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25章 社会研究员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第25章 社会研究员

作者:陈同学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7 14:34:3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林夏的帆布鞋踩过雨后的青石板路,积水倒映着巷口“便民修鞋铺”的红色灯箱,在暮色里晕开一圈暖光。她停下脚步,掏出笔记本快速记下:“某老城区巷弄,修鞋铺日均接待23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78%,修鞋单价15-30元,多数老人称‘鞋子还能穿,修修更划算’。”这是她“城市老旧社区便民服务现状”调研的第三十七个点位,笔记本里已经贴满了不同店铺的照片、采访录音的二维码,还有老人递来的手写修鞋价目表。

作为市社科院的社会研究员,林夏的工作从不是在办公室里堆砌数据。她的调研包里永远装着四样东西:一支能录音的钢笔(方便记录突发采访)、一本防水笔记本(应对雨天调研)、一沓印有联系方式的调研知情同意书(尊重受访者意愿),还有几颗水果糖(遇到抗拒交流的老人时,递颗糖总能拉近距离)。这次的调研任务是摸清老城区便民服务的“供需缺口”,为政府制定社区改造政策提供依据——但林夏知道,真正的“依据”藏在修鞋师傅的锤子声里,在买菜老人的菜篮里,在那些“说不出口却实实在在的需求”里。

“姑娘,又来记东西啦?”修鞋铺的张师傅抬起头,手里的锥子还穿着线,“今天来得巧,刚收了双老太太的棉鞋,鞋底都磨平了,她说要留着冬天穿。”林夏走过去,看到工作台上放着一双深蓝色棉鞋,鞋头缝着补丁,鞋底贴着一层旧胶皮。“张师傅,您这铺子开了多少年了?”她拉过旁边的小马扎坐下,拿出钢笔打开录音功能。

“二十五年啦!”张师傅笑着擦了擦手上的鞋油,“以前这条巷子里有三家修鞋铺,现在就剩我这一家了。年轻人都网购鞋子,穿坏了就扔,只有老人才来修。我儿子总劝我关店,说挣不了几个钱,可我要是关了门,这些老人的鞋子找谁修去?”他指了指巷尾,“王阿婆腿脚不方便,每次来都要拄着拐杖走二十分钟,我要是不在,她的鞋只能在家放着。”

林夏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地图,标注出修鞋铺的位置和周边三个老旧小区的分布:“张师傅,您觉得这附近还缺啥服务不?比如配钥匙、缝衣服之类的。”张师傅想了想:“缺个缝补衣服的!以前巷口有个李大姐缝衣服,去年搬走了,现在老人们衣服破了,要么自己缝,要么送到老远的菜市场去。还有啊,要是能有个代收快递的点就好了,老人们眼神不好,不会用手机查快递,快递员总把东西放在超市,有时候还会弄丢。”

林夏把“缝补服务缺口”“代收快递需求”用红笔圈出来,又补充道:“您说的这些,我都会记下来。对了,您平时中午吃饭咋解决?附近有方便的餐馆吗?”张师傅指了指巷口的包子铺:“就买两个包子对付一下,铺子里离不开人,走不开。”

离开修鞋铺,林夏走到巷口的包子铺,老板正在蒸笼前忙碌。“老板,要两个猪肉白菜包。”她接过包子,顺势问道,“您这包子铺主要是卖给谁啊?有没有老人来买?”老板擦了擦汗:“大多是上班族,老人来得少——他们觉得包子贵,更喜欢自己在家煮粥。不过有时候会有行动不便的老人,让邻居帮忙代买。”林夏咬了口包子,温热的肉馅裹着汤汁,突然想起张师傅说的“两个包子对付午饭”,心里有些发酸——便民服务者的需求,往往比被服务者更易被忽略。

第二天早上,林夏换了个调研点位,来到老城区的“幸福菜市场”。刚走进市场,就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新鲜的青菜,一块五一斤!”“刚杀的活鱼,二十块一条!”她注意到,市场入口处有个“爱心服务站”,里面摆着几张长椅,墙上贴着“免费量血压”“代收水电费”的牌子,却没看到有人值守。

“姑娘,你是来调研的吧?”一位提着菜篮的老奶奶走过来,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我叫刘桂兰,经常来这买菜。你要是想了解情况,问我就对了!”林夏眼睛一亮,连忙递上一颗水果糖:“刘奶奶您好,我想问问您,这‘爱心服务站’平时有人吗?您用过里面的服务吗?”

刘奶奶接过糖,剥开糖纸放进嘴里:“没人!就摆个样子,量血压的机器坏了大半年,也没人修;代收水电费更是扯——人家只收现金,我们老人现在都用养老金卡,哪来那么多现金?”她拉着林夏走到服务站,指着落满灰尘的血压仪:“你看,好好的机器,放着不用多可惜。我们这些老人,就想量量血压图个安心,结果每次来都是坏的。”

林夏拿出手机,对着损坏的血压仪拍了张照,又问道:“刘奶奶,您平时买菜,有没有觉得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菜价、称重之类的。”刘奶奶叹了口气:“菜价倒是还行,就是称重!有些摊主的秤不准,我们老人眼神不好,也看不出来。上次我买了一斤鸡蛋,回家一称,才八两!找回去,人家还不承认。”她从菜篮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弹簧秤:“现在我每次买菜都带着这个,自己称一称,心里踏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夏看着刘奶奶手里的弹簧秤,金属挂钩已经有些生锈,却被擦得干干净净。“您这秤用了多少年了?”“五年啦!儿子给我买的,说怕我被坑。”刘奶奶笑着说,“其实我们老人要求不高,就想买菜不被坑,量血压方便点,要是能有个人帮着看看手机上的通知,就更好了——上次社区发的体检通知,我看不懂上面的字,还是让邻居家的小姑娘帮我读的。”

“看不懂通知”——林夏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这五个字。她之前做调研时,总关注“有没有服务”,却忽略了“服务能不能被用好”。老旧社区里,60岁以上老人中,有近一半不会用智能手机,即使社区提供了线上服务,他们也无法享受——这才是真正的“隐性缺口”。

接下来的一周,林夏走遍了老城区的八个社区,采访了五十多位老人和二十多位便民服务从业者。她发现,除了“缝补服务缺失”“代收快递需求”“智能服务障碍”这些问题,还有一个更迫切的需求——“情感陪伴”。在走访的老人中,有65%是空巢老人,他们去修鞋铺、去菜市场,不只是为了修鞋、买菜,更是为了找人说说话。

“我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就回来一次。”一位在菜市场看摊的张大爷告诉林夏,“我开这个菜摊,不是为了挣钱,就是想每天有人跟我说说话。要是哪天没人来买我的菜,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林夏看着张大爷摊位上摆着的几捆青菜,叶子上还带着露水,突然明白,便民服务不只是“功能性”的,更是“情感性”的——一个修鞋铺、一个菜摊,可能就是老人与外界连接的唯一纽带。

调研结束后,林夏开始撰写调研报告。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先罗列数据,而是在报告开头写了三个小故事:张师傅的修鞋铺、刘奶奶的弹簧秤、张大爷的菜摊。“数据能说明缺口,却无法传递温度。”她在报告里写道,“老旧社区的便民服务,不该只是‘建多少个服务站’‘配多少台机器’,更要关注‘老人需要什么’‘服务者难在哪’——让修鞋师傅能按时吃顿热饭,让老人能看懂社区通知,让空巢老人有地方说话,这些‘小事’,才是便民服务的‘大事’。”

在报告的“建议部分”,林夏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

1. “便民服务综合体”建设:在每个社区选择一个中心点位,整合修鞋、缝补、配钥匙、代收快递等服务,统一管理,为从业者提供固定摊位和午餐补贴,解决他们“吃饭难、经营散”的问题;

2. “银龄助手”计划:招募社区里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退休教师),定期为老人提供“智能手机教学”“通知解读”“陪同买菜”等服务,弥合“智能鸿沟”;

3. “情感陪伴”项目:在便民服务点设置“聊天角”,配备报纸、象棋等,鼓励老人在修鞋、买菜时停留交流,同时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空巢老人,倾听他们的需求。

报告提交后的第三天,林夏接到了民政局的电话,邀请她参加“老旧社区改造政策研讨会”。会上,民政局的王局长拿着她的报告,对参会的各部门代表说:“林研究员的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数据背后的人。以前我们做政策,总想着‘建多少、配多少’,却忽略了‘好不好用、需不需要’。这次的改造,就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来,把钱花在老人真正需要的地方。”

研讨会结束后,王局长特意留下林夏:“林研究员,我们想请你作为顾问,全程参与这次老旧社区改造,帮我们盯着‘落地效果’,你愿意吗?”林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然愿意!我还想再去看看张师傅的修鞋铺,看看刘奶奶能不能用上新的血压仪。”

三个月后,“便民服务综合体”在老城区的第一个试点社区建成。林夏特意陪着张师傅去看了新摊位——铺位宽敞明亮,配备了新的修鞋工具和储物柜,旁边就是缝补摊位和代收快递点,还有一个小小的“员工休息室”,提供微波炉和热水。“太好了!以后我中午就能热饭吃了!”张师傅摸着新工具,笑得合不拢嘴。

在“爱心服务站”,新的血压仪已经安装好,还有志愿者在为老人讲解如何使用。刘奶奶正坐在长椅上量血压,看到林夏,连忙招手:“林姑娘,你看!现在能量血压了,还有小姑娘帮我看手机上的通知,太方便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志愿者的联系方式:“我把号码记下来了,以后有不懂的,就能打电话问了。”

林夏还去了张大爷的菜摊,发现摊位旁边多了个“聊天角”,几位老人正围着桌子下棋,张大爷的菜摊前也围了不少人,不只是买菜,还有人在跟他聊天。“现在好了,每天都有人跟我说话,再也不觉得孤单了。”张大爷笑着说,手里还拿着一颗林夏之前给他的水果糖。

看着这些变化,林夏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刚做调研时,有人问她:“你一个社会研究员,天天跑菜市场、修鞋铺,不觉得掉价吗?”她当时没有回答,现在却有了答案——社会研究的价值,从来不是在实验室里得出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走进街头巷尾,倾听普通人的声音,让政策能落地、能管用,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年底,林夏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领奖那天,她特意穿了一双张师傅修过的帆布鞋,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奖杯,目光扫过台下的同事和领导:“很多人问我,社会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它的意义就藏在修鞋铺的锤子声里,在老人的弹簧秤上,在菜市场的叫卖声中——它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平凡人的需求,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微小的声音,都值得被倾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小需求’变成‘大政策’,把‘小声音’变成‘大改变’。”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局长笑着向她点头,眼里满是认可。林夏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起了张师傅的修鞋铺、刘奶奶的弹簧秤、张大爷的菜摊——这些都是她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支撑她在社会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领奖结束后,林夏收到了张师傅发来的照片:新的修鞋铺里,几位老人正围着他聊天,墙上挂着“便民服务标兵”的奖状。照片下面还有一行字:“林姑娘,谢谢你!现在我的铺子每天都很热闹,再也不冷清了。”

林夏看着照片,嘴角忍不住上扬。她拿出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社会研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脚下的路、耳边的话、心里的温度。新的一年,继续走进街角巷弄,寻找那些藏在生活里的答案,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社区里,活得安心、活得暖心、活得开心。”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笔记本上,给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林夏收拾好东西,快步走出颁奖大厅——她明天还要去新的社区调研,那里有更多的需求等着被发现,更多的故事等着被倾听。她知道,前方还有很多工作等着她,但只要能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