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 > 第248章 仁君虚名

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 第248章 仁君虚名

作者:空白馒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04:51:15 来源:全本小说网

郑森又指向舆图西侧,那里用淡绿标注着“黄河冲积平原”,是他早让人查过的沃土。

“河套的土地肥沃,能种小麦、玉米。”

朕已让人拟了旨意,郝摇旗的骑兵除了防备,还要强制附近的蒙古部落内迁,教他们种地。

他语气缓了些,却依旧坚定:

“他们既然想住在大夏的疆域上,就得学大夏的规矩,自给自足。总不能一辈子靠抢别人的粮食过活。”

这话刚落,一直没开口的李颙忽然上前一步,手里的兵书捏得更紧了。

他是文人出身的将领,比旁人多了几分顾虑。

“陛下,强制内迁会不会太……残暴?”

他斟酌着用词,

“土默特、克什克腾这些部落,虽跟清廷有勾结,可也有不少安分的牧民。”

若是逼得太紧,万一他们联合起来反夏,咱们在北平的兵力怕是不够应对。

前明俺答汗犯边时,就是各部落联手,才把九边搅得鸡犬不宁。

他怕的不是打仗,是一步踏错,让北方局势彻底失控。

“反抗就打。”

郑森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他想起明朝的教训:

宣德年间对蒙古妥协,给了粮食布匹,可没几年蒙古人就又来劫掠;

嘉靖时更甚,俺答汗直接打到北京城下。仁柔从来换不来安稳,只有刀枪才能守住疆土。

“朕不是要赶尽杀绝,是要给他们一条活路。”

可这条路,得按朕的规矩走。

若是连拿锄头种地都不愿学,只想着骑马去抢,那这样的部落,留着也是祸患。

殿内再无人反驳。

洪旭深吸一口气,将账册卷起来塞进袖中,那账册的边角硌得他胳膊生疼,却没比边境的事更让他揪心。

“臣这就去调度漕粮,”

他躬身道,

“哪怕压缩江南藩王的用度,也一定凑齐军饷。”

他心里已想好:先让人去江南各州府传旨,把边境的危急说透,再派亲信去漕运码头监运,绝不能让地方官克扣——比起边境失守,这点麻烦算不得什么。

议事结束时,天已蒙蒙亮,窗纸外透进一层淡青色的光。

郑森叫住正要跨出门的阎应元,手指在舆图上“北京”二字上轻轻点了点,声音放得缓了些:

“从今日起,北直隶改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

阎应元一怔,随即反应过来。

“北平”,平定北方,这两个字里藏着的,是大夏要彻底摆脱前明阴影的决心,是要将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真正纳入掌控的底气。

他郑重地躬身,甲片碰撞的声音在清晨的寂静里格外清晰:

“臣记住了。”

北平有臣在,陛下放心,清军和蒙古人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心里忽然涌上一股热流:

前明时他只是个小小的江阴典史,守着一座小城;是郑森把他提拔起来,委以北伐重任,如今又让他镇守北平。

这份知遇之恩,他只能用性命来报。

次日朝会,文武百官刚按品级列好队,御史王士祯就捧着朝笏快步出列。

他穿着绣着獬豸的御史袍,腰杆挺得笔直,声音清亮得能传过整个大殿:

“陛下,强制内迁蒙古部落,又派骑兵劫掠,此举太过残暴,恐有损陛下仁君之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不如派使者去草原晓以大义,许以牛羊布匹,让他们主动归附。如此既显陛下圣德,又能安稳边境,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说这话时,眼角悄悄扫过站在前列的内阁大臣。

前日御史李时勉因进言“劝农桑”获了陛下赏赐,还升了一级;

他今日提“仁君之名”,就是想效仿。

文官嘛,靠的就是“敢言”博名声,若是能让陛下觉得他懂“圣君之道”,日后入阁也不是没指望。

至于山东被劫掠的百姓,他只在奏报上见过“劫掠甚惨”四个字,没亲眼见过,哪知道什么叫“惨状”?

“仁君之名?”

郑森坐在龙椅上,目光冷冷地扫过王士祯,那眼神像带着冰碴,能刺穿人的心防。

“王御史,你前年在江南苏州任知府,”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戳心,

“该知道去年苏州闹饥荒时,百姓们把观音土都挖来吃,饿死的人堆在城外,连口薄棺材都买不起。”

朕若把粮食、布匹拿去“恩惠”蒙古部落,江南百姓谁来管?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加重:

“那些部落去年入关,抢了山东三个县,杀了上千百姓,烧了两百多间房子,他们的‘大义’在哪?他们的‘圣德’又在哪?”

王士祯被问得脸色发白,手里的朝笏差点掉在地上。

他没想到陛下会突然提苏州饥荒的事,一时间竟忘了该怎么反驳。

可他还是硬着头皮道:

“陛下,圣君当以德服人……前明永乐帝就是靠招抚蒙古,才换来了边境数十年安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请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永乐帝?”

郑森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震得殿内的烛火都晃了晃。

他想起明朝亡国的根源,多少时候就是因为这群文官抱着“仁君虚名”不放,该加税时不敢加,该用兵时不敢用,最后把江山拱手让给了清军。

“永乐帝五次亲征蒙古,杀得草原千里无人烟,才有了后来的安稳!”

他的声音传遍大殿,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他若只靠‘德服’,早就被蒙古人打到北京了!”

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轻了几分。

王士祯的额头渗出冷汗,手指死死攥着朝笏,指节泛白。

“朕的‘德’,先给大夏的百姓!”

郑森的目光扫过殿内百官,

“朕不要那劳什子‘仁君之名’,要的是百姓能吃饱饭,边境能安稳睡好觉。”

那些蛮夷,你跟他们讲德,他们听不懂;你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才会乖乖听话。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警告:

“以后谁再提‘宽仁招抚’,先去山东那些被劫掠的村子看看,看看那些死在蒙古人刀下的百姓,再跟朕说话!”

王士祯脸色惨白地退了回去,连朝笏都歪了,还是旁边的御史悄悄帮他扶了扶。

朝会散去后,冯厚敦快步追上郑森。

他穿着内阁辅臣的绯色官袍,走得急了,袍角都飘了起来。

“陛下!”

他压低声音,凑到郑森身边。

“王御史虽迂腐,却是想为陛下树‘圣君’形象。您今日话说得太重,怕是会让文官们觉得陛下不重儒道,寒了他们的心。”

他心里满是权衡:文官集团是朝廷的根基,起草诏书、治理地方都得靠他们,若是逼得太紧,日后怕是会出岔子;可他也明白,边境的事拖不得,陛下的铁血手段,或许才是唯一的办法。

“寒心总比丢了边境好。”

郑森脚步没停,龙靴踩在宫道的青石板上,发出笃笃的响。

他心里清楚,这些文官想的是什么——无非是靠“劝诫”博名声,靠“仁君”稳地位。

“朕知道他们的心思,可大夏不是明朝,不能靠虚名过日子。”

他语气缓了些,却依旧坚定。

“等边境稳了,百姓富了,他们自然会明白,朕今日的‘铁血’,才是真的‘仁政’。”

喜欢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请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