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 > 第80章 陈向东的才华初现

县文化馆的征文通知被风刮得微微作响,贴在公社斑驳的木门上时,许青山正蹲在门槛边抽旱烟,烟锅子明灭间,眉头拧成了疙瘩。

磨盘沟的油坊刚出了第三批油,订单像雪片似的飘来,可“搞资本主义尾巴”的闲话还在周边公社流传,前阵子刘副主任带着人来查账,虽被他用实打实的分红账目怼了回去,但那些怀疑的眼神,总像根刺扎在他心里。他想写份像样的总结,可拿起笔又犯怵——满肚子的经验,到了纸上就成了干巴巴的数字,哪里能打动人?

“许总,您又在琢磨啥?”陈向东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裤脚沾满泥土,额头上还挂着汗珠。他刚跟着二柱把最后一垄红薯苗扶正,胳膊上的肌肉因为连日劳作泛着健康的红晕。

许青山抬眼,看见陈向东眼里的亮劲儿,心里忽然一动,猛地站起身把征文通知扯下来,塞到他手里:“这活儿,你试试。”

陈向东的目光落在“征文”两个字上,眼睛瞬间亮得像夜里的星子。这些日子,他跟着知青们下地时,听二柱讲过小时候饿得啃树皮,如今靠着油坊分红盖起三间大瓦房的事儿;傍晚帮张婶拉风箱时,亲眼见她把晒好的红薯磨成粉,蒸出的红薯糕香得能勾走半条街的孩子;深夜路过油坊,总看见赵铁柱光着膀子盯着榨油机,机器轰隆声里,他眼里的光比油灯还灼人。这些画面在他心里攒了许久,像发酵的酒,早等着一个出口。“许总,您放心,我一定写好!”他攥着通知的手指微微用力,指节泛白。

接下来的几天,磨盘沟的人总能看见陈向东揣着个小本子,逮着谁都要聊上几句。白天,他跟着二柱钻进红薯地,正午的日头晒得人头皮发疼,二柱抡着锄头翻地,说起分红那天揣着钱给媳妇买花布的事儿,嗓门亮得能惊飞田埂上的麻雀,陈向东趴在田埂上,笔尖在本子上飞快地划,汗水滴在纸页上,晕开一个个小圈。傍晚,他蹲在张婶的灶台旁,看她把红薯糕切成菱形,锅里的香油滋滋作响,张婶叹着气说:“以前哪敢想啊,就这红薯,能养活全家还能攒下钱。”他把这句话一字不差地记下来,抬头时,看见张婶眼角的皱纹里都堆着笑。

深夜的办公室里,油灯的光晕圈出一小块温暖的天地。陈向东铺开稿纸,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先写下“磨盘沟”三个字,又觉得不妥,划掉重写。窗外的风声呜呜咽咽,像在诉说着磨盘沟过去的苦。他想起刚来时,看见村里的土房漏着雨,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想起许总带着大家平整土地时,手掌磨出的血泡;想起油坊第一次出油那天,全村人围着油桶欢呼,赵铁柱把第一勺油抹在馒头上,吃得热泪盈眶。

这些画面像潮水般涌来,他的笔终于动了。“初春的育苗棚里,老张叔的手冻得裂了口子,缠着破旧的布条,却把每一株红薯苗都当成亲孙子似的,小心翼翼地放进土里;深夜的油坊里,榨油机的轰鸣声震得墙皮掉渣,赵铁柱盯着缓缓流出的香油,眼里的光比油灯还亮,他说这油里,泡着咱磨盘沟人的盼头;年终分红那天,张婶捧着厚厚的一沓钱,手止不住地抖,眼泪砸在钱上,晕开了淡淡的墨迹,那是喜泪啊——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甜。”

他写得忘了时间,油灯里的油烧下去大半,灯芯结了灯花,他用针挑了挑,火光重新亮起来,映得他脸上满是专注。稿纸上的字迹越来越密,有磨盘沟的产业链怎么从红薯育苗延伸到榨油、做红薯糕,有分红制度怎么让家家户户都能分到钱,更有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拼劲与温情,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却字字都是磨盘沟的心跳。

三天后,陈向东把厚厚的一沓稿纸递到许青山手里。许青山放下手里的算盘,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起来。读到老张叔育苗的段落,他想起那个沉默寡言的老汉,当初为了守育苗棚,在棚里搭了个草铺,连除夕夜都没回家;读到赵铁柱盯着榨油机的样子,他仿佛又听见了油坊的轰鸣声;读到张婶落泪的情节,他的眼眶也热了。等读完最后一个字,许青山“啪”地一拍大腿,声音亮得惊动了屋外的麻雀:“写得好!这才是咱磨盘沟的真样子!这纸片子,比我磨破十双鞋都管用!”

没想到,这篇题为《红标签下的致富路——磨盘沟农工商联合公司发展纪实》的报告,竟被来公社调研的省报通讯员李记者翻到了。李记者本是来了解春耕情况的,刚走进公社办公室,就被桌上那沓墨迹未干的稿纸吸引了。他拿起稿子,越读越入神,眉头从舒展到紧蹙,又从紧蹙到舒展,读到最后,他猛地抓住许青山的手:“许总,你们磨盘沟藏着宝贝啊!这哪里是报告,这是活生生的农村集体经济样本!有血有肉,有经验有温度,比我们写的那些官样文章强百倍!”

李记者连夜把稿子带回了省城,没过多久,省报的头版就刊登了这篇长文,标题用粗体字印得格外醒目,旁边还配了编者按:“磨盘沟的实践向我们证明,农村集体经济不是空架子,只要选对路、用对人,把村民的心思拧到一处,就能让土地生金,让日子红火,让乡村真正活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请大家收藏:()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报纸传到磨盘沟那天,村口的大槐树下围满了人。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刚到,就被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张婶挤在最前面,指着文中“张婶捧着钱哭了”那一句,手抖得厉害,嘴里反复念叨:“这写的是我,这写的是我啊!”她的孙子扒着她的衣角,仰着小脸问:“奶奶,你上报纸啦?”张婶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点头如捣蒜:“是啊,咱庄稼人,也上省报了!”

二柱更是把报纸小心翼翼地揭下来,找了块平整的木板,用浆糊牢牢地贴在自家堂屋的墙上。但凡有人来串门,他就拉着人家的手,指着报纸自豪地说:“你看,这是向东兄弟写的,写的是咱磨盘沟的事儿!这里面还有我呢,说我盖起了大瓦房!”他说得眉飞色舞,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省报的报道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县革委会专门下文,表扬磨盘沟“走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致富路”,之前那些流言蜚语,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周边市县的考察团接踵而至,有的坐着卡车,有的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开进磨盘沟,围着油坊、红薯地转,拉着村民问这问那,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陈向东成了“讲解员”,带着考察团走田埂、进油坊,把磨盘沟的经验细细道来,从容又笃定,再也不是刚来时那个怯生生的落榜知青。

城里的批发商更是踏破了磨盘沟的门槛,以前是许青山带着人去城里跑订单,如今倒好,批发商们提着样品、拿着合同找上门,开口就问:“下半年的油还能订吗?我们全包了!”赵铁柱忙着招呼客人,笑得合不拢嘴,偷偷跟许青山说:“许总,这下咱的油坊,可真是火遍全省了!”

公社办公室里,刘副主任拿着那张省报,脸色铁青得像块铁块。他手指用力地捏着报纸,指节都泛了白,报纸被揉出了一道道褶皱。周围的同事们都在议论磨盘沟的报道,眼神里满是羡慕,偶尔瞥向他的目光,带着几分揶揄。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看着报纸上那些鲜活的故事,那些实打实的成绩,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最终只能重重地把报纸摔在桌上,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夕阳西下时,磨盘沟的炊烟袅袅升起,混合着红薯糕的甜香和香油的醇厚。办公室里,王振山拍着陈向东的肩膀,力道大得差点把他拍得一个趔趄,笑得格外爽朗:“向东,你这小子,笔杆子比咱的锄头还管用!以前只当你是个文弱书生,没想到竟藏着这么大的本事!”赵铁柱也凑过来,竖起大拇指,黝黑的脸上满是敬佩:“以前是我小瞧你了,你这文化人,真是咱公司的宝贝!以后咱磨盘沟的宣传,就全靠你了!”

陈向东挠了挠头,脸颊泛起红晕,眼里却闪着自信的光。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这双手曾经只握过笔杆,如今既能扛锄头,也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落榜时的失落、迷茫,仿佛都被这篇报道吹散了,他忽然明白,人生的舞台从来不止考场那一处,在磨盘沟这片滚烫的土地上,他的笔杆子照样能发光发热,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许青山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热闹的一幕,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想起当初把征文通知交给陈向东时的忐忑,如今看来,用人就得人尽其才,给年轻人一个舞台,他们就能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晚风拂过,带来了油坊的香气,也带来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他知道,这篇报道不仅扭转了舆论,更让磨盘沟的名声传遍了全省,而这,只是陈向东才华的开始,也是磨盘沟人才辈出的缩影。未来的路还长,磨盘沟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精彩的一页。

喜欢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请大家收藏:()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