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的风卷着金桂的甜香,漫过永宁侯府的琉璃瓦,将正厅里的烛火吹得摇曳生姿。沈清辞支着下巴坐在主位,听着底下几位“饱学鸿儒”唾沫横飞地争论《礼记》注疏,嘴角几不可察地抽了抽。
这事儿得从三日前说起。京中忽然兴起一股“复古研学”之风,以礼部侍郎周大人为首的几位老臣,牵头组织了个“崇文社”,声称要“正学风、明圣道”,实则是借着讲学之名,抱团排挤新政官员。偏生永宁侯沈砚近日忙于整顿漕运,无暇应付,周侍郎便“盛情”邀请沈清辞作为侯府代表出席今日的首次雅集,美其名曰“让侯府千金沾染圣学气息”。
沈清辞何等通透,一眼就看穿了这群老狐狸的心思——无非是想借着她这个“女流之辈”做筏子,若是她答不上来他们抛出的难题,便好借题发挥,说新政官员家中连女眷都不通圣学,可见根基浅薄;若是她应对得体,他们又能说她“不守妇道,妄议经史”,倒打一耙。
算盘打得倒是精,可惜他们遇上的是沈清辞。
“沈小姐,”周侍郎清了清嗓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慢悠悠地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方才我等论及‘男女有别,授受不亲’,不知小姐以为,女子当如何恪守本分,方不违圣人教诲?”
这话问得刁钻,明着是讨教学问,暗着是讽刺她抛头露面、参与外男雅集。
满座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沈清辞,有看好戏的,有面露不忍的,还有几个年轻学子,偷偷为她捏了把汗。
沈清辞放下茶盏,指尖划过温润的白瓷杯沿,笑意浅浅:“周大人此言,清辞不敢苟同。”
一句话,满座皆惊。周侍郎眉头一皱:“哦?小姐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沈清辞站起身,裙摆扫过地面,裙摆上绣着的缠枝莲纹在烛火下流转生辉,“只是觉得,圣人言‘男女有别’,强调的是礼序尊卑,而非将女子困于方寸之地,隔绝于学问之外。昔日班昭着《女诫》,虽言女子需守礼,却也未曾说女子不可读书明理。若是女子皆目不识丁,只知柴米油盐,那家中子女启蒙由谁教导?邻里纠纷由谁劝解?所谓‘相夫教子’,若无学识傍身,如何能教出明事理、有担当的子女?”
她语速不快,声音清脆如玉石相击,字字句句都落在实处,听得众人一时语塞。
周侍郎脸色微沉:“小姐此言,未免有曲解圣人之意。班昭乃特例,寻常女子,只需恪守三从四德便好,何必舍本逐末,钻研经史?”
“周大人说班昭是特例,”沈清辞挑眉,语气带了几分戏谑,“那孔夫子周游列国,弟子三千,其中亦有女弟子颜徵在,难道也是特例?圣人之道,在于兼容并蓄,而非画地为牢。若只许男子研学,不许女子明理,那与‘率兽食人’何异?毕竟,女子亦是天地所生,并非异类。”
“你——”周侍郎被噎得说不出话,手指着沈清辞,气得山羊胡都翘了起来。
旁边一位白须老者连忙打圆场:“沈小姐言辞犀利,果然名不虚传。只是我等今日雅集,论的是经史子集,小姐身为女子,不如谈谈《诗经》中的风花雪月,倒也应景。”
这话说得看似温和,实则是轻视女子只能谈论风月,登不得大雅之堂。
沈清辞却不恼,反而笑着点头:“既然李大人提及《诗经》,那清辞便斗胆说几句。《诗经》三百篇,并非尽是风花雪月。《伐檀》怒斥不劳而获,《硕鼠》控诉苛政猛于虎,《无衣》彰显同仇敌忾,这些难道不是关乎民生疾苦、家国大义的千古绝唱?若只将《诗经》视作闺阁女子的消遣之物,未免太小看了圣人编订此书的深意,也太小看了天下女子的胸襟。”
她话音刚落,厅外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喝彩:“说得好!沈小姐果然才思敏捷,见解独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宝蓝色锦袍的年轻公子推门而入,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正是近日在京中声名鹊起的翰林院编修陆景渊。他身后还跟着几位年轻官员,皆是新政的支持者。
周侍郎等人见状,脸色愈发难看。他们本想趁着沈砚不在,拿捏一下沈清辞,没想到陆景渊等人会突然出现,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陆景渊走上前,对着沈清辞拱手笑道:“沈小姐方才一番话,真是振聋发聩。景渊佩服不已。”
沈清辞回礼:“陆大人过奖了,清辞不过是随口一说,倒是让各位见笑了。”
“小姐太过谦虚,”陆景渊转向周侍郎等人,语气带着几分揶揄,“几位大人今日雅集,本是为了切磋学问,怎么反倒对女子研学如此苛责?难道圣人之学,还分男女不成?”
周侍郎强压怒火:“陆大人此言差矣。我等并非反对女子研学,只是觉得,女子当以家事为重,过多参与外间事务,终究不妥。”
“不妥在哪里?”沈清辞接过话头,目光锐利如锋,“难道女子打理家事,就不能同时心怀天下?昔日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皆是女子,却能为国效力,名留青史。她们难道就‘不妥’了?周大人身居高位,食朝廷俸禄,不思如何为国为民,反倒纠结于女子是否该研学、是否该参与外间事务,这难道就是大人所谓的‘圣学之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请大家收藏:()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连串的反问,问得周侍郎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满座之人,有不少是明事理的,听了沈清辞的话,纷纷点头附和。
“沈小姐说得对,女子亦能有大作为!”
“周大人未免太过迂腐了!”
“就是,新政之下,人人平等,为何还要苛责女子?”
议论声此起彼伏,周侍郎等人顿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沈清辞见状,并未赶尽杀绝,反而话锋一转,笑着说道:“其实今日雅集,清辞倒是带了一份薄礼,想与各位大人分享。”
她说着,示意丫鬟呈上一个精致的食盒。打开食盒,里面是几坛封口的玉瓷瓶,一股浓郁的桂花香混合着酒香扑面而来,令人食欲大动。
“这是清辞亲手酿的金桂酒,”沈清辞拿起一坛,递给周侍郎,“暮秋时节,桂香正浓,用新酿的桂花酒招待各位大人,也算不辜负这良辰美景。至于方才的争论,不过是学术探讨,各抒己见罢了。清辞年轻识浅,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各位大人海涵。”
她这一手,既给了周侍郎等人台阶下,又不失体面,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周侍郎看着手中的酒坛,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还是接过了酒坛,干笑两声:“沈小姐有心了。”
陆景渊见状,笑着说道:“既然有如此佳酿,不如我们今日就抛开争论,饮酒赏桂,畅谈古今,岂不快哉?”
众人纷纷赞同。丫鬟们很快摆上酒杯,将金桂酒一一斟满。酒液清澈,泛着淡淡的金黄色,入口甘醇,带着桂花的甜香,回味悠长。
“好酒!真是好酒!”李大人喝了一口,忍不住赞叹道,“沈小姐不仅才思敏捷,酿酒的手艺也是一绝!”
“李大人过奖了,”沈清辞浅酌一口,笑意盈盈,“不过是闲来无事,瞎琢磨出来的罢了。”
席间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周侍郎等人也不再提及之前的争论,只是偶尔与众人探讨几句经史,倒也显得融洽。沈清辞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的谈吐,与众人谈笑风生,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天文地理,都能信手拈来,引得众人频频侧目,赞叹不已。
陆景渊坐在一旁,看着沈清辞巧笑倩兮的模样,眼中满是欣赏。他发现,这位侯府千金,不仅容貌倾城,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无论是应对刁难,还是化解僵局,都做得恰到好处,既不失风骨,又不乏温柔,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奇女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忽然有个年轻学子起身问道:“沈小姐,晚辈有一事不明,想向小姐请教。近日京中流传,新政推行青苗法,虽说是为了救济百姓,但也有不少贪官污吏借机盘剥,致使民怨沸腾。不知小姐对此有何看法?”
这个问题,可谓是直击要害。青苗法是新政的核心举措之一,推行以来,确实存在一些弊端,被不少人抓住把柄,用来攻击新政。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沈清辞身上,连周侍郎等人也打起了精神,想看看她如何回应。
沈清辞放下酒杯,神色平静:“这位公子所言,确是实情。任何一项新政推行之初,都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青苗法也不例外。贪官污吏借机盘剥百姓,这是国法所不容的,也是新政推行者所深恶痛绝的。”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别现象,就否定青苗法的初衷和成效。在青苗法推行之前,每到青黄不接之时,就有不少百姓因无钱买粮,被迫向地主豪绅借高利贷,最终倾家荡产。而青苗法的推行,正是为了打破地主豪绅的垄断,让百姓能够以较低的利息向官府借贷,度过难关。据我所知,如今已有不少州县的百姓因青苗法受益,生活得到了改善。”
“至于那些借机盘剥的贪官污吏,”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朝廷早已有所察觉,近日正在严查此事。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害群之马就会被绳之以法,给百姓一个交代。新政的推行,本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噎废食,半途而废。”
她的话,既承认了新政存在的问题,又阐明了新政的积极意义,同时还给出了应对之策,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让人无可辩驳。
那年轻学子恍然大悟,拱手道:“多谢沈小姐指点,晚辈明白了。”
周侍郎等人听了,脸色更加难看。他们本想借着这个问题,让沈清辞陷入两难境地,没想到她竟然应对得如此完美,不仅没有贬低新政,反而还为新政正了名。
陆景渊笑着补充道:“沈小姐说得极是。新政推行不易,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及时调整完善,就一定能够让新政惠及更多百姓。如今陛下圣明,大力支持新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席间的气氛,彻底被沈清辞和陆景渊主导,周侍郎等人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雅集一直持续到月上中天,众人才尽兴而归。周侍郎等人走的时候,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显然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请大家收藏:()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