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第三次调整办公椅的 lumbar support(腰部支撑)旋钮时,会议室的玻璃门被推开了。总监张启明带着两位西装革履的陌生人走进来,皮鞋敲击地面的声响在空旷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给大家介绍下,”张启明拍了拍手,“这是锐科医疗的李总和王工,接下来三个月我们要合作开发新型手术台。”他侧身让出位置,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五张面孔,最后落在林夏身上,“小林是我们这边的主设计师,专攻人体力学方案。”
林夏起身时,办公椅的液压杆发出轻微的嘶响。这把用了五年的椅子是他亲手改装的,椅面弧度参照了第七百分位女性骨盆数据,扶手高度比标准值调低了3厘米。此刻他握着对方递来的手,注意到李总的无名指关节有明显的凸起——长期握笔的人常见的体征。
“林工看着很年轻啊。”李总笑起来眼角的纹路很深,“我们之前找过三家设计公司,方案都不太理想。手术台这东西,医生要在上面站四五个小时,一点不舒服都可能影响操作。”
“确实,”林夏示意对方坐下,自己则故意选了最右侧那张没有腰托的塑料椅,“人体静态支撑的疲劳阈值是47分钟,手术过程中的微动作补偿很关键。您二位平时用的办公椅,腰托是不是总觉得顶不住?”
王工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挺了挺后背:“还真是,怎么调都不对劲儿。”
“因为市售座椅的腰托高度默认是105厘米,”林夏屈起手指在桌面上敲出一个弧度,“但男性腰椎生理曲度的顶点平均在98厘米,女性是92厘米。大部分人其实是被腰托顶着腰椎,反而加重劳损。”
张启明在桌下踢了他一脚。林夏适时收住话头,打开笔记本电脑里的三维模型:“锐科的需求我看过了,现有手术台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医生的站姿偏移角度超过15度,器械托盘的取用半径过大,还有患者体位固定装置的压力分布不均匀。”
屏幕上的人体模型开始缓慢旋转,红色区域标记出压力集中点。林夏放大医生操作的模拟画面,光标停在腰椎位置:“这里的肌肉负荷已经超过安全阈值的1.3倍,相当于弯腰搬运20公斤重物的受力状态。”
李总前倾身体的动作让西装后背拉出褶皱:“我们医院的主刀医生有六位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最年轻的才34岁。所以这次预算不是问题,但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会议持续到下午六点,夕阳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夏注意到王工在记笔记时,右手腕始终保持着15度的内旋——典型的腕管综合征前兆。当对方揉着肩膀站起来时,他递过去一张便签:“建议您调整鼠标垫高度,让前臂与桌面平行,键盘倾斜角度不要超过7度。”
送走客户后,张启明把林夏堵在楼梯间:“跟你说过多少次,别老盯着人家身体挑毛病。上周那个幼儿园桌椅的项目,你非说园长的脊椎侧弯是因为长期用单侧肩膀背包,差点把合同搅黄了。”
“但那个园长第二天就去拍了片子,”林夏靠在扶手上,楼梯的金属凉意透过衬衫渗进来,“而且我改的课桌椅方案让家长投诉率降了60%。”
“这次不一样,”张启明掏出烟盒又塞回去,“锐科是上市公司,流程多规矩严。他们要的是能落地的方案,不是人体解剖课。下周一交初步框架,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模拟数据。”
林夏回到工位时,实习生周晓晓正对着一堆压力传感器发愁。小姑娘的马尾辫歪在一边,眼镜滑到了鼻尖上,膝盖顶着桌沿的姿势让她的腰椎呈现出明显的代偿性弯曲。
“把传感器间距调到2厘米,”林夏抽走她手里的胶带,“你现在的坐姿,椎间盘压力是站姿的1.8倍。”他俯身调整数据采集仪,发现在周晓晓的椅子下方,三个椅脚已经垫上了硬纸板——这姑娘有轻微的长短腿。
“林哥,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周晓晓揉着眼睛打哈欠,屏幕上的压力分布图像块被打翻的调色盘,“我昨天熬夜做的患者体压模型,误差率还是超过8%。”
“因为你用的是静态压力算法,”林夏调出另一组数据,“患者在手术中会有自主呼吸引起的体动,振幅大约是3-5毫米,必须加入动态补偿系数。还有这个,”他指着模型里的脚踝固定带,“压力超过4.2千帕就会影响血液循环,你这里标成了5千帕。”
周晓晓的脸瞬间红了:“我……我再改改。”
“明天再弄吧,”林夏看了眼她桌角的保温杯,里面泡着枸杞和黄芪,“你的眨眼频率是每分钟11次,正常应该是15-20次,已经有视疲劳症状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小瓶人工泪液,“盯着屏幕40分钟就该休息,这是人体工学的基本原则,别自己先违反。”
办公室的灯一盏盏熄灭,林夏在三维建模软件里拖动滑块,手术台的金属框架逐渐变形。他把医生的操作轨迹分解成27个微动作单元,计算每个动作的最优发力角度。窗外的写字楼陆续亮起灯火,像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长方体,里面塞满了维持着各种姿势的人体——弯腰驼背的程序员,仰头看屏幕的客服,单手托腮的设计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手机在桌面上震动起来,是母亲发来的视频请求。林夏接起时,正好捕捉到母亲转身时扶着腰的动作。
“又加班呢?”母亲的声音带着电流声,背景里是电视购物的喧闹,“你爸今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他的颈椎曲度变直了,让少用手机。”
“让他把手机支架调到视线下方15度,”林夏转动椅子避开屏幕反光,“我上周寄回去的颈椎枕用了吗?”
“用了用了,”母亲拿起枕边的蓝色枕头,“就是太硬了点。对了,你张阿姨说她儿子在骨科医院,要不要介绍你认识?人家姑娘……”
“妈,”林夏打断她,注意到视频里母亲的拖鞋后跟磨得歪斜,“您的足跟痛是不是又犯了?那双带气垫的运动鞋别总放着,足弓支撑垫要记得换,三个月就得换一次。”
母亲叹口气:“知道了,比医生还啰嗦。对了,下周你生日回来吗?我给你做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林夏的目光落在屏幕右下角的日期上,才想起距离自己28岁生日还有六天。他正想说最近太忙,却看到母亲下意识揉着膝盖的动作——关节炎的典型表现。
“回去,”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腰部贴合椅背的曲线,“周五晚上的票。”
挂了视频,林夏打开抽屉里的压力测试报告。锐科提供的医生体征数据里,有位52岁的主刀医生身高187厘米,属于第九十五百分位男性,现有手术台的操作面板对他来说明显偏低。而另一位43岁的女医生身高152厘米,手臂展长比平均值短8厘米,器械托盘的位置需要单独调整。
“人体工学的本质,”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计算误差范围。”
凌晨一点,办公室的玻璃门被轻轻推开。周晓晓抱着笔记本站在门口,眼睛通红:“林哥,我重做了体压模型,这次误差率降到3.6%了。”
林夏接过她的电脑,发现小姑娘的牛仔裤膝盖处有明显的磨损——长期屈膝坐姿造成的。他调出模型里的患者固定装置,指着骶骨部位的压力分布:“这里还是有问题,你用的是静态体重参数,但人在麻醉状态下,肌肉松弛会让压力中心点偏移2-3厘米。”
“啊?”周晓晓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我算了整整八个小时。”
林夏起身倒了杯温水,注意到饮水机的按钮高度是130厘米——对于坐轮椅的人来说完全够不着。他把水杯递给实习生,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刚入职时,也是这样对着一堆数据哭鼻子。当时带他的老陈说,好的人体工学设计就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存在,一旦缺少就会窒息。
“你看,”他调出老陈留下的案例库,“2018年那个核磁共振仪的面罩设计,我们改了17版才让 claustrophobia(幽闭恐惧症)发生率降到11%。人体数据从来不是死的数字,得考虑个体差异和使用场景。”
周晓晓吸了吸鼻子:“可是用户需求里只给了身高体重范围,没说这些啊。”
“所以才需要去现场,”林夏关掉模型软件,“明天跟我去趟仁济医院,亲眼看看手术过程。”
第二天早上七点,林夏在医院更衣室换上深蓝色手术服。消毒水的气味让他想起小时候骨折住院的日子,那时候的病床栏杆总是硌得他后背生疼。护士长领着他们穿过走廊,两侧病房门陆续打开,护士们推着治疗车穿梭其间,脚步轻快得像在跳舞。
“林医生,这边请。”主刀医师赵主任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后的眼睛布满红血丝,“今天是台四个小时的肝癌切除,正好让你们看看实际操作。”
进入手术室前,林夏注意到墙上的时钟比标准时间快了五分钟。护士长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医生们有缓冲时间,避免匆忙上阵。手术台已经调整到合适角度,器械护士正将手术刀按使用顺序排列,刀柄朝向统一向外倾斜30度。
“看到没?”林夏低声对周晓晓说,“护士的站位距离手术台边缘正好65厘米,这是手臂自然伸展的最优半径。”
赵主任穿上手术衣时,林夏盯着他的肩部动作:“您的肩胛骨内收角度比标准值大8度,是不是总觉得后背发紧?”
正在戴手套的赵主任动作一顿:“你怎么知道?我每周都去做推拿。”
“因为手术台的侧扶手上缘高度是75厘米,”林夏指了指那个金属支架,“而您的肘窝到地面距离是82厘米,长期架着胳膊会导致斜方肌过度紧张。”
麻醉师在一旁笑起来:“赵主任的肩周炎都快成职业病了。你们要是能把这手术台改舒服了,我们全院医生都得给你们送锦旗。”
手术开始后,林夏和周晓晓站在观察区。透过玻璃,他看到赵主任的站姿逐渐发生变化:最初双脚与肩同宽,半小时后重心开始偏向左腿,一个小时时右手腕出现了不自主的内旋动作。林夏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时间点和对应的姿势变化,铅笔在纸面划出沙沙的声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