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重回1982:狩猎兴家 > 第178章 请铁匠打造新炉

大雪封山的第七天,风总算歇了,日头挣扎着从云层后面露出半张脸,把惨白的光洒在漫无边际的雪原上,晃得人睁不开眼。雪停了,路却没通,积雪能没过大腿根,靠山屯依旧是个与世隔绝的雪窝子。

赵卫国心里那团改良取暖炉的火,却越烧越旺。图纸反复琢磨了好几天,自觉没啥大问题了,关键就在那炉箅子和热水罐接口的铁活儿上。屯里能搞定这个的,只有一个人——住在屯子最东头的铁匠崔老蔫。

崔老蔫人如其名,平时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整天闷在自己的铁匠棚里,守着个破风箱和铁砧子,叮叮当当。但他手艺没得说,屯里谁家锄头、镐头坏了,镰刀卷刃了,都找他。他打的铁器,结实,耐用。

这天晌午过后,赵卫国揣好那张被他摩挲得有些发软的图纸,穿上最厚的靰鞡鞋,拄了根长木棍当探路的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屯东头摸。黑豹兴奋地跟在他身边,在没过它肚皮的雪地里扑腾,像个黑色的破冰船,为主人趟出一条路来。

铁匠棚就在崔老蔫家院子边上,是个四面漏风的破窝棚,顶上盖着厚厚的积雪。还没走近,就听见里面传来有节奏的“叮当”声和风箱“呼哧呼哧”的喘息声。一股混合着煤烟、铁锈和汗水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

赵卫国掀开挡风的破草帘子钻进去,一股热浪裹着煤灰味涌来。棚子里光线昏暗,只有炉膛里跳动的火焰提供着主要光源。崔老蔫光着膀子,只穿了件油渍麻花的破皮围裙,古铜色的脊背上滚着汗珠,在炉火映照下闪闪发光。他正用铁钳夹着一块烧红的铁料,在铁砧上反复捶打,火星四溅。

“崔叔。”赵卫国喊了一声。

崔老蔫没回头,依旧专注地捶打着手里的铁活,直到把那块铁打成了理想的形状,淬火发出“刺啦”一声响,腾起一大团白雾,他才直起腰,用搭在脖子上的破毛巾擦了把汗,扭头看向赵卫国,眼神里带着询问。他认得赵卫国,屯里最近风头最劲的年轻后生。

“卫国啊,啥事?家伙什坏了?”崔老蔫的声音有些沙哑,像被煤烟呛坏了嗓子。

“没坏,崔叔。”赵卫国从怀里掏出那张图纸,小心翼翼地展开,递过去,“我想请您帮忙打两样铁家伙,按这个图来。”

崔老蔫接过图纸,凑到炉火旁,眯着眼仔细看。他那张被炉火烤得黑红的脸庞,在跳动的火光下显得格外专注。看了半晌,他伸出粗壮、布满老茧和烫伤疤痕的手指,点在炉箅子的图上:“这玩意儿……跟平常的不一样啊,缝隙有宽有窄?”

“对,”赵卫国凑近解释,“宽的地方落灰,窄的地方透火,让柴火着得更透,不堵。”

崔老蔫点点头,没多问,手指又移到那个圆形的热水罐接口上:“这个圈,要多厚?咋固定?”

“厚度跟您平时打的水桶底差不多就成,边上最好能带几个小耳朵,方便用铁丝绑死在炉壁上,不漏烟就行。”赵卫国尽量说得通俗。

崔老蔫放下图纸,走到角落里一堆废铁料前,翻捡起来。大多是些断掉的犁铧、废旧的铁锅、车轴辋之类的。他拿起一小块合适的厚铁板,又挑了几根粗细不一的铁条,掂量了一下。

“料有,工钱……”崔老蔫看向赵卫国。

“崔叔,您说个数,不还价。”赵卫国很干脆。他知道崔老蔫实在,不会乱要价。

崔老蔫伸出三根黑乎乎的手指头:“三块。炉箅子一块五,这个圈一块五。后天晌午来取。”

“成!”赵卫国立刻从棉袄内兜里掏出三张一块的票子,递了过去。这价钱公道,他甚至觉得有点便宜了。

崔老蔫接过钱,揣进围裙兜里,不再废话,转身就开始忙活。他把那块厚铁板夹进炉火里,用力拉动风箱,炉火“呼”地一下蹿起老高,橘红色的火苗贪婪地舔舐着铁板。赵卫国也没走,就站在旁边看。黑豹似乎对这叮叮当当的环境有点不适应,趴在门口,把脑袋探进来好奇地张望。

崔老蔫的手艺确实精湛。烧红的铁板在他手里如同面团,用小锤不断敲击,调整形状,慢慢弯成一个规则的圆环,接着又在边缘敲打出几个对称的、用来固定的小耳朵。淬火,打磨边缘,一个符合图纸要求的热水罐接口就做好了。

接着是做炉箅子。他把几根粗细不一的铁条并排摆好,用细铁丝在两头临时固定,然后放进火里烧红,取出后快速用锤子进行焊接(锻接)。这不是后世那种电焊氧气焊,就是靠锤击和高温,让铁与铁分子间相互渗透融合,是真正的传统手艺。他按照图纸要求,巧妙地控制着铁条之间的缝隙,宽窄交替。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小小的铁匠棚里回荡,充满了力量感。

赵卫国看得入神,这就是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工匠,或许没什么高深理论,但手上的功夫,是几十年如一日磨练出来的,扎实,可靠。

两天后的晌午,赵卫国准时来到铁匠棚。崔老蔫把打好的两件铁活递给他。炉箅子焊接得结实平整,缝隙均匀;那个铁圈圆润,边缘光滑,几个小耳朵位置精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1982:狩猎兴家请大家收藏:()重回1982:狩猎兴家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试试,不合用拿回来改。”崔老蔫言简意赅。

“谢了崔叔!”赵卫国付了尾款,拿着还带着些许余温的铁家伙,心里踏实了一大半。

核心部件搞定,剩下的就是砌炉体了。赵卫国叫上王猛和铁柱当帮手。红砖是现成的,黄泥就去河边挖那种粘性大的。砌炉子的地点选在外屋地中央,既不碍事,又能让热量均匀散发。

赵卫国亲自上手,他虽不是专业瓦匠,但盖新房时看过,基本原理懂。他严格按照图纸尺寸,先用砖和黄泥垒出炉子的底座和主体轮廓,留出添柴的炉门和清灰口。接着,小心翼翼地把崔老蔫打好的炉箅子安装进去,严丝合缝。

最关键的内部烟道隔板,他用的是薄一些的耐火砖,按照图纸上烟气“先上后下”的路径仔细砌好,确保烟气流通顺畅又不至于太快。最后,在炉体侧面预留的位置,安装上那个铁圈接口,用湿黄泥把缝隙抹死。

连接现有的火炕烟道稍微费了点事,需要把原来的炕洞接口扩大一些,确保新炉子的烟能顺利进去,又不能漏烟。赵卫国指挥,王猛和铁柱动手,用破布条蘸了黄泥浆,把连接处塞得死死的。

忙活了大半天,一个方头方脑、带着个奇怪铁圈“耳朵”的新式取暖炉,终于立在了赵家外屋地中央。炉体还没干透,散发着泥土的腥气。

“这就完事儿了?能行吗?”王猛围着炉子转了两圈,有点怀疑。这炉子看着比灶坑复杂多了。

“试试就知道了。”赵卫国心里也没百分百的底,但他相信自己的设计和崔老蔫的手艺。

他找来一些干燥的松木引柴,塞进炉膛,又从炉箅子下面点燃。橘红色的火苗起初很小,但随着风门(一个小铁片,也是让崔老蔫顺便打的)拉开,空气进入,火势渐渐旺了起来。烟气顺着设计好的路径,在炉膛里盘旋上升,又折返而下,最后才乖乖地钻进连接火炕的烟道,没有一丝倒烟。

赵卫国把那个家里闲置的、带提手的旧铁皮水桶,坐在了侧面的铁圈接口上,严丝合缝。

令人惊喜的效果,在半个小时后开始显现。

首先是屋里温度上升得明显比烧旧灶坑时快!那炉壁被烧得微微发烫,向外辐射着稳定的热量。坐在里屋炕上,能明显感觉到一股持续的暖意从外屋弥漫进来,不再是以前那种只有炕热、其他地方依旧清冷的感觉。

其次是省柴。同样大小的柴火,放进这个新炉子里,燃烧得更充分,火苗旺,持续时间也明显更长。

最让王淑芬高兴的是那个热水功能!铁皮水桶里的水,没多久就温乎了,烧开了还能一直保持热度,随时能用上热水,再也不用为了点热水去费柴烧大锅了。

“哎呦!这个好!这个炉子真好!”王淑芬摸着温热的水桶,脸上笑开了花,“又暖和又省柴,还能烧水!卫国,你这脑子是咋想的!”

王猛和铁柱也服气了,围着炉子啧啧称奇。

“神了!真神了!屋里是热乎多了!我这棉袄都快穿不住了!”王猛嚷嚷着。

铁柱憨厚地笑着,伸手感受着炉壁的温度:“嗯,热点儿匀乎。”

赵卫国看着一家人满意和佩服的表情,看着那稳定燃烧、高效散热的炉子,心里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踏实感。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发明,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一家人的冬日生活。重生带来的优势,第一次如此具体、如此成功地转化为了现实的生产力。

他摸了摸胸口那块温润的古玉,似乎能感觉到它也在为自己的成功而微微发热。这个冬天,因为这个小发明,注定会过得更加温暖和从容。而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喜欢重回1982:狩猎兴家请大家收藏:()重回1982:狩猎兴家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