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81章 朝堂献策,李逸提议建科院

长安的秋意渐浓,西市的梧桐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逸品糖坊门口的长队虽不如开业时那般夸张,却也日日不断 —— 绵白糖与冰糖成了平民餐桌上的常客,贵族间的礼盒订单更是排到了年末。老张每日捧着账本算账,脸上的笑意就没断过,可李逸却常常站在糖坊二楼的窗前,望着远处工部的方向出神。

他并非不满现状,而是看着手中从江南送来的书信,心中满是新的忧虑。信中说,江南农户虽种上了甘蔗,可耕田仍用笨重的直辕犁,需两牛牵引,一户农家要花半个月才能耕完十亩地,遇上农忙时节,常常误了播种;纺纱的妇人更是辛苦,一人一天纺出的纱,仅够织半匹布,若遇雨天,纱线受潮易断,多日辛苦便付诸东流。

“光靠改良一两种技艺还不够,” 李逸将书信递给老张,语气沉重,“大唐有千万农户、无数工匠,若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汇聚天下能工巧匠与学者,集中研发新技艺、改良旧工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难题。”

这想法并非一时兴起。此前改良织布机,他曾走访十余名织工,才摸索出 “脚踏提综” 结构;研发制糖技术,更是反复试验数十次才掌握火候 —— 若有一个机构能集中资源,减少试错成本,技术创新的速度定会快上数倍。他想起天竺的玻璃工匠、西域的纺织技术,更觉得大唐不能落后,需有一个 “智囊库”,推动技艺不断进步。

这日早朝,唐太宗处理完西北防务与江南赋税的事务,见殿内气氛缓和,便开口问道:“众卿若有能利国利民之策,可尽管奏来,朕当择善而从。”

话音刚落,李逸便从列中走出,整理了一下官袍,躬身奏道:“陛下,臣有一议,恳请陛下恩准 —— 设立‘皇家科学院’,召集天下技艺精湛的工匠、通晓天文地理的学者,专门研究改良农具、研发新技,以助农桑、兴百业,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奠定根基。”

“皇家科学院?” 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此机构如何运作?又能带来何种益处?”

李逸连忙解释:“科学院可设五大工坊,分别专注于‘农具改良’‘纺织创新’‘医术研发’‘天文历法’‘器物制造’,每个工坊由资深工匠与学者共同主持,朝廷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购买材料、试验设备;工匠与学者可自由交流,打破此前‘工匠只懂技艺、学者只通理论’的隔阂,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快产出成果。”

他话音未落,户部尚书便出列反对,语气带着担忧:“李侍郎,此举恐非良策!设立科学院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工匠与学者的俸禄、试验材料的采购、工坊的建设,每年至少需数万贯钱。且技艺研发耗时长久,若数年无所成,岂不是白白浪费国库银两?”

张柬之也趁机附和,眼神中带着几分嘲讽:“工匠与学者各司其职,工匠重实操,学者重典籍,强行将两类人汇聚一处,恐难协同,反而相互掣肘,误了正事。再者,大唐现行技艺已能满足民生需求,何必多此一举,劳民伤财?”

保守派官员纷纷点头,有的说 “农具虽重,却已沿用千年,无需改良”,有的说 “医术有太医院足矣,无需另设机构”,朝堂上反对的声音瞬间盖过了支持的声音。

李逸却并不慌乱,他早料到会有反对,从容回应:“尚书大人担忧耗费财力,臣理解。但臣以为,研发新技虽需投入,却能带来长远之利。如臣此前改良的织布机,让织布效率提升三倍,江南织造府的税收较之前增长两成;若能改良犁具,让粮食亩产增加一成,大唐每年便可多收数百万石粮食,百姓吃饱穿暖,国库自然充盈,这岂是数万贯钱能比的?”

他转向张柬之,继续说道:“至于协同难题,臣已有对策 —— 各工坊按技艺分类,工匠负责实操试验,学者负责记录数据、总结规律,比如改良犁具,工匠可尝试调整犁铧角度,学者则计算不同角度下的耕田效率与人力消耗,二者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掣肘。”

为了让众人更易理解,李逸还举了两个具体例子:“江南农户用的直辕犁,需两牛牵引,且只能深耕三寸,若能将直辕改为曲辕,加装可调节犁铧,一牛便可拉动,还能根据土壤硬度调整深耕深度,既能节省人力,又能提高耕田质量;再有纺纱,如今全靠人工手摇纺车,一人一日最多纺三两纱,若能研发水力纺纱机,利用河流动力带动纺车,一日纺纱量可增数倍,百姓穿衣难题也能大大缓解。”

他越说越激昂,目光扫过群臣:“大唐虽繁荣,却不能安于现状。西域有改良的水车,天竺有先进的玻璃技术,若我们不加快创新,迟早会被超越。设立科学院,便是为了让大唐的技艺永远领先,让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听得十分认真,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 —— 李逸的提议虽大胆,却句句切中民生与发展的要害,尤其是改良农具与纺纱技术,更是当下百姓急需解决的难题。她沉吟片刻,说道:“设立皇家科学院事关重大,涉及朝堂机构调整与巨额经费,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穿越唐朝当财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逸心中微微一沉,却听到唐太宗话锋一转:“不过,你所言改良农具、研发新技,确有必要。朕准你在工部下设‘技艺局’,拨付五千贯钱作为启动资金,允许你从民间招募工匠与学者,先试行一年。若一年后能产出实效,再议设立皇家科学院之事。”

这已是超出预期的结果,李逸连忙躬身谢恩,声音带着几分激动:“臣定不辱使命,不负陛下所托,定让技艺局做出成效,为大唐的技艺创新开辟新路!”

退朝后,李逸没有片刻耽搁,立刻前往工部。工部尚书见他前来,虽对技艺局的前景仍有疑虑,却也不敢怠慢,亲自带着他查看工部附近的一处闲置院落 —— 这院落曾是工部的物料仓库,占地约十亩,有五间宽敞的库房,正好可改造成工坊,还有十余间厢房,可作为工匠与学者的住宿与办公之地。

“这院落虽简陋,却胜在位置便利,紧邻工部,便于协调资源。” 工部尚书指着院落说道,“若需修缮,可从工部调用工匠,费用从五千贯启动资金中列支。”

李逸仔细查看每一间库房,心中已有了规划:“将最东侧的库房改造成‘农具工坊’,中间两间作为‘纺织工坊’与‘器物工坊’,西侧两间暂时作为材料仓库与试验场地;厢房分为办公区与住宿区,学者与工匠各住一侧,便于交流。”

当日下午,李逸便让人张贴招募告示,写明 “技艺局招募资深工匠(需有十年以上农具、纺织、器物制作经验)与学者(需通晓算术、物理、天文等知识),俸禄从优,提供食宿,有意者可前往工部报名,经考核合格后录用”。

告示一出,长安城内的工匠与学者纷纷响应。有在江南织坊工作二十余年的老织工,主动前来应聘,愿分享纺织经验;有隐居民间的算术学者,带着自己编写的《算术详解》,希望能为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甚至有太医院的年轻医官,也申请兼职,希望能参与医术研发,改良药材炮制方法。

短短三日,报名者便超过百人。李逸亲自负责考核,对工匠,他让其现场演示技艺,如改良简单的工具、修复损坏的农具;对学者,他则提问算术问题、物理原理,如 “如何计算水车的动力”“不同材质的金属硬度差异”,确保招募到的都是真正有才干的人。

最终,李逸选拔出三十人,其中工匠二十名(农具工匠七名、纺织工匠八名、器物工匠五名),学者十名(算术学者四名、物理学者三名、天文学者三名)。他将众人召集到院落中,召开第一次会议:“各位能来到技艺局,皆是大唐的才俊。接下来一年,我们的首要任务有两个 —— 一是改良直辕犁,研发曲辕犁;二是研发水力纺纱机,提升纺纱效率。若能完成这两项任务,便是我们向陛下证明技艺局价值的第一步!”

工匠与学者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干劲。农具工匠王师傅上前一步,说道:“李郎君,我年轻时曾见过西域的曲辕犁草图,咱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增加可调节犁铧,定能成功!” 算术学者张先生也说道:“水力纺纱机的动力计算,交给我们学者,定能算出最佳的轮轴比例!”

看着众人积极的模样,李逸心中满是欣慰。夕阳透过院落的大门,洒在众人身上,为这个简陋的院落镀上了一层金色。他知道,皇家科学院的梦想还很遥远,但技艺局的成立,已为这个梦想埋下了种子。未来,这里将诞生更多改变大唐的技艺,从改良的农具到先进的纺织机,从精准的天文历法到有效的医术,每一项创新,都将让大唐更加繁荣,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这一切,都从这个秋日的午后,从这间简陋的院落,正式开始了。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穿越唐朝当财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