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缸落尘,米糕失甜
街心茶汤的温香还绕着老槐树,巷口老磨坊旁的“陈阿婆米糕摊”却没了往日的米甜香。林晚星帮周阿娘送完裁缝铺的姜茶订单,腕间“酪”字印记忽然漫开股糯米混着红枣的清甜,顺着青石板往巷口飘——就见陈阿婆坐在摊前的竹椅上,手里攥着块磨得光滑的木刮板,面前那排竹制蒸笼倒扣在木架上,笼壁沾着点干结的米糕碎屑,旁边的老陶面缸盖着粗布巾,缸沿还凝着上次揉面时的湿痕。
“晚星丫头,来晒晒太阳?”阿婆的声音像刚蒸好的米糕,软糯却没力气。她穿着件米白粗布对襟衫,腰间系着洗得发白的棉围裙,头发用根米灰布带松松挽在脑后,衣襟别着一小枝晒干的红枣干,是去年秋收的;那口老面缸是她嫁过来时母亲传下的,用了二十五年,缸壁浸满了糯米的黏性,揉面时能锁住米香,此刻却蒙着层薄尘,连木刮板上都落了灰。
林晚星记得,去年重阳时,阿婆递过一块刚蒸好的红枣米糕,米糕雪白蓬松,咬开是软糯的米芯,裹着红枣的蜜甜,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淡淡的米香。陈阿婆的米糕是老平州的古法,用老面缸发糯米面,按季节换配料——春加艾草做青团米糕,夏掺绿豆做清凉米糕,秋放红枣做蜜甜米糕,冬拌红糖做暖身米糕;米糕不添酵母,全靠老面缸里的自然发酵菌慢发,蒸出来的米糕又软又糯,凉吃不硬,热吃更甜。以前巷口的街坊、赶早的学生、带娃的家长,每天清晨都来排队,阿婆掀蒸笼的“呼呼”冒汽声,能飘到巷尾的米磨坊。
可半个月前,巷口拐角开了家“速食糕点铺”,卖袋装预制冷冻米糕,微波炉热一分钟就成,还搞“买两袋送红豆沙”的活动。从那以后,阿婆的米糕摊就冷了,每天蒸的三笼米糕,大半都得放凉,连常来的张婶都改去买速食米糕:“阿陈,不是你蒸的米糕不好吃,是人家那米糕热得快,我送娃上学赶时间,哪等得及你慢慢蒸啊。”
“这米糕得慢揉,急不得——面没发够不蓬松,米浆没搅匀会结块,火候没控好易夹生。”阿婆摸着面缸的缸壁,指腹蹭过上面深浅不一的揉面痕迹,“这口缸是我娘传我的,那时候她发面我揉糕,刚蒸好的米糕能甜透半条巷。现在她走了,面缸冷了,连米香都留不住了……”
正说着,速食糕点铺的老板林娟提着个塑料袋路过,瞥了眼阿婆的面缸,轻笑道:“陈阿婆,您这破面缸也该挪走了!现在谁还等你慢慢蒸米糕?我给您五十文,把缸收了当老物件,您也早点歇着,别在这守着冷蒸笼了!”
阿婆把木刮板抱在怀里,脊背挺得直了些:“我不卖!这缸揉的是街坊的甜米糕,就算没人吃,我也要蒸下去!”
林晚星腕间的印记忽然亮了,系统光屏随之浮现:
【柳氏食道传承系统·巷口米糕摊焕新模式已激活】
【当前状态:协助陈阿婆盘活手工米糕摊,拓展米糕品类,适配现代客群,完成“阿婆守面缸”任务,验证柳氏食道对“母女传承手艺”场景的适配性】
【关键线索:巷口客群涵盖早餐人群、甜品需求者、带娃家长,偏爱“米香纯粹、甜而不腻、便携耐放”的米糕,既需要“经典红枣米糕”,也想尝试“艾草青团米糕、绿豆清凉米糕、红糖暖身米糕”;阿婆蒸糕手艺扎实,但只有热食一种形式,品类单一,现蒸现卖出餐慢;巷口附近有米店、杂货店、菜市场,糯米粉、艾草、绿豆等原料易获取;阿婆擅长发面、控火候,只是不懂创新形式和提前预制】
【隐藏危机:林娟为了逼走阿婆,暗中在她的糯米粉里掺了玉米面,还跟街坊说“阿婆的米糕发苦,原料不新鲜”;更过分的是,她趁阿婆去买红枣时,偷偷往面缸的老面里加了凉水,导致面发不起来,浪费了好几笼米糕】
二、面缸复动,阿婆重拾刮板
林晚星拿起竹蒸笼旁的一小块凉透的米糕碎屑,指尖捻了捻——还能闻到淡淡的糯米香,和以前一样。她蹲下来扶住阿婆的胳膊:“阿婆,您蒸的米糕还是那么香,没人来不是因为不好吃,是因为品类少、等得久。咱们多做几种米糕,提前蒸好放保温笼、分装成小份,再搞点‘米糕 茶汤’的套餐,肯定能让街坊回来!”
阿婆叹了口气:“可我只会蒸热糕,也不知道怎么分装……”林晚星从包里拿出柳氏手记,翻到“古法米糕谱”那一页:“阿婆,我教您!咱们按街坊的需求做四款米糕,要是两天后能卖光,您就继续守着面缸;要是卖不完,我帮您找销路!”
阿婆眼里泛起光,攥着木刮板的手紧了紧:“晚星丫头,我听你的!”当天下午,林晚星陪着阿婆去米店买糯米粉、去菜市场买艾草(提前焯水晒干)、绿豆(泡发去皮)、红枣,回来后两人围着面缸忙起来,阿婆揉面发缸,林晚星帮忙调馅、分装米糕,老面缸终于又沾了米浆,清甜的米香慢慢飘满了巷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请大家收藏:()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