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27章 蛰伏

从窑洞到省府 第127章 蛰伏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北京的春天总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料峭,四月初的风里还裹着寒意,四合院墙角的香椿树却已迫不及待冒出紫红的嫩芽,像一串串小巧的玛瑙。苏晴踩着晨露摘下一把,在厨房里用沸水焯过,撒上细盐、淋上香油,简单一拌,清爽的香气便漫了一屋。李泽岚坐在餐桌旁,夹起一筷香椿送进嘴里,鲜嫩中带着微苦的后味,恰如他当下的处境——看似平稳的仕途里,藏着需要慢慢品咂的深意。

“你尝尝这个,比菜市场买的新鲜多了。”苏晴把一盘凉拌香椿推到他面前,顺手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对了,云南普洱的茶农昨天给我发消息,说按咱们之前聊的搞了采茶体验,这周末游客比去年同期多了三成,茶叶一斤能多卖二十块呢。”她指着照片里戴斗笠的游客蹲在茶园采茶的场景,眼里闪着雀跃的光,“有个老茶农特意拍了孙子的奖状给我看,说现在收入稳了,孩子报兴趣班也敢选贵的了。”

李泽岚凑近屏幕,看着照片里茶农黝黑脸上的笑容,心里泛起一阵踏实的暖意。他想起去年冬天在苏州拙政园看到的农事体验区,当时只是觉得“这法子或许能帮到老乡”,如今真在千里之外的西南山区落地生根,那种成就感,比在部委会议上获得领导表扬更真切。“挺好,让他们把体验流程再细化些,比如加个炒茶演示,游客不仅能采茶,还能带走自己参与炒制的茶叶,溢价空间能更大。”他一边说,一边给苏晴夹了块排骨,“你写报道的时候也可以提一嘴,说不定能给其他地方的农户做个参考。”

苏晴点点头,又说起报社的事:“那篇‘农旅融合’的评论登了头条后,河北、山东好几个农业局都打电话来要方案细则,还有个读者寄了袋自家种的小米,附言说家里种了十亩地,年年丰收却卖不上价,问能不能也搞个体验游。”她叹了口气,“我把你的联系方式给了他,你抽空回个电话吧,能帮一把是一把。”

“好,晚上我就打。”李泽岚应着,心里却在盘算——全国像这样“丰产不丰收”的农户还有很多,仅凭一篇报道、一个试点远远不够。从东北黑土地的玉米大豆,到华北平原的小麦杂粮,再到西南山区的茶叶果蔬,各地农业资源禀赋不同,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东北是“大而不强”,规模化种植但产业链短;华北是“小而分散”,农户单打独斗难抗市场风险;西南是“特而不优”,特色农产品缺品牌、缺渠道。年底的下基层调研,必须把全国不同区域的症结摸得更透,才能拿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的解决方案。

日子就这么在平淡中透着扎实,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李泽岚每天踩着七点半的钟点走进农业部办公大楼,电梯里总能遇到几个熟悉的同事,互相道声“早”,便各自走向工位。他的办公桌靠窗,阳光好的时候,能看到楼下院子里的玉兰花次第开放。坐下后的第一件事,是泡一杯茉莉花茶,搪瓷缸子是去年单位发的,杯身上印着“为农服务”四个红字,边角已经有些磨损,却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

茶泡好,他便翻开桌上的文件堆——最上面是全国三大试点片区的月度进度汇总:西南片区(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区农业 民族旅游”模式,已在20个村寨落地,茶叶、菌菇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占比提升至15%;西北片区(陕西、甘肃、宁夏)的“红色旅游 杂粮种植”,延安周边30个村搞起“农家体验院”,小米、红枣的直销率提高了20%;华东片区(江苏、浙江、安徽)依托水乡园林资源,“农事体验 休闲度假”模式成熟,农户人均增收超3000元。

他逐页翻看数据,眉头渐渐皱起:西南片区虽然增速快,但基础设施短板明显,30%的试点村因山路崎岖导致游客承载力不足;西北片区受限于季节,冬季游客量骤降,农户收入不稳定;华东片区则出现同质化竞争,多个村子扎堆搞采摘园,游客分流严重。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全国农旅融合发展的共性矛盾。

正思索着,西北片区联络员的电话打了进来:“泽岚,跟你说个事,陕西榆林周边几个村,冬天游客少,农户闲得慌,都想着出去打工,好不容易搞起来的农家院眼看要黄了,你看能不能想想办法?”

李泽岚没有立刻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追问:“除了榆林,甘肃庆阳、宁夏固原的试点村是不是也有类似问题?冬天当地有没有什么特色资源,比如民俗活动、农产品加工?”

对方愣了一下,随即回答:“好像都有这问题!冬天冷,游客不爱出门,不过咱们这边冬天有做粉条、酿米酒的传统,还有扭秧歌、剪窗花这些民俗,就是没人想着和旅游结合。”

“这就有办法了。”李泽岚心里有了思路,“你先统计下西北三个省冬季闲置的农家院数量、具备手工技能的农户人数,咱们搞个‘西北冬季农旅融合专项计划’。一方面,把民俗活动打包成‘冬日乡村体验套餐’,联系旅行社推冬季短途游;另一方面,在农家院搞‘农产品加工工坊’,让游客体验做粉条、酿米酒,做好的产品可以带走,既能增加农户收入,又能留住客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事不能只在西北搞,要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你同步梳理下东北片区的冬季资源,他们有冰雪、雾凇,或许能搞‘冰雪农耕体验’,比如冰下捕鱼、雪地里采摘大棚蔬菜,将来可以把‘季节性补位’纳入全国农旅融合的指导方案,让不同区域互相借鉴应对淡旺季的办法。”

挂了电话,李泽岚立刻打开电脑,新建了《全国农旅融合区域互补性研究》文档。他清楚,解决农业问题不能局限于单一区域,必须站在全国视角,让资源在区域间流动互补——比如华东的客源可以引流到西北冬季市场,西南的特色农产品可以通过华东的旅游渠道销售,东北的规模化经验可以赋能华北的小农户。这些思考,都被他密密麻麻地写进文档,成为年底调研的重要方向。

四月中旬的一天,快下班时,李泽岚接到通知,司长张建军要见他。他心里略一琢磨,猜大概率是和年底的下基层调研有关,便整理了下衣襟,拿着笔记本和刚写好的区域互补性研究初稿,敲响了司长办公室的门。

“进来。”张建军的声音透过门板传来,带着一贯的沉稳。

李泽岚推开门,只见张建军正坐在办公桌后翻看一份厚厚的文件,封面上写着《2012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百叶窗滤过的阳光在桌面上投下一道道斑驳的光影。“司长,您找我?”他站在办公桌前,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张建军抬起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找你是说年底下基层调研的事,咱们司打算搞一次大规模的,覆盖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华南六个片区,十二个省份,重点有两个:一是摸清‘农旅融合’试点在不同区域的落地成效和问题,二是调研各地农业补贴政策的差异化需求。”

他把文件推到李泽岚面前,继续说道:“这半年你牵头做了试点跟踪、区域互补性研究,还协调解决了几个跨区域的问题,思路很清晰。我打算让你带队去西南片区,负责云南、贵州、四川三省,重点研究‘山区农业 民族旅游’的融合模式。但记住,不能只盯着西南,要带着‘全国对比’的眼光去,比如西南的‘小而特’如何借鉴华东的‘精而美’,如何对接东北的‘大市场’,形成一套覆盖不同地形、不同民族地区的农旅融合方法论。”

李泽岚心里一振——这不仅是一次调研任务,更是让他参与全国农业政策顶层设计的机会。西南片区山地占比超70%,农业分散性强,涉及苗、彝、傣等多个少数民族,面临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文化资源转化”“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在全国山区、民族地区都具有代表性。如果能把西南的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模式,对推动全国农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他定了定神,语气平静却坚定:“谢谢司长信任。我计划分三步开展调研:第一步,实地走访三省20个试点村,聚焦‘基础设施、利益分配、文化融合’三个核心问题;第二步,组织片区座谈会,邀请其他五大片区的联络员视频参会,分享各自经验,找出区域互补点;第三步,形成《全国农旅融合区域差异化发展报告》,不仅提出西南的解决方案,还会针对东北‘规模效应不足’、华北‘散户经营’、华南‘热带农业转化弱’等问题,给出跨区域协同的建议。”

张建军拿起李泽岚带来的研究初稿,翻了几页,脸上露出明显的赞许:“很好,有这个全局意识就对了。咱们搞农业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学会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找办法。比如你提到的‘区域互补’,可以联动文旅部、交通部一起推进,让交通部门在西南山区优先建设‘旅游产业路’,文旅部把西南民族文化纳入全国旅游推广计划,形成部门合力。”

他顿了顿,又叮嘱道:“下去调研时,多听农户的真话,哪怕是骂声也要记下来。遇到跨部门协调的难题,直接找我,咱们一起推动解决。记住,调研的目的不是写一份漂亮的报告,而是要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全国不同区域的农户都能享受到农旅融合的红利。”

“好的,我记住了。”李泽岚把司长的叮嘱一一记下,又详细汇报了后续工作打算:比如联合发改委梳理全国农村交通短板,优先解决试点村通路问题;对接文旅部非遗保护中心,让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入驻试点村,提升农旅体验的文化附加值。张建军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还在笔记本上做了标注,最后说:“这些事你放手去做,需要资源协调随时找我。”

走出办公室时,李泽岚手心微微有些发热,夕阳透过走廊的窗户洒在身上,暖洋洋的。他知道,这次调研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更是参与全国农业政策制定的重要契机。从“关注单点问题”到“统筹区域发展”,从“部门内工作”到“跨部委协同”,他的视野正在不断拓宽,这对他未来的仕途发展,将是重要的积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晚上回到家,苏晴正在厨房里忙碌,炖排骨的香气顺着门缝钻出来,暖融融的。李泽岚换了鞋,径直走进厨房,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轻声说:“年底我要带队去西南下基层调研,负责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这次不只是简单摸底,还要做全国六大片区的对比分析,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建议。”

苏晴转过身,笑着帮他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那太好了!报社正好打算搞一个‘全国乡村旅游地图’系列报道,我负责西南片区,咱们说不定还能在普洱碰个面。”她顿了顿,想起上次李泽岚去陕北调研时的场景,忍不住调侃,“这次可别再穿皮鞋下田了,上次你那鞋陷在泥里,还是老乡帮你拔出来的,我听着都替你脸红。”

李泽岚笑着挠挠头:“这次肯定不会了,回头我就去买双防滑的胶鞋。”他把司长的叮嘱和自己的调研思路慢慢说给苏晴听,“西南那边少数民族多,语言不通、习俗各异是个大问题,而且小农户和企业的合作矛盾突出,这其实是全国山区农业的共性难题。我想借着这次调研,摸清楚不同民族地区的合作模式,看看能不能总结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三方共赢机制,在全国推广。”

苏晴一边翻炒锅里的青菜,一边认真帮他出主意:“语言不通的话,你可以提前联系当地农业局,让他们派个懂方言的干部跟着,最好是本村出身的,农户更容易信任。至于合作矛盾,你可以设计一个‘利益分配测算表’,把产量、成本、利润、风险都写清楚,用农户能看懂的方式算明白账,比空口讲道理管用。”

她想了想,又补充道:“对了,我跑过全国不少农村,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各地农旅项目都缺专业人才,要么不懂经营,要么不会宣传。你调研时可以统计下全国试点村的人才缺口,建议农业部联合教育部搞个‘农旅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从农村选年轻人去高校学习旅游管理、农产品营销,毕业后回村创业,这样才能让项目长久活下去。”

李泽岚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人才是根本问题,光靠外部输血不行,得培养本土造血能力。”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调研路线的规划聊到全国性人才政策的构想,从跨部门协调的难点聊到区域协同的具体路径,不知不觉间,晚饭已经摆上了桌。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听着苏晴絮絮叨叨的叮嘱,李泽岚心里满是安稳——有这样一个既能知冷知热、又能从全国视角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伴侣,再难的事,似乎也变得容易了些。

接下来的日子,李泽岚依旧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只是私下里多了不少“额外功课”。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在办公室多留一个小时,整理全国六大片区的资料:不仅统计每个片区的试点数量、农户增收数据,还特意收集了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民俗文化、交通现状,甚至把近三年的农业补贴发放标准、文旅推广投入都梳理成册。

他发现,东北片区虽然规模化程度高,但农机补贴向大型机械倾斜,忽视了山区小块耕地的需求;华南片区热带水果丰富,却因冷链物流薄弱,难以通过旅游渠道外销;华北片区的民俗资源与农业结合度低,农旅项目缺乏特色。这些发现,都被他一一记录在调研预案里,计划在调研中重点验证,寻找解决方案。

周末在家,他更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准备调研上。苏晴去报社加班时,他便坐在书桌前,对着全国地图勾勒“农旅融合区域协同示意图”:用红色标注西南的“特色农产品输出带”,蓝色标注华东的“客源输入带”,黄色标注东北的“规模化技术推广带”,绿色标注华北的“民俗文化融合带”,试图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找到区域间的互补路径。

遇到跨部门协调的难题,他会主动找办公室的老张请教。老张在农业部工作了二十多年,跑遍了全国的农村,还曾参与过多个部委联合项目,经验丰富得很。“张哥,你以前协调过交通部门给农村修路的事吧?西南山区好多试点村离主干道太远,游客进不去,农产品运不出,我想借着这次调研,推动‘旅游路 产业路’一体化建设,该怎么跟交通部门对接?”

老张喝了口茶,慢悠悠地说:“这事得找交通运输部的农村公路建设处,他们有个‘四好农村路’专项规划,你可以把‘农旅融合试点村’纳入他们的优先建设名单。但不能只提旅游需求,要站在全国乡村振兴的角度,强调‘路通了既能带动旅游增收,又能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还能方便村民就医上学’,多维度论证其必要性。另外,你可以联合文旅部一起行文,两个部委联合申请,分量不一样,也能让交通部门看到这是全国性的需求,不是某个地区的小事。”

李泽岚认真记下,又问:“那全国试点村的冷链物流短板怎么解决?华南的水果、西南的菌菇,都离不开冷链,单靠一个地区很难建成覆盖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就要联动发改委和商务部了。”老张继续说道,“发改委有冷链物流专项补贴,商务部在搞‘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设,你可以牵头做一份《全国农旅融合冷链物流需求报告》,汇总各片区的需求数据,推动把试点村的冷链设施纳入全国骨干网,实现区域间冷链资源共享。比如华南的冷链车,在水果淡季可以调往西南运输菌菇,提高利用率。”

这些话让李泽岚茅塞顿开,他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联合多部委出台《全国农旅融合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意见》”,打算调研结束后推动这件事。他深知,农业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只有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才能真正实现全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除了工作上的准备,李泽岚还多了些“京圈应酬”。他的大学同学里,有几位是“京城三代”——父辈或祖辈曾在部委、国企任职,如今各自在不同领域发展,有的在国家发改委负责区域经济规划,有的在文旅部管非遗推广,还有的在大型农业国企做产业投资。起初他不太适应这类聚会,觉得虚浮,但慢慢发现,这些场合并非全是闲谈,往往能听到不同部委的政策风向、全国性项目的申报动态,甚至能提前了解到其他片区的农业发展难题,为自己的调研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清楚,自己将来大概率要下地方任职,而农业工作从来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事,需要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现在在京圈“混个眼熟”方便以后下了地方干事。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