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七点,临港化工园区的灯光已经亮起,像一片镶嵌在海岸线上的星河。林夏戴着安全帽,穿着厚重的防静电服,蹲在反应釜旁,手里拿着测温仪,眉头紧锁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年产3万吨的新型环保增塑剂项目试生产进入第三天,反应釜温度突然异常波动,从设定的180℃骤升至207℃,釜内压力同步超标,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安全阀起跳,甚至导致反应失控。
“林工,冷却系统已经开到最大负荷了,温度还是降不下来!”操作工小王的声音带着焦急,对讲机里传来设备运转的轰鸣声。
林夏站起身,拍了拍沾满油污的工装裤,快步走向控制室。监控屏幕上,各参数曲线如同失控的心电图,红色警报灯不停闪烁。她快速翻阅操作记录:“原料配比没问题,催化剂加入量也符合工艺要求……难道是搅拌桨故障?”
“刚检查过,搅拌桨运转正常,桨叶没有卡顿。”设备部主管老周推门进来,脸上带着汗珠,“会不会是温控系统失灵?我们已经联系了仪表厂家,但他们最快明天才能赶到。”
林夏的心跳骤然加快。这个新型环保增塑剂项目是公司重点布局的绿色化工产品,投资近2亿元,试生产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公司能否抢占高端市场。作为项目工艺负责人,她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工业化放大,全程跟进了两年,绝不能在最后一步功亏一篑。
“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降低原料进料速率,同时通入氮气稀释反应体系!”林夏果断下令,手指在操作面板上快速敲击,“老周,你带人去检查夹套换热器,看看是不是换热管堵塞导致冷却效率下降。小王,密切监控温度和压力变化,每五分钟汇报一次数据。”
应急预案启动后,温度上升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但依然维持在195℃以上,远超工艺允许的范围。林夏盯着屏幕,大脑飞速运转:夹套换热器堵塞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原料中残留的微量杂质在高温反应中容易结焦,附着在换热管内壁,影响换热效果。但拆开换热器检查至少需要四小时,试生产进程会被严重打乱,而且重新开车又面临未知风险。
“林工,要不我们先停车吧?等厂家来了查明原因再重启。”老周提议道。
“不行。”林夏摇了摇头,“现在停车会导致釜内物料反应不完全,不仅造成巨大浪费,还可能因为物料凝固堵塞管道,后续清理难度极大。再给我十分钟,我想想其他办法。”
她回到实验室,快速查阅工艺手册和中试数据。中试阶段曾出现过类似的温度波动,当时是通过加入适量的惰性稀释剂来缓解反应放热。但工业化生产中,稀释剂的加入量需要精确计算,否则会影响产品收率和纯度。
“小王,立刻取样分析釜内物料的反应转化率!”林夏通过对讲机喊道,同时打开电脑上的工艺模拟软件,输入当前的温度、压力和物料组成数据,开始计算最佳稀释剂加入量。
十分钟后,分析结果出来了:反应转化率仅为65%,远低于预期的80%,这意味着大量物料还未反应,持续放热导致温度居高不下。林夏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果断下令:“加入5%的二甲苯作为稀释剂,分三次匀速加入,密切监控反应放热速率。”
稀释剂缓缓注入反应釜,温度开始缓慢下降。半小时后,温度稳定在182℃,压力也恢复到正常范围。林夏松了一口气,后背的工装已经被汗水浸透。老周也传来好消息:夹套换热器确实有部分换热管堵塞,他们已经临时清理了一部分,冷却效率有所提升。
“通知检修班,今晚连夜清理换热器,明天一早进行压力测试。”林夏安排道,“小王,继续监控各项参数,有任何异常立刻汇报。”
处理完突发状况,已经是深夜十一点。林夏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简单洗漱后,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她打开电脑,复盘这次温度异常的原因:原料预处理环节的过滤精度不够,导致微量杂质进入反应体系,是引发结焦堵塞的根本原因。她在备忘录里写下:“明天组织原料供应部和质检部开会,优化原料预处理工艺,增加一道精密过滤工序。”
第二天一早,林夏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项目经理张总的电话:“林夏,昨天的事情我听说了,处理得很及时。不过总部那边很关注,要求我们尽快拿出彻底的解决方案,确保试生产顺利推进。另外,下周集团董事长要过来视察项目,你负责准备工艺汇报材料。”
“好的张总,我会尽快落实。”林夏挂掉电话,立刻召集原料供应部、质检部和设备部的负责人开会。会上,各部门就原料预处理工艺优化、换热器定期清理方案和设备监测预警机制等问题达成了共识,确定了具体的执行时间表。
接下来的几天,试生产逐渐步入正轨,产品收率稳定在85%以上,纯度达到99.2%,各项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林夏也加班加点完成了工艺汇报材料,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技术亮点、工艺路线和市场前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而,就在董事长视察的前一天,新的问题出现了。质检部提交的产品检测报告显示,产品中的微量氯离子含量超标,虽然超出的幅度不大,但不符合高端客户的要求。
“怎么会氯离子超标?”林夏拿着检测报告,脸色凝重。原料和催化剂中都不含有氯元素,反应过程也没有使用含氯试剂,氯离子的来源成了谜。
“我们已经重新检测了三次,结果都是一样的。”质检部经理李姐说道,“怀疑是反应釜或管道的材质问题,可能有微量腐蚀导致氯离子析出。”
林夏立刻联系设备部,对反应釜和管道的材质进行核查。结果显示,反应釜内壁的钛合金涂层有局部磨损,露出了底层的碳钢,碳钢在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中被腐蚀,析出了氯离子。
“这可怎么办?更换反应釜至少需要一个月,董事长明天就要来了,而且客户那边也在催样品。”老周急得团团转。
林夏陷入了沉思。更换反应釜显然不现实,只能想办法临时解决。她突然想到,中试阶段曾使用过一种钝化剂,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腐蚀。“李姐,我们有没有合适的钝化剂?”
“有是有,但之前没在工业化生产中使用过,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李姐有些犹豫。
“事到如今,只能冒险试试了。”林夏果断决定,“立刻准备钝化剂,按照中试的比例稀释后加入反应釜,同时加快产品纯化工艺,确保氯离子含量达标。”
钝化剂加入后,林夏全程守在实验室,每隔一小时就取样检测一次。幸运的是,钝化效果非常好,氯离子含量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合格范围内。产品纯化工艺也顺利完成,最终的样品完全符合高端客户的要求。
董事长视察当天,林夏详细汇报了项目的工艺技术和试生产情况,重点介绍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案。董事长对项目的进展表示满意,尤其赞赏林夏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小林,这个项目你做得很好,遇到问题不慌不乱,敢于担当,体现了我们化工工程师的专业精神。希望你继续努力,确保项目早日正式投产。”
得到董事长的肯定,林夏备受鼓舞。但她知道,这只是项目推进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项目正式投产后,市场反应热烈,产品供不应求。但没过多久,客户就反馈了一个新问题:产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了轻微发黄的现象,虽然不影响使用性能,但影响了产品的外观,部分高端客户提出了退货要求。
“产品发黄通常是因为氧化变质,我们已经添加了抗氧剂,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林夏召开紧急会议,分析问题原因。
“会不会是抗氧剂的用量不够,或者抗氧剂与产品的相容性不好?”技术部的小陈提出疑问。
“我们已经做过相容性实验,抗氧剂的用量也符合行业标准。”林夏摇了摇头,“可能是储存条件的问题,或者是产品中残留的微量杂质加速了氧化。”
为了查明原因,林夏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模拟了不同的储存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产品进行加速老化测试。同时,对产品中的残留杂质进行了全面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产品发黄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残留的微量醛类杂质,在光照和高温条件下会发生聚合反应,导致产品颜色变深。而醛类杂质的来源,是原料中的微量不饱和烃在反应过程中被氧化生成的。
“看来我们需要在原料预处理和反应后处理环节都进行优化。”林夏说道,“原料方面,增加不饱和烃的去除工序;产品后处理方面,优化精馏工艺,提高醛类杂质的分离效率。”
然而,优化工艺意味着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增加投资成本,而且会影响生产进度。公司管理层对此有些犹豫:“林夏,能不能找到更经济快捷的解决方案?比如更换抗氧剂类型,或者在产品包装中加入除氧剂?”
“更换抗氧剂和加入除氧剂只能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林夏坚持道,“产品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因为短期的成本和进度压力,就牺牲产品的长期稳定性。而且,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优化工艺也能降低污染物排放,符合公司的绿色发展战略。”
经过林夏的反复沟通和论证,公司管理层最终同意了工艺优化方案。林夏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制定了详细的改造计划,协调各部门推进实施。
改造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精馏塔的塔板效率不够,无法有效分离醛类杂质。林夏查阅了大量文献,咨询了行业专家,决定采用新型的高效塔板代替传统塔板,同时优化精馏工艺参数。
新型塔板的安装和调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林夏特意从外地邀请了专家来指导。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精馏塔改造完成,醛类杂质的去除率达到了99%以上。原料预处理工艺的优化也顺利完成,产品的储存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