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像一家人嘛”
大哥给了钱,想着她手里的钱应该够了,这才和颜悦色地像往常一样跟她说话,“以后有事就一定要说,你不和家人说,又和谁说呢?”
就冲着这句话,李卉知道阿嫂当初为啥要嫁给大哥了。
钱的问题解决了,她便托荇娘让她阿嫂帮忙寻摸着铺子。
因她阿嫂喝过她做的杏皮水,便说很乐意帮这个忙。
“我阿嫂还夸你呢,说你心灵手巧,厨艺又好,做什么都会好吃的!
铺子也一定会红红火火!”
荇娘吃着李卉从自家稻田里捞的鱼做的稻花鱼,边吃边夸她。
“那便借你阿嫂吉言啦”
鱼肉嫩滑又劲道,李卉也很高兴。
七月底,正是水稻成熟的时候,虽然天干稻子减产了许多,但丰收的喜悦还是让人很高兴的。
因为春种时蓄够了水,之前她买的鱼苗倒是没怎么受影响地就长大了。
做这稻花鱼,一方面是为了给阿嫂做加餐开胃菜,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创收。
阿嫂吃了她做的鲫鱼汤胃口好了许多,另一些便又由她自己做主去跟之前兼职学子们春耕饭食的学宫谈判,对方同意她每日送过去五条鱼,给学子们加菜。
市面上一条鱼要卖十五钱,她五条鱼便也四舍五不入地算了七十钱。
阿嫂问她:“稻花鱼养来也不易,咱们为何要自己将那些零头抹去?”
“风物长宜放眼量呀,阿嫂”
李卉有自己的算盘,“咱们稻田里的鱼是有定量的,只要不砸自己手里,卖出去一条是一条嘛。”
“这样也对。”
况且,她还要拿鱼去司农监那边,糊住荇娘的好吃嘴,才能让人尽心找铺子呀。
就在李卉以为租铺子的事要等到八月了,结果离八月还有三日时,荇娘告诉她,铺子的事有谱了。
“我家阿嫂一共帮你看了三家铺子,一个是你现在摆小摊的长平街上,这家铺子的东家说是吴家食肆的远房亲戚,因经营不善,故而想要盘出;另外两个则都要远些,在长宁街上,一个的东家是一对老夫妇,他们要回安县远郊去养老,第三个原本就是个食肆铺子,只是东家要离了安县去郡城,全家都搬去,一时半会儿应该不会回来,所以也要盘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