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22章 初二

从窑洞到省府 第122章 初二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大年初二的北京,胡同里还飘着鞭炮的余味,空气里混合着糖炒栗子的甜香和煤炉的烟火气。李泽岚跟着苏晴走出四合院,车已经在门口等着了,今天要去赴苏晴发小周妍的约,地点选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馆,据说老板是周妍的远房亲戚,做的北方家常菜格外地道。

“周妍说今天还有几个报社的老同事,都是以前跟我一起跑基层的,你别拘束,他们人都特别好。”苏晴坐在副驾驶座上,转头跟李泽岚说,手里还拿着给周妍孩子准备的礼物——一套木质的玩具积木,“周妍的儿子刚满周岁,叫乐乐,特别可爱,上次视频的时候还对着我笑呢。”

李泽岚点点头,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路边的商铺大多关着门,只有少数几家小吃店开着,门口挂着红灯笼,透着过年的热闹。他想起苏晴之前跟他说过,周妍是她在《乡村振兴报》时的同事,两人一起跑过不少基层,后来周妍结婚生子,就转做了编辑,不再跑一线采访了。

车停在私房菜馆门口,李泽岚刚下车,就看见周妍站在门口挥手。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怀里抱着一个胖乎乎的孩子,身边站着丈夫陈阳,手里拎着一大袋水果。“苏晴!泽岚!可算等着你们了!”周妍快步迎上来,把孩子递到陈阳怀里,拉着苏晴的手笑,“快进去,包厢里都等着呢,都是咱们报社的老熟人。”

李泽岚跟着他们走进菜馆,木质的门帘掀开,一股混合着酱香和年味的热气扑面而来。包厢里已经坐了三个人: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记者小林,穿着粉色的毛衣,手里还拿着笔记本;摄影记者老郑,背着他那台不离身的相机;还有编辑王姐,正笑着整理桌上的零食。

“泽岚哥好!苏晴姐好!”小林率先站起来打招呼,眼睛亮晶晶的,“上次苏晴姐写的《乡村合作社如何破局》那篇报道,您给的政策解读特别有用,我后来写《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时,还参考了您整理的数据呢。”

“都是应该的,你们跑基层不容易,能帮上忙就好。”李泽岚笑着点头,在苏晴身边坐下。他注意到小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还有不少手绘的表格,能看出是个认真踏实的姑娘。

“泽岚,早就听苏晴说你在农业部做政策研究,还跑过不少基层,以后可得多给我们提供点素材。”老郑放下相机,笑着说,“上次我去河南采访,看到老乡们因为补贴政策调整,每亩地多赚了不少,心里特别高兴,就是很多老乡还不知道怎么申请补贴,你们以后可得多宣传宣传。”

“放心,年后我们推进‘区域补贴系数’方案时,会跟地方农业部门合作,多组织培训,把政策讲透,让老乡们知道有哪些补贴、怎么申请。”李泽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其实很多政策都是好的,就是信息不对称,老乡们不知道,咱们得帮他们把‘信息桥’搭起来。”

菜很快上齐了,红烧肘子、糖醋排骨、小鸡炖蘑菇、四喜丸子,都是北方过年常吃的硬菜,满满一桌子,透着热闹。周妍一边给孩子喂辅食,一边跟苏晴聊起报社的事:“你走之后,咱们部门又招了两个新人,都挺能吃苦的。上次小林跟老郑去河北采访,跟着老乡在地里挖了一天红薯,回来浑身是泥,却写了篇特别接地气的报道,读者反响特别好。”

苏晴眼里带着欣慰:“挺好的,基层记者就得沉下去,跟老乡们同吃同住,才能写出真东西。我记得咱们以前去山西采访,在老乡家住了半个月,每天跟着他们下地干活,回来累得倒头就睡,可写出来的报道却特别有力量。”

“可不是嘛!”王姐接过话头,语气里带着感慨,“现在很多年轻记者都怕吃苦,不愿意跑基层,总想着在办公室里找素材。其实只有真正到了农村,看到老乡们的生活,才能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也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报道。”

陈阳是做建筑设计的,平时很少参与他们的话题,今天却主动开口:“我最近在做一个古村落保护项目,发现很多村子想搞旅游开发,却不知道怎么平衡保护和盈利,担心破坏了古村落的原有风貌,又怕赚不到钱,老乡们不愿意参与。泽岚,你们农业部有没有相关的政策,能支持这种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项目?”

李泽岚放下筷子,认真回答:“部里去年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里面明确提到古村落保护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破坏原有风貌。同时,对于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还有专项补贴,重点支持民俗体验、非遗传承这些业态,既能保护文化,又能让农民增收。我回头把文件发给你,你可以参考一下,要是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问我。”

“太好了!有政策支持,我们做项目也更有底气了。”陈阳高兴地说,“我之前还担心政策不允许,不敢轻易推进,现在看来,只要符合要求,就能申请补贴,还能帮老乡们增收,真是一举两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饭桌上的话题渐渐热闹起来,从乡村报道聊到农业政策,从孩子教育聊到年后计划。小林说年后想跟着苏晴去陕西采访,看看乡村电商是如何帮助老乡们打开销路的;老郑计划去黑龙江,拍摄《寒地种粮户的冬日生活》,记录老乡们如何应对严寒,保障粮食安全;王姐则打算策划一个“乡村振兴带头人”系列报道,挖掘那些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我年后打算跟陈阳一起,去他做项目的古村落看看,写一篇《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之道》,说不定还能帮他们宣传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周妍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虽然我现在不跑一线采访了,但还是想为乡村做点事。”

吃到一半,苏晴拿出手机,给大家看她年前采访时拍的照片:山区孩子在新教室里读书的样子,眼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老乡们用电商卖苹果时的笑脸,透着丰收的喜悦;合作社的大棚里挂满了草莓,鲜红欲滴。“这些都是我今年最珍贵的收获,”苏晴笑着说,“年后我想把这些照片做成相册,送给老乡们,让他们也看看自己的故事有多棒,也让更多人知道乡村的变化。”

李泽岚看着苏晴眼里的光,心里满是骄傲。他想起自己年前整理的调研数据,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民的期盼和努力,而苏晴用她的笔和镜头,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关注乡村、了解乡村,这也是一种力量。

“苏晴,你这照片拍得真好,回头给我几张,我可以用来做报道的配图。”老郑拿出相机,笑着说,“这些照片比我拍的还接地气,更能打动人。”

“没问题,回头我整理好发给你。”苏晴点头答应,又跟大家聊起了年后的采访计划,气氛格外热烈。

散场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周妍抱着孩子送他们到门口,笑着说:“年后有空再聚,到时候让泽岚哥再给我们讲讲农业政策,咱们也多学点知识,写稿更有底气。”

“没问题,随时找我。”李泽岚点点头,跟陈阳握了握手,“古村落项目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坐进车里,苏晴靠在李泽岚肩上,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跟朋友们一起聊天真开心,大家都在为乡村做事,感觉特别有力量。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做不了太多事,现在发现,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让乡村变得更好。”

李泽岚握住她的手,看着窗外掠过的红灯笼,轻声说:“是啊,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媒体的宣传,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我们心里装着老乡,一步一步做,就能让乡村的路越走越宽,让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车缓缓驶离私房菜馆,胡同里的鞭炮声还在断断续续地响着,透着过年的热闹。李泽岚看着苏晴熟睡的侧脸,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他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在农业部的岗位上,把政策落到实处;苏晴会继续用她的笔,记录乡村的变化;而他们的朋友们,也会在各自的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这就是最珍贵的“初心”,也是最温暖的“同行”。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