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20章 闲聊

从窑洞到省府 第120章 闲聊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农业部办公楼,午休时间的茶水间总飘着淡淡的茶香。李泽岚端着搪瓷杯去接热水,刚走到门口,就听见综合处老陈和政策研究室小吴的聊天声,两人围着暖气炉,话题正绕着“红二代”打转。

“昨儿跟老战友喝酒,他儿子现在开新能源公司,年营收都过亿了。”老陈呷了口茶,语气里带着感慨,“想当年他爸是师级干部,要想让孩子进体制,随便托个关系就能进好单位,结果人偏不,说‘靠家里的光环没出息,得自己闯’。”

小吴捧着保温杯凑上前:“我也发现了,好多红二代都不进体制,反而扎进商界、学界。是不是因为红一代大多在体制内,位置就那么多,后辈挤进去容易起摩擦?”

“这话说到根上了。”老陈手指敲了敲杯沿,“红一代为国家打拼一辈子,不少在关键岗位,要是后辈都往体制里挤,不仅‘僧多粥少’,还容易落‘任人唯亲’的话柄。倒不如分流到其他领域,各凭本事吃饭,既避了嫌,也能在别处做贡献。”

李泽岚接水的动作顿了顿,想起苏晴前几天跟他聊的“名字讲究”——林豆豆的叠字名,苏晴说“家里老人觉得叠字透着平和,不想让他沾政治是非”。这时就听老陈继续说:“你没注意吗?有些红二代、红三代的名字,不是叠字就是特朴素的,比如‘萌萌’‘乐乐’,跟那些刻意取‘大气’名字的不一样。这其实是种默契,暗示着不往体制核心挤,不给家里添麻烦,也不搞特殊化。”

小吴恍然大悟:“难怪我认识个红三代叫‘朵朵’,男生叫这名字挺特别,现在在做环保公益,从不提家里背景。原来还有这层意思!”

“而且这些孩子大多没丢家风。”老陈语气郑重了些,“我那老战友的儿子,公司再大,也没忘帮老家修桥建学校;还有个做农产品贸易的,专门帮贫困县卖特产,不赚差价,就为让老乡多落点实惠。他们虽不在体制,实事可没少做。”

李泽岚端着热水悄悄退出去,回到办公室,指尖还留着杯壁的暖意。茶水间的对话像一把钥匙,让他对“红二代不进体制”“名字叠字”的说法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这不仅是“位置多少”的现实考量,更是一种“避嫌”的自觉,一种“不靠父辈、凭本事立足”的默契。

正琢磨着,手机响了,是苏晴发来的消息:“今晚加班改乡村教育的稿子,晚点回家,你不用等我。”后面还附了张照片——她趴在报社的办公桌上,面前摊着一摞采访笔记,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手边的咖啡已经凉了。

李泽岚看着照片,心里泛起一阵暖意。苏晴是《乡村振兴报》的记者,当初毕业时,有机会进体制内的清闲单位,却偏偏选了跑基层的记者岗,用她的话说:“我想亲眼看看乡村的变化,把老乡们的故事写出来,比坐在办公室里更有意义。”

这两年,苏晴跑遍了北京周边的十几个区县,写过“山区教师坚守三十年”的报道,帮滞销的果农找过销路,还跟踪报道过乡村民宿的发展困境。有次她去河北涞源采访,为了了解山区孩子的上学路,凌晨五点就跟着孩子一起走山路,来回走了四个多小时,回来后脚磨起了泡,却笑着说:“知道了孩子们的难,写出来的稿子才够真。”

李泽岚想起苏明远曾说的“家风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苏晴选择做基层记者,不沾父亲的光环,用笔记录乡村、帮助农民,其实就是对“踏实做事、为民着想”家风的传承。就像林豆豆用农旅项目帮村里增收,那些在商界做实事的红二代帮老家建设,他们虽在不同领域,却都守着同一份“初心”。

当然,他也见过不一样的例子。之前苏晴采访时遇到过一个借父辈名义搞“乡村振兴项目”的红二代,表面是建民宿,实则是违规占用耕地盖别墅,苏晴暗访后写了报道,曝光了问题,最后项目被依法叫停。还有一次,他在行业会议上遇到个“红二代”,张口闭口“我能拿到特殊政策”,想拉他一起搞“农业补贴套利”,被他严词拒绝。

这时他才明白,不管是进体制还是在商界、学界,关键不在于“在哪”,而在于“做什么”。能守住家风、拒绝诱惑的,会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而沉迷于身份光环、追逐利益的,终究会栽跟头。

下午快下班时,张建军拿着一份《区域补贴系数完善方案》走进来,笑着说:“泽岚,你这方案里‘寒地、盐碱地差异化补贴’的思路,部里很认可,下周就发地方征求意见。你能想到结合基层调研数据细化,说明是真把农民的事放在心上了。”

李泽岚接过方案,指尖划过“黑龙江寒地补贴系数1.5”“河北盐碱地1.3”的字样,心里格外踏实。他忽然觉得,不管是自己在农业部打磨政策,还是苏晴在报社写基层报道,林豆豆在乡村做农旅项目,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用自己的方式,为农民、为乡村办实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晚上回家,李泽岚炖了苏晴爱喝的排骨汤,等她到十点多,才听见钥匙开门的声音。苏晴一脸疲惫,却眼睛发亮:“今天采访到个好故事!房山有个返乡青年,用直播帮村里卖核桃,三个月卖了八十多万,老乡们都快把他当救星了,我得赶紧把稿子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李泽岚把热好的汤端给她,笑着说:“别急,先喝汤暖暖身子。你写的这些故事,比任何‘圈子’‘人脉’都管用,能真正帮到老乡。”

苏晴喝着汤,抬头看着他:“其实我跑基层时发现,老乡们不管你是什么背景、在哪个圈子,只看你是不是真帮他们做事。就像你做的补贴政策,他们可能不懂‘系数’是什么,却知道‘今年补贴比去年多了’,这就够了。”

李泽岚点点头,心里忽然变得格外清晰。所谓“圈子”“身份”“名字”,终究是外在的标签。真正能让人赢得尊重、实现价值的,永远是踏实做事的态度,是“为民着想”的初心。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细小的雪粒落在窗玻璃上,无声无息。李泽岚看着苏晴认真整理采访笔记的侧脸,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圈子”,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但他和苏晴都会守着各自的初心——他在农业部把政策做扎实,她在报社把基层故事写真切,用最朴素的方式,做最实在的事,这就够了。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