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驻景陡然站直了:
“怎么可能!
荣清和我不是只会去一个吗!”
圣人最早示意忠瑞侯携一子同去北境之时,大多数人揣度过:
陛下想要的,应该是那个有些贤名,听起来比起长兄强了不知多少的杨家二子杨荣清。
毕竟还是这样听起来比较合理:
长子坐镇侯府保险,次子也得到了锻炼。
况且,据说这位二公子熟读兵书,于兵法一道颇有见地。
也许随军出谋划策,还能献些奇计。
为了迎合圣心,大多数人也是这么谏议的。
小皇帝却不即刻点头,只说再看看,要大家都说说自己意见。
这一下热闹起来了。
杨国舅在朝中一向还算吃得开,再加上站在这儿的都是有心眼儿的,都向着他说话;
从杨二公子数到杨七公子,再又拎了几个堂亲出来,愣是没一个提杨驻景大名的。
有那些个和忠瑞侯有点旧怨又为人狠毒些的,还不及张嘴就被旁边人按了下去。
就这么拖着,拖了两三天。
早朝又不能光探讨兵部这点事,往往论个一两炷香就一带而过了。
圣人也不说什么,只是不肯放过去——也不必亲自操心,只要在那坐着,自会有人替他提起来。
拖到姚伏进宫的那一天,终于有人冒出头来:
“陛下以为,杨驻景如何?”
朝堂一片哗然,都待要看看是谁如此要命,要把国舅爷往死里整。
分明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难道就你长嘴了!
好事的,不好事的,都抻着脖子转了一圈,没能在人堆里把这人揪出来。
却听那人又高声道:
“虽然性情急躁些,但还勉强算是有勇在骨,孝悌双全——”
……哇,敢当着所有人说杨小侯爷的不是,胆子不小啊。
不对。
有人听出来声音来自前方,隔太远看不清,但至少也是个二品的。
二品的再往前一看——这不正是杨国舅吗!
感情人家国舅爷不好意思再耽误大家时间,领了诸位的情,竟自己把自己端进局里去了!
众人都噤了声,要等着看看圣人的态度。
圣人先前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给朝臣们急得简直恨不能蹲到御位前面去,凑近了,放大了,看看圣人的表情有没有什么细微变化。
御史台那边却突然出列一个,也高声说话,数点起杨二公子的优点来。
言辞有力,句句掷地有声。
虽然态度上是把人吹捧得天上有地下无,用词却字字谨慎,听起来是一点儿偏颇也没有,全是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