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皇子宇文昊、宇文宸的降生,如同为大永皇室这棵参天大树添上了两株充满生机的新枝,使得“枝繁叶茂,江山永固”的愿景愈发真切。皇宫内苑,因着四位皇嗣的存在,终日洋溢着孩童的欢声笑语与蓬勃朝气。然而,在这份看似寻常的天伦之乐背后,一场关乎帝国未来命运的、更为深远精心的培育,正在宇文渊与陈微儿的默契配合下,悄然进行。焦点,自然落在了日渐成长的皇太子——宇文宸身上。
东宫开蒙,帝王亲授
太子宇文宸已过总角之年,褪去了几分幼童的稚气,身量渐长,眉宇间依稀可见其父的英挺与其母的灵秀。宇文渊对其寄予厚望,并未将教导之责完全交由东宫属官,而是亲自规划,倾注了大量心血。
每日寅时,宇文宸便需起身,梳洗更衣后,先至文华殿,在太傅的指导下诵读经史子集,习练书法文章。辰时过后,宇文渊处理完紧要朝务,常会移驾文华殿或召太子至乾清宫偏殿,进行为期一个时辰的“御前授课”。
这授课,绝非简单的考较背诵。宇文渊往往随手拿起一份奏章,或是地方水患请求拨款,或是边关将领呈报军情,或是御史弹劾某位官员,将其内容简化后,询问太子的看法。
“宸儿,若你是朕,对此事当如何决断?”宇文渊端坐案后,目光平静却带着审视。
宇文宸起初有些紧张,但见父皇并非苛责,而是引导,便渐渐大胆陈述己见。有时想法稚嫩,宇文渊并不斥责,而是耐心剖析此事牵扯的各方利害、可能引发的后果,以及作为帝王,如何在仁德与权术、短期利益与长远布局之间权衡取舍。
“为君者,一言可兴邦,一言亦可丧邦。决策之前,需思之再三,务求公允周全,不负天下所托。”宇文渊的教诲,总是融入具体事例,深刻而务实。
他还常带宇文宸观摩小型朝会,让他立于屏风之后,静听臣工辩论,直观感受朝堂风云与为臣百态。事后,则会询问太子对各位大臣言论的看法,引导他识人辨才,理解制衡之道。
母后润泽,仁心为本
相较于宇文渊侧重于权谋韬略的帝王之术,陈微儿对太子的教导,则更侧重于品性修养与民生体察。
午后闲暇,陈微儿常将宇文宸唤至凤仪宫,屏退左右,母子二人品茗闲谈。她从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讲述史书中的明君贤臣故事,或是民间搜集来的忠孝节义传说,潜移默化地灌输仁爱、孝悌、诚信、节俭的美德。
“宸儿,可知百姓为何称颂尧舜?”她轻抚着儿子的发顶,柔声道,“非因其武功赫赫,而是因其心系万民,推位让国,以仁德化天下。帝王之尊,非为享乐,乃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你要记住,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对百姓的疾苦,更要感同身受。”
她还会将各地上报的灾情、民生艰难的奏章(剔除过于残酷的内容)给宇文宸看,让他了解宫墙之外的真实世界。当太子对减免赋税表示不解,认为会影响国库时,陈微儿会耐心解释:“国库充盈,固然重要。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富足,天下方能安定。有时,看似减少收入,实则是为了更长久的稳固。这其中的度,需你日后细细体会。”
此外,陈微儿格外注重培养太子与弟妹之间的感情。她常让宇文宸带领弟弟妹妹玩耍,教导他爱护幼弟,树立兄长榜样。双生子年幼,太子便学着父皇的样子,笨拙却认真地哄他们开心,兄妹几人感情甚笃。陈微儿欣慰地看着,深知一个懂得亲情、富有同理心的君主,方能真正仁爱他的子民。
文韬武略,全面发展
宇文渊亦深知,为君者不可不知兵。在太子课业之余,他命谢允之等青年将领,负责教导太子骑射武艺,强健体魄,并讲解兵书战策、边防舆图。御苑之中,常可见少年太子挽弓习射、纵马奔驰的英姿。宇文渊时常亲临观看,加以指点,告诫他:“武备非为黩武,乃为止戈。强兵方能卫国,方能令四夷宾服,保境安民。”
在帝后这般刚柔并济、相辅相成的悉心教导下,太子宇文宸如同一株得到充足阳光雨露的嘉木,茁壮成长。他不仅学识渊博,对经史典籍、政务军务皆有涉猎,更难得的是,养成了仁厚而不失果决、沉稳而不乏敏锐的品格。朝臣们渐渐发现,这位年轻的太子殿下,待人接物谦和有礼,言谈举止从容有度,议论政事时往往能切中要害,且心怀悲悯,颇具仁君风范。
一次,宇文渊故意将一份关于如何处理某地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的棘手奏章交给太子,看他如何处置。宇文宸沉思良久,提出“首恶必办,以儆效尤;协从安抚,给予生路;清丈田亩,归还贫民;选派廉吏,善后安抚”的四条策略,既体现了律法的威严,又兼顾了民生的恢复,令宇文渊大为惊喜,与陈微儿相视一笑,眼中尽是欣慰。
看着长子日渐成熟,再看看膝下环绕的娇儿爱女,宇文渊与陈微儿心中充满了为人父母的满足与对江山未来的信心。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亲手培养的,不仅是一位合格的储君,更是一位心怀天下、仁德睿智的明君。这万里江山的重担,终将稳稳地交付到他的肩上,而他们共同开创的盛世,也必将得以延续和光大。
喜欢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请大家收藏:()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