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45章 工艺不可能凭空而来

第245章 工艺不可能凭空而来

天高云淡,翠野娇阳。

地面简单的平整了一下,又铺了防尘网。正中的位置,立了一块巨大的牌子:山西文物考古院、西北大学文物修复中心运城分中心河津古窑开工仪式。

人很多,省文物局领导,下属考古、文遗等单位负责人,yc市委市政府、河津市委市政府。

林林总总,男男女女,四五十位。

文物局科技术处长任新波主持,先是省文物局副局长讲话,之后林思成,再之后考古、文遗两院院长,然后才是市、县两级领导。

看着站在最中间,稚嫩的让人恍惚的林思成,商妍一脸感慨:“在陕西,林思成都还没这待遇?”

王齐志和赵修能对视了一眼,但没说话。

这只是商妍觉得。

其它不提,就说倒流壶,就说张安世墓,如果林思成愿意,至少也得是市级的部门给他开庆功会。

给他颁奖的,至少也是厅级领导。

因为两件案子都有些敏感,暂时不能公开。再一个林思成也不喜欢张扬,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但功劳和人情却是实打实的。

像区、市两级的直属部门,如果林思成去办事,比王齐志都要办的快。像公安局、文物局,林思成人都不用去,打个电话就行。

说真的,比王齐志去了还好使……

仪式不长,差不多一个小时,几位领导拿起洛阳铲,象征性的铲了几铲土。

把领导们送走,考古队又抬出香案,摆上了猪头、整羊、鸡、鱼、水果。

林思成是不大信的,但所谓入乡随俗,即便是求个心理安慰。

烧了纸,上了香,一万响的鞭炮放了三挂,正式开工。

林思成为总工程师,总指挥,总抓全局。任新波任副总指挥,负责协调调度。高章义负责发掘施工,省考古院、田野所协助。

除过林思成,无一不是干了半辈子的老考古,专业、经验毋庸置疑。

勉励了两句,林思成也上车。

他其实就挂个名,顶多一两周,或是偶尔有新发现的时候过来看一看。

他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宋、金时期的窑址,并最终复原出卵白玉。

正准备回宾馆,和田杰商量一下后续的勘察计划,手机“嗡嗡”的一震。

是水即生,说在实验室看到了黄智峰刚做出来的分析报告,想和林思成探讨一下。

看他挂了电话,王齐志“啧”的一声:“老人家八十出头,退休都二十年了,还这么尽心!”

林思成点点头。

印象中,水总工是二0二几年离的世,九十岁高龄了,都还坚持每天学习。

虽然那会他已经不鉴定了,但时不时的,工业局、考古院、省博还请他去讲课。

免费的那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就是这样的老前辈。转念间,车开到了市县文物局。

市里专门腾了两层,当做河津古窑各考古单位的研究场所。一应仪器、设备,全是从运城和太原运过来的。

省文物局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院、文遗研究院,并西大修复中心都设立单独的实验室。黄智峰也算是鸟松换炮,一水儿的新设备。

进去后,一堆人围着电脑,水即生坐在旁边,面前摊着几份化验报告。

看到林思成,一堆人陆续打招呼:“林工……林老师……林指挥……”

叫什么的都有,全是敬称。

之前一起开过会,王齐志、赵修能、商妍都知道:眼前这几位,即便不是山西考古、文化遗产领域的顶尖学者和专家,至少也处于第一梯队。

没几分真本事,这几位不可能毫不滞塞,不带一丝含糊的称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为“老师”。

要问林思成有什么本事?

如果说一钎子扎到老窑头的草木灰堆是运气。那随随便便的上山围一圈,就画出北午芹古瓷窑址全场布局,也能当做是运气?

用水即生的话说:也别说半天,给你们半月,行不行?

说实话,想不佩服都难。

林思成笑着打了声招呼:“水老师,各位老师好!”

水即生摆摆手,指了指旁边的实验台:“路过的时候,我看到台上摆着几件白瓷,看着像邢定瓷,就进来看了看……一问黄教授,还真是邢窑?”

说着,他又扬了扬手里的报告:“你是准备做溯源,推测北午琴唐白瓷的工艺来源?”

“对!”林思成点了点头,“唐代能烧白釉瓷的窑口就那么几家,烧的好的更少,不在河南,就在河北。”

“邢、定、巩!”水即生想了想,又看了看手里的报告,“小林,你推测是哪一家?”

“部分工艺应该来自于邢窑!”

林思成不假思索,“比如石灰化妆,草木灰调釉,这些技术都源自邢窑。包括中唐就开始试烧白瓷的定窑,技术同样来自于邢窑……关键的是,都离河津挺近……”

确实挺近。

可以这么说,在山西已发现古代所有白瓷窑口,技术基本都来自于这两个窑。定窑与邢窑一脉相承,本就不冲突。

水即生若有所思。

省陶瓷所的姚主任,同时也是水即生的学生一脸不解:“林老师,为什么只是部分?”

“邢窑是柴窑,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用煤烧瓷的记载!”林思成笑了笑,“它用的双火膛,乃至多火膛,窑温至多一千三!”

一群人恍然大悟:

水老师的那只碗,以及从北午芹收集到的部分样本,全是窑温至少要达到一千四的高温瓷,用柴窑烧不出来。

有人突发奇想:“会不会是河津本地自创的烧造工艺,包括焦炭?”

稍一顿,林思成摇了一下头。

这不是陶,泥巴糊口罐子,丢进去就能烧好。除了最基本的高温要求,还需要将还原氛围控制到极其精微的程度:多少度的高温,鼓多大的风,又鼓多久,甚至要精确到几度、分钟。

能达到这种地步,工艺不可能凭空而来,不可能说自创就能自创。

林思成怀疑,很可能来自钧窑的前身,禹州窑。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