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进料出料,全靠人扛肩挑,慢不说,车间灰蒙蒙的,工人遭罪,料也不知道撒了多少!”
“还有这回转窑,温度跟过山车似的,这怎么保证质量稳定?”
“最关键是质量检测,等成品出来了才能验?万一中间出问题,一整炉料都废了!
必须在生产中加上监控点!”
问题摆在眼前,个个都扎心。
技术组没二话,压力就是动力,立马开动。
赵建国拿出看家本事,领着几个学徒工,叮叮当当地敲打。
没几天,一个非常实用的螺旋上料器,和一个出料斗就捣鼓出来了。
虽说比不上后世的全自动化流水线,但起码工人不用再“吃灰拌料”
上料卸料的效率,也噌噌涨了一大截。
回转窑那边,老把式孙师傅,和专家苏教授凑一块儿,简直是“土洋结合”
的典范。
两人对着简陋的控制系统反复“会诊”
研究图纸,硬是捣鼓了一个土制的热电偶反馈回路。
看着不起眼,但温度波动压下来不少,稳定性大大提高。
钱敏更是发挥了,心细如发的优势。
她在酸浸、洗涤、烘干几个关键节点,巧妙开设了取样口,搞出了几套快速检测的“土办法”
生产线有啥风吹草动,不等成品出来,就能提前发现苗头,减少整批报废的风险。
光硬件升级还不够,软件——也就是人的规矩,也得立刻立起来!
孟远心里跟明镜似的,再好的机器,工人瞎操作,照样出废品。
他把自己上辈子在大厂里学到的那套,结合眼下实际,连夜写了两份东西。
一份,叫《二氧化锰生产操作规程》。
从原料进来到成品打包,一步步怎么干,温度、时间、转速多少,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另一份,是《产品质量管理办法》。
标准就照着电池厂合同来,甚至还往上提了提。
孟远当众宣布,钱敏负责监督执行,谁操作不合规,谁产品出问题,直接跟计件工资和奖金挂钩!
“按规矩干活,保质保量,钱一分不少你的!
偷懒耍滑,搞次品废品,甚至出安全问题,扣钱小事,严重的,立马给我卷铺盖走人!”
新规矩推下去,车间里顿时炸了锅。
一开始,不少工人嫌麻烦,嘀咕着“管得太宽”
“束手束脚”
但孟远这次是铁了心,脸黑得像锅底,谁讲情都没用,查到问题就按规矩罚,绝不手软。
几天下来,铁腕之下,抱怨声渐渐小了,大家也慢慢习惯了。
你别说,车间里肉眼可见地利索起来,地上干净了,
那二氧化锰的颜色、活性,批次间的稳定性,也明显提高了。
整个团队,就像上了发条的钟,在压力下快速转动起来。
时间不等人,转眼就到了交货的日子。
红旗电线厂那边,合作熟了,验货、结款,一气呵成,痛快!
硬骨头,在市电池厂这边!
孟远亲自押车送货。
果不其然,那位钱科长,板着一张“阶级斗争”
的脸,围着两吨二氧化锰,左看看,右敲敲,鸡蛋里挑骨头。
一会儿说颜色好像不太均匀,一会儿又嫌包装袋不够板正。
孟远心里冷笑,早就料到有这一出。
他也不跟钱科长废话,直接从包里掏出一沓厚厚的检测报告,往桌子上一拍:
“钱科长,这是我们厂化验室出的报告,指标全在这,白纸黑字,您过目。
东西好不好,数据说话!”
报告虽然是“土法”
检测,但数据详实,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