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阿爹凭着他那淳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把家喻户晓的饺子,改了个说法。
改就改吧,反正她也是个意外的穿越者。
最早的饺子也要在东汉时期才会出现。
被后世称为“医圣”
的张仲景,将饺子皮里包上些药材,再添上些羊肉、胡椒等,吃了以后能让病人的耳朵不生冻疮。
倒是也和阿爹的想法不谋而合——
“那,我去宰只童子鸡,把肉剁碎了,包在面皮里,做一锅耳朵肉包来。”
李卉的养鸡事业倒是做得不错,基本上满足了阿嫂的整个孕期营养和随时想要打牙祭的需求。
不过半个时辰的功夫,阿爹把鸡收拾利落了,鸡肉也剁了,她还学了前世的法子,把两个鸡蛋也加了进来,一下子鸡肉团子就高大上起来。
而另一边,她擀皮,阿嫂和阿娘就帮着包。
她不得不再一次感叹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她只示范了一次,她们便包得有模有样,有时候捏得还像个小福袋。
李卉见了便道:“也好也好,反正我们小福娃也要吃。”
谈笑间,狗肉煲出锅,耳朵肉包也好了,李卉紧锣密鼓地舀了一盆给屠户樊娘子家送去,回来时,手上又多了一个红包:
“我坚决说不要,但樊娘子说不是给我的,她晓得我不会收。”
李卉把那个红包给了阿嫂,全家人自是明白是给谁的了。
阿嫂摸了摸她圆滚滚的肚子,感动地道:
“小福娃呀,你还未出生,就有阿婆给你红包了哦,阿娘先替你攒着,等你出来了再给你哦。”
李卉“啊呜”
一口,就把一块狗肉吃到嘴里,打趣阿嫂道:
“是的,是的,有姑姑替你守着你阿娘呢,她绝对不会赖账。”
“哈哈哈……”
冬至节,便就这样,在一盆热气腾腾的狗肉里,在那一锅耳朵肉包里,过去了。
不过李卉并没有打算量产耳朵肉包,因为她觉得把“饺子”
换个说法,不是很顺口,所以拒绝了阿娘跟她提的要在食肆的菜单上加上这道耳朵肉包的提议。
“古人虽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耳朵肉包做起来怪麻烦的,就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