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80章 文学家——手稿上的职场硝烟

林夏将钢笔帽扣紧时,窗棂上的冰花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化。案头那叠《晚晴》杂志的清样已经放了三天,第三版校样上依然有个刺眼的错字——被排成了。他对着暖气哈了口气,指尖在纸页上摩挲那处油墨凸起,忽然想起主编今早发的微信:年后刊期紧,作者校样别太较真。

作为《晚晴》杂志的专栏作家,林夏每月要交四篇千字散文。这工作他做了五年,从最初要对着空白文档熬到后半夜,到现在能在咖啡馆靠窗的位置,伴着两杯美式的时间写完一篇,指尖的钢笔换了三支,编辑部的人却换了大半。

林老师,主编让您过去一趟。实习生小陈抱着一摞信封进来,脸上带着点欲言又止的神色。这姑娘是三个月前招来的,名校中文系毕业,总把字咬得特别重,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林夏跟着她穿过编辑部的格子间,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个年轻编辑正围着电脑争论选题,屏幕上弹出的热点新闻标题红得刺眼。他忽然想起刚来时,编辑部还在用老式铅字打印机,校对要对着清样逐字念出声,整个办公室都飘着油墨和浓茶的味道。

主编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压低的争执声。林夏刚要敲门,门突然开了,副主编周莉端着马克杯出来,看见他时愣了一下,嘴角的冷笑还没来得及收回去:林老师来了?正好,主编正说找你呢。

主编赵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抬头时镜片后的眼睛带着红血丝:小林来了,坐。他把平板转向林夏,屏幕上是篇标题耸动的文章——《揭秘!传统散文为何被年轻人抛弃》,作者栏标着新锐作家 方菲。

这篇你看了吗?赵伟的声音有些沙哑,方菲是我们新签的专栏作家,下个月开始登她的稿子。

林夏的目光落在文章里那段加粗的文字上:某些老派作者沉迷于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早已与读者脱节,散文不该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他捏了捏口袋里的钢笔,笔帽上的金属纹路硌得指腹生疼。

赵主编的意思是?林夏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是这样,赵伟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手指在桌面上敲出轻响,明年杂志要改版,增加些年轻化的内容。你看方菲这篇,网上讨论度很高,我们得跟着市场走。他顿了顿,语气放缓了些,你的专栏可能要调整一下,从下月起改成每月两篇,字数压缩到八百字以内。

林夏握着钢笔的手指紧了紧:是因为篇幅不够吗?

不是篇幅的问题。赵伟避开他的目光,拿起桌上的报表,这是近半年的读者反馈,你看,三十岁以下读者对你的文章评价, 这两个词出现了五十八次。他把报表推过来,上面用红色荧光笔标出的数字像扎眼的伤口。

走廊里传来小陈打翻文件袋的声音,夹杂着周莉的训斥。林夏忽然觉得办公室里的暖气开得太足了,喉咙发紧:我记得签的合同里,专栏是每月四篇,合同期还有一年。

合同可以重签。赵伟的声音冷了下来,小林,我们合作这么多年,我知道你有才华,但现在媒体环境变了。你看看隔壁桌小王做的新媒体号,一篇10个让你哭到窒息的爱情故事,阅读量比我们杂志整期都高。读者要的是情绪共鸣,不是掉书袋。

林夏站起身时,膝盖撞到了桌腿,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没去看赵伟的表情,转身带上门,走廊里的风灌进领口,反而让发烫的脸颊舒服了些。

回到自己的工位,小陈正红着眼圈收拾散落的文件,看见他回来,慌忙把一叠信推过来:林老师,这些是读者寄给您的,我刚从传达室取回来。

信封大多是牛皮纸的,贴着泛黄的邮票,地址栏的字迹工整,有些还画着小小的图案。林夏抽出其中一封,来自南方的小镇,信封里装着晒干的桂花,信纸边缘带着淡淡的香气。

林老师您好,字迹娟秀的信纸上写着,我是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您写的《冬夜读书》那篇,我在广播里念给学生听,他们都问哪里能买到杂志。上周整理旧书,发现您十年前发表在《萌芽》上的短篇,原来您那时就写得这么好......

钢笔在指间转了半圈,林夏忽然想起十年前的冬天,他揣着那篇稿子,在杂志社楼下等了三个小时,只为了让编辑多看一眼。当时的编辑姓王,现在已经退休了,去年还寄来一本自己写的诗集,扉页上题着坚守文字者,终会相逢。

林老师,您的咖啡。小陈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放在桌角,刚才周副主编说,下午的选题会您不用参加了,她已经把下个月的专栏分给方菲老师了。

林夏端起咖啡,杯壁的温度透过掌心传过来。他看向窗外,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昨晚的积雪,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细碎的光。十年前他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收到第一笔稿费,三百五十块,够他交半个月房租,还买了支梦寐以求的派克钢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手机震动起来,是出版社的编辑发来的消息:林老师,您那本散文集校样出来了,出版社想加印,但营销部说现在散文类书籍不好卖,想让您配合做几场直播带货,您看方便吗?

他点开消息框,输入,又删掉,换成下周有空。发送的瞬间,隔壁桌的年轻编辑突然欢呼起来,原来他们做的短视频上了热搜,标题是95后作家揭秘写作真相:灵感都是编的,流量才是王道。

午休时间,林夏抱着那叠读者来信去了茶水间。烧水壶嗡嗡作响时,周莉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两袋速溶咖啡。看见他时,她愣了一下,随即把其中一袋扔过来:尝尝这个,年轻人都爱喝。

谢了,我还是喝手冲的。林夏把咖啡推回去。

周莉撕开包装袋,热水冲下去的瞬间,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林老师,不是我说你,你也该学着变通些。上次让你开公众号,你说没时间,现在好了,方菲一个月涨粉十万,杂志社的新媒体指标全靠她撑着。她顿了顿,语气软了些,赵主编也是没办法,上面压着业绩呢,今年广告收入降了三成,再不想办法,明年可能就要停刊了。

林夏没说话,看着水壶里的水一点点烧开,蒸汽模糊了眼镜片。他想起五年前刚进杂志社时,赵伟还跟他说,做文字工作的人,要像老茶树,扎根越深,滋味越厚。

其实方菲老师很崇拜您的,周莉搅动着咖啡,她昨天还跟我说,您十年前在《文学报》上发表的那篇评论,她至今能背下来。

林夏抬起头,正好看见方菲抱着笔记本从外面进来,浅色的羽绒服上沾着雪粒,看见他时,有些局促地笑了笑:林老师好,我是方菲,经常看您的文章。

你好。林夏点点头,注意到她笔记本封面印着聂鲁达的诗句,和自己那本旧诗集上的一样。

方菲似乎想说什么,手机突然响了,她接起电话,语气变得轻快:妈,我这周不回去了,要赶稿......嗯,就是那个专栏,林夏老师的专栏......我会好好写的,您放心。

挂了电话,她的脸颊有些红:我妈也是您的读者,她总说您写的文章像老家的柴火灶,读着暖和。

林夏忽然笑了,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扉页上题了字,递给她:有些地方写得太涩了,你多指教。

方菲接过书,眼睛亮了起来,像突然被点燃的星火:谢谢林老师!其实我觉得您的文字特别有力量,就像......就像冬天里的炭火,看着不显眼,却能暖很久。

午休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林夏回到工位,发现桌角多了张便签,是小陈写的:林老师,我整理旧杂志时发现您五年前的专栏,原来您那时就写过文字如舟,能载岁月,这句话我抄在笔记本上了。

他打开电脑,调出那本散文集的校样,光标停在序言的最后一句:文字的意义,不在于被多少人看见,而在于能否成为某个人的慰藉。想了想,他删掉多少人看见,改成是否能经得起时间打磨。

打印机又开始工作了,吐出方菲刚写的专栏稿,标题是《冬日里的第一束阳光》。林夏拿起红笔,在其中一句我们总在追逐潮流,却忘了有些温暖从未改变下面画了波浪线。

窗外的积雪开始融化,一滴水珠顺着玻璃滑下来,留下蜿蜒的痕迹,像极了他刚入行时,在稿纸上反复修改的笔迹。手机再次震动,是王编辑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照片,是她在社区图书馆办的读书会,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的正是《晚晴》杂志。

小林你看,王编辑写道,坚守者从未孤独。

林夏拿起钢笔,在便签上写下这句话,然后贴在电脑屏幕上。隔壁桌的欢呼声又响了起来,这次他没有觉得吵闹,反而想起十年前那个冬天,自己收到用稿通知时,在空荡荡的出租屋里,也这样无声地欢呼过。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在稿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林夏拧开钢笔,开始写新的文章,题目叫《旧时光里的新故事》。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和远处打印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属于文字的,永不落幕的歌谣。

他知道,职场里总有新旧交替,总有潮流更迭,但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温度,那些伏案写作的夜晚,那些素未谋面却因文字相逢的人,终将成为穿越时光的力量,让每一个坚守者,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就像此刻,钢笔里的墨水在纸上晕开,慢慢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更是无数个与文字相伴的,平凡又珍贵的日常。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