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稷血书带来的窒息感尚未完全散去,那股迫在眉睫的危机如同鞭子,抽打着整个帝国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皇甫嵩在北军大营雷厉风行,甚至带着几分血腥气地整肃军纪;卢植在尚书台与各方周旋,绞尽脑汁筹措粮秣军资;陈墨在西园灯火通明,带领工匠们与时间赛跑。整个洛阳,都弥漫着一股大战将至的紧绷气息。
然而,刘宏深知,一支军队的强大,乃至一个帝国的强盛,绝非仅凭一时之勇猛或一时之器械精良所能维系。他需要的,是土壤,是根系,是能够源源不断生长出忠诚、智慧且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军官的体系。在应对眼前危机的夹缝中,他必须抢时间为未来播种。
于是,在美稷血书抵达后的第三天,一项在许多人看来有些“不合时宜”的典礼,在洛阳西郊如期举行——帝国讲武堂,正式开学。
讲武堂的选址,并非在繁华的城内,而是在昔日废弃的旧羽林营地基础上改建而成。这里远离市井的喧嚣,围墙高耸,哨塔林立,与其说是学府,更像一座戒备森严的军事堡垒。校场宽阔平整,以灰土与细沙混合夯实,可容数千人操演;一侧新建了数排高大的殿宇,作为授课、藏书及学员居所之用;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场北端那座以青石垒砌、高出地面丈余的点将台,以及台前那根光秃秃的、尚未悬挂任何旗帜的高大旗杆。
这一天,秋高气爽,但气氛却庄重得近乎压抑。
辰时刚到,一百名经过严格筛选的首期学员,已然在点将台下肃立成阵。他们被分为两个泾渭分明,却又被强制混编在一起的群体。
左侧一半,多是些锦衣华服、面色白皙的青年。他们是来自洛阳及各地的勋贵、官僚子弟,其中不乏袁氏、杨氏等顶级门阀的旁支或庶子。有人眼神中带着好奇与兴奋,似乎将此视为一条新的晋身之阶;也有人眉宇间藏着几分倨傲与不耐,对这等“武夫”之事,骨子里仍有些轻视。他们能站在这里,多半是家族权衡后,既想迎合皇帝的新政,又不愿嫡系子弟冒险的折中之举。
右侧一半,则完全是另一番气象。他们大多肤色黝黑,面容粗糙,手掌骨节粗大,穿着虽已换上新发的制式学员戎装,却难掩那股来自边塞烽火与风沙磨砺出的悍勇之气。他们是皇甫嵩、卢植等人从北疆、凉州等边军中遴选的功勋低级军官或世家旁支,职位最高不过军侯,甚至有不少仅是什长、伍长。他们沉默寡言,眼神锐利如鹰,站姿挺拔,带着一种在尸山血海中淬炼出的沉稳与警惕。对于能来到帝都,进入这传说中的“天子门生”之所,他们内心充满了一种改变命运的渴望,以及对未知环境的审视。
这两群人站在一起,无形的隔阂与隐隐的对峙,几乎弥漫在空气之中。勋贵子弟觉得边军粗鄙,边军军官则认为纨绔们不堪大用。
在学员们队列的前方,还站着寥寥数人。一身戎装、面色冷峻的皇甫嵩作为讲武堂祭酒(校长)立于最前;他身旁是同样身着官袍,气质儒雅却目光如电的卢植,兼任经学与策论总教习;甚至连一身工匠服,似乎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陈墨也在一旁,他将负责器械辨识与基础工学的讲授。这套班子,足见皇帝对讲武堂的重视程度。
所有人都屏息静气,目光投向那空荡荡的点将台,等待着那个决定讲武堂,乃至可能决定帝国未来军事走向的人。
“陛下驾到——!”
谒者悠长的唱喏声,打破了校场的寂静。
脚步声响起,并不沉重,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在少数侍卫和宦官的簇拥下,皇帝刘宏出现了。
他没有穿着象征至高权力的衮服,也未披挂出征时的华丽铠甲,而是一身与台下学员制式相近,只是用料更为精良、纹饰稍显不同的玄色戎装。他腰间佩着一柄样式古朴的长剑,步履沉稳,一步步登上点将台。阳光洒在他年轻却已显坚毅的脸庞上,那双眼睛扫视过来时,仿佛能穿透一切虚妄,直视灵魂深处。
没有繁缛的仪式,没有冗长的致辞。刘宏走到台前,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可能性的面孔,将勋贵们的忐忑、边军们的刚毅,尽收眼底。
“朕,今日站在这里。”他的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校场,不高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不是以天子的身份,来给你们加官进爵;而是以大汉军队最高统帅的身份,来欢迎你们,成为帝国讲武堂的首批种子!”
开场白,便定下了基调——这里,是军队的延伸,是职业军官的摇篮,而非另一个名利场。
“你们之中,有人出身显赫,世代簪缨;有人来自边陲,身经百战。”刘宏的目光在左右两队列中移动,“或许你们彼此看不顺眼,或许你们心中各有计较。但朕要告诉你们,从踏入此门的那一刻起,你们所有的过去,无论荣耀还是卑微,都已清零!在这里,你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讲武堂学员!未来,你们也只会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大汉军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