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284章 惨淡落幕:为什么说穆姜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女人?

看来,穆姜就此只能在哀怨中渡过余生了,鲁国的史料,最后也无非记录一下某年某月某日,太后穆姜薨之类的文字。

是的,穆姜确实过得很凄凉,尤其是在后来鲁成公去世后,当时即位的鲁襄公年幼,大权全部被三桓掌控。季氏和孟氏对穆姜当然不可能有好脸色,他们夺走了穆姜的一切。

当然,这也是穆姜自作自受,她也不在乎,老娘反正什么都没了,光脚的还怕你们穿鞋的?你们还想怎么着?

穆姜认为,自己已经放弃了一切,此生再无追求,随便吧。

但穆姜还是有两样东西的,其中一样便是自己的寝宫。

鲁成公去世后,年仅三岁的鲁襄公即位,那鲁成公的夫人齐姜就成了太后,穆姜就成了太上太后。按理穆姜住的太后寝宫可以仍旧由穆姜使用,儿媳妇齐姜成了太后,另外给她一处太后寝宫即可。

但三桓不会让穆姜有好日子过,这是太后寝宫,你这老太婆已经不是太后了,搬家吧。

就这样,穆姜被迫搬到了原世子的东宫。太后寝宫与东宫的待遇当然不一样,穆姜当然只能任人宰割。不过,既然搬家了,那就占个卜,看看自己的时运到底会如何。

占卜的结果相当不错,绝对的是一个上上之卦,用当时的话讲,就是“随”卦。

当时负责占卜的史官对穆姜非常同情,见此卦象,非常高兴。他对穆姜道:“禀太后,这是上上之卦,大吉大利。”

根据当时流行的周易解释:随,即元亨利贞,无咎。

根据史官的解释,元亨就是大通、非常顺利的意思。利贞就是有利于正直而坚定的人。随卦对正直且意志坚定的人来说,就是元亨,大吉大利,一切顺遂。结果当然是无咎,即没有祸患。

谁知穆姜却淡淡一笑,道:“太史勿用安慰哀家了,哀家在齐国时也是学过周易的,周易之卦词,不能断章取义,每个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而且都要与人的行为相对应的。

元乃首,唯能体恤人心才能立于人上。亨乃享,唯有品德高尚才有资格协调礼仪,主持嘉宾之享。利乃道,言行举止唯有利于天地万物,才能调和道义。贞乃本,本体坚强才能够成事。

但哀家呢?怀不仁之心参与动乱,非元也。德行有缺祸乱国家,非亨也。违反天道致自取其辱,非利也。身为国母不能母仪天下,非贞也。

唯那些有元亨利贞这四德的人,得了这样的随卦,才真正不会有灾祸。可哀家虽不为人所道,但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哀家四德无一,绝对不可能应随卦而免除灾祸。

谢谢太史的好意,哀家自作自受,自然得为此前恶行承受报应。”

史料记载,穆姜自搬入东宫后,再也不露面见人,最后老死于东宫。

此时的三桓,掌握着整个鲁国的权势,当然也不会在意被废弃并打入冷宫的穆姜。以前鲁成公在世时,还算是有点顾及鲁成公的孝道脸面,当鲁成公去世、年仅三岁的鲁襄公即位后,穆姜的日子之艰难,自然可想而知。

当然,这都是鲁成公去世以后的事了。鲁成公去世后不久,到了公元前571年,鲁国太后、先君鲁成公夫人齐姜去世。

由于当时齐姜嫁给鲁成公仅仅六年,所生的孩子也仅仅三岁,按照当时女子十五岁及笄可嫁的礼制,谁会想到这位才二十岁出头的齐姜太后居然去世了?

这事把鲁国人顿时搞懵了,不管如何,得办理国丧吧。鲁国最精通这方面的礼仪了,但偏偏遇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什么意思?原来,齐姜死得突然,鲁国根本没有为齐姜准备棺木!

要知道,齐姜的身份是鲁国太后,前君夫人,这个级别的棺木,当然不可能用普通的木板拼一下就可以用的。

怎么办?诸侯五月而葬,齐姜当然也可以享受这个标准,那完全可以用这几个月的时间,为齐姜制作一口棺木即可。

但季孙行父、仲孙蔑等人商议了一下,算了,不麻烦了,直接找现成的符合太后标准的棺木及陪葬用品。

现成的,符合太后标准的棺木及陪葬用品,唯一的就是穆姜为自己准备的一口高档楸木棺,还有穆姜请能工巧匠精心为自己制作的一把将来用于陪葬的颂琴。

穆姜眼睁睁看着季孙行父等人将自己的棺木和颂琴给抢走,长叹一声,想起自己确实也算是恶有恶报了。毕竟,自己一开始与季孙行父之间,还是曾经互相欣赏互相赞美过的。如果不是自己对季孙行父和仲孙蔑这两人过分到了要杀掉他们的地步,象季孙行父这样谨慎一生的人,怎么可能会对自己如此报复?

想起当年,自己的女儿出嫁后,正是季孙行父替自己出使了一趟宋国,向自己汇报了女儿在宋国的情况。当时,季孙行父赋诗《韩奕》,自己也赋诗《绿衣》以示感谢并拜谢季孙行父。

说到穆姜的女儿,这里我们提一提。穆姜的女儿,即鲁成公的姐姐,因嫁给了宋国国君宋共公,史称宋共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宋共姬也是早早就守了寡,甚至比她母亲穆姜守寡时还要年轻得多,二十来岁。但宋共姬甘愿忍受寂寞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受到了宋国人民的赞美与爱戴。

公元前543年有一天,宋宫发生火灾,浓烟滚滚,很快就将烧到宋共姬的寝宫。宫内众人惊慌失措,纷纷逃命,唯有宋共姬内心虽然焦急,但仍旧呆在房间内不逃命。

此时火势并未直接烧到宋共姬的寝宫,宋共姬完全可以轻松逃命。见宋共姬稳坐泰山的样子,左右非常着急,劝她快逃。

宋共姬摇摇头,道:“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

她的意思是,一个女人需要坚守的最基本的道义,就是当傅母不在身边时,夜晚绝对不能出房。傅母,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师母娘,而是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正巧,那一天,宋共姬的傅母有事请假出宫去了。

傅母肯定一时回不来,而火势却已经迫近宋共姬的寝宫了。左右再次催促,宋共姬仍旧是那一句话:“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火势虽迫,岂可废义?”

宋共姬坚持认为,自己作为女人,而且是全宋国权位最高的女人,必须坚守女人的道义。此时火势虽大,但不能因此而失去作为女人的基本道义。

就这样,宋共姬最后被活活烧死于寝宫,至死未踏出房门一步。

无语吧?至少笔者是相当无语。更无语的是,宋共姬此举,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恪守妇道的典范,古代贞洁烈女的代表。

刘向在《列女传》中称赞宋共姬:“守礼一意,春秋贤之”。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宋共姬:“妇道尽矣”。北魏时期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此事也做了详细介绍。

有时,那些礼制,那些规定,其实是害人命的玩意儿。宋共姬因为恪守周礼和商礼而丧了命,堂堂一国太后,因此而死,那相关人员如宋共姬的侍女宦官们,尤其是那位傅母,其下场如何,应可想而知。

如此说来,宋共姬岂不是为了自己的一个虚名,而害死了更多的人?

好了,这都是三十多年以后的事了,我们只是在讲鲁国太后穆姜的故事时,将相关人物一并介绍了而已。最后要提一提的是,穆姜的历史评价是能言善辨,聪慧过人,被西汉刘向纳入《列女传》中的孽嬖型女人。

再见了穆姜,一个能兴风作浪的女人,一个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人,但也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女人。不管如何,能够在鲁国的春秋舞台中亮一把,也不辱人生了。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