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甲在键盘上敲出轻快的节奏,屏幕上跳动的光标正将最后一组用户行为数据录入系统。办公室的中央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落地窗外,北京CBD的霓虹已经亮起,将玻璃映成一片流动的橘色。她抬手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看了眼右下角的时间——晚上八点十七分,这是本周第四个加班夜。
“还没走?”身后传来组长老周的声音,他手里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数据核验完了?”
林夏转过身,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最后一批用户画像数据刚录完,明天早上就能出初步分析报告。”
老周点点头,靠在办公桌边:“这次‘城市交通出行APP’的数据采集,总部催得紧,辛苦你了。对了,明天有个新任务,去通州区的公交场站做实地数据采集,需要跟车记录早晚高峰的客流变化,记得提前准备好设备。”
“好,我知道了。”林夏应道。她看着老周离开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眼手机——闺蜜陈曦发来消息:“周末约了露营,你再不来,帐篷都要落灰了!”
林夏叹了口气,打字回复:“周末要去通州跑数据,下次一定。”发送成功的瞬间,电脑屏幕弹出新的工作提醒:“明日06:00,通州北苑公交场站集合,携带数据采集终端、移动电源、纸质记录表。”她将提醒设置成闹钟,然后关掉电脑,拿起放在桌角的黑色设备包——里面装着数据采集终端、录音笔、备用电池,这些是她工作的“武器”。
走出写字楼,晚风吹来一阵凉意,林夏裹紧了外套。路边的便利店还亮着灯,她进去买了瓶热牛奶和三明治——这是她今晚的晚餐。坐在公交站的长椅上,她看着来往的车辆,想起三年前刚入职时的场景。那时她还是个对数据采集一窍不通的新人,拿着设备在地铁里手忙脚乱地记录客流,结果因为操作失误,丢失了半天的数据,被老周批评了一顿。如今,她已经能熟练应对各种复杂的采集场景,从线上用户行为追踪到线下实地调研,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游刃有余。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林夏准时起床。她简单洗漱后,拿起昨晚准备好的设备包,匆匆赶往地铁站。清晨的北京还笼罩在薄雾中,地铁里只有零星的乘客,大多是和她一样赶早班的打工人。六点整,林夏准时到达通州北苑公交场站,同事小张已经在那里等她了。
“夏姐,你来了!”小张热情地打招呼,手里拿着一份公交线路表,“今天我们要跟的是801路公交,从通州北苑到国贸,早晚高峰各一趟,需要记录每一站的上下车人数、乘客性别年龄分布、车厢拥挤度,还有司机的驾驶行为数据。”
林夏点点头,从设备包里拿出数据采集终端——这是一个巴掌大小的设备,屏幕上显示着实时定位和数据录入界面。她按下开机键,设备发出“滴”的一声,开始自动连接公交场站的无线网络。“走吧,第一班车快到了。”林夏说。
两人登上801路公交时,司机师傅笑着问:“又是来采数据的吧?上次来的小姑娘,记录得可仔细了。”
“师傅您好,我们是数据采集师,麻烦您今天开车时多留意安全,我们不会打扰您工作的。”林夏礼貌地回应。她和小张分别站在公交车的前后门,手里拿着数据采集终端,眼睛紧紧盯着上下车的乘客。
“滴——老年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刷卡上车,林夏迅速在终端上录入“老年乘客,上车,北苑站”。紧接着,一群背着书包的学生涌了上来,她又快速切换到“青少年乘客,上车,北苑站”,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点击。
公交车缓缓行驶,每到一站,林夏和小张都会默契地分工——一个记录上车人数,一个记录下车人数,同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车厢内的拥挤情况,在终端上选择“宽松”“适中”“拥挤”“非常拥挤”四个选项中的一个。遇到高峰期,车厢里挤满了人,林夏只能侧着身子,在人群的缝隙中操作设备,有时甚至需要用胳膊肘顶住身边的乘客,才能确保数据录入不中断。
“夏姐,你看那个穿蓝色外套的大哥,好像不太舒服。”小张突然小声说。林夏顺着小张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位中年男子脸色苍白,靠在扶手上,额头冒着冷汗。她立刻走过去,轻声问:“大哥,您没事吧?是不是晕车了?”
男子摇了摇头,声音虚弱:“没事,可能是没吃早饭,有点低血糖。”
林夏从包里拿出一块巧克力,递给他:“先吃点这个垫垫肚子,前面就是四惠站,要不您先下车休息一下?”
男子接过巧克力,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小姑娘。不用,我到国贸就下车,忍忍就过去了。”
林夏点点头,在数据采集终端上备注了“乘客身体不适,已提供帮助”,然后继续记录数据。她知道,作为数据采集师,不仅要准确记录客观数据,还要关注采集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有时比冰冷的数字更有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