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164章 百世之师:和圣柳下惠,四大先贤之一,可知哪四大?

鲁国,真的要走下坡路了吗?我们在后面细细道来。只是,柳下惠却是没法看到了。

公元前621年12月3日,周襄王31年,鲁文公6年,鲁国历史上一位杰出人物柳下惠去世,享年一百岁。

柳下惠是公认的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鲁国历史上又一位圣人级别的大牛人。

鲁国历史上,总共出过四位圣人。第一位是周公姬旦,被儒家视为圣人。第二位正是柳下惠,被称为和圣。第三位是孔子,人称孔圣人。第四位是孟子,人称亚圣。

和圣柳下惠,是与清圣伯夷、任圣伊尹、时圣孔子相并列的四大先贤,这是孟子的评价。用孟子的话讲,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伯夷是商朝孤竹国国君长子,本应继承君位。但他认为如今大商王朝施行暴政,天下到处是暴民,自己不愿事奉,所以隐居到了北海边,希冀着天下清平。

孤竹国君只好将君位传给了伯夷三弟叔齐。但叔齐却非得把君位还给伯夷,伯夷坚决不肯接受,最后逃亡去了西岐,叔齐居然也追到了西岐。

两人都认为,商王朝都是自己要辅佐的王朝。但此时商王朝残暴**,故先隐居起来,等到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了,再去治理孤竹国。但后来武王伐灭了商王朝,伯夷、叔齐坚决不肯大周王朝的子民,最后双双饿死于首阳山。

对伯夷来说,你周武王不是自己认定的天子,自己不会去辅佐;你大周王朝的百姓,不是自己原先大商王朝的百姓,自己不会去治理。

伯夷就是这样一个人,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田野。事奉君主,并不是为了权力和财富,而是要看是否值得自己辅佐。

这样的人,相当于员工挑选老板。用现代的话来讲,清高了不是?但人家确实有才啊。不管如何,孟子认为,伯夷乃圣之清高也。

伊尹也是大商王朝的贤人能人,其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担任商王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伊尹整顿吏治,体贴民心,洞察国情,实现了大商王朝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辅政五十余年,为商王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对伊尹而言,无论君主是谁,都可以侍奉;无论百姓如何,都可以治理。因此天下太平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伊尹很自信,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将百姓治理好,无论原来的天下是怎么样的,自己一定可以使天下太平。

这样的人,就是视天下为己任,故孟子认为,伊尹乃圣之责任也。

至于孔子,我们以后会大讲特讲,综言之,孔子就是努力追求上进,总希望一展胸中所学,为社稷百姓作出贡献。但一旦他认为应该离开,就立即离开,绝不犹豫。一旦他认为舍不得离开,就会嗟叹惋惜,希望有所转机。

具体的例子就是孔子离开鲁国时,可以说是一步三回首,希望国君挽留,走时也走得慢吞吞的。他也曾经赴齐国求官,但被拒绝后准备离开。结果他的弟子说饭已经快烧了,米都淘了下了锅,要不吃完饭再走。孔子却要求将米从锅里挖出,大家立即收拾行装离开齐国。

在孔子看来,该追求的要用心追求,追求不到了要立即停止。该干就干,该走就走。能做官就做,不能做官就走人。这叫什么?这叫识时务。所以孟子认为,孔子乃圣之识时也。

孟子对四位圣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如果他们能有机会治理一个大国,凭其经天纬地之才,一定能够人心归服,得到天下。但是,如果要他们去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那他们都一定不会去做。

柳下惠,我们前面刚讲了大量他的故事,概言之,柳下惠就是一位不论国君是怎样的人,都愿意侍奉。而且不论给予自己的官职是大是小,都能够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当官时,他不隐瞒自己的才能,严格坚持原则为人处世。被罢了官也不怨恨,穷困时不忧愁,富贵时不炫耀,与谁相处都合得来。

这样的人,就是随遇而安,心平气和,所以孟子认为柳下惠乃圣之平和也。

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够与这位和圣柳下惠相处一段时间,会不会感觉到一种超脱的为人处世气度?如果自己心胸狭隘,应该会变得宽容大度;如果自己尖酸刻薄,应该会变得老实厚道;如果自己牢骚满腹,应该会变得心平气和!

这样的人,当然足可以称之为百世之师。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