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 > 第263章 冰湖鱼跃

二月十八的清晨,王谦蹲在院子里磨冰镩,锋利的镩头在磨刀石上发出"嚓嚓"的声响。杜小荷挺着肚子从屋里出来,递给他一碗冒着热气的豆浆。

"咋想起弄这个了?"杜小荷拢了拢鬓角的碎发,好奇地看着丈夫手中的工具。

王谦接过碗,呼噜呼噜喝了两口:"昨晚听七爷说,小海子那边冬鱼正肥。猎物少了,咱们得换个路子。"

杜小荷眼睛一亮:"冬捕?那可是技术活。"

"七爷答应教我们,"王谦擦了擦嘴,"他说现在冰层厚,正是下网的好时候。"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于子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谦哥!铁柱他们都在屯口等着呢!"

王谦站起身,把磨好的冰镩别在腰间:"走,去看看。"

屯口已经聚集了十几个青壮年,个个全副武装——冰镩、渔网、捞兜,还有几个自制的冰钻。七爷拄着拐杖站在最前面,正跟老赵说着什么。

"人都齐了?"王谦扫视一圈,"工具都带全了?"

铁柱晃了晃手中的麻绳:"网是新补的,保准结实!"

七爷咳嗽一声,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冬捕不比打猎,讲究个'静'字。冰下鱼精着呢,动静大了全跑光。"

老人家详细讲解了冬捕的要领:选点要看冰色,下网要懂水流,起网要会用力。王谦认真记着每一个细节,不时点头。

"最后一点,"七爷敲了敲拐杖,"冰窟窿不能开太大,够用就行。完事儿得做标记,免得有人踩空。"

队伍浩浩荡荡向小海子进发。杜鹏也跟来了,背着个小篓子,里面装着干粮和备用工具。老黑狗跑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看看主人。

小海子离屯子有五里地,是个不大的淡水湖,夏天水清见底,冬天冰厚三尺。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在阳光下闪着蓝莹莹的光。

"就这儿!"七爷用拐杖点了点冰面,"看这冰色发青,底下肯定有鱼群。"

王谦跪在冰上,耳朵贴紧冰面,轻轻敲了敲:"好像真有动静!"

冬捕的第一道工序是开冰窟窿。王谦和于子明轮流用冰镩凿击,铁柱和二嘎子则用冰钻辅助。冰屑四溅,很快就在冰面上开了个直径两尺的圆洞。

"够深了!"七爷喊停,"下网!"

渔网是特制的,网眼大小刚好能让小鱼通过,只留大鱼。王谦小心翼翼地把网顺着冰洞放下去,铁柱和于子明则拉着网绳慢慢移动。

"冬捕最讲究配合,"七爷指挥着,"网要放得圆,拉要拉得匀。"

杜鹏好奇地趴在冰洞边往里看:"姐夫,真能抓着鱼吗?"

王谦还没回答,网绳突然剧烈抖动起来!

"有货!"于子明大喊一声,几人立刻合力拉网。

渔网一出水面,银光顿时晃花了人眼——几十条大鱼在网里扑腾,有鲫鱼、鲤鱼,还有几条肥硕的草鱼!

"好家伙!"铁柱乐得合不拢嘴,"这一网顶得上半月打猎了!"

七爷捋着胡子笑:"急啥,这才刚开始。换个地方再下两网!"

众人干劲十足,又在七爷指定的位置开了两个冰洞。果然,每一网都有收获,最多的那网足足捞上来百十来斤鱼!

中午时分,众人找了个背风处休息。铁柱生起一小堆火,烤了几条刚捞上来的鲫鱼。鱼肉鲜嫩,不用任何调料都香得让人吞舌头。

"七爷,您老这眼力真神了,"于子明边吃边夸,"咋就知道哪儿有鱼呢?"

老人家呵呵一笑:"六十年前我跟你这么大,跟着我爹冬捕。那会儿小海子鱼更多,一网能拉上来二百斤!"

王谦若有所思:"这些年鱼也少了?"

"少了,"七爷叹了口气,"前些年有人用电打鱼,一死一大片。现在公社管得严,才好点儿。"

下午的收获更加喜人。在湖心位置,他们捞上来几条足有七八斤重的大鲤鱼,鳞片金灿灿的,在冰面上扑腾得"啪啪"响。

"这条给杜嫂子补身子!"铁柱拎起最大的一条,鱼尾巴甩了他一脸水,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太阳西斜时,收获已经堆成了小山。王谦估算了一下,少说也有五六百斤!

"怎么运回去?"二嘎子犯了愁。

王谦早有准备:"做了几个简易爬犁,专门拉鱼。"

回屯的路上,队伍欢声笑语。杜鹏兴奋地跑在最前面,向遇到的每个人报喜:"捞着大鱼啦!够全屯吃的!"

消息像长了翅膀,王谦他们还没到屯口,乡亲们就已经等着了。老赵组织人过秤记账,按户分配。七爷特意叮嘱:"五保户多分点,孕妇和孩子优先。"

王家院子里,杜小荷和王母忙着处理分到的鱼。最大的那条鲤鱼被养在水缸里,留着过年;其余的或腌制或油炸,能保存很久。

"谦哥,"杜小荷擦擦手,"这么多鱼,咱们也吃不完啊。"

王谦正刮着鱼鳞:"我琢磨着,明天拉些去县城卖。听说现在鱼价不错,能换点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请大家收藏:()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二天天还没亮,王谦和于子明就出发了。两架爬犁装满了冻得硬邦邦的鱼,上面盖着草帘子保温。老黑狗跑在前面开路,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格外明显。

县城离牙狗屯有三十多里地,赶到时早市已经开始了。两人在集市角落支起摊子,把鱼按大小分类摆好。

"新鲜的小海子野生鱼!"于子明扯开嗓子吆喝,"纯天然,没污染!"

很快就有顾客围上来。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仔细检查了鱼的鳃和眼睛:"确实新鲜,怎么卖?"

王谦报了价,比养殖鱼贵三成,但顾客们反而更认这个"野味"。不到两小时,两大爬犁鱼就卖得差不多了。

"早知道多带点!"于子明数着钞票,眼睛发亮。

正收拾摊子,一个穿蓝制服的市场管理员走了过来:"交税了吗?有许可证吗?"

王谦一愣:"啥许可证?"

"农民自产自销证,"管理员板着脸,"没有就是投机倒把,要没收!"

于子明急了:"我们自家捞的鱼,怎么成投机倒把了?"

管理员不为所动:"规定就是规定。要么补办手续交罚款,要么没收。"

眼看辛苦钱要打水漂,王谦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纸条:"同志,这是公社开的证明,您看看。"

管理员接过纸条,脸色缓和了些:"哦,牙狗屯的...老赵我认识。"他犹豫了一下,"这样吧,这次就算了,下次记得提前办证。"

两人长舒一口气,赶紧收拾东西离开。走到僻静处,于子明好奇地问:"谦哥,你哪来的证明?"

王谦展开那张纸条,上面其实是老赵写的介绍信,根本不是什么证明:"赌一把,看来赌对了。"

回屯的路上,两人商量着今后的打算。卖鱼的钱比预想的多,除了买年货,还能给家里添置些东西。

"谦哥,要不咱们专门搞冬捕吧?"于子明兴奋地说,"比打猎来钱快多了!"

王谦摇摇头:"七爷说过,不能竭泽而渔。小海子就那么大,捞太狠明年就没了。"

路过供销社,王谦特意进去买了块淡紫色的毛线:"小荷喜欢这个颜色,给她织件毛衣。"

于子明则给刘玉兰买了条红围巾,还给未出生的孩子买了双小虎头鞋。

回到屯里,王谦先把卖鱼的钱交给杜小荷。妻子数了数,惊讶地瞪大眼睛:"这么多?"

"城里人稀罕野生鱼,"王谦掏出毛线,"给你买了点线,闲着的时候织着玩。"

杜小荷摸着柔软的毛线,眼圈有些发红:"乱花钱...我这身子也穿不了新衣服..."

"生完孩子穿,"王谦搂住她的肩膀,"到时候咱们一家四口去县城照相。"

当晚,王家院子里飘出诱人的香气。杜小荷用那条大鲤鱼做了道"铁锅炖鱼",配上豆腐和粉条,香得隔壁小孩都扒墙头看。

七爷被请到上座,老人家抿了口鱼汤,赞不绝口:"鲜!这才是正宗的野生鱼味道!"

王父和王谦陪着七爷喝酒,聊着今天的经历。听说市场管理员刁难,老人家气得直拍桌子:"这帮吃官饭的,就知道卡老百姓!"

"没事,"王谦给七爷斟上酒,"老赵答应给咱们开正式证明了。以后每周去卖一次,细水长流。"

杜小荷又端上一盘油炸小鲫鱼,焦黄酥脆,连鱼刺都能吃。杜鹏吃得满嘴油,含糊不清地说:"姐,比肉还香!"

"慢点吃,"杜小荷笑着给弟弟擦嘴,"多着呢,管够。"

饭后,七爷把王谦叫到一边:"谦儿啊,冬捕是门大学问。明天我带你去认几个老鱼窝子,那里鱼更多。"

第二天,更多的屯民加入了冬捕队伍。这次他们去了更远的大泡子,在七爷指点下,收获比昨天还多。王谦特意留了几条活鱼,养在水缸里,准备过年时招待亲戚。

连续几天的冬捕,让牙狗屯的家家户户都有了鱼吃。腌鱼、熏鱼、鱼干...各种做法让屯子里整天飘着鱼香。老赵统计了一下,这个冬天屯里靠卖鱼就增收了两千多元,这在1985年可是笔巨款!

正月二十五的晚上,屯里举办了"鱼宴",庆祝这个意外的丰收。每家出一道鱼菜,摆在打谷场的长桌上。七爷被推举为"鱼头",第一个动筷子。

"要我说,"老人家举起酒杯,"咱们猎人不能死心眼。山上没货就下水,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众人哄堂大笑,纷纷举杯。王谦和杜小荷坐在一起,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暖的。

"谦哥,"杜小荷轻声说,"等孩子出生了,咱们教他们打猎,也教他们捕鱼。"

王谦点点头,握住妻子的手:"嗯,山里的孩子,得学会跟山和水打交道。"

远处传来屯里老人哼唱的古调:

"二月里来冰未消,

渔猎人家乐陶陶。

不靠蛮力靠智慧,

日子越过越红火..."

喜欢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请大家收藏:()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