里写了一行字:“项目贴合民生需求,质量过硬,建议作为全省民生安置项目示范案例。”

中午在镇上食堂吃饭时,方教授特意端着茶杯敬了李泽岚:“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年轻干部急着出政绩,把项目做‘飘’了,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没想到你能沉下心,一户一户问需求,一砖一瓦抓质量。阳山的老百姓,是真有福气。”

“方教授过奖了,”李泽岚笑着碰了下杯,茶水泛起细小的涟漪,“我只是觉得,民生项目是给老百姓住的,要是连自己都不满意,怎么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这话落在陈默耳朵里,格外有分量。他想起李泽岚当初拍板修改户型时,有人说“按规范来就行,没必要多花钱”,李泽岚却说:“规范是底线,不是上限。咱们多花点心思,老百姓就能多舒心几年,值得。”

下午三点,送走验收组,李泽岚刚回到办公室,就反锁了门,从内袋里掏出私人手机,给周明打了电话。

“周处长,我是李泽岚,惠民小区验收过了,全优,方教授还建议当示范案例。”

“太好了!”周明的声音里满是笑意,透过听筒都能感受到他的兴奋,“我刚跟马书记汇报完,他一听就乐了,说‘果然没看错人’。马书记说今晚想跟您见个面,就是随便聊聊,不用拘束。您看现在动身,晚上七点前能到石家庄吧?”

“没问题,我这就订高铁票。”李泽岚看了眼桌上的日历,十月十五号,离惠民小区农户入住还有不到一个月,“麻烦周处长跟马书记说声,谢谢他的体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客气啥,都是应该的。”周明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苏老上午还跟我通了电话,问您这边的情况,说让您路上注意安全,不用急。”

“请您替我谢谢苏老。”

挂了电话,李泽岚看着桌上的验收报告,指尖在“群众满意度100%”的字样上反复摩挲。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把那行字照得发亮,像是在印证他这两年的付出。他拿起内线电话,拨了陈默办公室的分机:“陈默,来我办公室一趟,带上惠民小区的入住计划表和最近的群众诉求汇总。”

三分钟后,陈默准时敲门进来,手里捧着一张刚打印好的入住计划表和一本蓝色的诉求汇总册。他站在办公桌前,微微低着头,能感觉到李泽岚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比平时更沉、更专注,心里隐约有了点预感——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发生了。

“坐吧,”李泽岚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跟你说点事。”

陈默坐下时,双手不自觉地放在膝盖上,腰背挺得笔直。他跟着李泽岚两年,从一个连“民生项目”是什么都不太懂的新手秘书,到现在能独立跟进项目、处理群众诉求,李泽岚教他的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把老百姓放在心里”的道理。

“我今晚去石家庄,可能要待几天,说不定还要去张北看看。”李泽岚开门见山,目光坦诚地看着陈默,“阳山的事,我已经跟赵书记沟通过了,从今天起,任命你为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管民生项目后续工作和群众诉求跟踪。”

“什、什么?”陈默猛地抬头,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唇动了动,半天没说出完整的话。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虽然不是什么“大官”,却实打实是“挑担子”的职位:管着县政府日常运转的协调,再兼管民生项目和群众诉求,相当于接过了李泽岚手里一半的“实活”。这不是简单的提拔,是沉甸甸的托付。

“别慌,听我说完。”李泽岚抬手示意他冷静,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笔记本,推到陈默面前,“这个笔记本,是我这两年在阳山记的工作心得,里面记着怎么跟农户沟通、怎么抓项目质量、怎么平衡各方需求,比如上次江英镇农户反映灌溉渠漏水,我写了‘先现场看,再找水利站,最后跟农户定方案’,你有空可以看看,能少走点弯路。”

陈默双手捧过笔记本,封面是磨旧的黑色皮质,上面还留着李泽岚指尖的温度。他翻开第一页,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条心得后面都附着具体的案例,甚至还有他当时处理问题时的“反思”,比如“跟农户沟通要接地气,别讲官话”“项目质量不能让步,哪怕得罪人”。

“这个职位,不是给你‘镀金’的,”李泽岚的声音沉了沉,“惠民小区的入住安排、合作社的年底分红、之前没解决完的二十多户群众诉求,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你记住,不管我在不在阳山,都要把‘农户满意不满意’当成第一标准,不能因为我走了,就把事放下来。”

“县长,您放心!”陈默猛地站起身,声音有些发颤,却带着一种近乎宣誓的坚定,“我一定把事做好,不辜负您的信任,不辜负老百姓的期待!”

李泽岚看着他激动的样子,想起两年前陈默刚当秘书时,第一次跟着他去村里,面对农户的提问紧张得结巴,连话都说不完整;如今,他已经能独当一面,甚至能提前想到他没说出口的需求。心里泛起一阵欣慰,又带着点不舍。

“我信你。”李泽岚点点头,又想起了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条,递给陈默,“还有件事,你爱人不是一直想考正式教师编制吗?我跟县教育局的王局长打了招呼,这是他们今年的内部复习班名额,下周一开课,都是县里的资深老师讲课,你让她去听听,好好准备考试。”

陈默接过纸条,上面写着“县教育局2013年教师编制复习班名额 陈默爱人”,字迹是李泽岚的亲笔。他的眼眶瞬间红了,鼻子发酸,想说“谢谢”,却觉得这两个字太轻,根本承载不了心里的感激。他对着李泽岚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县长,我……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别多说了,干活吧。”李泽岚摆摆手,拿起桌上的行李箱——里面只装了几件换洗衣物、张北县的资料,还有那份惠民小区的入住计划表,“入住表我带走,你把后续的工作交接清单整理好,分好轻重缓急,等我回来签字。还有,跟赵书记多汇报,他经验丰富,能帮你把关。”

“好!我这就去整理!”陈默用力点头,捧着笔记本和纸条,转身快步走出办公室,脚步比平时快了不少,像是怕慢一步就会辜负这份信任。

李泽岚送陈默到办公楼楼下时,夕阳正落在县委大院的老榕树上,金色的余晖把树叶染得发亮。他没让陈默再送,只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去吧,看好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县长,您路上注意安全!”陈默站在原地,看着李泽岚的车渐渐消失在街角,才低头摸了摸怀里的笔记本,转身快步走回办公室——他要赶紧把交接清单理出来,还要给爱人打个电话,告诉她那个好消息。

晚上七点,李泽岚的高铁准时抵达石家庄站。周明已经在车站外等着,穿着一件深色夹克,手里举着一个写着“李泽岚同志”的纸牌,见了他,连忙上前接过行李箱:“李县长,路上辛苦了!马书记已经在茶馆等着了,咱们现在过去正好。”

“麻烦周处长了。”李泽岚跟着周明上了车,车子平稳地行驶在石家庄的街道上,窗外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勾勒出这座北方城市的轮廓。他看着窗外的夜景,心里既期待又忐忑——张北的土地在等着他,新的挑战在等着他,而阳山的陈默,会带着他的思路,继续守护那里的百姓。

车子停在一家僻静的茶馆门口,周明领着李泽岚走进包间。一位穿着灰色夹克的中年男人正坐在茶桌旁泡茶,动作娴熟,见他们进来,笑着站起身:“泽岚同志来了,快坐。”

李泽岚一眼就认出,这是河北省委分管组织的马书记。他快步上前,伸出手:“马书记,您好。”

“坐,别拘束。”马书记握着他的手,力道很稳,“我看了你的材料,阳山的‘补偿 就业 入股’模式,是真把农户的利益攥在手里了。张北现在最缺的,就是你这样接地气、能干事的干部。”

马书记给李泽岚倒了杯茶,茶汤清澈,香气扑鼻:“来,尝尝这茶,是张北本地的莜麦茶,解腻。”

李泽岚接过茶杯,喝了一口,一股淡淡的麦香在嘴里散开。他放下茶杯,诚恳地说:“马书记过奖了,阳山的经验都是摸索出来的。我也看了张北的资料,虽然产业基础弱,但耕地多、光照足,要是能把农产品深加工做起来,再搞点特色养殖,农户增收肯定有戏。”

“哦?具体说说你的想法。”马书记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

李泽岚打开随身带的笔记本,里面记着他对张北的初步规划:“张北的玉米品质好,但现在大多直接卖原料,一斤才几毛钱,利润薄。我们可以引进淀粉加工企业,把玉米做成淀粉、糖浆,附加值能翻几番;马铃薯也一样,能做薯片、粉条,还能搞仓储保鲜,错峰上市卖好价。还有坝上的草原,适合养羊,可以搞‘合作社 农户’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跟阳山的鸡合作社一个思路,让农户抱团赚钱。”

马书记听得频频点头,拿起茶杯喝了一口,眼里满是赞赏:“思路很清晰,也很符合张北的实际。你这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琢磨过老百姓的需求。”

两人聊了很久,从张北的产业规划到基层治理,再到年轻干部的成长,马书记没摆半点架子,更像是一位前辈在跟后辈交流经验。临走时,马书记拍了拍李泽岚的肩膀:“泽岚同志,张北的担子不轻,但我相信你能扛起来。记住,到了新地方,别着急烧‘三把火’,先沉下去听群众说,再慢慢干。老百姓认的是实在事,不是花架子。”

“我记住了,马书记。”李泽岚郑重地点头。

回到酒店,李泽岚给苏晴父亲打了个电话。

“爸,我跟马书记聊完了,他很支持我的想法。”

“嗯,马书记是个务实的人,”苏晴父亲的声音依旧沉稳,带着一种了然的平静,“记住我说的话,不管到哪里,都要踏实做事,别辜负了老百姓的期待。”

“我记住了,爸。”

挂了电话,李泽岚站在酒店窗前,看着石家庄的夜景。霓虹灯闪烁,车流如织,这座陌生的城市,即将成为他新的起点。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而阳山的陈默,会带着他的初心,继续守护那里的土地和百姓。这一去,既是挑战,也是责任——他要在张北的土地上,再干出一个让老百姓满意的“阳山”来。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